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qín]
汉语文字
展开1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秦(拼音:qí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杵舂禾谷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禾名”,但多假借为国名,也即周代的秦国。相传其地“宜禾”,故假“秦”为名。秦孝公时定都咸阳,后逐步吞并六国,至秦始皇时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王朝。此外,“秦”也可用为姓氏使用。因陕西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所辖,所以陕西省别称秦。
中文名
拼    音
qín
部    首
五    笔
DWTU [3]
仓    颉
QKHD [2]
郑    码
COMF [3]
笔    顺
横、横、横、撇、捺、撇、横、竖、撇、点
字    级
一级(编号:1772) [1]
平水韵
上平十一真 [4]
总笔画
5+5(部首+部首外)
统一码
79E6 [3]
四角码
5090₄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半包围或上下结构
异体字
𣜈、𥘿、𥠼、𥢮、𥣠
注音字母
ㄑㄧㄣˊ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会意字。在最早的甲骨文(图1、2)中,“秦”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字(图A),“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下半部是两棵稻谷(图B,“”,读作lì),象征成熟了的庄稼。这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春秋金文(图6)、《说文》籀文字形皆同。而西周金文(图5)或省“秝”为“禾”。小篆(图10)承袭从一禾的字形。秝与禾或覆重或否,并不影响字义,乃古文字衍化之通例。汉代隶书(图12、13)将字形简化,上部写成“春”字头“”,下部仍然是“禾”字,楷书作秦。
“秦”的古字形像举杵舂禾,但是这个意思在古代文献中不见使用,更多的是用于国名。“秦”的字形与秦国有何种联系,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在上古时代,这个在《说文解字》里说的“伯益(伯翳)之后所封的国地,宜禾”。很早以前,在今陕西中部一带的秦川古地,农业便已相当发达,向来以产粮著称。这是一个很能说明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的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关中平原以及成都平原丰富的粮食资源是统一的重要原因。把一个风调雨顺、岁岁丰收、民富国强的地方及环境用一个字表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困难的。先民们抓住丰收、粮食多的这一特点,用双手举杵,由禾取粮的这一关键,便用廾(指手)、午(杵)、禾会意,创造了秦字。 [5-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Qín)古部落名。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Qin tribe
(Qín)周代诸侯国名。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故地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Qin state
《论语·微子》:“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
《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
(Qín)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参看“秦朝”。
the Qin Dynasty
唐·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秦篆;先秦
(Qín)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名。参看“前秦”。
(Qín)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名。参看“后秦”。
(Qín)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名。参看“西秦”。
(Qín)古邑名。即秦城、秦亭。在今甘肃张家川东。
(Qín)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汉书·西域传下》:“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
香草名。一说为木名。
战国·宋玉《风赋》:“猎蕙草,离秦衡。”李善注:“秦,香草也……又云:秦,木名也。”
(Qín)陕西省的别称。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更有秦中武公、闽中林公皆以不善宦。”
秦腔;秦川
(Qín)姓氏用字。参看“秦姓”。
通“”。蝉的一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
[7-8]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匠邻切(qín)
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𥠼,籀文秦从秝。 [9]

说文解字注

“伯益之后所封国”注:《郑诗諩》曰:秦者,陇西谷名,於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实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於汧渭之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按伯益、伯翳实一人,臯陶之子也。今甘肃秦州清水县有故秦城。汉地理志之陇西秦亭,秦谷也。
“地宜禾。从禾,舂省”注:地宜禾者,说字形所以从禾从舂也。职方氏曰:雍州谷宜黍稷,岂秦谷独宜禾与。匠邻切,十二部。按此字不以舂禾会意为本义,以地名为本义者,通人所传如是也。
“一曰秦,禾名”注:此别一义。 [10]

广韵

匠邻切,平真从 ‖秦声真1部(qín)
秦,州名,古西戎地,春秋时为秦国,后并天下,为陇西郡,汉武分置天水郡,后魏改为秦州,因邑以为名。又姓,秦自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为秦氏也。匠邻切。三。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秦;部外笔画:5
古文:𣜈
《唐韵》《广韵》匠隣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慈隣切,并音螓。国名。《说文》: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诗·秦风·车邻》注:秦,陇西谷名。在雍州鸟鼠山之东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韵会》:春秋秦国,汉置天水郡,后魏改秦州。《释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又三秦。《史记·项羽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为三秦。
又大秦国。《后汉·西域传》: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其人民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又姓。秦自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为秦氏。
又《说文》:一曰秦,禾名。
又叶慈良切,音墙。《易林》:玉璧琮璋,执贽是王。百里宁越,应聘齐秦。 [12]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秦字书写笔顺
【规范提示】“禾”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❶“”大“禾”小。❷“”主体居上半格,三横居上偏左,长短不一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撇、捺罩住“禾”。❸“禾”居下偏左,首撇从竖中线撇出,竖在竖中线左侧;长点从竖中线点出,撇、点收笔持平。 [13]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i̯ĕn
王力系统
dz
ǐen
董同龢系统
dzʰ
jen
周法高系统
dz
jien
李方桂系统
dz
jin
西汉
东汉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谆臻
jien
北魏后期北齐
真谆臻
jien
齐梁陈北周隋
真谆臻欣
jie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i̯ĕn
拟音/王力系统
dz
ǐěn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jen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iɪn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jĕn
参考资料: [14]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七真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匠邻切
dzʰjen
集韵
平声
上平十七真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葱 (慈)邻切
dzien
礼部韵略
平声
慈邻切
增韵
平声
慈邻切
中原音韵
阳平
真文
齐齿呼
次清
tsʼiən
中州音韵
平声
真文
齐津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八真
全浊
慈邻切
dz‘iən
分韵撮要
阳平
第二十一津赆进卒
参考资料: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ʰin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ʰiẽ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ʰiẽ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ʰin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ʰi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ʰin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ʰiŋ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tɕʰi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zin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zaŋ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tɕin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dʑiɛn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tɕʰin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tsʰin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tʃʰøn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tʃʰɐn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tsin
24
阳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tsʰiŋ
55
阳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tsi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tseiŋ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