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聽、不談,可是它依舊存在──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一個「局外人」的觀察|陳亭潔/Hello! Anita 老師|換日線

不看、不聽、不談,可是它依舊存在──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一個「局外人」的觀察

不看、不聽、不談,可是它依舊存在──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一個「局外人」的觀察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誠然,美國的種族議題,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敏感的議題。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難免不夠精準仔細,但我想在美國人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且繼續花上漫長時間,逐一改善之前,「種族多元平等」仍然只是個瑰麗(但當然仍值得努力)的遙遠目標。

在台灣的時候,每每我們學到美國的文化和歷史時,我總是會看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詞出現;在近十多年好萊塢的主流電影中,也總是可以發現多種不同膚色的人,彷彿很「正確剛好」地有著各膚色族裔的「主配角群」,看起來其樂融融地相處在一起。

所以,彷彿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也認同「美國比任何國家都更尊重其他文化」這個後來發覺,其實並不正確的說法。

而當我在美國當交換學生時,指導老師特別為我們上了一堂關於美國種族的課──他讓我知道,與其說是「文化大熔爐」,其實多數的美國社會學者、甚至一般人,都認為美國其實更像一個「巨型沙拉碗」──因為不同的族裔、族群,其實雖然在大都會地區常常比鄰而居,卻仍然各自保有自己的文化、想法和價值,而不是完全地「融合」在一起。

「正因為我們的不同,豐富了這個國家。」猶記得老師如此說著。

但時光飛逝,接下來真正在美國生活多年之後,我這才感受到,不論是小時候的「大熔爐」印象,或長大後學到的「沙拉碗」說法,都還是太過樂觀且單一。

一切和我的想像出入很大,原來在「種族歧視」或「種族不平等」這個敏感問題上,美國雖然改變也進步了,但我依然發現它,以另外一種「隱而不顯」的形式存在著:

經濟的階級,複製種族的不平等

其中一個很明顯的「不平等」,在最現實的收入上。

儘管近幾十年來的「美國夢」,總是強調:「不分性別、族群、宗教與你來自何方,每個人在美國,都有平等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並且習慣將「成功」與「努力」劃上等號。

然而事實上,由於先天資源的多寡之別,美國白人與黑人的「經濟階級」,差距從 2000 年起,正快速地不斷拉大中──根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2016 年 9 月的調查報告顯示,如今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近 40 年來最嚴重的地步

EPI 的報告指出,這與美國多數大型企業,仍長期掌握在白人手中;同時黑人族群較集中的城市或區域,商業發展在近年與大都會區出現嚴重落差,有很大的關係。在學校裡,多數的美國當地白人,也仍然佔有相對優勢

這更會造成一個不斷「複製階級」的過程──由於經濟上的相對富裕,白人從小便能獲得相對較好的教育,同時也有較高的機率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出社會後進入知名企業上班賺取較好的收入──然後再將這樣的經濟優勢,傳承到下一代。

教育資源、管道的「先天不均」,白人學童明顯更有自信

在我實際任教於美國的學校後,更親眼見證到這樣的情形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確實存在於教學現場:

例如在同一個班級中,來自白人家庭的學生,往往可以在課餘時間參加各式社團活動、科學營或研討會等,或者進一步按照興趣研修才藝與其他學科;反觀黑人族裔的學生,則往往需要協助照顧家中幼童(父母多從事需要輪晚班的勞動工作),或出外打工,無法有這樣的餘裕。

或許也因為如此,許多白人同學從小便顯得「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就連在課堂報告時,他們的演講能力與肢體表達,也明顯比其他族裔的學生有自信得多。

後來我從和學生們聊天的過程中,發覺美國的「白人種族優越感」其實仍然存在,只是轉化為「隱而不顯」,甚至表面看似「誇獎」的型態出現:

比方說,同學們會不自覺地歸類「亞洲人數學很好」,「非裔美國人很會跳舞、運動都很強」(這些是好的方面,更多言者或許無意,偏見歧視的論點就不多說了); 但卻沒有人會特別去說白人同學哪一方面特別厲害。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論族裔,許多同學都已理所當然地認為白人同學「樣樣都應該要比較優越」,因此沒有什麼需要「聚焦強調」的──白人學生不需要「誇獎」,因為他們已經是「評斷好壞的標準」。

許多白人同學從小便顯得「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就連在課堂報告時,他們的演講能力與肢體表達,也明顯比其他族裔的學生有自信得多。圖/Joe Flood CC BY 2.0


壓抑到表面看不見,但是歧視依然存在

必須強調,美國從南北戰爭,到歷經長年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走過無數的族群衝突與和解,在不同族裔(尤其黑白人種間)享有同樣公民權利與法律保障上,其實早已遠較過去進步太多。

也由於走過血淚歷史,美國將「種族歧視」看得格外嚴重:除了在法庭判例上,個人、團體或企業若是針對少數族裔,進行歧視待遇或甚至言語攻擊,除了必定挨告(美國律師行業是很發達的),並多會被民事法庭判處高額賠償外,更會受到嚴重的輿論撻罰──這一點,和台灣的「網路公審」有點相像。

另外,像是近幾年美國開始「流行」的"hate speech",即假借言論自由的名義,傳達種族歧視的內容──雖然美國政府基於《憲法第一修正案》,沒有辦法強制介入、管束取締此類活動,但多數民眾仍會自己號召左鄰右社,抵制和抗議此類行徑。

