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狂熱親華派」:約翰遜的對華劇本

自稱「狂熱親華派」:約翰遜的對華劇本

撰文:何瑞瑩
出版:更新:

中英關係近來急劇降温,英國官員發表涉華言論時態度日趨強硬。有趣的是,以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為首的英國官員就中國問題的表態一再出現反覆,他們的「兩面派」做法背後有何考量?

中國問題上態度反覆無常

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英國政府頻繁發表涉華言論。值得注意的是,約翰遜、英國外交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等英國官員時而強硬表態,時而又為緊張的英中關係「降温」。

在香港問題上,英國政府宣布於2021年1月31日起實施針對香港人的BNO簽證政策,約翰遜稱此舉「履行」了英國與這片前英國殖民地之間深厚的歷史聯繫和友誼。

2021年2月3日,英國宣布將向東亞地區派遣最尖端「伊麗沙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航母為核心的打擊群。圖為2018年8月18日,英國「伊麗沙白女王」號航母離開漢普郡的朴茨茅斯港前往美國。(Reuters)

在新疆問題上,英國下議院一直試圖推動修正《貿易法案》,禁止英國與犯下「種族滅絕」罪行的國家執行貿易協議,英國自由民主黨黨魁戴維(Ed Davey)更直言中國正發生「種族滅絕」,2022年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將成為中國的政治宣傳工具,並呼籲抵制冬奧會。保守黨議員布萊克曼(Bob Blackman)稱「這是讓納粹大屠殺永遠不再發生的機會」,也是英國在擔任G7輪值主席國之時,展示英國全球領導力的時刻。

路透社2月24日報道,外界有聲音批評稱,英國政府在譴責中國對待新疆維吾爾族人的方式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這些批評令約翰遜和議員的爭論加劇。有英國議員再次強調,應找方式阻止政府與「種族滅絕」的國家簽署協議,並將中國列為首要例子。

除了政治領域,英國政府還在媒體領域挑戰中國。在中國封殺英國廣播電台(BBC)世界新聞頻道的同時,英國通訊管理局也宣布吊銷中國國家電視台(CGTN)在英廣播執照。

此外,英國不僅積極響應盟友美國,還有意建立民主十國(D10)應對中國挑戰。作為七國集團(G7)目前的輪值主席國,英方於2月19日主持召開領導人視頻峰會,制定對華聯合戰略。彭博社2月12日報道指出,約翰遜建立的D10聯盟對抗中國的計劃有可能形成一個反華陣線。

新疆問題是美歐批評中國的重點,英國記者曾進入「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拍攝:

+9

但與此同時,約翰遜和藍韜文等人也多次表態稱,要改善英中關係。

英國《衛報》2月21日報道,約翰遜曾於2月12日在唐寧街與中國企業舉行的圓桌會議上稱自己是「狂熱親華派」,並決心「無論偶爾出現什麼政治困難,都要改善中英關係」。約翰遜還表示,他希望通過重啟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和中英經貿聯委會,來恢復兩國之間的正常貿易磋商。同時,約翰遜多次反對中國新疆維吾爾族遭「種族滅絕」說法,否決下議院提出的相關法案。

《南華早報》2月22日報道,藍韜文於2月19日在與中國遊說團體「保守黨之友」進行視頻通話時,提出想前往北京進行訪問,並就香港問題與中國磋商合作方式。

此外,英國政府在2020年7月推出的全球人權制裁名單上實際上並無中國人。藍韜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與中國有一種積極正面的關係」。

制定對華政策遇多重困難

俄羅斯《觀點報》評論指出,目前在歐洲似乎找不到比英國對中國更敵對的國家,英國人試圖採取更積極的遏制中國政策。英國政府將在2021年晚些時候完成一項綜合評估,包括對外交、發展和國防政策重點以及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該報預測,未來中英關係之間的衝突將持續增加,中英間的媒體戰絕非偶然,迹象早在香港修例風波甚至更早前顯現。而這場中英媒體戰則說明現代國際衝突的形式早已發生改變,媒體背後代表的是各個國家的意識形態,CGTN在英國被禁、BBC國際新聞台被禁止在中國落地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了。但在其他領域,英國退出歐盟削弱了自己的實力,根本無力挑戰中國。

