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民間,那些你不知道的「糕餅密碼」 | 張尊禎主講、葉嘉雯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藝文

走進台灣民間,那些你不知道的「糕餅密碼」

人人都吃過綠豆糕、鳳梨酥,但是否想過它們背後的故事? 人人都吃過綠豆糕、鳳梨酥,但是否想過它們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Ben Chen@flickr, CC BY-NC-ND 2.0

很多人對於台灣傳統糕餅的印象,都停留在「拜拜」、「吃平安的」。但事實上,糕餅不只是零食茶點而已,它跟年節歲時、生活禮俗、宗教信仰緊密相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文化研究者張尊禎耗時4年,走訪了全台灣糕餅老店,挖掘了深層的糕餅文化。她發現,傳統糕餅承載了濃厚的文化象徵意涵、情感連結,以及對生命的期待。糕餅不只是一塊點心,背後其實隱藏了許多「幸福密碼」,從一塊小小的糕餅,就可以了解到台灣一路走來的美好。

糕餅文化研究者張尊禎,向觀眾分享台灣糕餅的文化意涵。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鹹甜之外的幸福滋味

許多人認為台灣糕餅只有兩種味道,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鹹的。張尊禎不禁為台灣糕餅叫屈。其實在鹹甜之外,糕餅還擁有多種幸福滋味,像是地方味、歲時味、吉祥味、人情味、時代味、虔誠味……

就拿「地方味」來說,台灣不大,但卻有許多別具地方特色的糕餅。像是新竹竹塹餅、台中太陽餅、豐原綠豆椪、大甲奶油酥餅、鹿港鳳眼糕、嘉義方塊酥、台南香餅、澎湖鹹餅等,都被當成推展地方文化的伴手禮。這都是因為台灣富有糕餅發展的資源,像是米、糖、水果、豬肉等日常食材,因此能變化出如此精巧細緻的糕餅。

「歲時味」則是因為糕餅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整年的節令慶典都會使用到不同的糕餅,而餅店也依照行事曆而有淡旺季之分。例如每年農曆8月是餅店最忙的季節,俗話說「做一個8月半,可以吃一年」,正可以說明中秋月餅的盛況。

另外,糕餅除了作為食品,也常常被拿來當作酬神祭祖的供品,因此上面的圖案多半採用迎福納祥的題材,不僅具有裝飾功能,更充滿了民間對生活企求圓滿的願望與「吉祥味」。像是龍鳳代表成雙成對;福祿壽三星是福氣、官祿與長壽的象徵;魚則表示年年有餘。同時,糕餅長期以來都是禮尚往來的伴手好禮,特別是在過年、中秋節,或是結婚、生子等人生重大喜事時,人們常藉由贈餅來聯繫人際情感、分享喜訊,也充滿「人情味」。例如,我們常聽到人家問:「什麼時候請我吃餅?」意思就是詢問「喜事何時近了?」

不過,受到生活價值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往強調油膩、重甜、厚實感的製作方式,已經改為少糖、少油、健康的口味,以符合現代講求養身輕食的需求,一些又大又重的「大餅」現在已經不流行了。甚至從糕餅的內餡變化,也可以看出台灣各個時代經濟演變的軌跡。像是綠豆椪內餡,從早期經濟貧乏時使用豆沙,甚至拿更便宜的番薯代替,到後來隨著社會經濟改善,加入滷肉、紅蔥頭,接著升級放顆蛋黃,「去年我還吃到放牛軋糖的呢!」張尊禎讚嘆糕餅師傅的巧思。

糕餅的功用,主要是配合歲時祭典。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重心都是隨著節氣時令運轉,不管是一年的起始與終結、節氣輪替,藉由祭祀、慶祝,以感念大地的恩賜,協調親友鄰里間的人際關係。糕餅也是人與鬼神溝通的重要媒介物之一,人們虔心奉獻,表達祈祥賜福的心理需求,像是鳳梨酥,色澤金黃、外形四方就像金塊一樣,說起來有「旺來」的吉祥諧音,很能滿足尋常百姓招財進寶的祈求。而在儀式結束之後分食糕餅,更是希望可以分享神所賜予的福氣。

