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极高的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多独栋民居(一户建)?

日本人口1.27亿,位居世界第十,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6人,在人口过千万的国家中位列第七,同时还有大量山地和较高的森林覆…
关注者
565
被浏览
396,240

44 个回答

在东亚密集高耸的单元房的城市环境中,日本却可以算得上是“清流”,大多数地区没有高耸密集的单元楼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名叫“一户建”的独栋住宅。

童年的我们以为全日本家家户户都这样

真是奢侈啊

日本住宅自有率在近十多年来一直维持在60%左右,而“一户建”则是个人持有住宅的主体。《蜡笔小新》里野原家的生活被描绘成为独栋、庭院加草坪的生活,成为许多中国人对日本人生活的最初想象,

算是低密墅么?

今天的文章就来了解一下,日本人为什么都钟爱于“一户建”

要致富,先盖楼

二战后,日本主要城市的中心区被移平,空无一物。在当时的日本东京,平民只能从废墟上捡木料来搭建临时木屋遮风挡雨。

一片焦土下的东京下町

当然大轰炸之后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愁眉苦脸的,远郊的居民就挺淡定,因为他们手上有房。那些战前地理位置偏远的房子,意外在大轰炸中幸存下来,成为了当时的紧俏货。在战后日本人流移失所的大混乱中,一大批浑水摸鱼的“包租公”和“包租婆”依靠坐地起价的房屋租金,过上不错的生活。

在废墟中寻找材料

但是租房市场的混乱很快引起社会的不满,日本政府在1946年颁布房租管制命令,限制房屋租金,并且颁布一系列保护租客的条款。

政策保护了租房者的权益,却压缩了出租者的获利空间,同时设置各种出租房屋的限制性条款。出租房屋赚不到钱,“包租婆”和“包租公”们内心大有不爽,想出的对策简单而粗暴——不租了。

索性直接住船上好了

就这样,日本房屋租赁市场房源越来越少,但是人民住房的需求却在不断上升,而且很多民众还住在简陋的木板房中。

于是50年代初期,日本接连颁布两条法律:《住房金融公库法》和《公营住房法》,勒紧裤腰带来解决住房问题。

后一部法律规定没钱的居民由政府提供公租房,日本政府开始拨款抓紧建设日本特色“廉租房”;而最重要的则是前一部法律,政府成立金融公库,给手头富余的居民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自己盖房,这一部法律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提高日本房屋自有率,各种小户独栋开始拔地而起。

有了自己的房子

一家人就能整整齐齐了

进入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日本钢铁建材等产量不断上升。手头有点钱的日本人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提高居住水平。日本政府在1965年提出“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并提出“一家一套,一人一室”,既建公租房,又要建独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套一套又一套

独门别墅“一户建”成为住房政策的扶持重点,日本还专门建立一个名叫地方住房供给公社的机构,划拨大量资金专门负责抓住房建设。从此,被成为“一户建”的独栋在日本成为个人所有住房的代名词。

不过随着人口的集中,也越来越拥挤了

一栋栋独门别墅遍地开花,从城郊向市中心延伸,战争的废墟被大片居民区取代。

然而随着一块块土地被占据,在东京等大城市终于开始出现局部用地紧张的问题。

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设想海上城市

拓展东京的发展空间了

人多地少也要建独栋

日本在70年代末人口早已经达到1.16亿,日本社会都一致担忧如果每个人都住这种“一户建”的独门别墅,那么全日本都将会陷入土地危机。人口大爆炸和国土大沦丧的论调甚嚣于各路媒体,这种焦虑却意外地刺激房地产市场“早买早赚”的投机心理,房地产价格暴涨,酿成了“泡沫经济”。

直上云霄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日本人建设“一户建”热情,原因在于日本人口分布严重不平衡。

战后日本仅仅用了23年的时间就将城市化率提高到72%,乡间土地大量被闲置。城市人口的分布也是极为不均衡。人口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第一个是东京都市圈,坐拥超过3700万人,占据日本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第二则是关西的近畿地区(大阪、京都和神户等地区),拥有超过2000多万人。

高度集中在关东、关西

北九州也是一个人口中心

这意味着日本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10%左右的国土。剩下的大部分国土除了用于必要的农业等经营活动以外,用来给不到一半的人口建独栋是足够的。

如果在东京买不起,周边可以试试

房市泡沫中的高房价迫使工薪阶层搬离市中心,这些人也包括大量破产的楼市投机者们。这个趋势泡沫经济之后,日本政府也抓住这个趋势,推出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完善轨道交通的战略,市中心密集的居住人口被有效疏散。大城市周边区县成为新的“一户建”住宅用地,相对充足的土地供应和严格的房价监管政策也使得房价趋于平稳。