英國學者羅思義(John Ross)指出,英國正在成為西方反華勢力試圖推動「新冷戰」的急先鋒,中英關係急劇惡化。在脱歐之後,約翰遜政府選擇繼續同美國結盟,並把與美國達成自貿協定作為其根本目標。

中國公開發生在新疆、雲南,包括北京天安門襲擊事件血腥畫面:

+53

但他的政策直接損害了英國人的利益,例如對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的禁令意味着5G在英國的交付時間會延長。許多英國公司希望與中國做生意,這與一些英國政客煽動反華氛圍的企圖背道而馳。但英國政府既然選擇了一切服從於與美國的關係,那英國將不得不接受經濟損失。

BBC指出,英國政府出台的BNO政策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雖然從長期來看,這些自香港移來的民眾將會豐富英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但短期來看,他們將需要獲得居住、工作等多方面的幫助。若最初因此政策前往英國的香港人超過預計的30萬人,英國政府如何回應其國家開放邊境的政策尚未可知,而英國政府將如何應對中國的反擊更成為最重要的挑戰。

智庫《東亞論壇》2月24日報道指出,英國脱歐後的貿易戰略需要與中國接觸。在脱歐後,英國計劃向印太地區傾斜,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被認為是有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亞太地區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不可否認的是,英國與澳洲等國家的經濟協定並不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實力,也不利於中國遵守世貿組織(WTO)的規則。英國需要與中國一起努力,加強貿易規則和紀律。

英國記者威爾遜(Damian Wilson)於2月23日在俄羅斯電視台發表文章指出,英國首相宣稱自己是「狂熱親華派」,而外交大臣則試圖就所謂的人權問題挑戰中國。如此一來,英國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兩頭佔便宜」。英國一方面想利用對華合作商機,一方面又在美國面前保持形象。

英國試圖持續製造對華摩擦,同時由於不再受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鼓勵,似乎只打算揮舞大棒。英國可能堅持認為就關切問題點名北京是正確做法,但歐盟乃至其他歐洲國家已然擱置這種關切,並與中國建立可行的關係。

英國政客的表演仍會繼續

目前,如何與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在意識形態上有衝突的國家打交道,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的難題。

在脱歐之後,英國意圖恢復全球領導力。而在國內疫情形勢嚴峻的打擊下,2021年英國經濟下滑趨勢不可逆轉,因此英國選擇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自吿奮勇承擔西方世界反華召集人的角色。

約翰遜呼籲在G7領導人視頻峰會上制定對華戰略:

+2

特朗普執政期間,約翰遜頻繁炫耀兩人的親密關係,背後也有英國通過結盟增強自身影響力的考量。拜登上台後,美國政府繼續維持對華強硬態度,約翰遜也隨之在香港、新疆、新冠病毒等問題上不斷指責中國,既是緊緊跟隨美國的表現,也有藉機在國際問題上凸顯自身大國地位的目的。

而約翰遜等英國官員間或發出的一些親華言論,並非真的有意恢復英中關係,只是英國政客的表演。實際上,英國民眾希望與中國展開經濟交流,但英國議員們則不斷煽動反華情緒,阻止中英簽署貿易協議。一面是政界的壓力,一面是經濟界的訴求,約翰遜只能通過不停反轉的表態,暫時緩解來自各方的更多壓力。

至於約翰遜政府是否會轉變態度,關鍵在於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和德國、法國這類的美國盟友不一樣,英國需要背靠美國,只能跟從美國在關乎其核心利益問題上的選擇,哪怕這種選擇損人不利己,給英國經濟發展也造成巨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