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金有用 / 廢物全利用 為耗能之島找解方(影音)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

天生我材金有用 / 廢物全利用 為耗能之島找解方(影音)

  • 時間:2020-09-14 13:3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蕭照平
天生我材金有用 / 廢物全利用  為耗能之島找解方(影音)
為了向社會說明台灣循環經濟成果,環保署長張子敬邀媒體走訪造紙廠、廚餘場等單位,了解不同產業都能把握資源再利用的機會。(蕭照平攝)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習慣開採、加工、消費、丟棄的線性生產消費模式,每一個階段都不斷耗損地球的有限資源,把廢棄物變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就成為耗能環境下的解決方案,唯有從改變過去的生產消費模式,人類才能與自然永續生存。

造紙廢水再利用  厭氧菌幫大忙

薄薄的一張紙,是延續人類文化歷史的重要發明,不過造紙業一向被視為是高碳排、高汙染的產業,在全球暖化危機下,循環經濟就成為高耗能產業的解決方案。

記者:『(原音)這裡是厭氧反應塔,工廠廢水會從底下往裡面流,經過4小時就會從上面管線流出去,出去的水就是乾淨的水,而在裡面會透過厭氧反應產生沼氣,而沼氣就可以成為工廠的再生能源發電。』

蕭照平攝

這座厭氧反應塔是國內造紙廠「永豐餘」的秘密武器,有了這座厭氧設備,廠區廢水只需要4小時,就能作為內部沼氣發電的動力來源。「永豐餘」新屋廠廠長周玉龍說:『(原音)這就是一種綠能且我們甲烷濃度很高,發電效率可以達到40%以上,可以把水處理中本來是溢散掉的氣體來產生綠能,來供應我們廠裡製程所需的用電,這就是一個循環經濟,把本來無用的物質變成有用的能源。』

造紙廠透過廢水處理後的沼氣再行發電。(蕭照平攝)

紙纖維潛力大  取代化石燃料成利器

不只替廢水、廢氣找到新價值,在環保署的鼓勵下,「永豐餘」跟進歐盟腳步,打造一座完全不用化石燃料的鍋爐廠,關鍵就是這「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 SRF)。

經均質化的廢紙渣,再進鍋爐燃燒,完全零化石燃料的循環展現。(蕭照平攝)

透過均質化技術,把不同廢棄物或餘料混成燃料棒,根據環保署資料,使用SRF的環境衝擊,約是燃煤的1/6到1/5,而且還很有發電效率,徹底把「天生我材必有用」落實到資源管理。「永豐餘」董事長何奕達說:『(原音)從經濟角度來講,全利用當然是好事,否則我不但要把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不但變成所謂的定義的廢棄物,我還要花錢來處理,如果是這樣,這就是負的成本,我們現在把它變成能源,就變成我們的資源。』


蕭照平攝

微藻固廢碳  挖出蝦紅素產業鏈 

不過循環經濟,可不只限於造紙業。像這個橘紅色富含蝦紅素的乳液,可是台灣水泥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的「碳循環經濟」商機。


蕭照平攝

台泥將水泥製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利用「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儲存後,再用來培養富含蝦紅素成分的微藻,進一步發展蝦紅素產業鏈。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說:『(原音)第一個我們發展捕碳技術,也就是鍛燒完的二氧化碳,我們利用原來的石灰石可以把二氧化碳抓下來,且提濃到99.9%以上,這樣二氧化碳可以有多元應用,我們在台泥那邊,利用二氧化碳去養微藻,微藻可以成長,成長完可以有能源應用跟加值化運用,那對台泥和平廠那邊,等於完全達成零排放的目標。』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蕭照平攝)

如何從源頭減少碳排已經是世界趨勢,如果可以打造碳循環經濟更是雙贏目標,對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工業製程來說,用鈣迴路方法捕碳,無疑是把廢物變黃金的永續方案。


蕭照平攝

廚餘回收伴酵素  打造餐桌循環體系

一桶桶剛收回來的廚餘,酸臭味直奔大腦,但經過破碎、發酵等流程後,只要一天就成為帶有淡淡香氣的有機介質培養土。這套由新竹市政府建置的高效能廚餘機,不但把廚餘納進循環經濟體系更紅到了海外。


蕭照平攝

把廚餘變成培養土並不稀奇,只是傳統堆肥不僅場地要大,時間也需要1到2個月,如今有了科技輔助,一天能處理12公噸就成為最大亮點。環保署技監林左祥說:『(原音) 像這樣廠的再利用,就是它製成堆肥後再回到農田,種植蔬菜後再回到桌上,這就是餐桌到餐桌的循環概念。』


蕭照平攝

環境汙染考驗大  循環經濟成解方

從工廠到民眾生活,處處可見循環經濟模式,這不是什麼高深理論,就只是一個延長資源生命週期的概念,這一個動作,除了可以節省成本更有助於地球的永續發展。環保署長張子敬說:『(原音)資源循環在各個領域都在大力推動,也希望我們資源不會很快地被我們耗盡而是可以重複來使用。』

環保署長張子敬。(蕭照平攝)

「用過即丟」的生活模式為環境帶來難以處理的汙染問題,而當台灣必須保有高耗能產業的同時,深化「廢物全利用」的循環經濟就成為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