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2022-01-14由 非遺傳承人白麗刺繡 發表于 林業

大白麗為什麼脖子斷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隨著民族習俗的不同,各地方的活動也有所差別。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屈原像

一 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懸掛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戴香囊,遊百病等。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今也有五六種說法,比如惡月惡日驅邪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紀念曹娥說;紀念屈原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說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人民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在一起。

二 端午節習俗

1、競渡龍舟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據聞一多的《端午考》之說,四千五百年前,划龍舟的習俗便已存之於江南吳越水鄉一帶,其目的是透過祭龍,以祈求免遭水旱之災。據《經纂淵海》記載,賽龍舟這種水上競技活動起源於越王勾踐。

隋朝的龍舟競渡已變為“競渡之戲”,並有“棹歌亂響,喧振水陸”,岸上“觀者如雲”,可見是一種競渡的比賽。

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划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賽龍舟

清光緒《潮陽縣誌》曰:“端午釀角黍······且有汲龍船水飲之者。”清乾隆《揭陽縣誌》雲:端午,“汲江水,儲之謂之節水,經久不敗。”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初五都會舉行龍舟競賽。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

賽龍舟的活動不僅在神州大地上流行,而且還傳到了日本、越南等鄰國,甚至遠在歐洲的英國也喜歡上這項活動。

2、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中國,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曆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吃粽子來源起於屈原,據說屈原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來汨羅江邊,把米撒入江中,以這種方式祭祀屈原。到了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在夢中夢見了屈原,屈原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裡,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線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線的。”區曲把自己的夢告訴了大家,大家都相信這是真的。從此,人們到了五月初五要祭祀屈原時,就把米包裹在蘆葉裡,再用五彩絲線纏緊,這就有了端午節做粽子、吃粽子的習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端午節往河裡扔粽子就是扔給龍吃的,龍吃了糯米做的粽子,粘住了牙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了。

3、寫符會咒和懸鐘馗像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辟邪驅鬼的符咒。另外,鍾馗捉鬼,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掛鍾馗畫像,用以鎮宅驅邪。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鍾馗像

4、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含有硫化砷物質的結晶體,古人早就認識到它的藥用功能,用雄黃來殺蟲消毒。過去人們還要喝雄黃酒,但現在科學證明,雄黃浸泡在酒裡會生成三硫化二砷,飲入體內會使人慢性砷中毒,不僅不能防病,反而會危害健康。但雄黃酒有防毒功能,外用可以起到驅瘟除毒的作用。

5、端午採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古書上記載:“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端午節採草藥的習俗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所以就形成了這一風俗。

6、掛艾葉和菖蒲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也是一種中草藥,葉子較長,根莖提煉出精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菌等作用,所以人們也把菖蒲視為辟邪之物。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艾草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菖蒲

7、洗沐蘭湯

端午節洗沐蘭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上就有記載的習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屬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所以古代也把端午節稱作為沐蘭節。

三 端午配飾

過去人們為了在端午節辟邪驅惡,不僅要在屋前屋後懸掛辟邪物,自己也要隨身攜帶上各種辟邪的物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帶各種飾物的習俗。

1、五彩縷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五彩縷又叫五色絲、長命縷、續命縷、延年縷、長壽線等等,它其實就是將五種顏色的絲線纏在一起,在端午節時懸掛在門上,或者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手臂上,或者掛在床頭帳前和小孩的搖籃前。人們認為,五種顏色的絲線分別象徵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蘊含著五方神力,能夠驅除邪魔。

2、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戴香包也是端午節特別流行的一種習俗。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製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亦有驅趕蚊蟲的效果。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百麗刺繡製作的香包掛件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如虎、豹、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兩個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3、艾虎

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認為可以鎮崇辟邪、保佑安寧,所以民間的很多辟邪鎮災的器物都做成虎的形狀。端午節的艾虎就是很有特色的辟邪之虎,艾虎的用料離不開艾葉,做好的艾虎可以佩戴在髮髻或身上。

4、健人

健人是端午節婦女佩戴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將這種飾物插在婦女的髮髻上,走路時在頭上搖來晃去,煞是好看,所以人們也叫它“步搖”。

四 五毒五黃五瑞

既然端午節是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在“五”字上做文章。

五月是惡月,惡月裡有毒蟲,人們就列出了“五毒”:毒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各地對“五毒”的說法大同小異,比如有把蜘蛛列為五毒之一。到了端午節,就要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認為毒物被刺死,就不會再橫行了。有的 地方還在端午節時做個叫“炒五毒”的菜,將韭菜、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放在一起炒,大概是以這五種菜來象徵五毒。

吃的東西則有“五黃”:雄黃酒、鹹蛋黃、黃魚、黃鱔、黃瓜,古人認為,端午節時吃“五黃”,可以消病強身。

闢毒的東西則有“五瑞”:艾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這五種植物被稱作“天中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