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评本《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方位是如何布局的?

脂评本《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方位是如何布局的?
关注者
4
被浏览
7,301

1 个回答

图说大观园的建筑方位

关于大观园的规模范围和基本格局,有两段原文是极好的说明:

原文之一:原文之一: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第16回)

原文之二: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众人咤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第17回)

先看大观园的规模范围。上述原文之一首先说明大观园的区域范围主要是由原荣国府东大院与原宁国府会芳园两部分构成。第7回说周瑞家的送了刘姥姥去后,便上来回王夫人话,但王夫人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这说明东大院是在荣国府的东北部,涵盖梨香院一带。但会芳园的究竟有多大?上述原文之一提及“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说明会芳园从从西到东,横跨了整个宁国府的北部。

按,上述原文之一提及的“北拐角墙”,只能是指宁国府的东北角,而不可能是指宁国府的西北角。理由有二:第一,上述原文之二明说大观园的水源闸口(沁芳闸桥)是在东北部,从蘅芜苑附近的萝港石洞引入,在东北山坳里引至稻香村。而大观园的沁芳溪其实就是由会芳园的若耶之溪改造而来。由此可知,沁芳闸桥必然是在原宁国府东北角的拐角墙下。第二,修建大观园时,宁荣小巷两侧的荣国府东北角和宁国府西北角已被拆除,这里已经没有拐角墙,而变成了一字型北界墙,也不宜再称为“北拐角墙”。所以,可知会芳园的水源闸口就在原宁国府的东北角,会芳园一直向东延伸到了宁国府的东界墙。

因此,大观园建成后的主要区域范围,大体就是荣国府的东北部加上宁国府的整个北部区域。薛家有东南角门跟大观园相通,说明薛家一定是位于宁国府东侧的外部宅院,并不在宁荣二府内部。

再看大观园的基本格局。上述原文说:“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这个已经说明大观园的基本布局乃是东山西水。大主山在东部,尤其主峰是东南部。水源闸口,也即沁芳闸桥是在东北角。大主山向东北方向伸出一个弯曲的余脉,形成一个山坳,围出一个背阴的谷地。沁芳溪从萝港石洞穿过山坳,进入这个背阴谷地,形成一片水域,也就是蓼汀花溆。宝钗的蘅芜苑,就坐落在蓼汀花溆北岸的高地上。蓼汀花溆的南岸水边则有凹晶溪馆,再往南就是位于大观园东南部的大主山的主峰部分。山脊上就是全园制高点凸碧山庄。

第11回写王熙凤游览会芳园。作者写了一首会芳园赋。全文是:“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这时候是在大观园修建之前。会芳园中的若耶之溪,就是后来大观园中的沁芳溪。所谓“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这个说明会芳园的基本布局也是东山西水,全园的制高点是在东南部。大观园建成后,也延续了这个山水格局。

沁芳溪向西流出东北山坳包围的背阴谷地,来到位于大观园正北部的大观楼下,形成一个主水池。池的北岸就是大观楼的东飞楼缀锦阁和西斜楼含芳阁。主水池的西南侧,有惜春的藕香榭。这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建筑,建在水池中,有竹桥与池岸相连。但惜春实际上是住在主水池西南岸上的暖香坞里。第40回,贾母命凤姐安排“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叫女伶们练习演奏,“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又宽阔,又听的近”。这说明大观楼、缀锦阁、含芳阁、藕香榭、暖香坞均环绕在这个主水池周边。这个主水池实际上就在原会芳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的位置。因为大观园把荣国府东大院也囊括了进去,中轴线西移到这里。因此,原会芳园的西北部,变成了如今大观园的正北部。

第74回说李纨“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说明李纨的稻香村也在上述主水池周边。考虑到第17回说稻香村是在“山怀中”。李纨的稻香村就应该在主水池的东南岸,也在大主山脚下。这里跟惜春的藕香榭也是隔水相望。沁芳溪流出主水池以后,折向南,河滩上有芦雪广,较稻香村更为靠南。芦雪广以北有蜂腰板桥,跨越沁芳溪,联通西岸的暖香坞和藕香榭。第49回宝玉在芦雪广附近,看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李纨派去请凤姐的人,就是由稻香村先向南,过蜂腰板桥,再折向西北,从大观园西北角门去凤姐院。所以,宝玉看见此人是“走来”,而不是“走去”。宝玉从更南面的怡红院向北到芦雪广,恰恰是与此人的这一小段行程是相对而行。另外,要注意的是,这个蜂腰板桥并不是第26回的那个蜂腰桥。后者是一个廊桥,在蘅芜苑门口,跨越的是蓼汀花溆那一段水面,在大观园东北部的山坳谷地当中。

