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端午節”這樣過?!
遊記

韓國“端午節”這樣過?!

40 20 6274
I'm-BJ
舊 2022-06-02, 07:22



6月3日是2022年的端午節,然而疫情當下,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障,最好不要隨便外出,也請小心接觸,先祝大家端午節平安。

亞洲國家如日本、越南、韓國、新加坡等,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在華人根深柢固的觀念裡,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不料,韓國於2005年把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申遺成功之後,眾多華人不免驚訝端午節怎麼成了韓國的民間傳統節慶?

我們不妨來看看,究竟韓國端午節是怎樣?跟中國端午節有何不同?



▲韓國端午節的正式名稱是「江陵端午祭」,在江陵舉行▼

首先要知道,韓國端午節申遺的正式名稱是「江陵端午祭」(강릉단오제 /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端午(重五)這一天是“神的日子”,所以要祭拜神靈。「江陵端午祭」在每年農曆5月1日至5月8日舉行長達8天的祭禮慶典。

但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直到送神為止,時間長達20多天;又如果從“謹釀神酒”算起,則長達一個月的時間。


所以,韓國端午節要先釀酒,而且要慶祝好幾天。他們祭拜的不是屈原,也不吃粽子。我親至江陵所看到的慶典,也跟中國端午節很不相同。



▲特別釀製新酒獻祭神靈 ▼舉行隆重祭祀大典

為什麼韓國端午節稱做「江陵端午祭」呢?

首先來看,江陵是一個靠海的城市,在南韓東邊,屬於江原道(省)行政區。

江原道是在朝鮮王朝時期,被劃分出來的八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其中首府就是江陵,江原道的名稱也是由江陵+原州而來。二戰後韓國南北分治,江原道的首府就改到春川市了。

各位看過韓劇如《鬼怪》、《師任堂》、《她很美麗》嗎?外景就是在江陵拍攝的!

江陵這個地區在中國秦漢之際,曾經出現一個由濊貊人建立的部落王國。濊貊人是一個以農業和漁獵維生的古老民族。

根據韓國1477年的《秋江冷話》記載,此地每年5月都有大型祭祀的祭典,由當地巫師主持祭祀山神的祭儀,可以視為江陵端午祭的原型。

由此可以分出中韓端午節的第一點差別,就是→中國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最早起源是吳越人送瘟神、祭龍神的節日;韓國江陵的端午節是祭山神、祈平安的祭典。



我們也順便溫習一下中國端午節的發源:

中國關於端午節的最早記錄,首見西晉周處寫的《風土記》,書中記述南方吳越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接著有《荊楚歲時記》記述荊楚地方年中每月行事的記錄,包括端午節(浴蘭節)的節令習俗風物。

楚國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極盛時期的疆域涵蓋→湖北湖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南部,可以說是融合南方民族的中心。所以南方百越族在五月驅除夏季瘟疫的圖騰祭,就慢慢演變成端午節。

中國端午節據說是紀念屈原,各位,屈原就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的故鄉就是湖北秭歸縣。

有人發現韓國許多地名跟湖北驚人的相似。比如首爾的舊名叫漢陽,湖北省會武漢最開始也叫作漢陽;韓國最大的江叫漢江,漢江的源頭在太白山,湖北也有條漢江,漢江的源頭也叫作太白山。

更奇妙的是湖北也有一個地區叫做江陵。

於是有些學者結合史料認為,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的一些部落不願意被秦朝統治,便舉族遷移到了當時朝鮮半島的南方,逐漸擴散建立了72個定居處,在選擇地名的時候,自然就把家鄉的地名幾乎照搬。

當然,這個說法是不會被韓國人接受的。而我,有另一種看法。

▲江陵南大川河畔有一「端午祭文化館」,介紹「江陵端午祭」的由來,並展示相關文獻和作品。

文化館內有圖文詳細介紹端午祭的由來▼


「端午節」這個名稱,《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因此也別稱端陽節端日節;因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重五。民間也俗稱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

