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zhēn]
汉语文字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针(拼音:zhēn),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2]。针的异体字写作“鍼”,大约产生于战国;“针”字产生于汉代以后。针的本义指一种用来缝制衣服的工具,其形状为细长形,头部尖锐。针的特征是尖而细长,具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东西也可称为针,如松针、指南针等。中医治病方法针灸,也可简称为针,用于针刺、扎针等词中。此外,针又指西医治病时用来注射液体药物的工具。由此引申,针又指针剂,如打针、预防针中的针。 [3]
*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5]
中文名
拼    音
zhēn,qián
繁    体
部    首
[1]
五    笔
QFH [1]
仓    颉
OPJ [1]
郑    码
PED [1]
笔    顺
撇、横、横、横、竖提、横、竖 [6]
字    级
一级(编号:0757) [5]
平水韵
下平十二侵(zhēn),下平十四盐(qián) [4]
总笔画
5+2
四角码
8470₀ [1]
统一码
9488 [1]
注音字母
ㄓㄣ
笔顺编号
3111512
造字法
会意字形声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字
䥠、鍼*、𨮼
英文名
needle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表示针的字,最早是“”。“箴”是形声字,“”作形旁表义;“咸”作声旁表音。以“竹”为形,表示材料。在原始社会里,还没有金属的针,“箴”所反映的是竹制的针。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金属的针,这种变化体现在字形上就是“鍼”字。“鍼”同样是形声字,声旁为“咸”,指示读音;形旁为“金”,反映材料。“鍼”就是金属的针。这一字形后来又产生了一个俗体作“針”,右部的“十”字可能是针的象形。现代通行用“针”,“鍼”被作为异体字废除了。
针的本义指一种用来缝制衣服的工具,其形状为细长形,头部尖锐,尾部有孔。这种工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针在开始时是用竹做的,这种竹做的针因为无法在尾部打眼穿线,所以只能起联缀衣服的作用,即在两块布或两张兽皮间分别用竹针穿眼,再用手把线引过去。只有发明了可在尾部穿眼的针以后,针才具有缝纫的作用。
针通常是尖而细长的,因此,具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东西也可称为针,如大头针、松针、指南针等。
在中国医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治病方法,即通过用针扎刺人体上的某些穴位来疗病,这种方法称为针灸,也可简称为针,用于针刺、扎针等词中。用针治病又转而引申为救治社会弊病的手段。如汉桓宽《盐铁论·国病》:“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此外,针又指西医治病时用来注射液体药物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主体部分通常用玻璃或塑料制成,有筒、推进杆,头部为针状,中空。由此引申,针又指针剂,如打针、预防针中的针,都指针剂。
针可以刺人,也可以挑刺,所以针往往与“矛盾”“斗争”相联系,如“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用法。被磁石吸引的针和被琥珀吸引的芥,合而称“针芥”,形容二人相互吸引叫“针芥相投”。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鍼。”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后人因以“针芥相投”或“针芥之合”比喻互相投契。 [3] [19-20]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hēn
名词
缝纫或缝合用的工具,细长而小,一头尖锐,另一头有眼用以引线。
needle
《左传·成公二年》:“以执斮、执针、织纴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
苏叔阳《故土》十二:“当缝好最后一针时,天色已经微明。”
针尖;绣花针;针锋相对穿针引线
细长像针的东西。
《晋书·顾恺之传》:“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
松针;别针;秒针;指南针;避雷针
特指中医用以刺穴位治病的针状器械。
银针;毫针
特指西医注射液体药物用的针形器械。
针头;针管
针剂,注射用的药物。
谌容《人到中年》七:“我们知道你工作很忙,没敢告诉你,带她去看了急诊,打了针。”
打针;预防针
(Zhēn)姓氏用字。
动词
用针或针状物刺。
stab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笞问昭平,不服,以铁针针之,强服。”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蚊虫突然一针,痛得直跳起来。”
特指中医以针刺穴位以治疗。
acupuncture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红楼梦》第七五回:“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
引申为治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用针缝。
sew
《淮南子·说山》:“针成幕,荜成城,事之成败必由小生,言有渐也。”
规劝;讥刺。
唐·元稹《桐花》诗:“非琴独能尔,事有谕因针。”
qián
动词
用铁钳镊取。也作“钻”。
《周礼·夏官·射乌氏》“则以并夹取之”汉郑玄注:“并夹,针箭具。”
名词
(Qián)古地名。春秋时卫国之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附近。
《左传·成公六年》:“师于,衡人不保。”