沁芳溪过了蜂腰板桥,向西南分出一个岔流,通往大观园西南部的紫菱洲。紫菱洲应该是一个湖心沙洲,这里也有一个西水池。迎春住的缀锦楼就在西水池的岸边。注意,这个缀锦楼跟大观楼的东飞楼缀锦阁是两个地方。西水池的南岸有蓼风轩,又叫蓼溆。这里跟蘅芜苑附近的蓼汀花溆也是两个地方。作者经常称之为“紫菱洲的蓼溆”。此处距离黛玉的潇湘馆不远。第40回,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从黛玉的潇湘馆出来,“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于是,贾母说:“他们既预备下船,咱们就坐。”一面说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贾母就是在这里上船,然后经西水池和沁芳溪支流,逆流到蜂腰板桥,转入沁芳溪干流,而又折向南,到达探春的秋爽斋。因为走水路其实是绕道,所以作者说“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可知探春的秋爽斋是在蜂腰板桥的南侧、沁芳溪干流的岸边,距离芦雪广和李纨的稻香村均不远。

沁芳溪支流过了紫菱洲的蓼溆以后,折向东,在沁芳亭桥附近,重新汇入沁芳溪干流,然后再折向东南,流出大观园。沁芳亭桥是在整个大观园的正南部,其东西两侧不远处就分别是宝玉的怡红院和黛玉的潇湘馆。怡红院位于整个大观园的东南部,跟蘅芜苑一样是个大型院落,是园中除了大观楼正殿、梨香院之外的最大两处实际住人的院落。因此,第56回探春感叹:“可惜蘅芜苑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物。”黛玉的潇湘馆位于沁芳亭桥以西,属于大观园的西南部,距离怡红院不远,却是一个较小的院落,不能跟蘅芜苑和怡红院比肩。这就是余英时所说的“木石虽近而金玉齐大”。

怡红院再往东,就是大观园的东南角门。宝钗蘅芜苑位于大观园东北部,本来宝钗回薛家,在大观园东北部开个角门是最方便的。但大观园东部是大主山和东北山坳,有山体阻挡,翻山越岭,往来并不方便。因此,大观园是开东南角门跟薛家相通。这就是第78回宝钗所说的“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这样的话,宝钗每次从薛家往来蘅芜苑,就要从怡红院附近经过。第34回写黛玉跑到怡红院附近(很可能就在沁芳亭桥的东头)东张西望,看见宝钗入园,“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幸灾乐祸取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钗、黛能在这里相遇,就因为宝钗从薛家回蘅芜苑,怡红院附近就是她的必经之地。

综上来看,大观园的主要景点都集中在从东北山坳到正北部,再到正南部,再折向东南部这个弧形带上,基本呈C字型分布。东南部是大主山,山的背后,在第17回贾政带众清客曾经游历过:“一路行来,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最后来到怡红院。第41回刘姥姥离开大观楼以后,独自一人迷了路,“只得认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最后跑进了宝玉的怡红院。走的也是大主山东侧的这条盘山小路。宝钗如果走这条路其实也可以往返薛家与蘅芜苑。这是条近路,但比较艰险。故宝钗基本上不会走这条路。宝钗经常走的是从蘅芜苑往西,来到缀锦阁附近,经一座折带朱栏板桥,跨过主水池,到南岸的嘉荫堂,再经稻香村、芦雪广、怡红院,到大观园东南角门。基本上走的就是上述C字型弧形带的东侧。第17回作者明说“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此处,脂批注明:“补四字,细极!不然,后文宝钗来往,则将日日爬山越岭矣。记清此处,则知后文宝玉所行常径,非此处也。”正文和脂批都说清楚了宝钗、宝玉等人日常往来的路径。

最后,用书中几次集体入园行动,来核验一下大观园建筑方位的基本格局:

1、贾政携众清客游览大观园路线:先从曲径通幽处入园,向北至沁芳亭桥,转向西至潇湘馆。再向东折回沁芳亭桥,过桥向北至稻香村。再向东进入背阴谷地,经过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来到蓼汀花溆。因为没有船,当时又尚未修建蜂腰桥,于是走盘山小道,从萝港石洞上方跨过沁芳溪,来到北岸高地的蘅芜苑。再向西到大观楼正殿。再向东折回蘅芜苑,再经盘山小道来到东北角的沁芳闸桥。最后沿大主山东侧的山道向南,经幽尼佛寺、女道丹房、长廊曲洞、方厦圆亭,到达怡红院。

