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人權特展:「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但台灣社會卻常忘記這件事實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移動人權特展:「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但台灣社會卻常忘記這件事實

移動人權特展:「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但台灣社會卻常忘記這件事實
「你選購我們但我們也是人。」來自移工的心聲,化作沉痛而深刻的標語。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知名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針對外籍移工議題曾講出一句名言:「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數十萬外籍移工都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人類——但台灣社會卻常常忘記這件事實。

文:薛婕採訪撰寫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過去曾是關押政治犯的看守所,血淋淋見證著政府過去踐踏人權的黑歷史;隨著時光流逝,昔日看守所轉型成為今日的博物館,台灣人權亦有長足進步,然而近期在此舉辦的一場關於外籍移工人權的展覽,卻讓我看得心頭糾結不已。

這場名為「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的展覽,最前面的「Ayo-Ayo!」在印尼語中是「Let's go」的意思。展覽幕後有14個公私立博物館、15個NGO出力,歷經5場共學活動加上9個月的策展準備,前後耕耘長達18個月才呈現出這場展覽。

而這場展覽舉辦在景美紀念園區的目的之一,是從關心白色恐怖的過去人權、走向關心移工的現代人權——以人權為主軸,讓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們看見政策面與結構面的問題,並以博物館為平臺,促成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理解,去觸動更多人對於移工人權議題的思考。

265613451_3079088125666992_4618417958036
「Ayo-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的主視覺海報。

社會進步的30年,移工人權停滯的30年

甫踏進展間,映入我眼簾的是成堆的商品型錄,上頭印著「生活」二字,型錄封面標記著1992~2022,翻開後,各項日常用品的旁邊加註著日銷售量或是年銷售總額。這時可能會想,這跟移工有什麼關聯?

走入第二間展間,或許可以從每件產品的標籤中發現答案。

「民眾通常對經濟發展比較有感,因此我們列出這些銷售數字,但真正想表達的是,銷售出去的產品大多都是由移工出力製造的。」展覽策展人林正尉說道。

策展團隊希望透過這樣一本型錄,讓觀展人能重新意識到,過去三十年我們享受的現代繁榮生活,是由數不盡的外籍移工默默創造出來的,同時移工們也創造了象徵社會進步、經濟起飛的商業產值。

265586408_3079088239000314_6702452276296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展間擺放著好幾疊標示各項商品產值的生活型錄,策展團隊的用意是希望讓大家反思,日常生活使用的各項商品,背後都有移工付出的心血。

這本生活型錄的封面,統計年份是從1992年開始算,象徵台灣在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讓移工正式進入臺灣,此後人數不斷逐年攀升,然而歷經30個年頭、即將踏入2022年的當下,移工的人權保障仍未能達到及格的標準。

當我們喊調漲基本工資,他們領著極低薪資為台灣人賣命

不只台灣,在所有經濟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變得自私、變得勢利,我們在意的是經濟的發展、國家的進步,卻沒看見(又或是假裝看不到)在背後貢獻龐大產值的移工於工作場域遭遇的各種困境。

廠房傳出隆隆聲響,夾雜著人聲的咆嘯、怒罵,我走入下一個展間的瞬間,迎面而來的噪音讓我馬上產生一股焦慮的不適感,但這樣的嘈雜環境與心理壓力,卻是每個在工廠工作的移工無法擺脫的日常。

鷹架上吊掛的殘破工作服,一如移工們被輪班表所切割的靈魂;提神飲料擺在一旁,卻無法真正修補被高工時摧殘的疲憊;緊鄰在旁的是一床單薄的被褥,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棲身之處,然而廠房與居住空間合一的高度危險性,讓移工就算休息也得承擔一定的風險。

266703278_3079088172333654_7304149543333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生鏽的鷹架、殘破的工作服、危險的化學藥劑,是產業移工日復一日面對的工作場域。
267510266_3079088352333636_9598200161115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展區的一角,模擬出營造業移工日常生活的各種面向。

