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岛_百度百科

硇洲岛

中国第一大火山岛
收藏
0有用+1
0
硇洲岛, 古称硭,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 [1]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硇洲岛是“湛江八景”之一,美曰:“硇洲古韵”。它是湛江市的岛外之岛,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中文名
硇洲岛
外文名
Naozhou Island
地理位置
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
面    积
约 56 km²
物产资源
硇洲鲍鱼、龙虾等名贵水产
所属地区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岛屿简介

播报
编辑
硇洲岛兼具渔岛、生态岛、火山岛、革命岛、文物岛于一身,风韵融会交集、绚丽多姿,是一个旅游好去处。 [12]
岛中名胜古迹众多,有南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那晏海石滩,有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浴场,有与伦敦、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
古迹有:硇洲岛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马村以及窦振彪墓和“宫保坊”等。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宋朝历史上分北宋南宋湛江硇洲岛曾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原来默默无闻的硇洲,也因此备受史学界关注。 [2]

硇洲地名的来由

硇洲岛曾是南宋末代小朝廷先后两位皇帝避元军追杀的逃难地。
硇洲岛卫星地图
《宋史·二王纪》记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说的是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 [13]
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 [13]
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明朝万历年编纂的《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据说,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硇洲鳆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从此,历代编纂的《辞源》及编著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
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广州湾时期

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而硇洲岛曾被划入广州湾法租界。

特产资源

播报
编辑
硇洲岛海域是中国一级渔港,海产资源极为丰富,名贵海产品达数十种之多。据说鲍鱼、龙虾曾经是朝廷贡品,驰名中外。

各类海产

这里出产的石斑、马蛟、鱿鱼红鱼对虾大虾红蟹花蟹等非常肥美。来硇洲岛的游客大多是冲着美味海鲜而来的,硇洲岛上的大小食肆生意兴隆,在旅游团中流传着“吃到硇洲龙虾鲍鱼,方知皇帝逍遥快活”的说法。 [12]
硇州岛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它是南海大陆架的一个肥沃渔场,盛产名闻世界的硇洲鲍鱼龙虾等名贵水产。其南国风光饮誉中外。
硇洲岛
繁荣的渔港是硇洲岛的—大景观。每天早晚到来参观、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照攘攘。成百成千的渔船云集在码头附近的海面上。夜晚千灯竞辉,渔歌阵阵。仿佛是一座由船只连成的“海中之城”。早晨,一筐筐鲜鱼蟹虾从渔船仓里接连不断地运到岸上来,劳动的喧嚣声、叫卖声与汽笛声连成一片,一片繁忙和丰收景象。

硇洲鲍鱼

驰名远近,饮誉五洲,成为这里的名贵特产,应归功于自然伟力。在冰川纪元末,经过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使硇洲离开大陆板块,沿海岸却是岩洞叠起,礁丛遍布,浮藻繁茂,水清波恬,海水温度适中,咸度处于2波美,给鲍鱼营造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 [4]

硇洲青龙虾

硇洲青龙虾
曾经是朝廷贡品,蒜蓉蒸龙虾是硇洲岛渔民的“家常菜”。 [5]

硇洲香蕉

硇洲岛人种香蕉源于上世纪的1992年,当时岛上几户人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硇洲岛上种起了香蕉,却未料此举让硇洲岛变成了如今种植面积过万亩、占全岛耕地面积86%的香蕉岛,“硇洲岛香蕉”一跃成为全岛经济支柱之一。 [6]

硇洲火龙果

抗台风效益好,已逐渐形成朝阳产业 [7]

旅游指南

播报
编辑
硇洲岛
交通指南:可以到湛江东简镇码头坐船过去。或者在霞山区工农路汽车总站(或东堤客运站)坐开往东海岛东南码头的中巴车,在东南码头坐渡轮过海抵硇洲岛。还可以在霞山工农市场门口打的直达东南码头,价位是15元/人,客满即走。渡轮过渡时间为35分钟左右。 [8]

