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變幻莫測的時局與趨勢,需要透過不斷吸收新知及學習來因應。方法、策略可以求新求變,但同時在這愈發多變的時局,能夠直指人心、幫助人們抓住大方向、確立目標及回到理念初衷的卻是精神本質,因此在愈是變化繁複的局勢中,愈能彰顯價值內涵的重要性。

       現今世界變化非常快速,尤其是網路數位資訊以幾何倍數爆炸性增加的近幾年,資訊流通更容易、更快速以及更多元,促使著變化不再似以往的「漸變」,而是走向「劇變」。

變與不變

  從世界的觀點來看,造成變化有諸多來自不同面向的變動因子,如氣候環境的變遷,以及各先進國家都面臨到的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或是如美中貿易戰等國際之間政經局勢,甚或飛速進步的科技正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型態等,此外更不得不提的,是近1年多以來流行於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全人類帶來的影響。無論是哪一項單獨拉出來,都足以左右全球經濟波動並且造成各產業鏈改變,何況這些議題都是同時存在,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響更是廣闊、深遠。

  再回看臺灣,亦面臨著諸多繁複的議題左右著民眾的生活。臺灣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速度名列世界前茅;新冠疫情雖不直接在防疫機制良好的本地對民眾健康造成太大影響,但對外貿易是臺灣經濟命脈,世界各國經濟的連結緊密又猶如蜘蛛網般牽一髮動全身,臺灣無論如何都無法置身於疫情影響之外;再者如低薪環境、低利時代、房價居高不下、社會福利制度的破產危機,又或是產業及企業對於政府政策的因應與調整等,乍看之下或許會讓民眾覺得這些議題都是政府或是社會才需擔負起責任去解決與應對,離自己太遙遠或個人能做的事情太有限,但事實上,儘管是個人也應抱持著居安思危的思考模式,認清風險對自身的影響並尋求解決方向,因為無論是什麼變動因子,最後終將都會影響到個人。

  從世界到臺灣,再從社會到個人,「變」一直推動著人們不斷地去適應、去學習、去成長、去改變,然而,有「變」就一定也會有「不變」,如同「陰陽」這種二元理論,「變」與「不變」是既相反又相關的存在。

變──時局流動

  英國著名《經濟學人》刊物《2021年的世界》(The World in 2021)預測2021年有10大趨勢變化值得關注:

1. 疫苗爭奪戰(Fights over vaccines)──對抗新冠疫情,2020年的艱鉅任務是研發疫苗,2021年則是轉移到同樣艱鉅的任務:分配疫苗。

2. 參差不齊的經濟復甦(A mixed economic recovery)──參差不齊的經濟復甦令人憂喜參半,因為疫情狀況反覆,可能隨時再轉嚴峻,對政府的應變能力是一大考驗,同時也使企業強者益強弱者益弱,落差更加擴大。

3. 修補新的失序世界(Patching up the new world disorder)──隨著美中彼此對壘以及疫情影響,國際秩序的紊亂加劇,新上任的美國總統能夠修補多少,是全球局勢變化的關鍵點之一。

4. 美中緊張局勢升溫(More US-China tensions)──預估新任美國總統不但不會令美中貿易戰趨緩,反而會修補與盟國之間的關係,以更有效地打這場仗。

5. 企業站上最前線(Companies on the front line)──美中各自的跨國大企業,為這場貿易戰重要的戰線之一,商業已經是政治的戰場。

6. 科技加速之後(After the tech-celeration)──在2020年,新冠疫情促使很多科技更加廣泛地被運用,到了2021年就能觀察出科技運用是否真的被加速,抑或等疫情過後即回到原點。

7.相對不那麼自由的世界(A less footloose world)──國際間交通往來受到限制,旅遊業將會因此轉型,航空業、飯店業以及飛機製造業都會受到重大影響,異地間的文化交流也會受到打擊。

8. 氣候變遷的機會(An opportunity on climate change)──各國政府或可藉由實質的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如遵循ESG投資原則、投資綠色方案來創造就業機會,以及減少碳排放。

9. 似曾相似的1年(The year of déjà vu)──2020年因新冠疫情使許多活動順延至2021年,如東京奧運、杜拜世運等體育活動,或是政治、商業聚會,然而儘管暫定順延,卻也不一定能成功舉辦。

