香港3間免費電視台何去何從?(文:梁啓業) (09:38) - 20170527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文摘

香港3間免費電視台何去何從?(文:梁啓業) (09:38)

隨着奇妙電視正式啓播,香港亦步入自佳視以來,同時有3間免費電視台的新格局。入主有線寬頻的永升亞洲將通過供股注資及股東投票,來決定是否繼續經營有線電視;主席邱達昌表示希望未來能節省2億元開支,估計裁員10%及調派人手發展財經新聞。另一邊廂的無綫電視,證監會披露有近八成的綜合股權,原來是由黎瑞剛任董事長的中資機構華人文化所持有。香港的電視產業,在不同的層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面對新媒體的激烈競爭,整體的營業額正處於一個下降勢頭中。香港3間免費電視台,又將會何去何從呢?三台可以長時期健康地共存嗎?長遠來說,香港電視業還會有發展空間嗎?

其他文章:【六七50年】從未過去的1967(文:彭嘉林)

「守業」心態不健康

從無綫的角度來看,其「霸主」的地位在短期內都不會動搖。如果能保持盈利不跌,已經是有上佳的表現;但若是長期地抱着這種「守業」的心態,則是非常不健康的。若能從香港特區的層面去爭取,成立一個純娛樂的香港衛星電視台,落地有超過13億觀眾的內地市場,始終是一個最長遠、健康的發展路向。這會對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短期的挑戰:無綫應着眼如何使自己的強項(例如劇集),更推上一層樓,銷售到內地及世界各地。香港的影視明星,在大中華地區中仍然有非常大的優勢;而香港的特色片種,如英雄功夫、港式智慧幽默、商界傳奇等都曾幾何時是香港製作人的拿手好戲。若能從規劃、發行方面多做工夫,製作人就可以用A級的製作費去網羅這些當紅的藝人及幕後人員,去創作一些香港人會引以為傲的成功作品;而最重要的是再帶起看電視的熱潮。

另外以無綫一個國際大都會的大台來說,不應再以七八十年代抄襲、模仿的心態去創作節目。以現在互聯網資訊之發達,觀眾是非常清楚各地的節目潮流。若然外地有好質素的節目,無綫應是第一時間去購買這些版權。很多時這並不單是去買它的創意,而是更重要的去吸收別人的製作技巧,帶動整個台的製作水平、提高製作人的眼界。近年內地電視台購買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叫好叫座的節目版權,的確是帶動了內地各大小電視台製作技巧的提升。反之,香港在這方面,這十數年來基本上還是原地踏步。

其他文章:【特首修訂UGL調查文件】這個社會對誠信還有要求嗎?(文:曾志豪)

新台應先集中做好一個「橫線」節目

至於新加入的ViuTV及奇妙電視,其最大問題是在節目的編排及包裝上,都是非常鬆散及不聚焦。要知道在現在新網絡及數碼年代,電視台頻道之多,是會令觀眾很難專注及定時地追看節目。所以如果將資源分散及沒有計算地分佈在不同時段,觀眾是很容易錯過一些好的節目,因此製作成本及心血就會被浪費掉。在電視節目編排的理論中,有一招叫「搭帳篷原理」(tentpoling),就是把最強的節目放中間,把較弱的節目放在前及後,以做出引入(lead-in)及引出(lead-out)的效果。所以根據這個理論,新台都應試試將全台最好的藝員、最好的幕後、最好的資源,先集中地做好一個「橫線」(星期一至五)的節目,以提高觀眾的辨識度及帶起其他較弱的節目;而這個中堅的節目,最好能以季度轉換,以增加它的長壽。

據調查顯示,年輕人比較多看電視的時段,是晚上和家人晚飯的時間,飯後他/她們就會各自回到自己的網上世界。所以如果在這個時段能設計一些適合及吸引一家老少收看的節目,在收視及收益上、在吸納年輕觀眾群上,是有非常大的裨益。另外,為要鼓勵觀眾多些即時看電視節目而不是在網上看重播,製作人可考慮多做現場直播,及用觀眾、社區可參與的形式,令觀眾感受多一點即時的現場氣氛,減低現時大多數節目令人感覺的疏離感。

擁有優秀人才是致勝關鍵

從最基本及長遠的角度看,任何的傳播、娛樂創作行業,能擁有優秀的人才始終是致勝的關鍵。每台有能力的電視從業者都應該有一份值得驕傲的薪酬,這才可以吸引更多精英入行。而在這個科技年代,電視台的工種是不需再分得這麼仔細,一人是可以負責多職的,這因而可騰空更多薪水空間來招聘優秀的製作人才。除此之外,一個電視台的結構更不應是架牀疊屋來扼殺創意;最好的是一對多點式的平面管理模式,即是一個高層人員可對多名製作人,致使可有更多的「創意上傳」,令節目更百花齊放。

電視台經營昂貴 需打長久戰

現時香港電視的廣告市場約60億元,無綫短期內仍會佔超過七成份額;兩新台大概初期會虧本1億元左右。這個情况若然持續下去,是非常不理想,因為這表示這個電視產業是處於萎縮狀態,強者並沒有帶來進步,後來者也找不到生存空間,整個文化產業就會逐漸凋謝,投資者也因而會卻步。電視台的經營是昂貴的,其戰略是需要打長久戰;特別是新開的台,更需要架構精良、攻守有度,不要亂放「煙花」,公司的短期、長期目標要清晰,最基本的概念是要作長久的健康經營。

而若從宏觀的策略上,也是有很多地方可考慮。合縱連橫,大家除了是競爭對手外,其實也可以是合作伙伴,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譬如說國際大型運動盛事,會否可用聯盟的形式、用合理的版權費,以分場或分年份去轉播賽事,致使每個台都有賺錢機會及可以讓更多市民得益的雙贏局面?還有是香港的廣播條例,很多都是過時、落後,譬如說廣告的時數、類別、贊助形式等都有很多改進空間。至於發牌條件中,3個台都要做英文台、某時數的兒童節目等,都是很浪費資源及不切實際的。若三台以伙伴的關係,向政府爭取更靈活、更實在的守則及發牌條款,一定會更事半功倍。減少無謂資源的虛耗、招納人才,鼓勵多點、多面的創意空間,香港電視產業才會有長遠、健康的發展。

作者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梁啓業]

(原文載於2017527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奪標食譜(文﹕蔡子強)

其他文章:假新聞心理學:為何消除錯誤資訊如此困難?(文:李立峯)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