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蜂鸟计划》?

如何评价电影《蜂鸟计划》?如何评价电影《蜂鸟计划》
关注者
70
被浏览
154,475

26 个回答

这两天,美股散户与华尔街空头之间上演了一场疯狂的“逼空大战”,在国内外都刷了屏。

1月19日,以“看空股票”著称的香橼研究在网上发出言论,表示看空一家名为游戏驿站(Game Stop)的股票,此番言论瞬间惹恼了社交平台Reddit上的神秘群组WallStreetBets (WSB)

△ 社交平台上的神秘群组WallStreetBets立挺Game Stop


WSB直译是“华尔街赌场”,里面的成员是一群沉迷股票期权的散户,这帮被称为“韭菜”的“赌徒”不信奉理性与价值投资,而是把股市当赌场。

△ 这群人把买股票称为“YOLO”(You-Only-Live-Once,直译为“你只能活一次”),感觉约等于 “过把瘾就死”


他们在网上号召投资者持续购买游戏驿站的股票,抱团挤出空头。

几日激战后,做空机构香橼投降离场,对冲基金Citadel20亿美元打光殆尽,千亿资产对冲基金Melvin直接爆仓,宣布平仓......而Game Stop的股价今年以来已经飙升了1700%。

△ 一支被机构做空的股票,涨出了“疯子般”的大阳线

这场“华尔街魔性闹剧”后面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但在现实中,个人对抗强大金融集团的故事,更多还是以个人的悲剧收场。

比如受受真实事件启发而来、今天登陆国内院线的电影《蜂鸟计划》,就为我们展现出一场“堂吉诃德”式的华尔街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创业、科技、资本、生命、家庭与坚持的故事。


去不去影院看你自己决定,但这个故事你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



01


一条“笔直”的失败之路


16毫秒,蜂鸟煽动一次翅膀的时间,也是股票交易的金钥匙。

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蜂鸟计划》专门安排了一场戏来解释:

假设你是堪萨斯的投资者,我是堪萨斯的交易员,你想买津巴布韦一家公司1000股的股票。

你把需求输入系统,一群股票交易员可以向这家津巴布韦的公司出价。

如果所有交易员用相同系统、有同样信息,我怎么胜过其他交易员呢?

答案是——更快的线路

一旦知道你愿意出多少钱,我就能抢在其他人前从堪萨斯赶到纽约,买下低于10美元一股的股票,然后回来以10美元一股卖给你。

现在一次网络交易平均需要17毫秒,哪怕我只比别人快1毫秒,1000股、每股赚1分钱,我就能赚10块钱;

每天做20万笔这样的交易,每次10块钱,每年252天,相当于1年赚5亿。





《蜂鸟计划》故事的主线,就是通过修一条不允许有任何拐弯的“最直光纤”来缩短这1毫秒,进行上面提到的高频交易。

通过修光纤大把捞钱的传说一直流传着,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打动了的本片导演阮金(Kim Nguyen)。

△ 加拿大导演阮金,父亲是越南移民,母亲是法裔加拿大人

在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阮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一群穿着昂贵西装的交易员为了修一条电缆,在沼泽里艰难地向前走,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东西——钱。


电影《蜂鸟计划》就从这个画面开始逐步成型。





安东和文森特是堂兄弟,安东是网络工程师(超强技术宅),文森特是与安东同属一家金融公司的交易员,吹牛技术一流。




△ 网络工程师安东(左,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饰),金融交易员文森特(右,“卷西”杰西·艾森伯格 饰)




△ 斯卡斯加德特地在片中以秃头“资深”程序猿,不过看起来真的有变强


兄弟俩有个共同的梦想——利用造光纤的“蜂鸟计划”在短时间内暴富。




△ 兄弟俩一看就特别“极客”


而这个“蜂鸟计划”也像他俩的直男形象一样——“直”


在堪萨斯电子证券交易所数据中心和新泽西州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服务器之间修一条1000英里长、直径4英寸的“笔直”光纤。


如果实现,原来17毫秒的交易往返时间就能缩短到16毫秒。





最大的困难是,为了缩短这1毫秒,这条光纤不允许有任何“拐弯”,逢山要开山,挡路就挖穿。


在拿到投资人上千万美元的投资后,兄弟俩来到老板伊娃的办公室递交辞呈。




△ 萨尔玛·海耶克饰演执掌对冲基金公司的女老板伊娃,十足“女魔头”气派

控制欲极强的伊娃控制着一支专做高频交易对冲基金,她一眼就看穿两人辞职并不简单,暗中监视两人动向。







兄弟俩正式开始“拉网线”,起初捷报频传:


在1000英里长的直线上,90%的地产契约已经谈妥,54支挖掘队同时开工 “钻洞”。





接踵而至的难题浇灭了创业之初的欣喜:


为了不绕路,他们必须挖穿花岗岩山脉,钻头一钻就报废,不得不重新买,施工进度被拖延。





为了缩短传输时间,他们需要最大程度优化传输流程——这个难题让“技术宅”安东抓狂。







最“致命”的是,弟弟文森特此时被查出患有胃癌,而且康复几率不大。





一心想“过把瘾就死”的文森特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把光纤项目当成人生里最后一个目标。





文森特开始变得癫狂且无所不用其极:对那些扛在他们的“直线”上、不愿签地产契约的居民,文森特甚至利用法律漏洞强行从他们脚下挖过。





在工程即将完工时,兄弟俩的前老板伊娃突然来了一次“弯道超车”。


光通过大气的传播速度是通过光纤的1.5倍,如果使用微波中继塔进行微波信息传输就能大幅缩减通讯时间。





实现微波传输的核心难题是算法,一个纽约大学的华裔青年吉米·陈的论文成了关键。







吉米·陈被伊娃用重金签下,算法搞定了,微波通信抢先完工,一次交易信息往返只需要11毫秒!



伊娃的对冲基金利用这一优势,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高频交易,5秒钟就能赚取50万美金。


但心狠手辣的伊娃没有放过兄弟俩,通过控告安东盗用公司程序代码,她让安东进了监狱。


而安东也早有准备,他在狱中通过一通电话,将准备好的代码输入到伊娃公司的交易系统中,每次交易时间被延时20毫秒,他要让伊娃一分钱也赚不着!


等着大赚一笔的伊娃不得不撤销对安东的指控以换取程序解除。

这场“速度”之战告一段落,安东与文森特的“蜂鸟计划”没有完工就被超越,文森特的生命也只剩下几个月。


在微波传输之后,更快的信号传输技术正在被开发应用,投资这些技术的都是金融公司,他们目的很明确——用更快的交易速度攫取更多利润。


02


“蜂鸟计划”真的发生过吗?


与《华尔街之狼》《大空头》这些华尔街题材影片充满戏剧化的大场面相比,《蜂鸟计划》更注重技术细节的逼真感,给人一种真实发生过的感觉。

事实上,导演阮金通过虚构片中人物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发生在2009-2012年间的真实事件:

2009年,一家名为Spread Networks的公司开始悄悄收购路权,他们收购的土地全部位于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与纽约纳斯达克数据中心之间的“直线”上,并保证“尽可能直”。

△ Spread Networks公司修建的光纤网络

2010年,Spread Networks的光纤线路完工,芝加哥到纽约间的光纤距离被他们从1000英里缩短到了825英里。

籍此他们推出了一项服务:在纽约与芝加哥间数据传输往返仅需13.1毫秒的超低延迟光纤线路(原装光纤线路需14.5毫秒)。

仅仅1.4毫秒的延迟缩减,却为Spread Networks公司赢得了众多客户,这些客户全是作高频交易的金融公司。

但过了不到两年,芝加哥到纽约的信息往返时间就骤然降到了10毫秒以下。


△ 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到纽约纳斯达克数据中心的光纤线路,红色实线为原装光纤,绿色实线为Spread Networks修建的光纤线路,橘、蓝虚线为微波信号传输线


2012年,Tradeworx公司、McKay Brothers公司建成了从纽约到芝加哥的微波信号传输线(上图中的橘、蓝虚线)。

微波传输以大气为传播介质,不受地形限制,只用在两地间建起一连串微波中继塔即可,最终实现的信息往返能缩短到9毫秒!



△ McKay Brothers公司修建的微波中继塔

Spread Networks公司千辛万苦打通的“直通光纤”只领先了两年就被超越。

微波传输也有缺点,比如11兆赫波段的微波会被暴风雨或某些大气条件干扰中断,这让光纤传输没有被完全抛弃,变成了备用选项。

但收入锐减是可预见的,Spread Networks公司最终于2017年被通讯公司Zayo集团收购。

微波信息传输并不是终点,从2012年至今,毫米波和激光技术相继被应用于信号传输,这两项技术都被金融公司掌握在手中。

最新一项技术是中空光纤(Hollow core fiber)


这种光缆内部是空的,有几十个平行的、充满空气的通道,比人的头发还要窄,能比相同长度标准光纤信号传输数据时间减少约三分之一。


根据行业工程师和金融高管的说法,目前这种光纤已被他们应用在微波通讯,以缩减数百纳秒(一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的延迟。



03


“一夜暴富梦落空”?没这么简单


如果不了解《蜂鸟计划》背后的技术背景,可能会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一夜暴富黄粱一梦”的故事。

但如果了解过其中的技术细节和真实事件背景就会发现,这个故事的核心是:

人、技术,资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在弟弟文森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他从一心想干一票大的,到身患癌症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原来自己最讨厌的人,


再到“蜂鸟计划”失败后幡然悔悟。


文森特在技术与资本搭建的旋涡中上下沉浮、迷失自我,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展开反击——这才是导演兼编剧的阮金最想表现的东西。

在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两个:

一个是身患癌症、仍坚持要完成“蜂鸟计划”的文森特,看着森林里的树木被一颗颗伐倒,开始感到迷茫。


另一个是当微波通讯接通、“蜂鸟计划”被超越,一身西转笔挺的文森特提着电锯想要砍倒微波中继塔的画面。


不管是其中哪个场景,都让人想起开头提到的 “过把瘾就死”的神秘散户们,一边厌恶这场游戏,一边又冲在最前端。

电影虚构的世界里兄弟俩失败了,现实中的散户们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看起来堂吉诃德并非注定失败,只要同时出现的堂吉诃德足够多、或者他们也能开上坦克碾过风车?