各位可能不知道,北方滿族(女真)也過五月節,他們稱為Sunjangga Inengi,而且是長白山居民的傳統節日,他們會外出收集山草藥和露水擦洗眼睛身體,故而稱為「藥香節」,又有薩滿巫師會祈福解說天象之兆,因此也稱「薩滿重五節」。

原來滿洲人是漁獵民族,經過一個冬天的嚴寒,到了五月才大地回暖,所以初一到初五要祭山神、祭江神、祭藥神,五月初也是最適宜採集艾蒿的日子,採來編成辮晾乾點燃驅蟲,或研磨成粉製作香包,這跟南方的端午節意思不同。

滿州重五節不吃粽子,吃甜鹹雞蛋,男子採來桃枝艾草蒲棒插在門上招福避邪,丈夫給妻子頭上戴桃葉艾葉,妻子給全家人手上掛戴五色線,母親在院中放一盆清水,為兒女洗耳拍頭。

看滿州人過重五的習俗,是不是跟韓國江陵端午祭比較相像?


事實上,最早在朝鮮江陵舉行端午祭的濊貊民族,夏商時居於山東半島,屬於東夷民族,周朝時遷居松嫩流域(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後來又東遷到朝鮮半島。所以,濊貊族也是滿族族源之一。

前面已經說過,江陵曾有一個由濊貊人建立的部落王國。

韓國從前漢化很深,這是不爭的事實,朝鮮世宗創造韓字之前,朝鮮用的就是漢字,文化體制的影響可想而知。但從江陵端午祭沒有划龍舟(別忘了江陵有河靠海),可以察覺比較接近北方民族習俗。



▲大關嶺照片,取自韓國觀光公社▼

再來看,「江陵端午祭」祭祀的是山神,為什麼要祭祀山神呢?

原來長白山(韓國人稱朝鮮半島那頭的為白頭山)山脈貫穿江原道,把江原道分成嶺東和嶺西,位於嶺東的江陵要去嶺西的城鎮或京畿,從前來往通商只有一條道路,就是要翻越大關嶺。

屬於白頭山系餘脈的大關嶺,是交通必經之地。

大關嶺山勢險峻、嶺路崎嶇,至今也只開發出韓國唯一的牧羊場,就能想像從前是怎樣的荒涼。再從牧場聲明「若遇暴風雪/暴雨/閃電等不良氣候因素,則即刻暫停營業」,也能讓人明白山區的氣候狀況。

大關嶺的東面山勢斜度大、海岸雨水多,本來適宜農作物生長,可是自然災害也嚴重,尤以冰雹、霜害影響最大,這些情況對以務農和漁獵為生的居民來說,再加上交通必經,就形成了江陵地方對「大關嶺山神」的崇拜信仰。


▲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江陵端午祭」有一套繁複的祭祀山神儀式

▲「江陵端午祭」源於「大關嶺山神」信仰,祭祀的神靈是山神和城隍▼


1603年許筠的《大關嶺山神贊並序》,詳細記錄了這項獨特的嶺東民俗活動過程,簡要來說就是:一)打著華蓋上大關嶺迎神;二)將神像供奉在府司所在地;三)接連數日獻演雜戲以酬神娛人,同時占卜一年農事。

到了1841年柳榮河的詩作《大關嶺》,又發現了兩件事情:一)這個祭典已經成為地方政府主導的定期祭祀活動;二)從大關嶺迎神之後,酬神會場設在江陵市的大城隍堂。

這些訊息透漏了大關嶺信仰的變化,特別是神靈從山神加上了城隍。

山神屬於土地神之列,土地神雖然也是古老信仰,民間相信祭祀土地神能庇佑一方土地平安豐收,但土地神的管區,與人間的村、鎮同級,是城隍爺的下屬。

華人對城隍應不陌生,早於周朝時期就有祭祀城隍記錄,明朝則是城隍信仰最盛行的時期。百姓認知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令。城隍就是守護城池、護國安邦、統轄亡魂、調和風雨之神。

