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軍艦島」(上):染血的世界遺產 | 文化視角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關於「軍艦島」(上):染血的世界遺產

2017/08/18 阿潑

《軍艦島》這部描述日本「併合」朝鮮時期,強徵勞工挖掘煤礦的故事,究竟反映了什麼問...
《軍艦島》這部描述日本「併合」朝鮮時期,強徵勞工挖掘煤礦的故事,究竟反映了什麼問題? 圖/《軍艦島》電影劇照

上個月26日,韓國電影《軍艦島》上映當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例行記者會中接連受到詢問,記者要求他對軍艦島電影、短片,甚至軍艦島申遺與慰安婦問題表達意見。只見他一如過往,操持平淡語氣,不急不徐地說出這個評論:

我想,就跟導演說的一樣,這部電影導演他的創作,而非反映史實的紀錄片。

既是如此,是否會針對電影抗議?我在螢幕前,聽見台下記者微弱的發問聲中,提到在紐約時代廣場放送的軍艦島短片——15秒的短片,控訴這個日本世界文化遺產,是讓一百多個強制勞動的朝鮮人死在這裡的地獄島——而後詢問政府會怎麼做?

「作為政府,不應該針對電影內容逐一評論。」菅義偉在幾個問題後,給了這個回應:「包含徵用工在內的日韓財產與請求權問題,已根據日韓請求協定得到最終的解決。」他顯然不願再繼續跟這些話題糾纏。

隔日,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俊赫也在記者會中回應:「過去許多韓國人在違背本意的情況下、在過酷的條件下,在軍艦島遭強制勞動,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他接著說:

我們也都知道,這電影就像導演自己說的那樣,是受到史實啟發而製作的。

這段逼使內閣官員花上4分鐘時間回應的問答,甚至讓韓國官方隔空對話的關鍵,並不真正是《軍艦島》這部電影,而是戰後的歷史究責。而《軍艦島》這部描述日本「併合」朝鮮時期,強徵勞工挖掘煤礦的故事,究竟反映了什麼問題?

端島,經填海造陸長成軍艦模樣,故稱軍艦島。 photo credit:<a hr...
端島,經填海造陸長成軍艦模樣,故稱軍艦島。 photo credit: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CC BY- 2.0)

軍艦島,又稱端島,是距離長崎17公里外的小島,因具有豐富的煤礦資源,十九世紀被三菱重工業買下,為了大量開採,招募來許多人力,甚至填海造路將這島擴充三倍,方長成軍艦的模樣。然而對許多中國人和朝鮮人來說,這座島的名字是「監獄島」,也是「地獄島」,只要搭船踏上這裡,幾乎就是有去無回的命運。

這些人都是日本的「徵用工」。從日本的角度看來,這是一段不過半年就終止的「國民徵用」,戰後的韓國則給了這個徵用制度一個名稱——「強制連行」,他們堅稱這些勞動者都是遭到強制勞動,而「強制勞動」(強制連行)即為日韓之間的歷史癥結之一。

1945年12月8日的京城日報的一則漫畫中,首次提到「強制徵用」。五年後,在日朝鮮人發行的日語雜誌《民主朝鮮》更清晰地點明:「當帝國主義戰爭在太平洋上啟動時,朝鮮青年就以勤學動員的名目被徵用勞動或強制動員。」

從1939年內閣制定的「勞務動員實施計畫」開始,一直到因太平洋戰爭啟動的「總力戰」所進行的國家動員政策、國家總動員法......皆以各種形式強迫朝鮮人遠離家園、投入軍務與勞務中。在日方的觀點中,戰爭時期,與日本「併合」的朝鮮人跟日本人一樣,都要接受國民徵用令,並無特別對待,但在朝鮮人的認知卻不同,那是遭帝國所迫。

「強制連行」這字句普及且被認識,是源於學者朴慶植在1965年出版的《朝鮮人強制連行的紀錄》,在這報告中,他對「強制連行」做出本質性的定義:

在日本帝國主義之下,即使宣稱受同樣的苦,所受的苦卻完全不同,這就是民族支配和被支配之間的關係。

對許多中國人和朝鮮人來說,這座島的名字是「監獄島」,也是「地獄島」,只要搭船踏上...
對許多中國人和朝鮮人來說,這座島的名字是「監獄島」,也是「地獄島」,只要搭船踏上這裡,幾乎就是有去無回的命運。 photo credit:tetedelart1855(CC BY- 2.0)

「我們是在沒有窗戶的監獄,活著回來的人,牆壁地面都水泥,裡面都是喊叫聲,餓死了,...
「我們是在沒有窗戶的監獄,活著回來的人,牆壁地面都水泥,裡面都是喊叫聲,餓死了,我腳抽筋要抽死了,整個端島都這樣的聲音。」 圖/截自《JTBC》新聞台

根據日本「強制動員真相究明網絡」的資料顯示,遭強制連行的朝鮮人中,負責軍務的有36萬人,勞務的有72萬人,加起來超過100萬人,而執行強制勞動的場所則超過1500個,軍艦島即為其中之一。另一份因終戰七十年所做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長崎(亦即軍艦島所在地)遭強制勞動的朝鮮人數目約有六萬之多,而到軍艦島服苦役的約莫有8千人,能夠統計出來的死者數目約有122人(不過大多數口述記錄都指出,在軍艦島的朝鮮人有5百到8百左右,中國人約有2百)。

《軍艦島》便是針對這段歷史而生的電影,根據導演導演柳昇完的說法:是申遺紛爭讓他動了拍片的念頭。他是基於史實創作。

2015年,日本將包含軍艦島在內的23處明治時期建設的工業設施,包裹成「九州.山口近代化產業遺產群」,強化明治時期的產業榮光,提出世界文化遺產申請。這舉動徹底踩到韓國的歷史神經——這23處遺址中,就有7處涉及日治時期針對朝鮮人進行的強制勞動/強制連行紀錄,對韓國人來說,是屈辱的歷史,因此透過各種進行抗議:

這是染血的世界文化遺產。

但日本從不承認這件事。在1982年文部省教科書中就針對「強制連行」提出糾正:

戰時,移入內地的朝鮮人勞動者,根據時期而有不同型態。昭和14-17年,是自由募集,昭和17-19年,是官斡旋,形式上也是自由應募的。昭和19年後,採用國民徵用令。因此,將這一切統括成強制連行,是不適當的表達。

「這是染血的世界文化遺產。」 圖/美聯社
「這是染血的世界文化遺產。」 圖/美聯社

因此,2015這場申遺,是日韓政府這幾年來第一次大動作針對軍艦島進行歷史鬥爭:面對韓國的抗議,日本只表示不應該將申遺這件事政治化,並強調時間段僅是1850到1910年明治時期,當時朝鮮尚未「併合」;韓國態度則十分強硬,當時韓國總統朴槿惠甚至直接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人會談,傳達反對之意:「無視歷史的世界遺產申請只會引發國家和國家之間不必要的分裂。」

坦承負面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並非不存在,德國在為Zollverein礦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時,就公開承認了對他國進行「Arbeitszwang」(強制勞動),而日本則不願。在雙方你來我往的放話和外交動作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代表部大使佐藤地發出一份英文聲明:「大量朝鮮和他國之人,於1940年代,在違背個人意願下,因二戰時期日本政府政策而被徵用,並在部分遺址所在地,在過酷的條件下遭強迫勞動。日本政府已準備採取相關措施,好讓外界理解。」註1

在韓國人聽來,就是日本承認過去曾在違反朝鮮人意願下,強制他們在過酷的條件下勞動,於是韓國方讓步,同意日方的申遺。各大媒體難掩喜悅、大肆報導:

朝鮮勞動者的強制連行,初次獲得日本承認。

韓國中央日報甚至打出這樣的標題:「違反朝鮮人意願的強制勞動是事實!」

但7月,在德國波恩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日本的申請獲得同意,在這些工業設施名列世界遺產名錄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卻堅稱,在日語中,「被強迫勞動」(forced to work)與「強制勞工」(forced labor)的含義並不一樣。日本政府發給媒體的日文初稿中,也沒有「強制勞動」這樣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以致勞動」、「從事勞動」的詞語代替。

