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名》中有什么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

关注者
3
被浏览
400

2 个回答

#电影无名#的电影感,程耳独特的影像风格及电影的镜头美学。


什么是电影感?电影感绝不是简单的加个滤镜,做个韦斯·安德森式的对称构图,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与色彩、摄影、打光、构图、表演、场面调度等都有关系,而在《无名》这里,从影像风格和镜头美学中就能看出程耳对电影感的把握。


一、作者性


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法,程耳把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时代的解构,人物的解读全都放在了电影当中,他的电影中叙述的观点,客观而不夸大,给人感觉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


如《无名》的背景是抗日战争下危机重重的上海,稍有不慎就可能命丧黄泉,程耳通过细节不断地向观众暗示隧道尽头终有光,何先生与叶秘的生 死 搏斗,梁朝伟所代表的地下工作看似败局已定,实则在结尾处反转,王一博也是自己人,并且走向了光明。


这种具有东方含蓄色彩的观点让程耳的电影带有浓郁的人文气质,也使得《无名》的文学性质感特别强烈,将文字中的叙事、表意、抒情借助视听来表现,从而提供电影的故事脉络、情节结构、人物设定和主题指向,让情节密度更高、人物关系更复杂、悬念感和紧张度更具张力,这可以让抽象的主题更具韵味,诗意的视听得以提升,也能够加强对观众的友好度,在可看性上更胜一筹。


了解了这些便可以得出程耳的作者性,即诗意视听、文学气质、借景抒情、极简主义,这些元素构成了程耳作者性的同时也让《无名》的影像风格呼之欲出,如角色经常处于阴影下的寓意,羊狗等视觉符号的表现,规整构图下的工厂、饭店,景深变化的镜头,这都是《无名》影像风格的对照。


二、镜头美学


《无名》的镜头具有画卷美感的绘画性,影片开头是梁朝伟低头不语,结尾处是梁朝伟望向镜头,同样不言不语,这种开始与结束方式像画卷渐渐展开闭合,首尾呼应,故事完了,观众与角色都得到了希望。


在这幅画打开、闭合的过程中,程耳还让观众看到了画的样子,即透过镜头所传递的哲理、人性和意趣,那么程耳是怎样让抽象的镜头美感变的具体、直观,又让目不暇接的镜头增强了观众的想象和回味?


一是重塑场景氛围的韵律之美,让画面在视觉上是美的享受;二是剧作结构上,情节曲折的张力,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享受画面美感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画面的内涵,而非空洞的唯美主义;三是丰富声画关系,精心设计场面调度,善用剪辑技巧,让镜头留有写意的笔触和遐想的空间。


这就是《无名》的电影感,不是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的拉片分析,不过好电影不怕被扒细节,因为经得起时间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