韓國江陵端午祭所祭祀的神靈,除了“大關嶺山神”,還有“國師城隍”等12位人物,他們有的是神話人物,有的卻是在韓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民族英雄,如金庾信將軍,被人民感戴神化,成為地區守護神的化身。


▲大關嶺山神和城隍等12位神靈,都是江陵人民敬拜的地方保護神

▲祭禱神靈的宣文祭拜之後由祭官將祝願燒奏給神靈

從遠古只祭祀大關嶺山神,到後來與江陵城隍共享祭祀,可以看出祭祀性質的多元融合,所呈現出祭祀活動的豐富面貌。同時也可看出,從原始部落進入國家統一的型態轉變,影響了民間信仰被社會階級制度化的演繹。

現代人可以說大關嶺神是迷信,可對古人來說,生存常常要看天意,大關嶺神是地方保護神,祭祀這些神靈除了是一種人對大自然的謙卑心態,反映了居民與環境的共存關係,也佐證了千年之間經歷的歷史大事。

就時間上來說,打從高麗(高句麗)建國併吞了大部分朝鮮半島的時期,大關嶺神祉也被跟高麗最高統治階級的人物連結了起來,這不但提高了高麗太祖的統治權威,也提高了大關嶺的地位。

因此,在外族侵略朝鮮時候,特別是日據朝鮮時期,大關嶺神信仰是凝聚朝鮮族的力量,而且越發傳說靈驗。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江陵,看不到有半點神社鳥居的影子?!

有一則傳說是,日本意圖佔領朝鮮的「壬辰倭亂」(1592~1598),一支日軍部隊想要進犯江陵,大關嶺神施展法術,把江陵稻田裡的稻子,都變成布陣以待的朝鮮士兵,結果把日本人都嚇跑了。

真假不知,也許日本兵只是趕路經過,也許看到山區荒涼無意深入,可是對逃過劫難的當地居民來說,沒有被敵人掠攫蹂躪,自是謝天謝地的神蹟。大關嶺就是江陵地區的“護國神山”。

即使在日據時期與韓戰時期,這一鄉土祭禮仍然堅持舉辦,為了避開壓迫管制,還曾分散在地方角落小規模進行,才使得祭典的傳承得以綿延至今。


▲祭拜的神位有大關嶺國師城隍,並列享祭有大關嶺國師女城隍

▲迎神送到露天祭場接受民眾敬拜,儀式由祭官和巫女主持▼

再講一件跟中國端午節不同的事。

大關嶺神是有老婆的,就像城隍爺、土地公,身邊也都各有夫人。不過,大關嶺神夫人的地位十分崇高,被敬稱「大關嶺國師女城隍」,有自己獨立的廟堂享祭,因此端午祭也會被迎出祭拜。

因為祭祀神祉,「江陵端午祭」基本上是一薩滿儀式,江陵端午祭的主持,就是祭官和巫女。故而大關嶺上有集訓巫女的地方,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巫女都要在此舉行三天法事。

大家看韓劇也知道,許多小自個人的驅魔、除邪、祛病、問卜,大至公眾舉行的祭祀活動,都會看到巫師的身影,巫師又以女性居多。巫師的存在,是韓國庶民文化的縮影;祭祀的儀式,是一種本土意識的象徵。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了解韓國端午節的淵源,以及跟中國端午節的差異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江陵端午祭的現場,有什麼好吃好玩的?


▲「江陵端午祭」每年在南大川的河畔舉行 ▼有上百個攤位展售各地產品

▼歷年江陵端午祭的變化

每年的端午祭,都在江陵市南邊南大川河畔的端午公園(Dano Park)舉辦,除了設置露天祭場接受民眾祭拜,同時還會舉辦“亂場”(廟會集市),上百個攤位集中展銷來自各地五花八門的產品,非常熱鬧。

除了吃吃喝喝、閒逛採購,每天都有各類藝術表演,如農民樂舞比賽、射箭、投壺、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棋王比賽等文娛節目1000多個。夜間還有放煙火、放許願燈、國樂表演、伽琴並唱、篝火狂歡等節目。

可以說,韓國端午節不是只過一天,可以過上好幾天。

但是最吸引遊客如我,當然還是吃吃吃吃吃.....


