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烏龍茶打造成台灣第一個國際品牌的人~台灣烏龍茶之父李春生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

把烏龍茶打造成台灣第一個國際品牌的人~台灣烏龍茶之父李春生

  • 時間:2019-05-24 08:00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把烏龍茶打造成台灣第一個國際品牌的人~台灣烏龍茶之父李春生
杜德和李春生(圖)在1百多年前把台灣茶葉輸出直航美國,使兩人成為台灣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進入國際市場的創始人。

【編按】台灣烏龍茶行銷全球已經百餘年,而當年打響烏龍茶成為國際品牌的,就是這位被尊稱為「台灣茶葉之父」的大稻埕名人李春生。如今事隔百年,他的故事終於被拍成電影《不滅之光》,並於五月24日在台北的戲院上映。我們也正好藉著這個時點,選刊這篇文章,讓讀者能夠更了解李春生和台灣烏龍茶的故事。

自助、人助的船夫之子

榮獲2014年第五屆金漫獎最佳新人獎的《異人茶跡-淡水1865》,描寫台灣烏龍茶之父英商杜德與大稻埕名人李春生,將烏龍茶推廣至國際的傳奇故事。「大稻埕名人李春生」,這只是他的稱謂之一。

李春生,1838年生,大清帝國福建廈門人,父親李德聲是船夫,母親林有,家庭不富裕,小時候與鄰居小孩沿街叫賣糖果貼補家用。1852年,和父親在廈門長老會受洗成為基督徒。聰明、勤快、誠實、負責的特質,讓乘坐過渡船的英商愛利士(Elles)看中他,僱他為雜工。1857年李春生成為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的掌櫃(等同經理),從事洋貨與茶葉貿易。因應經商往來的需要,他除了自修漢文,也到香港進修英文。接觸西方事物、遊歷中國各地與清領時期的台灣,增進他的視野與刺激思想。

1861年李春生在廈門自營四達商行,兼售茶葉。1864年適逢太平天國戰事在福建一帶開打,他的事業因而停頓。蘇格蘭商人杜德(John Dodd)於1864年在北台灣創設寶順洋行,鼓吹栽培茶樹。李春生經介紹在1865年受聘為該洋行總辦(相當洋商經紀人),負責管理茶葉種植與生產。

把台茶輸出 名揚國際

杜德發覺北台灣丘陵的土壤、氣候適合種茶,由福建安溪引進烏龍茶種植;李春生提出以獎勵投資方式,貸款給農民種植,並教導烘焙、製茶作業,且全數收購。他們還引進新型設備,將原本粗製的台茶提升為行銷世界的精製茶。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連結歐、亞洲的南北水運,杜德和李春生雇用兩艘大型飛剪式帆船(Clipper),從台灣運送2131擔(約12萬9千公斤)烏龍茶至美國紐約,獲極大好評,一年間價格從原先每擔15元飛漲至30元。茶葉輸出直航美國的創舉,使兩人成為台灣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進入國際市場的創始人,亦有「台灣烏龍茶之父」的稱呼。

具國際觀的富商思想家

後受聘於英商和記洋行總辦的李春生,負責茶葉和洋貨貿易,此外他自製茶葉外銷,兼經銷三達石油公司的媒油,獲利甚多,逐漸累積財富,成為僅次於坂橋林本源家族的富商。白手起家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具有傳統商人務實的優點、吸收洋商的知識和經驗、善用買辦的身分經營事業。這些特點使他有獨到的見解關心時事。

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李春生撰寫〈台事〉七篇投刊到香港《中外新報》,以他對台灣資源和國際情勢的瞭解,建議與日議和、加強台灣防務、移民墾台、振興產業,是很早提出台灣具體經營策略者。《主津新集》一書匯集他1875-1893年的投稿論述,內容涉及時務、宗教、道德。他的自強思想,被認為是清領台灣第一洋務思想家。


位在大稻埕的李春生紀念教堂(郭文宏攝)

有「番勢李仔春」稱號

1878年李春生被任命為台北城建築委員,與林維源共同督造台北城。1886年兩人共同成立建昌公司,合築建昌、千秋兩街(今貴德街)出租給洋商,促進大稻埕的發展。李春生富有卻不小氣,時常捐款建造公共事務,例如建鐵路、造海港,1880年因此獲頒清帝國五品同知、賞戴藍翎功名。因處理的事務多和外國人有關,時常調解民間、外商、官方,讓李春生有「番勢李仔春」的稱號。

1895年日清戰爭,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巡撫唐景崧建立「台灣民主國」以示效忠清帝國,日軍從澳底登陸後,誓言與台灣共存亡的唐景崧連夜脫逃,遺留的官兵變土匪,局勢混亂。台北士紳李春生、美國記者禮密臣(James Davidson)、外商等人商討對策,決議由辜顯榮請日軍入城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

參觀日本驚覺現代化重要

日本新政權為壟絡地方士紳,敘勳授章,延攬有聲望者出任街庄社長(今鄉里長),並邀請他們到日本參觀。李春生在1896這年,獲頒單光旭日章,敘勳六等;且以視察員身分隨總督樺山資紀到日本考察,記錄此行觀感寫成《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是本島人所寫的第一本遊記。這趟日本行的第8天,他就決定「斷辮改妝」,剪去長辮、改穿西服,驚覺現代化與教育的重要,回台後宣揚斷髮放足的改革。

秉持基督精神的他,晚年更慷慨捐款於公共事務,項目羅列軍事、學校、教會、建設鄉里與賑災。不論清領時期或日本治台,李春生皆受政府重視,是「殖民體制內的良好適應者」。

李春生走過的時代,反映當時的發展與變貌,認識土地的歷史,從各種人物史開始,可由微觀到宏觀,自然能打破課綱的黑箱作業。



(本文轉載自民報/陳孟絹)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