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jīng,jìng]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经(拼音:jīng、jì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7],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经”的本义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转指南北走向的路,后指地理学上的经度。此外经也是中医术语,指人体血气循环的主要通络,又指女性有固定间隔时间的月经。“经”引申为准则、法则,又引申指被认为阐释恒常不变准则的书,也作为某种专门著作的名称。引申指动词时,“经”指(用线)划分、度量,由此引申为治理。后又引申为经过、经历。用作动词时,还可指用绳子自缢。
中文名
拼    音
jīng、jìng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XCAG [1]
仓    颉
VMNOM [1]
郑    码
ZXBI [1]
笔    顺
撇折、撇折、提、横撇、点、横、竖、横
字    级
一级(编号:1350) [7]
平水韵
下平声九青(jīng),去声二十五径(jìng) [2]
总笔画
8(部首3,部首外5)
异体字
坕、経、𤔊、𤔕、𦀇
统一码
基本区 U+7ECF [1]
笔顺编号
55154121
注音字母
ㄐㄧㄥ
造字法
形声字、会意字
四角号码
2711₂
字形结构
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经”的字形演变(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3]
“经”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作图1,左部为“(mì)”,右部为“巠(jīng)”。郭沫若《金文从考》认为“经”的本字(初文)当是“巠”。在金文中,“巠”上部的三条曲线像纺织机上的“经线”,上下两横像织布时穿筘(kòu)时的棕框;下部是织机的脚架。用织布机织布时,纵线叫“经”,横线叫“纬”。先设置经线,再用梭子牵引纬线,在经线之间往复穿行,使经线和纬线连续不断交叉就称为布帛。 [3] [14] [15]
为使“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巠”左边增加了表义部分“糸”,表示与织品有关的。战国文字中齐文字“经”字或作“图3”,右上部讹作“田”。楚文字或作“图4”,从“巠”省;或作“图6”,右旁类化。《说文解字》小篆基本沿袭金文,繁体“經”字是沿袭两小篆字形发展而来的。“經”后来根据偏旁类推简化作“经”。 [3] [14]
“经”就是纺织品上纵向的线。纵线叫“经”,横线叫“纬”,经纬相编才成布匹,所以古书上常以“经纬”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意思是说礼制所定的关于君臣上下的法度,就像天地间的一切条理秩序一样。引申为规划治理,使之有条理。比如成语“经纬天地”或“经天纬地”,意思就是治理天下。
地面上的道路纵横交错,好像布匹上经线和纬线,所以古书十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叫“经”,把东西方向的道路叫“纬”。后来地理学上的“经度”“纬度”也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地理学上的经线和纬线是为研究方便而假设的,其中南北走向穿过地球两极的分度线叫“经线,东西走向而与赤道平行的分度线叫“纬线”。中医学上把人体内纵行的起主干作用的血脉叫“经”,把由经脉派生出去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的支脉叫“络”。
织布时,纬线来回穿梭,经线常而不变,故“经”又指常道,常行不变的义理、法度,如天经地义。《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举挂时网,动乱国经。”不合常理叫“不经”,如荒诞不经。《史记·孝武本纪》:“所忠视其不经,疑其妄书。”“经”与“常”一起合为双音节副词“经常”。
可以奉为典常、规范的书称为“经”。上古时本来没有“经书”一词,由于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因而儒家学派常用的六部古典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就被称为“六经”。汉武帝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儒家的著作成为经典,儒家的思想成为奉行而不能触犯的社会道德规范。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都以经书为主要内容,因此,形成了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经学。因此,给图书分类的“经史子集”四部当中,经部成为一大类,为治经服务。以解经为目的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书,也被列入经部。但是,“经”并不是儒家经典的专名,比如,墨家弟子奉《墨子》为“墨经”;医家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代表著作为“四部经典”;佛教的著作称为“佛经”。另外,专门研究某一方面内容的、比较全面的著作亦冠名“经”,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因为“经”有“经常”的意思,所以女性的月经一月来一次,有经常的规律,故也称之为“经”。
“经”由“纵行”直行”又引申出了经过、经历的意义。成语“饱经风霜”比喻经受过很多艰难困苦。经历一件事就聪明一点儿,就叫“经一事长一智”。亲身经历的体验叫“经验”,亲手办理过就叫“经手”,经手出卖就叫“经售、经销”,经手管理叫“经管”。做事留心在意叫“经心”,反之就是“漫不经心”。
织布之前,要来回梳理纱线使成经,此为织之始,故“经”引申为度量、筹划。《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始灵台,即建造灵台之始,为筹划、设计;经之,来回度量;营之,围绕四周测量。后“经”“营”合为一双音词“经营”,指筹划、管理。“经”又引申为经纪、治理,如经天纬地、经商。《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九年:“皇帝明德,经理宇内。”“经”“理”同义连用,今经理企业的负责人称“经理”。“经济”为“经国济民”之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今经济学所讲之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实为经国济民之基础。 [14] [16-1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jīng
名词
(旧读jìng)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
warp
《礼记·间传》“禫而纤”汉·郑玄注:“黑经白纬曰纤。”
南朝梁·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经稀疑杼涩,纬断恨丝轻。”
