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bù]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布(拼音:b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巾,父声。布的本义指麻布,后引申为棉麻等织物的统称。近代以来,各种化纤织品也可以叫布。布可以铺开,所以引申为展开、散布、分布,又引申为宣告、宣布。 [16]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笔
DMHJ [4]
仓    颉
KLB [4]
郑    码
GDLI [4]
笔    顺
横、撇、竖、横折钩、竖
字    级
一级(编号:0218) [1]
平水韵
去声·七遇 [3]
总笔画
5(部首3,部首外2)
统一码
U+5E03 [4]
四角号码
4022₇
笔顺编号
13252
注音字母
ㄅㄨˋ
字形结构
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造字法
形声字
异体字
佈(布置;分布)(“佈”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布”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图1,是一个形声字;其上部为声旁“父”,表示读音与此接近,下部为“巾”,表示字义与织物有关。小篆形体由金文演变而来,到楷书“父”讹变为“𠂇”,写作“布”。 [2]
“布”本指麻布,古代丝织品通称“帛”。后来引进了棉花,才有了棉布,现代又有了用化学纤维织成的布。由于麻葛织成的布价格较为低廉,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官吏、贵族才能穿帛,所以,古代“布衣”特指平民百姓。“布衣之交”多指贫贱之友,或指老百姓之间的交往,也指地位高的人结交普通人。穿布衣,吃粗劣的饭食,叫“布衣疏食”,指清苦的生活。
布的特点是可向宽广平铺,所以引申出分布,散布的意思来。这个“布”是动词。如说“阴云密布”,“河流湖泊遍布”。宣告,使各方知道,也叫布。如宣布、发布,贴出的公告叫“布告”。人们为了区别于纺织物的本义,就给加上了个“亻”成为“佈”,用于分布、散布一类义项。但是汉字整理时又被去掉了。 [16]
上古有一种农具叫“镈(bó)”,模仿“镈”的样子造的铜铸币叫布,“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的“布”指布币。钱币具有流布的特点,它的这种性质,对“布”字“散布”义类的形成也起到了促发作用。 [17-18]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用麻、丝、棉、化学纤维等织成的可制衣物或其他对象的材料
cloth;
textiles;
linen
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
十洲记》:“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取其兽毛以缉为布,时人号为火浣布。”
艺文类聚》卷八五引裴氏《广州记》:“蛮夷不蚕,采木绵为絮,皮圆当竹,剥古绿藤,绩以为布。”
布帛;布衣;棉布;麻布;粗布
古代的一种钱币
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
布币
指赋税
《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
孟子·公孙丑上》:“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Bù)姓氏用字
动词
展开;铺开
spread
《左传·定公四年》:“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汉·张衡《南都赋》:“布绿叶之萋萋,敷华蕊之蓑蓑。”
散开;分散
disperse;
scatter;
disseminate
九辩》:“愿沈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三国·嵇康琴赋》:“洋洋习习,声烈遐布。”
宋·苏轼《论特奏名》:“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县,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
分布;流布;星罗棋布
宣告;当众陈述
promulgate
周礼·夏官·训方氏》:“正岁则布而训四方。” 郑玄注:“布告以教天下,使知世所善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布告;发布;公布;开诚布公
披露;显露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敢布四体,唯大君命焉。” 杜预注:“布四体,言无所隐。”
后汉书·冯异传》:“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
施予
庄子·列御寇》:“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宋·范仲淹《答窃议》:“是先代帝王,先布之以恩,后责之以效也。”
安排
arrange
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汉·班固东都赋》:“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鍧,管弦烨煜。”
三国演义》第八四回:“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
布置;布局;布防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9]《汉语大字典》 [10]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巾部】博故切(bù)
枲织也。从巾父声。
【注释】枲(xǐ):麻类植物 [11]

说文解字注

“枲织也”注:其艸曰枲,曰萉。析其皮曰林,曰木,屋下治之曰麻,缉而绩之曰线,曰缕,曰纑。织而成之曰布,布之属曰紨,曰絟,曰缌,曰緆,曰緰赀,曰㡉,曰幏。古者无今之木绵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引伸之凡散之曰布,取义於可卷舒也。《外府》注曰:“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泉者,今之钱也。《卫风》:“抱布贸丝。”传曰:“布,币也。”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此币为凡货之偁,布帛金钱皆是也。
“从巾,父声”注:博故切,五部。隶变作布。 [12]

广韵

博故切,去暮帮 ‖ 父声鱼部(bù)
布,布帛也。又陈也。《周礼》:“钱行之曰布,藏之曰泉。”又姓,《陶侃列传》有江夏布兴。博故切。六。
【校释】藏之曰泉:原作“藏之曰帛”,据《广韵》各本及《周礼》郑玄注改。 [13]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 布;部外笔画:2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故切,音抪。《说文》布枲,织也。《广韵》:布,帛也。《小尔雅》:麻紵葛曰布。《释名》: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尽用之也。《易·说卦》:坤为布。《诗·卫风》:抱布贸丝。传:布,币也。疏:此布币谓丝麻布帛之布。币者,布帛之名。《左传·闵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
又泉也。《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前汉·食货志》:布货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注:师古曰:布亦钱耳。谓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又《广雅》:布,施也。《庄子·列御寇》: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又《玉篇》:列也。《书·康王之诰》: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乗黄朱。传:皆四黄马朱鬣,以为庭实。《左传·昭十六年》: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注:布,也。
又《广雅》:布,散也。《左传·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罢。注:布路,分散。
又《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注:布,散祭于地。
又《广雅》:布,班也。
又草名。《尔雅·释草》:布似布,帛似帛,华山有之。注:草叶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又药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纶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
又金布,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师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悬泉激流曰瀑布。孙绰《天台赋》:瀑布飞泉以界道。
又露布。《续博物志》:露布,捷书别名,以帛书揭之於竿,欲天下知闻也。
又姓。《晋书·陶侃传》:江夏布兴。
又复姓。《史记·赵世家》:姑布子卿。注:司马彪曰:姑布,姓。
又与尃通。《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专结缕。注:徐广曰:尃,古布字。《汉书》:作布。
考证:“《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师古曰,今布者,令篇名也。”谨照原文今布改金布。“《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专结缕。”谨照原文《子虚赋》改《上林赋》。 [5]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𠂇”从上、左包围“巾”,“大”宽“巾”窄。“𠂇”,长横居上居中;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穿过长横撇向左下格。“巾”,𠃌(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末笔竖在竖中线右侧。 [14]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十一暮
合口呼
全清
博故切
puo
集韵
去声
十一莫
合口呼
全清
博故切
po
礼部韵略
去声
博故切
增韵
去声
博故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鱼模
合口呼
全清
pu
中州音韵
去声
鱼模
邦暮切
洪武正韵
去声
五暮
全清
博故切
pu
分韵撮要
阴去
第十二孤古故
(参考资料:汉典 [6]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p
wo
王力系统
p
ua
董同和系统
p
uɑɡ
周法高系统
p
waɣ
李方桂系统
p
agh
东汉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o
北魏后期北晋
鱼虞模
o
晋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p
uo
拟音/王力系统
p
u
拟音/董同和系统
p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p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p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p
u
(参考资料:汉典 [7-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pu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pu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pu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pu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pu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pu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pu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pu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pu
412
阴去
吴语
温州
pøy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pu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pu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pu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pu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pou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pou
24
阴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11
阴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pu
213
阴去
散布;“布匹”文读
pou
213
阴去
“布匹”白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puɔ
213
阴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pu
22
阴去
散布;“布匹”文读
piɔ
22
阴去
“布匹”白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