平稳到让人绝望

而对于那10%左右的人口密集区而言,泡沫经济也没有改变“一户建”遍地的格局,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日本大城市中心区居住格局。

另外日本多地震的基本国情也成为日本人热衷于建设和购买“一户建”。

普遍攻击下,哪种房子更安全呢

尽管在上个世纪针对“一户建”的质疑甚嚣尘上,但是日本人无一例外选择兴建和居住低层楼房。一户建多数都是木板或者一些轻型建材搭建而成,真遇到地震,房屋建材掉下来也砸不死人,整个房屋往往如同一个完整箱体。

在这方面是绝对的行家

驻日美军一度形象地戏称日本的“一户建”是“用木板和纸糊成的狗窝”,而正是这种日本特色的“狗窝”式建筑在多次地震中“屡建奇功”。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全世界通过媒体拍摄镜头,亲眼目睹海啸将一栋“一户建”平推百米而不散架,大有风雨不惧的架势。

震不倒的一户建

买不起房真焦虑

但是和很多中国人想得不一样,住进“一户建”也并非意味着住进别墅,它更像一个折叠的单元房,大多“一户建”的住房面积其实低于一百平。而且面对人多地少的问题,日本人将楼间距一再缩小,这导致日本居民区的公共道路大多十分狭窄,难以通车,出行不便。但是就是这样的房子,当它被赋予不一样的象征意义时,就变得与众不同。

所以日本建筑师

也很擅长对这种极限空间的操作...

90年代,《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风靡亚洲,这两部动漫描绘了典型的日本家庭生活,住一户建,前有庭院,后有花园。“一户建”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标志。拥有自己的“一户建”住房则被日本社会视为青年向成家立业的中产阶级过渡的标志。

小丸子家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中产阶级,在一家企业拼命的干活,然后按照“年功序列”缓慢升职加薪,按部就班就可以过着舒适生活。而舒适生活则是以一栋“一户建”为标志的,正如现在中国中产阶级追求的大落地窗高层住宅。

幸福的样子

所以小新的爸爸背负三十多年的房贷也要买房。

但是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年轻一代对“一户建”却开始失去了兴趣。如今哪怕是30岁以上的理应成家立业的日本人,持有房子的比例也一直下降到10%,自建平房的比例则更低。有人认为,泡沫经济让许多年轻群体父母倾家荡产,这给小年轻们留下心理阴影;另外,年轻一代更愿意把钱拿去提高生活品质等等。

这种比较便宜

但说到头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钱。

日本社会盛行的终身雇佣和论资排辈,年老的员工长期占据企业中高层岗位,挤占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年轻人缺少发展机会,也没有上升空间,长期处于职业底层,收入微薄。进而不敢买房,不敢结婚,婚育率持续下降,这又反过来加剧老龄化问题。

有些年轻人有高学历也找不到好工作

日本政客当然也明白,年轻群体长期受到压制,生活飘忽不定,也在危害科技创新这个日本的立国之本。

但是,银发长者们已经闲暇,平时热衷政治投票,是政党选举的都在争夺的票仓,历届日本政府都不敢轻易得罪。表面上看来,近年来日本政坛都在积极解决老龄化问题,但其前提还是维护年老者的利益,对年轻人积极性的保护不足,最终还是难以成功。

这让年轻人心灰意冷。既然进入社会拼搏也不能拥有父辈的中产生活,倒还不如在家啃老。

进入21世纪,日本年轻群体跟父母居住的比例不断提高,而且增速更快。因为买不起自己的住房,2010年以后,30岁左右的年轻群体住在父母家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而20岁结婚的人群当中有五分之一依然住在父母家。甚至还出现多年未离开家的“蛰居族”。

买房成家这一社会观念逐渐被买不起房的现实击碎。这个时候多世代“一户建”应运而生,这可以说是升级版的“一户建”。曾经成年后要搬出家门,独立生活的观念,在老龄化冲击下,逐渐瓦解。

无论住房自有率如何下降,日本自有住房率维持在高位,并且“一户建”作为一个中产阶层的标志地位依然没有丝毫减弱。“一户建”作为标准日式生活的象征,它记录着日本的经济崛起,同时也因为越来越高的空置率,“一户建”也成为日本老龄化之后人口衰落的写照。

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多的超大城市的人大多蜗居アパート(公寓楼),而住乡下小城市的人则住一戸建て(就是动画日剧里常见的二层小楼)。

