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作为一个亭长,有那么多人拥护?

关注者
94
被浏览
95,164

29 个回答

刘邦的身份放到现在,就是基层主持全面工作的地方主官。这是要承担主要风险、做出主要决策的岗位,压力明显不同于其他的各种局长部长厅长司长处长科长——尽管他们也要做决策承担风险。在风险压力上更次一级的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各类辅助人员。

规矩往往滞后于形势,规矩未必能够囊括形势,那么有些决策就必然是违规的,你得下决心去做。

下决心做的时候,你得能够收场。最基本的一条,是众人评议,要认定你的违规行为属于规矩规定的例外情况,所以判定不违规。

那么你怎么获得这个众人评议呢?

那就要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

所以看起来只是个亭长,承担的压力要比同级别的官吏更大,建立的社会基础要比同级别的官吏更巩固。

在秦朝动摇、天下反叛的局势下,刘邦这样一个曾经远游做门客、崇拜信陵君、为人游侠好客、兼具豪侠与官吏两重色彩的人物,可谓是锥处囊中,是必然要冒尖的。

这是个很优秀的人。但是文人一支笔,是可以随意说好说坏的。

很多人在讲怀才不遇的时候,还能够知道自己是个背景一般、能力一般、机会一般的普通人。但是一旦开始讲历史,就喜欢把自己代入成根基深厚、能力超群、机会绝佳的贵族身份。比如说我之前就看到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

“为什么唐朝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无论人品还是政治素养大多不及世家子弟?”

当时我就说了:

寒门子弟人品为啥不行呢?为人爽朗,就是缺心眼。豁达大度,就是好欺负。谨小慎微,就是怯懦矫饰。沉毅果断,就是刚愎自用。

豪门子弟就不同了。飞鹰走马,就是勃勃有生气。好色成性,就是风流倜傥。纵酒无度,就是豪迈开朗。猥琐怯懦,就是清洁自持。

办错了事,寒门子弟就是鄙陋之人,理当露怯。豪门子弟就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就算是通敌,豪门子弟也是为了家业甘于牺牲,寒门子弟就是贪鄙反复,不可信任。

刘邦不也是同样情况吗?

项羽叔侄托庇于江东,然后杀太守自立,这就是贵族风范,妇人之仁。

刘邦赏赐自己的仇敌,这就是帝王心术,阴险狡诈。

项羽连老家都被人端了,最后丢下女人跑路,这就是英雄末路,慷慨悲歌。

刘邦也是被人追杀,家属被抓了,就是薄情寡义,人性丑陋(很多人考证说这很有可能还是假的)。

项羽绑架人质,甚至将不肯屈服的人质放大锅里煮,这就是君子之风,人称项王。

刘邦面对绑匪装疯卖傻,忽悠成功,这就是为人无赖人品低下。

项羽所过残破,但是有人就强调说仍然有人愿意为项羽死战、说明项羽很好,这话说的我一度怀疑日本战犯是不是被冤枉了,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人愿意死战。

刘邦在当时就被人称赞宽厚,结果总有人说他猜忌功臣。

你要说一句这事儿被整颠倒了,就会那么几个被“历史记载”忽悠瘸了的哥们儿,站出来说一句:

项羽本来就比刘邦好,你从哪证明有人故意黑刘邦?从哪冒出来一个团伙要故意黑刘邦?

你们都这样了,我还用证明有人故意黑刘邦吗?

我就差说这种故意黑开国皇帝的事都不是第一次见了……

我都不好意思戳穿你们。哥几个你们这也太笨了。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对了,最后这几位还得反过来说我才是无知者无畏。

跟这种精神贵族你没办法沟通。

游侠亭长(秦吏)、亡命徒(群盗)都是刘邦的身份之一,相较于游侠和群盗,亭长这个体制内的身份,在乱世的号召力是远不如的。

毕竟亭长号召力的基础在于体制的存续,一旦生逢乱世,现有体制分崩离析,秦吏的身份别说是护身符,反而成了催命符,是起义者响应陈涉的革命对象。君不见秦末郡县长吏大多被杀,心思活泛点的也被逼的扯旗造反。

与之相反,这些反抗现行政权的“诸亡在外者”,即群盗,他们悍不畏死,与暴秦势不两立,因而可劫众造反。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高祖本纪》)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项羽本纪》)

刘邦兼具游侠和亭长双重身份,单个拎出来说,无论强调或论证刘邦的职级高低和社会地位 @清徽,肯定是比不了萧何和王陵这些人的。

体制内,萧何是沛县主管人事的主吏掾,在吕公宴会上,将沛中这些豪桀吏安排得服服帖帖,其工作能力甚至得到了监郡御史的肯定。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萧相国世家》)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本纪》)

体制外,少文任气的王陵作为沛县豪侠,是刘邦这个乡侠的老大哥。在刘邦沛县起事后,还能另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足见其人格魅力。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陈丞相世家》)

由此可知,相较于秦吏,以义为先的游侠天然自带凝聚力,虽然明知是赴汤蹈火,也能坦然赴死。正如《游侠列传》所言: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游侠这一“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的行为,应是当事人赞许的奇节,这也可以理解司马迁对萧何“碌碌未有奇节”的评价,即萧何作为秦吏,其为人处世是循规蹈矩,轨于法度。

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

唯一出格、尚可称道的就是: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单就人格魅力而言,作为老弟的刘邦是无法与老大哥匹敌的,虽然刘邦曾与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张耳谈笑风生,但张耳毕竟不是魏无忌。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张耳陈余列传》

刘邦想要弯道超车,就必须要有令人仰视的奇节和高人一等的壮举,与沛令抢女人,这是其在沛县上层圈子的造势举动,但还不足以让人心甘情愿跟随造反,或者一想到造反,就想起刘邦。

秦吏也好,游侠也好,距离造反标杆还有一段距离,毕竟别人得相信你是真心实意干革命,而不是钓鱼执法。万一这边刚刚答应造反,而你转身就告奸求赏。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商君列传》)

这时候,群盗的身份就派上了用场。首先,一个人放着好好的亭长不当,反而放走囚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胆大包天的造反精神!这就是奇节壮举,让人不得不服。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刘邦以亡命徒身份号召起事,类似事迹在秦末并不鲜见,黥布和彭越等皆是其著例。

(黥)布已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