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十九歲的我(To My Nineteen-Year-Old Self)-HK Movie 香港電影

給十九歲的我

上映日期: 2023年2月2日 片長: | 136 分鐘 級別:
TBC
2.4
1220 讚好 205 影評
顯示更多
影評
詳情
建於1900 年的英華女校舊校舍需要重建,整所學校從半山臨時遷往深水埗,在這個暫借與充滿疑問的歷史時刻,邀來了校友張婉婷作紀錄。自2011 年起,鏡頭追蹤多位千禧年出生的女學生,個性、興趣和家境各異,像不同故事線鮮活展現與轉合。置身香港這動盪年頭,種種社會運動,她們都沒有缺席,霎眼無憂童年步入困惑青年。 百年樹人, 十年光景,張導演珍而重之把日子逐一收集、整理並寄回, 她們是這樣長大的:面對陰晴不定的每一個明天,始終保持那股純真的勇氣。
顯示更多

預告片及劇照

給十九歲的我電影劇照1
給十九歲的我電影劇照2
給十九歲的我電影劇照3
給十九歲的我電影劇照4
更多
X
Lv. 10
star 5.0
一套現在香港不可多得的社會紀錄片
[我是睇之前的優先場]我覺得套片是精彩,他精彩的地方是除了細緻跟隨這六個女生在英華女校六年校園生活同重建三個不同階段各方面的成長經歷外,更重要是他們所經歷的九年(原本是跟六年,但因撥款受阻令新校舍的建造被延期,令整個拍攝延長了至九年),令他們可以順手記錄到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改變,而因這個獨特大環境加持下,好令套片添加同背負了更大的記錄時代的責任。而張導也不回避同避諱地去記錄他們對這十年其三場社會運動的睇法,在現今香港電影大多對這些事回避的情況下,這套更見得珍貴。更難得的是他卻用了比較中性的角度去寫,從而令這套更容易避開被高度政治化同無限上剛的風險。而在技巧上,張導的處理也是好同精準,整個團隊也可以透過這六年的跟隨,同這個六個女生建立了信任,令每個的描寫同個性更明確同真誠,從而最後令觀眾對套片有更大有共鳴。痴·影·夢·藝 X 的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kwunmovie/
顯示更多
103  負評
0  回應
Alvin Tsang
Lv. 10
star 5.0
成長就是苦樂參半
千禧年代出生的香港青年,成長路上已經經歷過多件改變香港的大事,人生和生活的轉變成為一個特別的印記。張婉婷受母校英華女學校邀請拍攝記錄學生成長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以六位英華女學校學生的成長故事,映照出千一代的青春歲月,走過苦樂參半的成長路。整部電影誕生的緣由是石玉如校長希望藉著英華女學校重建,記錄一群有望經歷三代校舍的學生的變化。可惜,新校舍無法趕及他們畢業前啟用。不過,張婉婷以人生本是充滿順境與逆境為由繼續拍攝。這股笑看人生的精神貫穿全片,就與一般人的人生一樣,不會總是如願以償,只有永恆的片段留存下去,組合成人生的拼圖。只是,我們未必知道每一片是怎樣。電影拍攝了三十多名學生,最終選取了阿佘、阿聆、Madam、馬燕如、香港小姐和阿雀六人為主角。這六名學生不論性格、家庭背景、人生目標等都南轅北轍,卻就是因為各人的背景不同,才展現出千禧一代的多種面向。阿佘的反叛性格、阿聆在家中受到忽略、Madam夢想當警察、馬燕如向單車運動員之路進發、香港小姐的破碎家庭和阿雀的傻氣,代表同代青年不同的成長歷程。拍攝過程由他們十一歲跟進至十九歲,導演和同學的關係緊密得亦師亦友。過程中,有不少人因為不想出鏡或認為新校舍延遲落成令原意消失而退出,連現在見到的六位主角都曾經對長期跟進的拍攝有微言。不過,張婉婷的循循善誘協助他們在拍攝和生活之間放下隔閡。她在片中也指面對有人開始疏遠,她決定盡量拍到可拍的時刻,同學有需要時,亦願意充當「樹洞」聆聽她們的心聲,鏡頭前後都滿載她們真摯的情感,例如阿聆敢於在鏡頭前表達對家人過度管制個人生活的不滿。筆者非常欣賞這點,攝製隊與受訪者之間不再是單向的訪問,而是彼此信任、關愛和扶持,從多個片段可見,張婉婷與六位主角的關係十分好,她們的成長亦受到導演細緻關懷的影響。六位主角的成長路有的比較平坦,校園生活圓滿,有的卻崎嶇不平,青春在苦澀和快樂中周旋。到十九歲時,世界和生活與她們當初給十九歲的自己的信中憧憬已經大相逕庭。