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高居世界10大死因第2,臺灣第4

文◎倪偉晟

0
1990

  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指腦內某區的血管突發性的發生破裂或阻塞,使得腦內受壓迫、腦細胞因缺血而死亡損傷,若沒有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最嚴重的情況將導致死亡。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臺灣民眾主要死因排行中,腦血管疾病(腦中風)名列第4,僅次於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和肺炎,死亡人數高達1萬2,000多人。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公布的全球10大死因中,中風高居第2,每年約有近600萬人因此喪生,相當於每5秒就有1人殞落,可見腦血管疾病在人類間殺傷力強大。

  腦血管疾病主要以3類為主,分別是腦缺血性中風、腦出血性中風,以及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其中,腦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腦出血性中風則通常和血壓有關;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顧名思義即是因為暫時性的腦部缺血而引起的中風症狀。

  誘發腦中風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其中以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齡(65歲以上)、有腦中風病史5種為主,常見症狀有眩暈、嘔吐、頭痛等。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腦中風患者的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一般來說,僅有10分之1的患者可恢復到原先狀態,其餘案例除嚴重致死外,或多或少都會有後遺症出現。

  腦中風的發生往往帶來嚴重的影響,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注意飲食及生活作息、戒菸戒酒,並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另外,及早投保醫療險及壽險更能給自己多一份保障,以免未來造成龐大的負擔而無法支付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