(Qián)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7]《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8]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職深切(zhēn)
(鍼)所以縫也。从金咸聲。
【注释】徐鉉注:今俗作針,非是。 [10]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金部】
(鍼)所㠯縫也。縫者,以鍼紩衣也。竹部箴下曰:“綴衣箴也。”以竹爲之,僅可聯綴衣;以金爲之,乃可縫衣。
从金,咸聲。職深切,七部。今俗作針。 [9]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針;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2
(zhēn)《广韵》之林切。《集韵》《正韵》诸深切,并音斟。《说文》徐注:俗针字。所以缝也。《易·乾卦》:各从其类。疏: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天宝遗事》:唐宫中七夕结彩楼,陈瓜果、酒炙,祀牛女,妃嫔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
又姓。明隆庆举人针惠。
又方书针灸法。互详后针字注。
又虫名。《古今注》:蝌蚪,一名玄针。又书法。有垂露体,悬针体。庾信《谢赵王启》: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zhèn)又《广韵》之任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并枕去声。《集韵》缝也。
又刺也。 [12]
【戌集上】【金部】 鍼;康熙笔画:17;部外笔画:9
(zhēn)《唐韻》職深切。《集韻》《韻會》《正韻》諸深切。并音斟。《說文》:所以縫布帛之錐也。《左傳·成二年》:楚侵及陽橋,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斲執鍼織紝,皆百人。註:執鍼,女工。《列子·湯問篇》:詹何以獨繭絲爲綸,芒鍼爲鉤。《集韻》:或作箴。亦作針。
又刺也。《前漢·廣川王傳》:以鐵鍼鍼之。註:鍼,刺也。
又《方書》:鍼石刺病。唐狄仁傑善鍼術。
又人名。《左傳·定四年》:鍼尹固與王同舟。《釋文》:鍼,之林反。
(qián)又《廣韻》《集韻》并巨鹽切。《五音集韻》:鐵針𢴪物也。
(qián)又《廣韻》巨淹切。《集韻》《韻會》其淹切。并音箝。人名。《詩·秦風》:子車鍼虎。《左傳·隱八年》:陈鍼子送女。註:鍼子,陈大夫。
又《莊三十二年》:命僖叔待於鍼巫氏。註:鍼巫氏,魯大夫。
又《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釋文》:鍼,并其廉反。
又地名。《左傳·成六年》:侵宋師於鍼。《釋文》:鍼,其廉反。一音針。
(jiān)又《五音集韻》:古咸切。音緘。病無所取丸散不能消除,病在經絡,以鍼鍼之。 [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釒”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钅”“十”等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十”低。“钅”,第三笔横起笔于横中线。“十”,横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略向右上斜行;竖笔穿过横笔中点下行。 [6]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əm
董同龢系统
c
jəm
周法高系统
t
jiəm
王力系统
ȶ
ǐəm
李方桂系统
k
rjəm
鍼、針
jəm
鍼、針
jəm
南北朝
鍼、針
宋北魏前期
jəm
鍼、針
北魏后期北齐
jəm
鍼、針
齐梁陈北周隋
jəm
隋唐
鍼、針
拟音/高本汉系统
i̯əm
鍼、針
拟音/王力系统
ǐěm
鍼、針
拟音/董同龢系统
jem
鍼、針
拟音/周法高系统
iɪm
鍼、針
拟音/李方桂系统
jəm
鍼、針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əm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5-18]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鍼、針
平声
下平二十一侵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职深切
tɕjem
去声
五十二沁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之任切/之林切
tɕjem
平声
下平二十四盐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巨淹切/之林切
ɡʰjæm
平声
下平二十四盐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巨盐切/音針
ɡʰjæm
集韵
鍼、針
平声
下平二十一侵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诸深切
tɕiem
去声
五十二沁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职任切
tɕiem
平声
下平二十四盐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巨盐切
ɡiæm
平声
下平二十四盐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其淹切
ɡiæm
韵略
平声
诸深切
平声
其廉切
增韵
鍼、針
平声
诸深切
去声
职任切
平声
其廉切
去声
职任切
中原音韵
阴平
侵寻
齐齿呼
全清
tʂiəm
中州音韵
平声
寻侵
知深切
洪武正韵
鍼、針
平声
二十侵
全清
诸深切
tʃiəm
鍼、針
去声
二十沁
全清
职任切
tʃiəm
平声
二十二盐
全浊
其廉切
g‘iem
分韵撮要
鍼、針
阴平
第十七金锦禁急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