来看几张图吧,都是日本统计局公布的。

2010年日本全国人口密度的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来,人口在首都圈,中京圏,近畿圏三个大(超大)城市圈的聚集密度非常高。这三个地区的人口分别是

首都圏4345万4367人

中京圏1133万8957人

近畿圏2087万3181人

以上均为2012年数据。

这三个地区的人口总计大约有7500万人,日本人口总输大约在1.2亿左右,超过60%的日本人住在这三个地区。也就是说虽然地方不大,但还有40%的人住在比较地广人稀(相对来说)的地方,地价自然也便宜,当然可以买得起地皮盖上自己的小楼住了。

可能很让人疑惑,这么点地方能住那么多人么?如果首都圈的人都住在东京都内,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白天在东京上班,晚上回神奈川睡觉这样的生活模式在日本是很常见的。

以首都圈为例,图上白天和晚上人口密度的分布可以明显看出,到了晚上,人口明显是不如白天集中的,日本人通学通勤,早晚挤电车上下班上下学是生活常态。也就是说东京周边不那么挤的地方还是有机会住上一戸建て的。

从图里可以看出,通勤时间长的主要集中在神奈川千叶琦玉这些东京都周边的地区。

这张图是住自家住宅的主要经济负担人的通勤时间。三大都市圈的人明显通勤时间要长很多,60%的人通勤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甚至有四分之一的人通勤时间超过1个小时。可见在东京工作的人想住一户建又不想花太多钱,不可避免的要住到邻县,花大量时间通勤工作。

有多少家庭住在自己建的一户建里呢?

08年日本全国一户建的住宅比例是55.3%,所以在动画日剧里看到的“大多数日本人都住在一户建里”的“大多数”大概也就是一半多一点。这个数据往前推五年是56.3%,再往前推五年98年是57.5%,其实还是在逐步下降的。

顺便提一下,东京都内这个数字是28.4%,可见在东京大部分人是住不上一户建的。

前面提到的地广人稀的地方这个数字是多少呢,秋田県82.4%,福井県80.3% ,可以说差异巨大,首都圈人民真是水深火热啊(笑)。

那么日本人平均能住多大的房子呢?

上图是日本人每个家庭平均住宅面积,下图是人均住宅面积。

同样体现出的特点是几个大城市圈的人住宅空间较小,其他地区就比较宽敞了。

这张图是日本家庭住宅租住占全体的比例,三大城市圈自然是有大量的人租房住啦,日本的房屋租赁业相当发达,可以说走到哪都是各种房屋租赁中介,走到哪都有公寓楼挂着租户募集的小旗。

日本全国大约有35.8%的住宅处于出租状态,而到了东京都则有49%,一半的房子住着每个月交房租的人。在前面提到的秋田県,福井県,这个数字只有20%。

住自家的房子(无论一户建还是公寓楼)与租房子住,居住条件和面积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有多大不同呢?自家住宅平均122.6平米,出租房平均45.5平米,这个数字差异接近三倍。但是如果考虑到出租房里的住户有大量的单身人士,人均下来差异并没有那么大。自家住宅人均14.25畳,出租房人均9.27畳(一畳即为一块榻榻米的大小,大约1.6平米,不同地区有差异)。好了,又要把东京都民拉出来了,东京都内自家住宅92.4平米,出租房38平米

接下来我们虐下狗,住在出租屋里的单身狗们的居住条件怎么样呢?这里因为太惨了,就不特别虐东京都民了。

我从某房屋中介的宣传册上抠来的豆腐块,侵不侵我也不管了。

单身狗们的租房选择大概是这么个构成。

图上一目了然啦,差不多8成的单身人士租房户型是在1K以下的。

说明一下

ワンルーム就是一间屋子带个厕所浴室,玄关有个灶台,是最低标准,再低就是胶囊房子啦。

图是随手谷歌来的,反正就是这个意思。这大概就是10平米多一点吧。

1K比上面这个要好点,多一个厨房,好歹睡觉不用闻被子上的油烟味了。

顺便说一下,我搜的时候这张图是东京的,月租7w日元,礼金敷金都是一个月的份,敷金不返还。在东京北区,距离车站一公里。我没在东京住过,不知道北区是什么概念,但比我这乡下地方实在贵太多了。


总结来说,日本地方小人口多依然能有大量一戸建て是因为,大量人口集中在都市圈,尤其是东京,大阪,京都等地,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地区相对地广人稀,而且他们有长距离通学通勤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