▲盪鞦韆是韓國端午節必有的活動 ▼傳統遊戲之一投壺


▲場內有各種遊戲、小吃、雜貨的攤位,以及不同表演▼

▼甚麼!連這國也來了?


江陵端午祭不吃粽子,取代的是吃「艾子糕」、喝「薏仁汁」。

艾子糕是用嫩艾蒿+糯米粉去搓揉出來的,吃起來味道清香,入口軟糯,口感介於草仔粿和麻糬之間。

婦女們會用菖蒲湯洗頭髮或飲用菖蒲水,還把菖蒲根做成簪子別在髮際,用菖蒲露化妝稱為“端午妝”,男性則在腰際配戴菖蒲葉,都有趨吉避凶的含意。

在舉辦廟會市集的現場,主辦單位免費發送的土產點心飲料,我覺得祭神的甜酒最好喝,就是杯子太小了,所以喝完又去排隊再索取一杯。「艾子糕」也好吃,贈送的只有一小塊,我乾脆自掏腰包買一板吃個過癮。


▲韓國端午節喝甜酒、吃艾子糕▼

▲免費贈送的點心太小了,我乾脆自掏腰包買艾子糕吃個過癮▼

▼韓國端午節也用菖蒲湯洗頭髮,用菖蒲露化妝稱為“端午妝”

▼右下角就是菖蒲,女性把菖蒲根別在髮際、男性別在腰際,以避凶趨吉

我在廟會市集玩了兩整天,嘗到南北口味的韓式小吃,根本不需要煩惱填飽肚子的問題,只煩惱肚子沒有足夠空間塞進更多食物。

其實還有許多好玩遊戲、動手做藝品、換穿韓裝的攤位,也有許多賣紀念品、衣服鞋子、農產品、書籍文具的攤位,實在介紹不完,上百攤耶~

許多小吃攤位,現場聞到香味,人就好像被下迷藥靠過去了....


▲可恨吃不盡的韓國小吃▼這攤韓國烤肉光是自助醬料就有一排,好好吃▼

▼韓國自產的有機零嘴、人蔘茶、花茶、泡酒等,都有免費試吃,怎能不嘗?

另外,現場整天都在不同時段表演傳統歌舞,其中最有趣的是「江陵宮奴假面劇」。

《假面劇》是一種表演者頭戴面具表演的韓國傳統舞蹈戲劇。是一種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表演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朝鮮半島不同地區,隨著表現手段不同而有不同名稱。

江陵的假面劇與眾不同之處,是由官奴進行表演(現在沒有官奴了)。官奴的意思是古代因罪或戰敗,没入官府的奴隸。江陵端午祭既屬官方祭典,官奴自然也要參與活動,在迎神隊伍前吹簫領路,在祭場娛神娛人的表演。

或許是官奴上場,江陵假面舞是韓國唯一的啞劇,全劇沒有台詞沒有講話,只有嗩吶、鑼鼓的音律,伴隨舞蹈和肢體動作,演釋一個「小梅新娘」的故事。

〝小梅〞是古代美女代稱,在劇中經歷愛情的甜蜜和考驗,最後喜劇收場。所以除了女主角,另有男主角、代表破壞的黑暗勢力,以及一位暖場龍套。劇終時,這些角色還會拉觀劇的群眾下場一起跳舞同歡。

宮奴假面舞劇有儺戲的影子,儺戲起源商周一種祭祀儀式的娛神舞蹈,但因為有祭神跳鬼、驅瘟避疫的寓意,原始動作比較樸素,宋代受到民間歌舞戲劇影響,開始變成酬神還願的世俗化內容。