「在日本帝國主義之下,即使宣稱受同樣的苦,所受的苦卻完全不同,這就是民族支配和被...
「在日本帝國主義之下,即使宣稱受同樣的苦,所受的苦卻完全不同,這就是民族支配和被支配之間的關係。」 圖/《軍艦島》電影劇照

站在日本政府的角度,「朝鮮併合」是根據合法條約,所以徵用朝鮮勞工等於動員本國國民,無法接受「強制勞動」這詞。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記者會上重申:「日本政府的立場從來沒有改變,從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為止,基於《國民徵用令》徵用了朝鮮半島人民。」

就像菅義偉今日面對記者說的那樣,日本官方當時也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日韓間財產索賠權,已在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中徹底解決。」

但這只是再次點燃歷史紛爭而已。

申遺後,創作戰並沒有結束。同年秋天,韓國人氣綜藝節目《無限挑戰》製作了軍艦島特輯,《軍艦島》男主角宋仲基日後聲稱會知道這段歷史,正是看了這個節目,節目中主持人帶著韓國學者徐敬德(即是今年製作時代廣場短片之人)登上埋葬軍艦島勞工骸骨的高島,在經過一整排經過整理、井然有序的日本墓地後,在荒煙蔓草裡才找到朝鮮人合葬的公墓,無姓名,無死因;製作單位訪問了兩個曾在軍艦島上工作的長輩:

87歲的崔常燮聲稱在16歲那年的2月21日到了軍艦島。他說,那個地方,年紀越小越好,才能在狹窄的坑道工作,「我們是在沒有窗戶的監獄,活著回來的人,牆壁地面都水泥,裡面都是喊叫聲,餓死了,我腳抽筋要抽死了,整個端島都這樣的聲音。」

95歲的金亨石 則是1943年11月17日被拖走的,他說當時沒有人告訴他要做什麼,最後才知道挖碳。他負責打碳洞,而那裡太熱了,擦汗的毛巾都是煤炭粉,只要往臉上擦,眼睛就刺痛睜不開。

「那時想只要能吃一碗故鄉的米,」製作單位詢問他們在島上想吃什麼,他們異口同聲回答韓國的米,

如果能用米煮一碗粥吃,就死而無憾了。因為太餓了。

如果能用米煮一碗粥吃,就死而無憾了。因為太餓了。 圖/《軍艦島》電影劇照
如果能用米煮一碗粥吃,就死而無憾了。因為太餓了。 圖/《軍艦島》電影劇照

《無限挑戰:軍艦島特輯 》

於是,主持人帶著米飯肉湯再次登上軍艦島,聽著導覽談著軍艦島工資有多高,甚至還有西餐廳,他內心浮現的都是長輩們的呻吟:他們沒有拿到錢、在高溫下穿著兜襠布、甚至沒有東西吃。於是委屈憤恨,甚至落淚。

我似乎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就在這節目播出後不久,我到長崎旅行,從車站開始,就能見到無所不在的傳單和宣傳,寫著「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鋼鐵、造船和煤礦」,軍艦島自是其中的重點,介紹裡提到:從1887年開始運作的端島,產了1570萬噸的煤炭,是對日本近代化有很大的貢獻。全盛時期人口數曾超過五千(創下世界最大人口密度紀錄),直到石油取代了煤礦,產權擁有者三菱重工遂於1974年宣布停工、關閉這座島。只有從斑駁的混泥土建築和生鏽的電視機,才得知舊時樣貌。

我們這些觀光客,搭乘快艇經過幾個島的航程中,聽著導覽的介紹盡是輝煌,像是一一唱名一樣,點出三菱財團的所有物與明治時代的盛況。待登上軍艦島,導遊分頭導覽,細訴的是當年軍艦島的風光樣貌,像是這個地方一年出產數十萬噸煤礦,人口密度比東京高上許多倍,除了高樓、學校、電影院外,也是長崎地區最先供電的地方,甚至還有日本第一棟鋼筋混泥土大樓。沒有任何一個字眼提到強制勞動,沒朝鮮人,也沒有中國人。