糕餅,與你的人生密不可分

一個人從出生、結婚、祝壽到喪葬等禮俗,或者神明聖誕、節氣輪替、一年的起始與終結,都少不了糕餅的準備。在生命禮俗方面,有很多時至今日還常見的習俗,像是嬰兒4個月收涎,要準備口酥餅、鹹光餅。俗話說:「滿月圓,四月桃,週歲是紅龜」,說明孩子4個月時必須準備紅桃。此外,比較特別的習俗是「收口水」,必須將12或24個中間有圓孔的「收涎餅」以紅線串成圈,掛在嬰兒脖子上,然後抱著走動,請親友鄰居取下一塊餅,在嬰兒嘴唇旁邊抹邊念:「收涎收利利,明年招小弟;收涎收乾乾,明年叫阿爸」等吉祥話,祝福孩子不再流口水,平安健康的長大。

過去我們常聽人家問:「你家嫁查某仔,吃幾斤餅?」指的就是大餅的重量,目的是想藉此探聽男方的家境富裕與否。隨著時代變遷,家庭人口結構由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傳統漢式喜餅大致可分為「大餅」、「對餅」與「盒仔餅」三種。「大餅」是一大塊論斤計重的圓形禮餅,在傳統農業社會時代,大家庭成員眾多,加上台灣人愛面子,餅越做而大,認為「大」才有面子,因此,中南部訂製5斤以上的大餅時有耳聞。「對餅」是指兩個禮餅為一組,喻有「永結同心」之意。張尊禎的母親是雲林人,50多年前的訂婚喜餅,用的就是一個肉餅與一個發酵餅的對餅組合。「盒仔餅」則是一盒裡面有6個漢餅,造形上又有分為北部圓形餅、南部方形餅,這是因為南部重禮數、講求實重,一個方形餅重達半斤,一盒6個不含包裝實重3斤;北部則是大多是小家庭、人口少,一盒3斤的喜餅實在是一大負擔,因此在不影響盒裝大小的前提下,一個約4~5兩重、象徵圓滿的圓形餅便應運而生了。現在則以1斤重的禮餅最為普遍,而且不再限定結婚嫁娶才能吃得到,一般民眾普遍都將糕餅當成休閒零食。

60歲以上過生日,稱為做壽,為長輩做壽,通常會準備紅龜粿、壽桃來祝賀。紅龜粿,顧名思義就是上面有一隻紅龜的造型,「龜」與台語的「久」讀音相近,自古以來就是長壽的象徵,又染成紅色,十分討喜,因此使用的範圍相當廣泛。不論是過年過節、神明誕辰或是出生、結婚、做壽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紅龜粿,是台灣很有特色的供品之一。桃子則是來自西王母娘娘在崑崙山頂上種有蟠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因此民間多將桃子當作祝壽納福的吉祥物。

至於人過世後,親人也會準備發粿、米糕來祭拜,發粿是希望後人能「發」,而米糕黏黏,有能夠再聚首的意思。早期對於前來弔祭的親友,家屬還會製作蓮花糕做為答謝,不過,這項習俗在60年代以後已經被毛巾所取代。

一年365天的糕餅行事曆

糕餅不但與生命禮俗不可切割,還在我們的歲時節令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打從農曆正月過新年,傳統社會在過年前,家家戶戶便要忙著炊甜粿、做菜頭粿以迎接新年,表達「新年甜、好彩頭」之意;也會將春花插在年飯或發糕上,希望來年會是個好年頭,糧食吃不完。不只如此,大多農家還會自行印製「糕仔粒」,除了農曆12月24日「送神」這一天用來祭拜灶神,希望神明「吃甜甜」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之外,每個直徑僅約2至3公分的糕仔粒,粒粒嬌小,擁有梅花、菊花、圓錢、桃形、扇形等不同造形,在零食、糖果不普遍的年代,經常當作招待客人的甜點。