其實不分中外,人類古老的文化都和宗教連結,宗教又是從萬物有靈的多神信仰開始,然後隨著文明演進的階段,衍生不同形態的發展,形成地域的獨特性。

但是,隨著進入現代化的世紀,很多傳統節慶和習俗漸漸被淡忘而消失,1960年代一些有識之士憂心民族文化枯萎失傳,遂展開致力於民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其中之一就是有上千年歷史的「江陵端午祭」。


▲娛神娛人的「江陵宮奴假面劇」,是一齣關於小梅新娘的故事啞劇▼

還有一個原因,使得「江陵端午祭」沒有被完全遺忘,就是江原道是韓國最偏僻、最不發達的省份,江陵被隔絕在嶺東,卻又不盡然是窮鄉僻壤,因此能保留具有古代祭天祭神儀式的農村祭禮。

當然,也不能不佩服韓國政府和民間聯手的包裝能力,把一個地方的節慶祭典,打造成韓國規模最大、最盛大的民俗慶典,不僅自1967年起成為韓國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並且代表韓國在國際文化遺產名錄上佔有一席之位。

有了「江陵端午祭」在先,中國大陸於2006年將“端午習俗”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遺成功,自此中國端午節也躋身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名錄。

最後,我把祭典的歌舞表演錄影片段放上youtube,分別是「韓國農樂」、「象帽舞」、「巫女歌舞」、「江陵宮奴假面劇」,其中「巫女歌舞」的老太太,是年紀最大的巫女,仍然一尾活龍又跳又唱,得到掌聲最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看看喔:
此篇文章於 2022-06-02 07:28 被 I'm-BJ 編輯。 原因: 格式不整齊
感謝 23
6274 次查看
Forever Friend 的頭像
Forever Friend
舊 2022-06-02, 11:34
有趣有趣!將來有機會都想去體驗一下《江陵端午祭》。

對於一些內容,娃娃亦有感而發。
「原來滿洲人是漁獵民族,經過一個冬天的嚴寒,到了五月才大地回暖,所以初一到初五要祭山神、祭江神、祭藥神,五月初也是最適宜採集艾蒿的日子,採來編成辮晾乾點燃驅蟲,或研磨成粉製作香包,這跟南方的端午節意思不同。」

其實廣東人是有一種說法:「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不入窿)」,所以就是同樣表示五月才大地回暖。 而香草(不肯定是否艾)來做香包也是廣東傳統,這個也是娃娃小時候的習俗,瑞午節當日午時父母會派孩子每人一個香囊。

同時,也會點燃香火驅蟲及在家貼「瑞午符」(好像貼春聯),而洗頭也是在午時進行,說是潔淨可以除去以往衰運。

至於其中一張照片旁述:「甚麼!連這國也來了?」。
謝謝提醒瑞午即將到來! 娃娃打算那天吃個粽子,看看那天華人會不會有什麼慶祝,可以再跟大家分享。😊
感謝 1
tmy27.tw 的頭像
tmy27.tw tmy27.tw 已通過手機驗證. 門號所屬國家:Taiwan
舊 2022-06-02, 12:47
版主對歷史之詳盡的介紹真的用心仔細, 謝謝分享, 有機會疫情過後可以去走走體驗!😀
感謝 1
ck15033 的頭像
ck15033 ck15033 已通過手機驗證. 門號所屬國家:Taiwan
舊 2022-06-02, 15:27
好豐富的歷史資料收集,謝謝版大!!
長知識了👍
感謝 1
kimmydefaru 的頭像
kimmydefaru
舊 2022-06-02, 18:39
引用:
作者: I'm-BJ (原文章)
湖北省會武漢最開始也叫作漢陽
本部編版老人舉手請求批准發言:
古代讀部編版課本
湖北省省會應該是武昌
是的 就是武昌起義的那個武昌

