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雪(气象学名词)_百度百科

霰雪

气象学名词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夏天,在高山地区,天空里经常有许多过冷水滴围绕着结晶核冻结,形成了一种白色的没有光泽的圆团形颗粒,气象学上把这种东西叫做霰,在不同的地区有米雪、雪霰、雪子、雪糁、雪豆子等名称。霰的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霰不属于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常发生在0℃,也可能存在-40℃附近的温度,而且属于未结冻的状态,霰通常于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在航空例行天气报告中的代号为GS。
中文名
霰雪
外文名
Graupel Poetry
别    名
雪子 雪糁 雪豆子
属    性
气象学名词

形成

播报
编辑
于某种压力下,雪晶可能接触到过冷云滴,这种小滴的直径约10微米,于-40℃时仍呈液态,较正常的冰点低许多。雪晶与过冷云滴的接触导致过冷云滴在雪晶的表面凝结。晶体增长的过程即为凝积作用,雪晶的表面有许多极冷的小滴而成为霜,当此过程持续使原本雪晶晶形消失则称为霰。

显微镜观察

播报
编辑
霰不易以光学显微镜观察,是因霜晶(rimed crystals)表面的极冷小滴很难分离且霰微粒的结构不易记录,亦碍于仪器的分辨率及明视距离的极限。然而,以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LT-SEM)观察,清楚显示云滴附于晶体表面可达50微米大小。形成霜的四种基本雪晶之结构已被观察出,包括面状冰晶、树状冰晶、柱状冰晶及针状冰晶。随着淞化的过程持续,累加的云滴使原本的雪晶轮廓变得模糊,最后成为霰微粒。

霰与雪崩

播报
编辑
霰的结构较一般的雪及微粒为密实,是外覆的霜所造成,结合体的重量及低黏性使得表层无法稳固在斜坡上,20至30厘米的层仍会有大雪崩的风险。由于气温及霰的特性,霰于雪崩后约一至二天变为较紧密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