旅游景点

播报
编辑
短命的皇城历史,给硇洲岛留下了宋皇城遗址、宋皇井、宋皇碑、专供小皇帝读书的翔龙书院等历史古迹,据说享有“东方一绝”盛誉的人龙舞就是从当时宋皇朝流传下来的。 [12]
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 [11]

硇洲灯塔

耸立在硇洲岛马鞍山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另两座是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 [9]硇洲灯塔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湛江),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洋为中用,集古迹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来往船只的航道。

那晏海石滩

那晏海石滩
那晏海石滩的成片大型柱状玄武岩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为典型的火山玄武岩,其六角柱形的柱状节理,是由于岩浆冷凝收缩而造成的裂缝,最为奇观的是每个冷凝中心发生向三个方向的裂隙,它们之间的夹角约成120°,这样就形成了正六边形柱子。整个陡崖像一根柱子挨着一根柱子,排列而成一幅巨大屏风,是自然界极为罕见的奇观。 [12]千万年前的火山在这里喷发,滚烫的熔岩遇到空气和海水冷却后,形成了这些嶙峋的黑色石头。碧波奔涌追逐而来,猛扑到黑色的礁石上,飞溅出朵朵洁白的浪花。

津前天后宫

津前天后宫
津前天后宫位于津前村海岸,是离码头最近的一个景点,这是硇洲岛历史悠久而规模雄伟的一座古宫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天后宫坐东北向西南,临南海,为砖木结构,有三进,进深6.7米,祀奉天后像,内有明代遗存下来的“海不扬波”匾额和铁钟、宝鼎等各种珍贵文物。硇洲人民有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时,我军一部便是从这里登船出征的。我军指战员和硇洲人民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数先烈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天后宫里陈列了解放海南岛的大批图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人荡气回肠。 [12]

宋皇井

宋皇井
传说宋军刚到硇洲岛时,淡水供应不上,一匹饥渴难耐的老战马,不断地用蹄在地下扒土,不多久就在马蹄下涌出了一缕清水,所以此井也称为马蹄井,井水终年不枯不竭。距此不远还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龙书院、明代“祥龙小学记”碑等遗址遗物。明、清两代高州府吴川县地方志,载有大量吟咏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诗、词和游记。据说对于宋代遗址群这段神秘的历史,引起不少史学家们的争议。 [3]

宋皇村

 硇洲岛上的宋皇村就是昔日的宋皇城,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如今古迹几乎销声匿迹,仅留古墙残垣依稀可见。我们一行扒开尘土,细观以窥得一斑:城墙北面横向,残长约10米,宽约5米,高约0.8米,均为岛上丰富的青石垒砌而成,中间填土。城内当年供小皇帝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在年月侵蚀中早已真容难辨,唯有“翔龙书院”石匾矗立;石碑高1.8米,宽0.55米,为粤西状元林召棠于同治戊辰季秋所书。 [14]

硇洲珊瑚礁海区

位于硇洲岛北部的斗龙村,在离海岸线1公里的海底,存活着大面积的活体珊瑚礁,珊瑚礁五颜六色,形态万千。在纵横的礁石间隙里,有贝、蟹、虾、鱼等种类的海洋生物,构成了壮丽多姿的北热带海底风光。 [12]

地理位置

播报
编辑
硇洲岛旅游区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窦振彪(1785—1850),字升堂,出生在这个岛的那甘村,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命广东水师提督,旋调任命福建水师提督 [10]
硇洲岛北港糖房村判明坑还埋葬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英雄。穿行在蕉林和树丛中的汽车突然停了,下车后,我们被领入一片蕉林之中,才知道这就是窦振彪的墓地。
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虎门受挫后,军舰沿我国东南沿海北上入侵,窦振彪义愤填膺,率领所属水师哨船抗击英军,在梅林、穿山、虎屿等处洋面截击从广东北上的英国侵略船舰,“击毁夷船”,屡立奇功,名动当时。
道光三十年(1850)窦振彪任职期间去世,清廷赠以太子太保衔,谥武襄,赐御祭,建“宫保坊”于硇洲上街以示旌表。咸丰元年(1851),窦振彪归葬于此。墓园内原排列石翁仲8个和石马石狮等8个,墓规格之高,在粤西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