根據古代部編版
湖北其實並沒有一座城市叫作武漢
武漢是三個城市的合稱 即 武昌 漢口 漢陽 武漢三鎮

以上是部編版講古
一切以部編版為準

但無論啥版
真的沒印象漢陽當過省會
武漢三鎮裡面 最沒名氣的就是漢陽了吧
台北的中國地圖市街道命名中 有漢口街有武昌街
但沒漢陽街(但台中有)
感謝 5
峇厘貓 的頭像
峇厘貓
舊 2022-06-02, 21:13
似乎最早的端午習俗是相似的
即驅瘟
後來才逐漸分化成不同習俗
感謝 1
世界首窮 的頭像
世界首窮 世界首窮 已通過手機驗證. 門號所屬國家:United Kingdom
舊 2022-06-03, 07:53
我發現京人幾乎不過端午節的,漢人過,越南把漢族直接叫華族,但苗族瑤族等又不包括在華族內。
其實民族概念也是比較模糊的。
華人聚集區會大賣粽子,其他如日本、韓國聚集區也會有少許,比如有時候永旺AEON也賣。
感謝 1
angelchien0517
舊 2022-06-03, 08:51
謝謝分享
節入快樂
每逢佳節倍思親
感謝 1
I'm-BJ
舊 2022-06-03, 19:16
引用:
作者: Forever Friend (原文章)
有趣有趣!將來有機會都想去體驗一下《江陵端午祭》。

對於一些內容,娃娃亦有感而發。
「原來滿洲人是漁獵民族,經過一個冬天的嚴寒,到了五月才大地回暖,所以初一到初五要祭山神、祭江神、祭藥神,五月初也是最適宜採集艾蒿的日子,採來編成辮晾乾點燃驅蟲,或研磨成粉製作香包,這跟南方的端午節意思不同。」

其實廣東人是有一種說法:「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不入窿)」,所以就是同樣表示五月才大地回暖。 而香草(不肯定是否艾)來做香包也是廣東傳統,這個也是娃娃小時候的習俗,瑞午節當日午時父母會派孩子每人一個香囊。
附件 3340123
同時,也會點燃香火驅蟲及在家貼「瑞午符」(好像貼春聯),而洗頭也是在午時進行,說是潔淨可以除去以往衰運。

至於其中一張照片旁述:「甚麼!連這國也來了?」。
謝謝提醒瑞午即將到來! 娃娃打算那天吃個粽子,看看那天華人會不會有什麼慶祝,可以再跟大家分享。😊
跟你交換一下意見喲
我覺得廣東的天氣並不在五月回暖,而是應該進入夏天了,廣東的冬天不冷(比起北方)夏天又特長,所以過端午的意義比較接近提醒防疫驅瘟。
還有,中國歷史上有四次大舉的北人南遷,主要是戰爭避亂,對南方各方面的影響很大,現在的端午節可能也不是從前的情況了。
香包這東西,古文記載在商周時代就男女都會配戴,原來是為了遮蓋體臭,類似法國人不愛洗澡就噴香水。南方的香包可能還是以防蟲驅蚊為目的吧。
台灣平日都有賣粽子的,還分南粽北粽,不曉得你喜歡哪種?
I'm-BJ
舊 2022-06-03, 19:41
引用:
作者: tmy27.tw (原文章)
版主對歷史之詳盡的介紹真的用心仔細, 謝謝分享, 有機會疫情過後可以去走走體驗!😀
我這人比較好奇,對於當地風土民情的興趣,遠大於去看名勝風景。
老實說,當年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之後,我也非常驚訝不解,所以開始尋找答案,本篇就是心得報告,哈哈~
去到江陵現場觀看,無非是想印證答案真假,在現場還因緣際會遇到一位韓國學者,跟他聊了快一個小時,也就是從韓國的考古和歷史角度,去析解韓國申遺諸如此般事項的背景。
於我來說,端午節或端午祭有其源流與發展過程,沒有什麼你的我的他的,因為今天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是各種族裔融合,某國的習俗流傳到他國,接著就會產生在地變化,而變成他國文化,例如日本茶道源自中國,你就不能說那是中國獨有的,事實上喝茶源於神農氏,當初他可不是華夏人喲。
總而言之,多讀歷史就會知道這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感謝 1
I'm-BJ
舊 2022-06-03, 19:42
引用:
作者: ck15033 (原文章)
好豐富的歷史資料收集,謝謝版大!!
長知識了👍
歡迎常來看看~😊
I'm-BJ
舊 2022-06-03, 20:38
引用:
作者: kimmydefaru (原文章)
本部編版老人舉手請求批准發言:
古代讀部編版課本
湖北省省會應該是武昌
是的 就是武昌起義的那個武昌