再往更裡面的展間走,來到一處模擬外籍漁工生活環境的場域,不變的是同樣高分貝的機械噪音,但四周只剩牆壁,變得幽閉許多。船艙裡一道向外望的狹縫,可能是他們長期海上生活中唯一與外界的連結,但狹縫望出去的景緻,又被曬衣繩上滿掛的衣服切割的破碎。

這個展間的一隅,擺放著2019年南方澳大橋斷裂事件壓死的罹難漁工的遺物——一張100元鈔票與4萬多元的存簿,這些數目對於多數臺灣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些零頭,但對於外籍漁工而言,這是他們承擔海上作業高度風險的唯一希望,也是對遠方家人的承諾。

267664134_3079088359000302_5741361330538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展區內模擬外籍漁工從漁船狹縫中向外望的視角。
266366340_3079088189000319_3834256432335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來到外籍漁工的區塊,玻璃櫃裡陳列著2019年南方澳斷橋事件之罹難漁工的遺物,髒髒舊舊的新台幣存褶,是他們給遠方故鄉家人的承諾

進入下一個展間,映入眼簾的是兩份大報紙,隨手一翻,各篇報導的標題不是性侵害、就是性騷擾。這個展間的主角是家事移工,與產業移工不同的是,家事移工以女性的比例居多,不諱言在這社會中,女性依舊是弱勢的,移工同樣也是,因此身為一位進入私人家庭場域的女性移工,所遭遇的困境便不難想像。

267721211_3079159588993179_6665088030757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斗大的報紙標題,血淚控訴著家事移工所遭遇的各種不公不義對待。

報紙旁擺放著一個監視螢幕,螢幕裡是家事移工工作的場域,此刻的我彷彿化身家庭裡的雇主,監視著家事移工的一舉一動。沒有了基本的隱私,甚至沒有了假期,我們所嚷嚷的隱私權、勞基法,在她們身上似乎脫了勾。

267684233_3079161362326335_8051608661224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報紙旁擺放著一個監視螢幕,螢幕裡是家事移工工作的場域,此刻的我彷彿化身家庭裡的雇主,監視著家事移工的一舉一動。

你選購我們,但我們也是人

最後一間展間傾吐著移工的心聲,除了語言不通外,移工所面臨的還有來自整個台灣社會的偏見。

當移工歷經高工時的勞力付出後,想利用得來不易的休假時間租借場地運動或是舉辦活動,除了可能要面對語言不友善的中文表格,有時還會遇上場方以髒亂、吵雜等理由作為刁難。

甚至在今年的防疫戰爭中,無法為自己辯解的移工三不五時就被媒體及民眾點名是防疫破口,他們被雇主及仲介要求簽下各種不合理的切結書(例如自願放棄休假、若染疫須賠償雇主損失等),在自詡文明與自由的臺灣,我們卻狠心剝奪移工正常生活的權利。

266658528_3079088159000322_5998511447158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今年的防疫戰爭中,移工三不五時就被媒體及民眾點名是防疫破口,他們被雇主及仲介要求簽下各種不合理的切結書,例如自願放棄休假、若染疫須賠償雇主損失等。

知名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針對外籍移工議題曾講出一句名言:「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數十萬外籍移工都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人類——但台灣社會卻常常忘記這件事實。

Tomorrow Must Be Better

逛到最後,我發現這場展覽的英文翻譯是「Tomorrow Must Be Better」,對於這個意味深長的翻譯,我淺淺的點了頭。

「明天,真的會更好嗎?」我向策展人林正尉問了這個問題,他笑而不答。這個問題或許你我內心都有答案,而我仍舊期盼終有一天答案是肯定的。

改變很困難,但策展團隊希望這個展覽能成為一個起點,讓觀眾重新思考這些年我們所忽略的移工身影,這個明天並不只是移工們的明天,更是整個台灣的明天,如同正尉所說,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移工人權的展覽,但實際上是陳述整個台灣社會現況的展覽。

267449228_3079088302333641_7977954640517
Photo Credit:薛婕拍攝
「你選購我們但我們也是人。」來自移工的心聲,化作沉痛而深刻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