经纱;经线
南北的方向或南北方向的道路。也泛指道路、途径
《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大戴礼记·易本命》:“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地理学上假定的通过地球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在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以西的称西经
longitude
经度
一种口圆颈细腹长的陶制酒具。也用作计酒的量词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
清·周亮工《书影》卷四:“予过邵武之拿口,高主政年八十矣,馈余一经酒,淡而有致。”
常道。指通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principle
《左传·宣公十二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
《国语·周语下》:“国无经,何以出令?”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二:“凡事有经有权,我们不好杂糅起来,使自己的思路绞线。”
天经地义
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指宗教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classic
《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杨倞注:“经,谓《诗》《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西游记》第四九回:“不知徒弟能来否,可得真经返故园?”
经典;经卷;经文;佛经;十三经
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经、史、子、集)的第一类,主要指儒家经传和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
经部
指月经
menses;
menstruation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妇人月水》:“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
行经;闭经;经血不调
中医称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
channel;
meridian
素问·阴阳别论》:“人有四经十二从。”
《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经脉;经络
中国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后汉书·桓帝纪》:“立安平王得子经侯理为甘陵王。”
《水经注·漳水》:《水经注·漳水》:“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
(Jīng)姓氏用字
数词
古数名。十兆为经
《国语·楚语下》:“百姓、千品、万官、亿丑,非民经入垓数以奉之。”
《太平御览》卷七五·引汉·应劭《风俗通》:“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经,十经谓之垓。”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一:“今算术大数曰亿、兆、经、垓。 邵尧夫皇极数于亿、兆之后即继之为京。求之音义,经正为京耳。”
动词
度量;筹划
measure;
plan
《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周礼·地官·遂人》:“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
《百喻经·三重楼喻》:“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
管理;治理
administer
《周礼·天官·大宰》:“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
《后汉书·窦武传》:“臣惟膺等建忠抗节,志经王室。”
清·侯方域《谢安论》:“盖安之为人,清冲有余,而朴练不足,无以争天下之先,而经天下之远。”
经营;经商;经管;经济
经过;经历
pass;
go through
《管子·七法》:“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后汉书·南匈奴传》:“九年,遣大司马吴汉等击之,经岁无功。”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赵子昂〈尚书集注序〉》:“《诗》、《书》、《礼》、《乐》、《春秋》,皆经孔子删定笔削。”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章:“石得富经庄稼林里的小路朝东门走去。”
经手;经年累月;身经百战
承受;禁(jīn)受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一:“新鲜花巧的东西又多了不少,怎怪得钱不经花。”
巴金《家》三二:“珏,你不要去,你有‘喜’,经不起悲痛。”
经受
上吊
hang
《史记·田单列传》:“(王蠋)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唐·柳宗元《李赤传》:“有间,妇人至,又与赤言。即取巾经其脰。”
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射洪知县张明彝自经死。”
自经
形容词
持久不变的;正常
normal;
regular;
ordinary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
汉·扬雄《法言·吾子》:“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
三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经常;荒诞不经
副词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相当于“曾经”“已经”
《南史·周山图传》:“义乡县长风庙神姓邓,先经为县令。”
《文明小史》第九回:“不料本城营官,早经得信,晓得这里百姓不是好惹的。”
鲁迅《》:“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凈。”
jìng
动词
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jīng)纱或经(jīng)线
经纱
名词
通“径”。小路
汉·王充《论衡·纪妖》:“(汉高皇帝)被酒,夜经泽中。” 刘盼遂集解:“经当依《史记》作‘径’……径本小道,而用为动词。”
通“径”。直径
《墨子·备蛾傅》:“广七寸,经尺一。”
形容词
通“径”。直
汉·王充《论衡·吉验》:“母见其上若一匹练状,经上天。”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九丁切(jīng)
织也。从糸巠声。 [4]