2、元春巡幸大观园路线:在体仁沐德(议事厅)更衣,经曲径通幽处入园,来到清流码头登舟。走水路经沁芳亭桥附近进入沁芳溪支流,游历蓼风轩(即紫菱洲的蓼溆),在蜂腰板桥附近重新进入沁芳溪干流,继续向北过主水池,折向东至蓼汀花溆登岸,向西经蘅芜苑,来到大观楼正殿。再向西出大观园西北角门,到贾母院。再出贾母院正门,向南向西,返回体仁沐德(议事厅)再次入园。先向西去潇湘馆,再向东折回,经沁芳亭桥,到怡红院。再向北过稻香村,经折带朱栏板桥,转向东,到蘅芜苑。最后从蘅芜苑向西,再度到达大观楼正殿。

3、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路线:从曲径通幽处入园,向北至沁芳亭桥,转向西至潇湘馆。再向西到达蓼风轩(即紫菱洲的蓼溆),在蓼风轩登舟,在蜂腰板桥附近进入沁芳溪干流,再折向南,由水路绕至秋爽斋吃早饭。再走水路溯沁芳溪干流而向北至大主池,再向东至蓼汀花溆登岸,顺着云步石梯向上到达蘅芜苑。再从蓼汀花溆坐船折回大主池东北岸的缀锦阁吃午饭,女伶们被安排在大主池西南侧的藕香榭里奏乐,贾母等人隔水听音。再坐船沿沁芳溪顺流南下,在芦雪广附近登岸,登山至栊翠庵。此后,鸳鸯带刘姥姥四处闲逛,一路向北到大观楼正殿附近。刘姥姥迷了路,独自一人沿着大主山东侧的山道向南,经幽尼佛寺、女道丹房、长廊曲洞、方厦圆亭,到达怡红院。最后,贾母在稻香村摆过晚饭,出大观园,返回自己居所。

4、王熙凤带队抄检大观园路线:从曲径通幽处入园,先过沁芳亭桥向东到怡红院。再向西折返,经沁芳亭桥到潇湘馆。再向北到秋爽斋。再向北到稻香村,过蜂腰板桥,到藕香榭。最后折向西南到紫菱洲。

如图所示的大观园建筑方位格局,与《红楼梦》原文描写,均能较好契合。这个基本格局应该是不错的。

另外,顺便解释一下,第36回宝钗顺路到怡红院的问题。原文写宝钗、黛玉在王夫人院中吃过西瓜入园,宝钗本想约黛玉去藕香榭,黛玉说要回潇湘馆洗澡,于是钗、黛散了,宝钗独自一人回蘅芜苑,半途顺路到了怡红院。沈治钧误以为蘅芜苑是在大观园西北部,钗黛入园是走大观园西北角门,所以觉得宝钗“顺路”到怡红院是方位错乱,难以理解。实际上,蘅芜苑是在大观园东北部。钗、黛从王夫人院中入园,很可能走的是大观园西南的聚锦门。潇湘馆就在大观园西南部,所以钗、黛散了以后,宝钗是向东过沁芳亭桥,准备再向北回蘅芜苑。而怡红院就在沁芳亭桥以东不远之处,相对于宝钗从大观园西南角聚锦门穿行至东北部蘅芜苑的漫长路程来说,从沁芳亭桥到怡红院这小段距离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作者仍然说宝钗是“顺路”到的怡红院。

附:图说会芳园的建筑方位

会芳园的结构就是东山西水,大观园的基本布局不变,也还是东山西水。会芳园的水源闸口是在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大观园修建后,这里改叫沁芳闸桥。会芳园的水流叫若耶之溪,大观园改叫沁芳溪。会芳园的大主山在东南部,东北部是一个山坳,若耶之溪从一个石洞里穿流进一个背阴的谷地。大观园建成后,这个石洞被命名为萝港,这个背阴的谷地被命名为蓼汀花溆。蘅芜苑就在蓼汀花溆的北岸高地上,连接大主山余脉。蓼汀花溆的南岸有凹晶溪馆,南岸山脊上是凸碧山庄。