论努力不一定有卵用。

音乐分大调和小调,小调就是那种低能量的、一路发展向下的、结尾悲伤的音乐,这个电影毫无疑问是属于小调。因为最后是以失败收场。整体不断向下发展。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强有力的商业构想。令人兴奋、想象无限。地理上开车需要两天的遥远距离, 16毫秒就能走完一个来回,这样的数字打动了投资人。然后找到了一个有经验有能力,对此项目非常兴奋的挖掘包工头。然后两个人义无反顾地丢出了辞呈,建立了工程总部,从第一个合同开始买下了整条直线上90%的地产契约,一共有54支挖掘队同时开工,这么一场创业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看到这里是很期待的,觉得这构想和计划太牛了。


接下来进入漫长的第二阶段,怎么去完成这一个天方夜谭的项目。这一部分故事使用了埋地雷的方式讲述。这种手法就是预先把会碰到的不可避免的巨大的问题先亮出来,然后搁置,你知道这个东西不可避免总有一天要爆炸的,但是你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爆炸,也不知道到时候有没有办法解决,

第二部分一开始就埋了两个地雷,第一是知道要挖通花岗岩山脉,这听上去就巨难。第二个就是17毫秒,从技术上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限制。

片刻之后,又埋了两个新地雷,地雷是人物必然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重大的挑战,第三个雷是胃癌。这个人选择没有治疗胃癌,而是继续扛着,完成工程。

第四个地雷就是以前的女老板,不仅要破坏他们的行动,而且推出了自己的信号塔解决方案。但是一开始我们观众可能都没有把这个女老板当成一回事,觉得她最厉害的技术人员都跑了,肯定是没辙的。但是结局你们都没想到。


接下来面临前老板的破坏,大大小小的很多琐碎的事情,这些小的问题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但大地雷定时炸弹是无法解决的,迟早总有一天会爆炸。

挖通河流解决了,通过四个小钻头取代一个大钻头的方法,能够以四倍速度的方式解决问题。投资人的问题也是小问题,虽然他们有怀疑,最后还是付了尾款1500万美元。还有碰到土地上有信教徒不愿意出卖土地使用权的问题,也被他们利用法律漏洞的方式来解决了。

剩下来硬骨头就是那四个地雷。第一个,挖通山的问题,钻头被挖断了,和工程队起了矛盾,要从瑞典重新买。导致整个工程一定不能按时完成。

第二个17毫秒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是下一秒钟这位科学家就被FBI抓住了,

主角胃癌也发作了,导致他必须退出。再也硬撑不下去了。所有的矛盾集中在此刻同一时间爆发,最后一个击倒他的就是,女老板遥遥的领先实现了11毫秒的巨大的成功,他从精神上一下子就垮掉了。


两个人物都尽可能的挣扎了一下。

一个通用买保险的方式来获得经济上的补偿。没有成功。另外一个呢,利用早就埋好的一个设备,给女老板加了20毫秒的延迟,用这个来换取了从监狱里出去的机会。

但这些都是徒劳的挣扎,不能影响整体局面的失败,最后躺在病床上的主角还是承认输了。

故事写到这个时候的时候,还是有点让观众难以接受的,因为一般电影到了最后,主人公总是获得胜利,所以他怎么收尾,这是成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几年前我在学FRM的时候,读过一篇很著名的高频交易的论文,里面就讲到这个真实的案例,通过建立一条直线的信号塔,从楼顶上无线传输信号,这是真事。于是从这个故事的一开始,我就非常感兴趣。但是一直看到这个部分,发现主人物的项目失败了,还是有点怅然若失。而且失败的非常惨,最后完成了15.7毫秒的速度,而人家是11毫秒。

那么从电影的角度来讲,它怎么结束呢?我们看到这个电影最后结束的还算是可以,但是不算非常好,所以我扣了一分,主要是扣在结尾的部分,

电影使用的方法是追寻一些精神上的升华,探讨一些哲理问题。科学家秃头再次提出了中微子有9毫秒可以穿过地球的本领,似乎表明着还有别的的希望。另外一个是主角莫名其妙的回到那个信徒的农场去,告诉他,你不用担心脚底下还有光速的信号了。最后两个人坐在雨里面,想象如果人生只有16毫秒,那一切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这种似乎有些哲理性的反思来结束这个故事,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不管怎么讲,我觉得这个还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想到真实的高频交易军备竞赛的故事能够编成这么有看头的一个电影。这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