Madam夢想成為警察,但是經歷反修例風波時朋輩的批評,她已經放棄了這個夢想。電影卻沒有預設立場看待同學們的立場,正如校方的訪問指在反國教時都以包容和聆聽的心態看待同學罷課。省卻政治立場的預設,電影以較為純粹的角度把同學的成長與香港社會的變化連結起來,是值得嘉許的。青春歲月變幻莫測,昔日的天真都會因經歷而令人成熟起來。曾經不滿家人關顧自閉症弟弟的阿聆,在新校舍參觀時說到「我不照顧他,誰照顧?」放下當天的成見,願意接下家庭重任;阿雀曾經長期在家人嚴格的時間管理下生活,甚至曾經因拍攝而與攝製隊和家人出現爭執,十九歲時的她保持樂天心境。成長路上曾經夢想當律師和香港歷史博物館一級文物館長,卻在周年音樂劇發掘出演藝才能,找出生命中自己未知的可能性。更令人感受到變化的,想必是阿佘。昔日活在缺乏家庭關懷的環境,與母親長期流於打罵,校園生活更在被欺凌和逃課中渡過,她甚至沒有出席畢業典禮和參觀新校舍。不過,她是當初曾經有意從事醫生的同學中惟一入讀香港大學護理學系的同學。路途迂迴,結果卻令人欣慰。馬燕如如願以償加入港隊單車隊,但是因此犧牲一般中學生的大部分校園生活,後來亦因為自覺訓練無法更上一層樓而退出,繼續邊升學邊追夢。至於在離婚家庭成長的香港小姐,對生父滿懷不滿,在英華時一度留級,其後到美國升學,嘗試融入母親的新家庭。有人放棄夢想、有人接納親情、有人發現自己更多、有人重新學會愛自己、有人如願卻選擇放開、有人離開轉到新環境,成長路本是充滿未知,苦澀和快樂總是互相交織,千禧一代更在變幻漠測的社會氣候中要不斷摸索自我,不停地碰壁和失望。張婉婷選擇在拍攝過程中與她們一同成長,訪問中有引導和開解的時刻,所以這六位主角其實算是幸運,有這名師姐在青春道上陪伴和留下印記。電影的發起人石玉如校長是紀錄片一大靈魂所在。筆者從片中深深感受到她對學生的愛,她有一段自白說到:「有時學生令人覺得不可理喻,但只要明白我看見的她們只不過是永恆的片刻,她們還有將來的面貌,那我就可以平心靜氣面對現在的她們了。」這段說話令筆者打從心底對她百般尊敬,石校長理解青少年的成長是充滿誘惑和考驗,不會喜歡刻板的循規蹈矩和既定的人生方向。今天的面貌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將來的路遠比今天想像的長和多姿多采。在學生面前,她就是如此值得尊重。即使她身患癌症,依然堅持工作,憑信仰的力量繼續為學生服務。正式退休時,每個學生與她的擁抱都是真摰的。正如退休之日時,全校上下所贈「身心莫遠離」五字,她的心與英華是永遠連繫著。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成長的變化時,難免要面對他們不再盲目乖巧,有反叛、忠於自我的心態。電影同時向香港教育界上了一課,認識時下學生的常態,尋找更好的方法教育下一代。筆者本身都是千禧年代出生,與六位主角成長的軌跡大同小異,因此觀看時都有很深的感受。我們這代青少年經歷的社會變化非常大和難以預見未來,物質已經不足以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心靈上的滿足才是我們最追求的。筆者跟六位主角一樣,讀書時對未來滿懷盼望,有著美好的夢想。但是,青春道上不斷經歷形形色色的考驗和起伏,加上社會劇變,十九歲時所見的世界與中一、中二時期待的已經是兩回事。付出過的、經歷過的、失去過的和得到過的不一定如自己所願,遺憾、快樂、痛苦都從不缺乏。或許,這才是最真實的青春成長路。我們在這個階段學習的除了教科書上的知識、試場上的應試技巧,就是不斷地學習做人。不單是個人修養,還有了解人生是有順境和逆境。昔日的青春汗水都會幻化成永恆的片段,留待我們長大後回望。像月亮般陰晴圓缺,但種種片段,組合成今天的自己。所以,《給十九歲的我》記錄的不單是六位英華女學校的學生的成長,而是千禧一代的成長與社會的連繫。同是在大環境下長大,每天重新認識自己,在苦樂之間活出真我。青春總會逝去,世界從未停止變化,只有永恆的片段是長久留存。感謝石玉如校長發起這部紀錄片的製作,更感激張婉婷和攝製團隊歷時十年的製作,拍出屬於這一代人的故事。IG: alvin_movieview
顯示更多
74  負評
4  回應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c655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