根據古代部編版
湖北其實並沒有一座城市叫作武漢
武漢是三個城市的合稱 即 武昌 漢口 漢陽 武漢三鎮

以上是部編版講古
一切以部編版為準

但無論啥版
真的沒印象漢陽當過省會
武漢三鎮裡面 最沒名氣的就是漢陽了吧
台北的中國地圖市街道命名中 有漢口街有武昌街
但沒漢陽街(但台中有)
大人不需請求批准發言,在下恭候指教,並斗膽說明淺見,望請海涵:


不曉得問題中的所謂"古代"是指哪個古代?

寫文章都是以現代人所知道的地名去申論,否則湖北省在清朝才從湖廣行省分出去,"古代"是沒有的。1926年國民政府把武漢三鎮併為武漢,今天湖北省會確實就是武漢市。

明朝中期之前也沒有漢口,而早在東漢時期,漢陽是武漢三鎮最早縣級獨立建制,也是武漢建城的起源之地。 武昌是在後來三國時期才有的。

所以,「湖北省會武漢最開始也叫做漢陽」,這句話省略了中間一大段講古,但每句都要詳盡解釋,又唯恐讀者時間寶貴,讓你因此產生誤會很拍謝~

順便一提,秦滅楚之後,分楚國為東西南三楚,那時的漢陽武昌都屬於南楚(南郡),治所在江陵縣(今湖北荊州)。江陵,就是楚國故都「」。
感謝 1
I'm-BJ
舊 2022-06-03, 20:56
引用:
作者: 峇厘貓 (原文章)
似乎最早的端午習俗是相似的
即驅瘟
後來才逐漸分化成不同習俗
我想中外古今到處都會防疫驅瘟,因為人類歷史上的瘟疫不知道發生過多少,即使我們現在科技進步,還是對新冠病毒十分頭痛,這次疫苗能那麼快問世,許多人不知道其實已經有人投入三十多年研究相關題旨。


端午節的習俗,以中國為例,北方和南方的差異很大,或許動機接近,但方式因為就地制宜而不同,更因為摻雜了其他文化影響而變化。
感謝 1
I'm-BJ
舊 2022-06-03, 21:28
引用:
作者: 世界首窮 (原文章)
附件 3340228我發現京人幾乎不過端午節的,漢人過,越南把漢族直接叫華族,但苗族瑤族等又不包括在華族內。
其實民族概念也是比較模糊的。
華人聚集區會大賣粽子,其他如日本、韓國聚集區也會有少許,比如有時候永旺AEON也賣。
越南這個國家,也受漢化極深,西方殖民之前,他們也使用漢字,越南帝制歷史就是華人創立,各位可能不知道越南的孔廟之多稱冠東南亞。

越南端午節又稱殺蟲節,可想而知其動機和目的。方式是祭神拜祖,有些地區會吃鹼粽煎餅、喝雄黃酒米酒之類,但也並非很盛重舉行,加上現代人過節慶的氣氛漸淡,什麼飲食平日都能吃到,不過端午節也是很正常的。

倒是越南過雄王節很盛大,我也親至現場一睹盛會。有機會再談。

我認為稱中國人從漢人被稱為華人,代表時代意識的嬗遞轉變,而且事實上中國人也是民族大融合,何止五族共和?
感謝 2
I'm-BJ
舊 2022-06-03, 21:29
引用:
作者: angelchien0517 (原文章)
謝謝分享
節入快樂
每逢佳節倍思親
歡迎常來看看
也祝你節日平安 😊


主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