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小学,中学是怎么样的?(学费,课程,老师,学生,等等等等与这相关的)?

关注者
4
被浏览
3,072

2 个回答

香港五十年代的不大清楚,就說六十年代吧。只是憶述當時身邊發生的人和事,或不能覆蓋全部。

當時,一般都是私立學校,辦學的,有個人,有團體(宗教、愛國團體,亦有國民黨團體)。

六年制小學課程,港英政府有公開的升中試

五年制的中學課程,港英政府有公開的升中試。用以作認可學歷。

全部都有規定內容教科書,以供考試。分中英文試卷,所以分中英文學校。

教授語言,中文(粵語、國語、福建話)、英文。

小學課程,主要有國語(即中文)、英文、算術、尺牘、常識、唱遊(小三開始改為音樂)、勞作(小三開始改為美術)、聖經(天主教、基督教小學專有),歷史、地理、體育等。

可以隨時轉學,但要通過考入學試,即在X學校讀小一,下年可轉讀Y學校。

小學生,每天只返半日課,分上下午班。到中學才全日制。

由於家庭環境狹窄,部分青少年都流連街頭。

考試不求高分,60分為合格,大考不合格,要留班重讀,就算轉校一樣。

中學課程,主要分中國語文、中國文學、英文、數學(代數、幾何、解釋幾何,微積分)、附加數學(邏輯、組群)、生物、物理、化學(無機,有機),美術(素描、美術史)、音樂(樂理)、宗教(聖經,大學神學必修)、中國歷史(簡稱中史,至1840年鴉片戰爭),世界歷史(簡稱西史)。

中四開始分文科理科,中學有會考,無論文科理科,學生最高可選九科考,五科為合格,但要中英數三科合格。不合格者,明年可再報考(所以有夜校出現,給出來工作者進修),報考可選不合格的科目(補齊中英數,通常英文為多)。

學費方面,六十年代,一般小一約四十元一個月,中五約二百元一個月,每年遞增。

當時薪金方面,約一般工人三百元一個月。

私人辦學,如XXX(人名)小學;團體辦學,如基督教XXX小學,天主教XXX中學、佛教XXX中學之類。

亦有愛國團體,香島中學、培橋中學、中業中學、漢華中學、福建中學,勞工子弟學校(工聯會開辦),很容易認,校服全是白裇衫藍褲藍校外套(有褸有工作服)。學費較外面便宜,約20至100左右,勞工子弟學校最便宜,培橋最貴。

1978年,香港實施9年免費教育。於是,除升中試外,出現中三淘汰試。不過已是八十年代的事了。

五年中學,要進大學,有兩個選擇,香港大學(二年預科,中六,中七,三年大學),中文大學(一年預科,中六,四年大學),香港當時只有兩間大學。

港英政府沒規定教學方法、語言(蘇淅中學用國語,福建中學用閔南話)之類,只規定考試範圍,各課程各機構自行編寫,由學校選用。

如物理,有從力學講起,有從波動講起,先後次序有異。但總體內容一樣。

補更:

由小學進入英文中學者,大部分開始都不習慣,形成英文中學數理化科成績較中文中學略差,有幫人就呼籲母語教學。

當時,私立中學老師沒嚴格資格限制,八十年代後,不符合教師資格的老師都轉行去了。資分資深的,當補習社補習老師去。

當時社會環境複雜,有黑社會滲入學校吸收會員,部分港產影片亦有直接或簡接反映當時情況,如:周星馳《逃學威龍》系列,雖然誇張,但亦反映了部分情況。

課外活動方面,較為精彩,常見的有民樂組、藍球組、田徑組等,每年都有校際比賽。

可在評論區留言,有時間再補充。

都是英國帝國主義洗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