会芳园横贯整个宁国府北部,但西部一带一直向南延伸至宁国府西南角,这里有通街大门。这个西南一角有天香楼、凝曦轩、逗蜂轩、丛绿堂等建筑群。而北部主体部分,西北有临水之轩,东南有依山之榭。大观园建成后,会芳园北部主体部分被囊括进大观园,但西南一角仍然保留给宁国府。庚辰本提及这部分,则写作“彙芳园”。“彙”与“会”相通,“彙芳园”其实还是“会芳园”,可以理解为大观园建成后会芳园的剩余部分。

会芳园的通街大门是第69回贾琏为了给尤二姐出殡而开的,但在第13回秦可卿出殡时也走了这个通街大门。这里时序有颠倒,因为早稿中第13回死的是贾敬,二尤故事紧接在贾敬死后,秦可卿之死却是在第75回,秦可卿本来死在尤二姐之后。今稿把秦可卿之死改在第13回,变成死在尤二姐之前了。

贾赦在今稿中是贾母长子,却在荣国府东南角另院居住,跟荣国府其余部分隔断。但早稿中,贾赦却是宁国府的人,乃是贾敬的胞弟。连带贾琏、王熙凤也都是宁国府的人。早稿的贾赦院在宁国府西南部,西边隔墙就是彙芳园,所以山石树木都从彙芳园中隔断过来。今稿把贾赦院移动到荣国府东南角,但仍然说这里的山石树木从荣国府一座花园隔断过来,这实际上是早稿遗痕。因为按今稿的位置,贾赦院的西墙外应该是荣国府的正南中轴线,不该有花园。

最有意思的是梨香院,按今稿叙述,这里先是荣国公暮年养静之院,然后是薛家居住,修建大观园以后给女伶们居住,尤二姐死后停灵也在此处。尤二姐死后停灵到梨香院,这本身已经比较怪了,更奇怪的是贾琏嫌后街出灵不好看,于是在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开了一个通街大门。但按今稿,梨香院南面就是大观园,有大观园的南北界墙挡着,再往南又有贾赦院的北墙阻挡,如何能是正墙上开个大门就能通街?所以,梨香院的位置必定是被作者改动过。我认为,梨香院在早稿中的位置,原本是在宁国府西北角,位于会芳园之内。向南正好就对着彙芳园的天香楼建筑群,贾琏在天香楼建筑群以南的正墙上开个门,尤二姐出殡就可以从梨香院到彙芳园走一个南北向的直线。

为什么梨香院原本是在会芳园的西北角?为什么尤二姐死后会停灵在梨香院?因为早稿中,尤二姐、尤三姐很可能并不是尤氏的妹妹,而是两个女伶。她们也不是贾府的女伶,而是薛家带来的家庭戏班子中的女伶。梨香院就是专门用来安置薛家女伶的地方,最初与荣公暮年养静之院并不是同一个地方,但距离很近。按早稿,薛家是住在荣国府东北角的荣公暮年养静之院,薛家带来的家班则被安置在会芳园西北角的梨香院。两处都有后门通后街,因此薛蟠、宝钗从居所来往梨香院十分方便,宝钗的冷香丸也是埋在梨香院的梨树下。尤二姐后来给薛蟠赠给贾琏做妾,又被王熙凤害死,死后自然停灵在尤二姐生前居住过的梨香院。今稿改变了二尤的身份,梨香院后来改给大观园十二官居住,薛家戏班的另一个家伶——椿龄,也改名叫龄官,算到了十二官之中。但梨香院与宝钗的多重关联是曹雪芹不愿意割舍的,所以把梨香院移动到了荣国府东北角,索性与荣公暮年养静之院合并。这就造成了第18回薛家必须搬家,给十二官腾地方的局面。

梨香院谐音“离相愿”,对应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的“虽离别亦能自安”。而且,梨花喻雪,本来就是古诗文中的常态。梨香院又与梨园相通,与戏剧行当关联。而梨园祖师爷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梨园的祖师奶奶就是杨贵妃。杨贵妃死后的埋玉之所也是马嵬坡的梨树下。梨香院与宝钗、与杨妃、与女伶都有密不可分的意象联系。而且宝钗又恰恰是最博知于戏文的女性。所以梨香院最初的定位就应该是安置薛家女伶之所。

(配图1:大观园建筑方位示意图)

配图1:大观园建筑方位示意图

(配图2:会芳园建筑方位示意图)

配图2:会芳园建筑方位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