走完整個行程,我感染了日本人現代化的驕傲、端島的榮光,直到回到長崎港,方才覺得不對:「似乎少了什麼。」旋即想起我對軍艦島最初始的印象,就是鬼影幢幢埋屍千人的地獄島,但這套旅程太乾淨、太漂亮,和認知不同。

比起自己做過的事,日本想留給別人美麗的印象。

《無限挑戰》的主持人這麼說。「如果一點認識都沒有的人來到長崎,登上高島、端島,是不是就這樣子回去呢?知道和不知道是0和100的差別。」《軍艦島》這部電影或許就是基於這樣的目的產生的。

下篇/關於「軍艦島」(下):真實與虛構,宋仲基演出誰的記憶?

「如果一點認識都沒有的人來到長崎,登上高島、端島,是不是就這樣子回去呢?知道和不...
「如果一點認識都沒有的人來到長崎,登上高島、端島,是不是就這樣子回去呢?知道和不知道是0和100的差別。」 圖/美聯社

▌備註

註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代表部大使佐藤英文聲明原文:Japan is prepared to take measures that allow an understanding that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Koreans and others who were brought against their will and forced to work under harsh conditions in the 1940s at some of the sites, and that,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also implemented its policy of requisition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阿潑/八重山物語:西表炭坑,戰爭解放的綠色監獄

阿潑

一日文字工,終生工文字。時常離開台灣,就是離不開地球。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咆哮誌》《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等。 ▎FB:島嶼無風帶

作者文章

以南韓濟州島人口計算,平均每6人就有1人屬4.3事件受難方。
 圖/歐新社  

不能遺忘的面容(下):南韓政府的濟州轉型正義,足夠了嗎?

2024/04/11
濟州4.3和平基金會利用AI技術和口述記憶,嘗試還原濟州4.3事件犧牲者金秉柱(...

不能遺忘的面容(上):濟州四三事件,AI修復重現的歷史受難者

2024/04/10
圖為沖繩戰時,美軍向沖繩孩童問話。 圖/維基共享

《沖繩戰的孩子們》:從兒童的視角思考戰爭

2023/10/06
立陶宛在 1991 年 1 月訴求脫離蘇聯獨立,圖為同年 8 月 23 日,其首...

反俄侵略的正義表態?波羅的海掀起「蘇聯紀念碑清除潮」

2022/12/29
俄國最後一家獨立電視台《雨電視》主持人因在節目上呼籲提供俄羅斯軍事動員徵用的俄羅...

我是俄媒我有罪?獨立媒體「雨電視」遭拉脫維亞撤照

2022/12/14
圖為2009年,一位葡萄牙婦女投票。 圖/路透社

民主的「白色恐怖寓言」:薩拉馬戈《投票記》政治之痛

2022/11/16

最新文章

圖為海山樓一景。海山樓為香港著名景點,這幢彷彿由積木砌成的大廈呈現香港緊密而狹窄...

香港新移民在《但願人長久》的追尋:哪裡得到理解,哪裡就是家

2024/04/12
以南韓濟州島人口計算,平均每6人就有1人屬4.3事件受難方。
 圖/歐新社  

不能遺忘的面容(下):南韓政府的濟州轉型正義,足夠了嗎?

2024/04/11
濟州4.3和平基金會利用AI技術和口述記憶,嘗試還原濟州4.3事件犧牲者金秉柱(...

不能遺忘的面容(上):濟州四三事件,AI修復重現的歷史受難者

2024/04/10
傳統又自負的同儕拒絕給予友善的支持,將是邱吉爾生命的寫照。左為1881年。7歲的...

憤怒的雄獅,孤單的童年:邱吉爾的頑皮少年成長記

2024/04/10
對於沒去過澳洲的人,印象可能是一個打工賺錢或度假旅行的勝地。圖為雪梨地標——雪梨...

澳洲是天堂、戰爭打不過去?本地人的生活挑戰與戰爭風險

2024/04/09
2018年龐佩奧國務卿任內訪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等人。...

對中國絕不讓步: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的中國交手回憶錄

2024/04/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