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9個不為人知的傳統習俗 - Skyscanner香港

端午節的由來和9個不為人知的傳統習俗

每逄端午節都是家家戶戶熱鬧的日子,小朋友去游龍舟水、大人去劃龍舟、家中的女士則忙著包粽子,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綿密密的五月粽。其實端午節的由來不僅是紀念屈原,事實上還有另一原因。而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也不只有吃粽子和划龍舟,以下9大習俗可能是你第一次認識呢!

端午節的別稱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東南亞各地區都會慶祝端午節,所以端午節又稱為端日節、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和艾節,總共有12個名稱呢!

端午節由來

1.紀念屈原

大家所認識端午節的由來大多都是為紀念屈原。沒錯,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之一。在春秋時代的時候,屈原是一位愛國的楚懷王的大臣。他主導富國強兵,提倡力主聯合齊國抗秦國,可是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他的才能不被賞識,之後又被免職被趕出都城和流放。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因此,他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品《懷沙》後,就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所感動,於是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因此,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自盡的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習俗,也將這天稱為端午節。

dragon boat racing

2.驅病防病

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毒月」,五日又稱「惡日」、「毒日」,因此五月初五是惡月惡日,是古時人們最忌諱的日子。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端午節一直是作為祛除病疫,驅邪禳災的節日。端午節期間是由涼轉熱的時候,一般會多雨潮濕,是毒蟲滋生的最佳時機,這時候人們就會容易生病。

端午節的9大習俗

1.吃粽子

古時候的鄉民為了避免魚蝦吃屈原的屍體,所以將竹葉包著糯米飯投入江中,希望能保持屈原屍首的完整,到了後來就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互相饋贈,成為端午節的代表食品。時至今天,經廣泛的流傳後,不論是粽子的造型或味道上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rice dumplings

閱讀更多:《端午節7大粽子做法/食譜》

2.划龍舟

相傳當時有人在汨羅江划著船中想尋找屈原的屍體,至今就演變成划龍舟的習俗。不過其實划龍舟這活動並不限於端午節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是送邪,當然是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dragon boat racing
Photo credit: mingyenko.tw

3.驅除瘟瘟疫和瘟神

因為五月五日在古時被稱惡月惡日,是不吉利的日子。當時亦有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附於人體所致,所以人們於這天會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例如是貼神符、貼鍾馗像、祭祀王爺神、祭拜瘟祖大神等等。

sacrifice in Chinese Buddhist temple

4.驅五毒

有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古代人們將蛇、蠍、壁虎、蜈蚣、蟾蜍等稱為五毒,用驅五毒的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所以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貼在門、窗、牆、上,或者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驅五毒
Photo credit: 933樂活網

5.掛艾草和菖蒲

古時候人們會在門口上掛艾草和菖蒲,目的是為了驅毒避邪,因為艾草和菖蒲都是傳統驅邪的聖物。另外,也有人會用艾草洗澡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

掛艾草和菖蒲
Photo credit: Wayi

6.喝雄黃酒

雄黃酒是將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成為酒。雄黃可以是用作解毒劑和殺蟲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撒在蚊蟲滋生的地方,更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雄黃酒
Photo credit: epochtimes

7.戴香包

傳統上的女士會配戴內裝有白芷、丁香,其香氣具有驅蚊辟邪的功效的香包。而母親就會用把香包製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等各式各樣的形狀掛在孩子的身上,其作用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sachet

8.纏五彩絲線

傳說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可以續命,也有寓意為祈盼長命多福。

五彩絲線
Photo credit: GIGA CIRCLE

9.立雞蛋

有俗語謂:「春分到,蛋兒俏。」如果在端午節當天正午的時侯能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未來的這一年會有好運的到來。 其實原理是於端午節當天,當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恰巧形成兩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從而作用在雞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來。大家不妨在端午節當天試試呢!

egg

難得端午節有假放,不妨去踩單車活動身心吧!立即閱讀《香港5大單車路線 週末出遊好去處》立即在Skyscanner預訂最低價機票和酒店吧!想隨時隨地獲得第一手旅遊資訊,立即訂閱Skyscanner電子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