以上種種,固然是民權、公民意識進步與尊重多元文化的正面示範,但同時間,當「種族歧視」或「疑似種族歧視」後果往往十分嚴重時,卻也同時會讓它變成一種極為嚴重的指控(在美國,若隨意指稱他人「有種族歧視之嫌」,自己也要有被反告「誹謗」或「妨礙名譽」的準備),於是到最後,甚至會讓「種族」變成一項禁忌話題──

在我觀察中,如今有許多美國人、尤其美國白人,常常「矯枉過正」到表現得像一根針一樣,成天把「不要種族歧視」掛在嘴邊,每一個人講話更特別小心,一談到「種族」、「族群」,就緊張地先思考要如何「政治正確」地表達,自我審查哪些話語可能會造成種族歧視,哪些事情可能會變得敏感。

這麼一來,很多人雖然看似「遵守社會規範」,但實際上,只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意見,把所有關於種族的議題都當成禁忌,避然不談而已。

而一旦當有心人士煽動、或是族群衝突的社會事件發生時,這些壓抑到表面看不見,其實依舊存在的情緒,總會再度浮上檯面──而且甚至會因為長期的壓抑,反而爆發得更為激烈。

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身為教育者的課題

每當說到美國的種族歧視,我們總第一個會想到的黑人族群與白人族群之間的糾葛,而由於自 2016 年以來,美國種族仇恨、對立的情況由於眾多「警察執法過當」、「政客激進言論」等事件而越演越烈,如今相關的議題討論與應對方式,在美國的學校裡也變得格外重要。

最近在一次教師會議中,我們請到了一位專門研究「種族認同」的知名學者來演講,她說目前美國的種族歧視,主要還是以針對黑人(非裔美國人)的壓迫為主。(針對亞裔和拉丁裔的歧視,是另一個大主題,日後再補充)她舉例:「比方說,有一個白人直直朝你走來時,你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甚至還能和他打聲招呼;但是,如果今天換作是一個黑人朝你走來,你卻可能會下意識地夾著自己的包包,並且盡量快速通過。」

不光只是普通人,如果今天一群人被懷疑犯罪時,警方最先開始調查的,也多半是黑人為主──根據紐約市警方紀錄,2009 年黑人和西裔被警方攔路盤查的比例,相當於白人的 9 倍,近年也有 7 倍左右的巨大差距。而警方(與其支持者)則往往以「非裔族群暴力犯罪與謀殺犯罪率,均與盤查率呈現相近比率」作為辯護。

但事實上,一方面警方盤查率高,但黑人因此被逮捕的比例並沒有明顯提高──代表多數時候是不當盤查;二方面,單談「犯罪率」而不談造成犯罪的原因(如許多非裔社區長期處於美國的貧窮線下,當地青年高失業率等),更是忽略了白人相較於黑人族裔,具有「先天優勢」的結構性傾斜。

所謂「先天優勢」的例子,在教學現場也常常可以見到──除了前述的「經濟差異」造就學習資源的不均之外,這位演講者更指出,我們如今所習慣的「教學模式」,其實本質上便是由白人所制訂的規則──而且最初的雛形,還是以訓練工廠員工的方式管理學生。比方說,上課時要坐下來、舉手才能發問,就連課桌椅都規矩地擺放整齊。

然而,是誰規定上課一定要安靜地坐在位子上,才能學習?誰說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在搗亂?

在我所教的學校中,不少同事都私下提醒過我,要小心部分「愛搗亂的壞學生」──而被點名的這些學生,絕大多數都是非裔美國人。而確實,他們在我課堂上時,也常常隨興地站起來表演,或是直接挑戰我教學的方式與內容。

但當我試著認真去了解這票孩子時,才發現他們並不是「打定主意要來亂」的,而是他們有表演的熱情,他們在大家面前從不怕生,更特別喜歡別人注視著他們。於是之後我的課堂內容有些改變──當我在說故事時,他們可以主動出來幫我表演故事情節。由於這群孩子的個人魅力和表演慾頗佳,總是讓我們的課程增艷不少。

一個局外人的觀察:真正的「公平」,絕不是一蹴可幾

誠然,美國的種族議題,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敏感的議題。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難免不夠精準仔細,但我想在美國人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且繼續花上漫長時間,逐一改善之前,「種族多元平等」仍然只是個瑰麗(但當然仍值得努力)的遙遠目標。

尤其近年特別讓人憂心的是,在美國族群間的平權、平等運動,總像是在原地打轉──每當開始出現進步,又會因為一些爭議事件的發生(例如:白人警察槍殺黑人)而退回原點,甚至更糟。

幫我們上課的學者,本身正是一位黑人女性,她在「下課」之前,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她說:「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族群,就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

的確,人皆有私心,且「物以類聚」──不論用什麼方式「分類」,其實一旦開始區分「你我」族群,便很難達到真正的公平,也無法真正杜絕(哪怕只是隱藏著的)歧視問題。但或許我們可以從正視結構不平等的現況,從真正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做起。

當然,沒有哪一個種族能真的完全了解身為另一個種族的滋味;也沒有任何人,必須完全照著對方的想法走──但只要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問題,並且真正關心、接納每一個人,同時關注彼此的「相同」勝於「相異」之處,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如今這個不平靜的世界,還是能夠逐漸變得更加單純、美好與和平。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