而正月初9拜天公不可缺少的供品就是「麻粩」,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傳統糕點。粩的口感極為特殊且層次分明,外層是米粒或芝麻,中間為麥芽糖,最裡面才是膨鬆的糯米糰,一次入囗,可以同時享受香、甜、鬆三種不同的滋味。小時候常為了吃「粩」而傷腦筋,因為裡頭的麥芽糖總是會黏牙,後來根據耆老說明,才知道傳統吃法是泡一杯熱茶,將粩放進茶水中戳碎,等麥芽糖融化後熱熱的吃。現在的「粩」,因店家下了一番功夫煮糖,增加糖漿的硬度,所以方便直接拿來食用。

到了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從3月初起各地媽祖廟就有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其中以大甲鎮瀾宮的繞境活動最為盛大,祭品中除了紅龜粿、桃粿外,也常見民眾購買當地名產「奶油酥餅」及「媽祖餅」來祭拜。質地輕薄的酥餅原本是大甲傳統的喜餅之一,由於不少香客進香期間吃素,無法接受以豬油做的酥餅,因此一句「怎麼沒有讓素食者也能吃的酥餅?」讓餅店老闆起了改造的念頭,而有了奶油酥餅誕生。媽祖餅則是新興應景的產品,內餡為麻糬、芋頭以及桂圓,將媽祖柔軟的慈悲心、福氣都包裹在餅裡面。

再來還有農曆5月新莊大拜拜的鹹光餅,農曆7月15日中元普渡常見的「疊糕仔」會將糕仔堆疊起來,讓遠方鬼神看見,前來接受享用。中元普渡也常見用鳳片糕來製作牲禮,像是用鳳片糕做豬頭、身體黏上老婆餅的老婆餅豬,以取代傳統的全豬全羊。鳳片糕是以熟糯米粉做成的,雖然也叫做「糕」,但它的形狀與口感比較像是「紅龜粿」,但做法又與紅龜粿不同。此外,普渡好兄弟的供品,還有「毛荷」與「必桃」。毛荷讀音類似摩訶,佛教用語是「大」的意思,形體與佛座蓮花台很像,具有解脫、度化眾生之意。必桃外形似桃,因為蒸好後會裂開,所以取其「裂」的台語音「ㄅㄧˋ」,象徵可以早日脫離地獄之門,轉世陽間。傳統的毛荷與必桃是老麵做的,拜完之後放入電鍋中蒸,即可食用,口感與發糕類似,相當Q,而現在為了方便食用,還有蛋糕的新組合,拆開即可食用。

來到了一般大眾與全台餅店最愛的農曆8月中秋節,象徵團圓的月餅,是最應景的食品,每個人也各有所好。糕餅文化研究者張尊禎覺得棗泥蛋黃酥最有意境,彷彿黑夜中的一輪明月,吃了才算過節。

除此之外,國曆9月28日教師節,在台南孔廟的祭孔大典上會準備「花瓶餅」來祭拜。這種花瓶造型的餅,一個灑上白芝麻、另一個灑上黑芝麻,兩個餅上下拼在一起,一白一黑通稱為「黑白餅」。還有,農曆9月初9重陽節,這一天有登高、吃糕、飲菊花酒的習俗,「糕」與「高」同音,具有步步高升之意。

看了這麼多糕餅與生命禮俗、節令慶典的關係,真的可以說糕餅文化深植於我們的生活中。不只如此,糕餅上的造型與紋飾寓意,更是深具民藝之美。過去民間認為,吃了有文字的糕餅,就如同神饌下肚,可以分得文字上的福氣。所以糕模、餅模上面雕刻的精美圖案,像是龍鳳紋、魚形紋、花草紋、瓜果紋、文字紋、龜紋、桃紋、連錢紋,大多是庶民對於生活的念想,不論是健康長壽、多子多孫、追求富貴,都透過印模圖案來表達祈願。

我們以糕餅充饑、以糕餅祝願、以糕餅禮敬天地、以糕餅慎終追遠,這種分食、分享的概念,讓台灣糕餅不止美味,也充滿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希望大家下次在品嘗時,可以多看它一眼,欣賞上面的圖案、了解糕餅背後的故事,還有那充滿糕餅師傅代代相傳的執著與精神。


更多演講論述,請看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糕餅密碼幸福學〉

大愛一台:首播11/02 (六) 17:00,重播11/03 (日) 22:24

瀏覽次數:18836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