说文解字注

“织从丝也”注:从丝二字,依《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六补。古谓横直为衡从,《毛诗》云“衡从其亩”,是也。字本不作纵,後人妄以代之。分别其音有容、足容之不同。《韩诗》作“横由其亩”,其说曰“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何必读如䡮乎。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大戴礼》曰:“南北曰经,东西曰纬。”抑许云“绞,缢也。缢,经也。”缢死何言经死也?谓以绳直县而死,从丝之义之引申也。平者、立者皆得谓之从,按独言从丝者,蒙上文专言帛,以谓布之有从缕同也。
“从糸,巠声”注:九丁切,十一部。 [10]

广韵

古灵切,平青见 ‖ 巠声耕部(jīng)
经,常也。绞也。径也。亦经纬。又姓,出何氏《姓苑》。古灵切。又音径。四。
古定切,去径见 ‖ 巠声耕部(jìng)
经,经纬。又古灵切。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經;部外笔画:7
唐韵》《广韵》古灵切。《集韵》《韵会》《正韵》坚灵切。音泾。《说文》:织也。《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经纶。疏:经,谓经纬。
又《易·颐卦》:拂经於丘。注:经犹义也。
又《书·酒诰》:经德秉哲。传:能常德持智。《左传·昭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注:经者,道之常。
又《诗·大雅》:经之营之。传:经,度之也。
又《周礼·天官·冢宰》:体国经野。注:经,谓为之里。疏: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
又《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注: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
又《礼·月令》:毋失经纪。注:谓天文进退度数。
又《礼·经解》疏: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敎之得失也。
又《左传·昭二十五年》: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注:夫治外,妇治内,各治其物。
又《论语》: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何晏注:经,经死於沟渎之中。《晋语》:雉经於新城庙。《释名》:屈颈闭气曰雉经。如雉之为也。
又《广韵》古定切。音径。经纬也。又织也。
又《离骚》王逸注:经,径也。《释名》: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又《韵补》叶居良切。韩愈《此日足可惜》诗:闭门读书史,清风窗户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情,音翔。
《五经文字》:作者,讹。 [5]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7ECF;下:U+7D93)

书写提示

“经”的笔顺
“纟”窄“𢀖”宽,顶部“纟”高,底部“𢀖”略低。“纟”,第一㇜(撇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𢀖”,㇇(横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尖穿过田字格中心伸向“纟”侧;“工”的末横起笔于“纟”下。 [12]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十五青
开口呼
全清
古灵切
kieŋ
去声
四十六径
开口呼
全清
古定切/音径
kieŋ
集韵
平声
十五青
开口呼
全清
坚灵切
kiɛŋ
去声
四十六径
开口呼
全清
吉定切
kiɛŋ
礼部韵略
平声
坚丁切
去声
吉定切
增韵
平声
坚丁切
去声
吉定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kiəŋ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鸡英切
去声
庚青
叶经去声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坚丁切
kiəŋ
去声
十八敬
全清
吉定切
k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参考资料:汉典 [6]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k
ieŋ
先秦
王力系统
k
ie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k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k
先秦
李方桂系统
k
ing
西汉
东汉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高本汉系统
k
ieŋ
隋唐
王力系统
k
ieŋ
隋唐
董同龢系统
k
ieŋ
隋唐
周法高系统
k
iɛŋ
隋唐
李方桂系统
k
ieng
隋唐
陈新雄系统
k
ieŋ
(参考资料:汉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iŋ
55
阴平
未标注异读原因
tɕiŋ
214
上声
tɕiŋ
51
去声
旧读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iŋ
213
阴平
未标注异读原因
tɕiŋ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iŋ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in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in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in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iŋ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tɕi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tɕin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tɕiaŋ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tɕi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tɕiɛn
55
阴平
文读
tɕiɒŋ
55
阴平
白读
赣语
南昌
tɕin
42
阴平
文读
tɕiaŋ
42
阴平
白读
客家话
梅县
kin
44
阴平
文读
kaŋ
44
阴平
白读
粤语
广州
kɪŋ
53/55
阴平
文读
kaŋ
53/55
阴平
白读
粤语
阳江
kɪŋ
33
阴平
文读
kaŋ
33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kɪŋ
55
阴平
文读
kĩ
55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keŋ
33
阴平
文读
kĩã
33
阴平
白读
kẽ
33
阴平
白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kiŋ
44
阴平
文读
kiaŋ
44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keiŋ
54
平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