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網上Click幾下比入息證明更能左右貸款申請?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191002

大數據時代!網上Click幾下比入息證明更能左右貸款申請?

博客 15:40 2019/10/02

分享:

分享:

大數據時代!你的幾Click將比入息證明更能左右你的貸款申請

當免入息證明(更甚是No Show)私人貸款已成為財仔必備的賺錢工具的時候,對銀行來說仍然是新鮮事。無他,銀行受金管局監管,同時也是too big to fail的怪物,自然不能做高風險的事。

但以上在2019年發生重大改變,借錢很快便不需要「入息證明」,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你的樣子」、「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申請時的舉動」……

【延伸閱讀】【銀行短訊】成日收到銀行SMS 知唔知背後銀行做緊咩?

在2018年5月金管局出了一份名為「Credit Risk Management for Personal Lending Business」的指引,文中主要提出金管局將容許銀行撥出最多10%的個人貸款組合至一個名為「New Personal-Lending Portfolio」(NPP)的組合。這個NPP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銀行「毋須硬性遵循傳統的個人貸款審批方法,收集客戶的入息證明,以評估他們的還款能力,而可以應用金融科技…例如透過大數據和行為模式分析,審批和管理個人貸款業務相關的信用風險」。

譯做人話,即是入息證明就免了(事實是這只證明你能夠賺錢但不代表你能還錢囉),銀行可以自行透過大數據和行為模式分析來審批貸款。

不過,大數據和行為模式分析即是甚麼呢?我要做甚麼才能有效提高我的貸款審批成功率呢?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

大數據之大,除了從字面上理解為數據量(Volume)大以外,還必須符合速度(Velocity)及種類(Variety)均「大」才能算為大數據。

傳統的貸款申請一般只看入息歲數供養人數其他債務住屋種類等「你給我看」的資料來作審批;在大數據的年代,你給我看的我會看,不給我看的我會看,你以為我不會看的我也會看。

其實利用傳統的風險分析模型,已經會有Your Face, Your Fate的問題,意即「30歲女性白領與家人住跑馬地」會比「50歲男性藍領獨居屯門」的違約風險為低,就算明明前者是「爛蒲爛賭」借錢還高利貸,後者只是「食煙飲酒」要錢看醫生。模型關心的從來都不是你的個人,而是跟你長得相似的人on average的違約風險。

當大數據來臨,一切便會走向極致。當數據的速度及種類提升,模型會掌握更多即時及多元化的訊息:滙豐IT大裁員,應當馬上收緊所有滙豐IT的審批,哪怕你根本沒被裁走;股市崩盤,而模型又推算你這個性別年紀職業收入住址的人會有很多股票,應當馬上收緊你的審批,哪怕你根本沒碰股票。

這看似black mirror的情節,正一步步進行。近年AI界一直談論Machine Learning會引發更嚴重的歧視/bias/halo effect,配合Big Data,這只會更一發不可收拾。

【延伸閱讀】做銀行尊貴客戶唔只睇身家 客戶「行為」更重要

你的朋友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

除了你的樣子以外,你的朋友圈也會左右你於銀行的內部批核。Facebook能如斯值錢,除了因為知道你的資料和喜好以外,它還十分了解你的「人物關係圖」,你跟誰關係最密切,告訴你「your friend liked this page/post」。

銀行也想了解你的「人物關係圖」,當有兩個人同報一個地址,一男一女、年齡相若、姓氏一樣:兄妹;一樣情況但姓氏不同:情侶;每月都有定額轉賬,年齡相差約30年,很可能是家用;每周平日1至2次,中午時份透過FPS轉賬50元至80元,那很可能是公司飯腳。

透過認識一個人身邊的朋友,我們可以好好地去認識這個人,這也是大數據厲害之處。套用貸款的例子,你的確是每月只賺8,000元,但我認識你的另一半,並且知道她/他每月月入六位數,那借給你又何妨?

你以為我不知道,其實我早就知道了。

你的舉動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

大數據之「大」,最重要是採用的數據「種類」龐大,有時候你根本沒想過有些東西竟然可以幻化為數據用以分析。

我在說的是你的Digital Footprint,即你網絡上的痕跡。當然銀行不是Google,它沒辦法看得那麼清楚,但你申請時的一舉手一投足,已足夠讓銀行決定你這個人可不可信。

如何做到呢?簡單得很,如果填表速得快得驚人,這明顯是機器人填表,這是一樁fraud case;如果工資填了20,000元,然後再填40,000元,這裏好像有些隱瞞;如果從來沒按過還款計算機,整個過程沒甚麼格價,這可能反映這筆錢要得很急。

部分analytics的工具還可以分析顧客從哪個網站進入,如果發現是賭場,大家都知道這個貸款應不應該批吧。

以上的一切都是華田舉的例子,實際上甚麼舉動有甚麼insight再可以放進模型裏,還要看整個machine learning的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你的幾click很可能會比入息證明更能左右你的貸款申請了。

【文章來源:華田銀行;已獲授權轉載。原題:銀行閑談 (39) — 你的幾 click 將比入息証明更能左右你的貸款申請】

 

【關於作者】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Wallace Tin

欄名 : 華田銀行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