10. 敲響其他風險的警鐘(A wake-up call for other risks)──新冠疫情可以讓各界反思還有哪些過往不那麼重視甚至忽略的風險,因而更加警惕,建立更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

  這10項預測的時局狀況,有超過半數在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之前,沒有人料想的到,誠如流傳已久的詩句:「世事如棋,乾坤莫測」,變化速度及幅度很多時候都令人難以掌握,更遑論能夠精準預測世事。
因此我們唯有透過不斷學習及吸收新知,不求事事洞燭先機,但求先建立好緩衝的機制,猶如小說家言:「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以不變應萬變之勢,在變化與挑戰來臨之際,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得以慎思與反應。

不變──價值精神

  「以不變應萬變」中的「不變」,並不是指拘泥的做法或是僵固的思想,而是指方法會變、思維模式會變,但意義、價值與宗旨不會變。像是國家與企業追求富庶及永續的目標不變;人民追求安居樂業與良好生活品質的目標不變;父母保護與關愛子女的親情不變;子女回報與奉養父母的反哺之心不變……,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的嚮往與精神並不會隨著多變的時局而改變。
如同「保險十大黃金價值」所闡述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愛有所繼、幼有所護、壯有所倚、親有所奉、殘有所仗、錢有所積、產有所保、財有所承,這10種保險能夠為人們提供的價值並不會隨著世事變遷而更動,甚至可以說,不斷流動的時局容易帶來人心浮動、投機取巧、隨波逐流等「副作用」;相形之下,不變的價值內涵可以幫助人們抓住大方向、確立目標及回到理念初衷,因此在愈是變化繁複的局勢中,愈能彰顯價值內涵的重要性。

  「保險十大黃金價值」各有其深意,代表著保險所具備的多元功能性,能夠滿足每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所面臨到的不同優先目標,也能夠滿足不同的家庭狀況其各自獨特的需求,從風險規避到理財規劃、資產配置,一應俱全。

  【價值1】老有所養──從退休後生活的角度來看,保險能夠滿足老後生活費用、醫療費用,甚或弱病體期需要被長期照護的需求。

  【價值2】病有所醫──意外跟疾病會不會來臨、什麼時候來臨,以及來臨時有多嚴重總是無從預測,保險能夠把這份擔憂降到最低,讓經濟問題不會成為醫病的阻礙。

  【價值3】愛有所繼──保險同時具備「利己」與「利他」的特性,若自己遭遇到風險,透過保險能夠延續自己對家人的愛,這正是「利他」的極致表現。

  【價值4】幼有所護──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既無私又無盡,保險有助於父母為正在受照顧階段的子女,有計畫性且完善的保護其成長。

  【價值5】壯有所倚──身為家庭經濟支柱,有著不能倒下的責任,而這份責任有時會形成無形的壓力,保險能夠成為經濟支柱的支柱,減輕其後顧之憂。

  【價值6】親有所奉──養育之恩重,反哺之心深,父母年邁不見得有足夠的積蓄或是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如同幼有所護,當父母在受照顧階段,保險同樣能成為奉養與照顧的一大助力。

  【價值7】殘有所仗──保險能在意外和疾病來臨時有所醫而無須擔心經濟問題,更能夠在傷病嚴重到不可逆或不能自理的時候,成為生活以及尊嚴的支撐。

  【價值8】錢有所積──人生各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而要達成目標的背後,「錢」是重要的關鍵要素,保險不只能夠提供風險保障,也能夠促使有效率運用資產、使資產增值。

  【價值9】產有所保──房屋、汽車等產物總是價值不斐,若遭逢天災人禍,損失總是令人難以承受,透過保險能夠將這偌大幅度的損失轉嫁出去。

  【價值10】財有所承──每個人透過畢生的努力換得的財富都是可貴的,若錢有所積,自然是希望能夠傳承給至親,而保險可以提供適當且有系統、有計畫性的資產配置,達到「財有所承」的目的。

  愈是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之下,愈能彰顯價值內涵的重要性。「保險十大黃金價值」能夠有助民眾不昧於令人眼花撩亂、追逐不盡的時局,而反求諸己瞭解自身真正需求,進而選擇最明智、最能滿足自身需求的方向,如佛家所言:「不昧因果」,即是瞭解因果法生滅而無生滅,直指本質才能達到圓滿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