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這篇文章是由擁有天使投資人、作家、唱片老闆等多重身分的 Rick Webb 所撰寫。他以《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作為模型,闡述後匱乏(Post-scarcity)的經濟概念。

後匱乏經濟,又稱為後稀缺,在這種社會裡,商品、服務、資訊都可以被人們無償佔有,貨幣也將不復存在。多數的勞力工作都將由機器人代勞,物質、能量、資訊都大量的存在,並且存在自動系統,使人們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動即可獲取日常用品和其它產品。 以下以第一人稱撰寫。

最近看了很多有關機器人的文章,不自覺地想到了未來的經濟:後匱乏經濟。

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人們靠著有效率地分配有限資源維生。當後匱乏時期來臨,我們將不受限於那些「稀有資源」:食物、能源、房屋。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思想。你將擁有一切也一無所有。要從稀缺性(Scarcity)的經濟轉為後稀缺是一個非常漫長而且複雜的過程。

 我們都被過去的經濟模型受限了

大多數的國家都是使用臭名遠播的資本主義,當然也是稀少經濟學的一環。也有些國家是使用中心思想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雖然目前看起來是不怎麼有效率就是了。

除此之外還有歐式的社會主義,當然還是建立在資本主義之上,也就是稀缺性經濟。美國的資本經濟似乎很強健,但某些人卻認為應該要放棄那種資源分配方法,尤其是在我們的社會邁向高齡化的時候。

如果我們一直剝削勞工,是否就是逐步的在邁向共產主義?我不這麼認為,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這就是市場的機制,而不是由中央控管。可是,你能說華爾街的銀行家比老師更努力工作嗎?舉個更極端的例子,這也是歐洲人心中的疑問,當社會福利不斷的被擴大的時候,從另個角度看,不就是共產主義的縮影嗎?到時候,有些人甚至會放棄工作,在家裡等著領救濟金。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證明,人類正慢慢地走向後匱乏經濟。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各種便利的生產設備,機器人的出現,都將取代過去大量依賴人力的工作,像是採擴、能源等;從人力方面來看,肥胖和高齡化也導致勞動人口的比例下降。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資源是過剩的,雖然世界上各角落都還有人在挨餓受凍,但是我們確實有能力餵飽他們,只是願不願意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資源的稀缺性,而是如何分配資本和勞動力。

我們假設一個健全的經濟,就是當每個人都有工作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充分就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把那些根本不需要工作的人抓出來工作,然後給他們薪水,好像很圓滿,但是他們做的工作真的是有必要的嗎?如果他們不工作不是更好嗎?

一定要充分就業的狀態之下,才可以滿足所有需求嗎?

我們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在該死的消費主義之下,不斷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成長,然後生產了一堆沒用的東西,最後只好浪費他們。就像 Thorstein Veblen 在 1899 年出版的,《有閒階級論》,當中就點出了上流社會過度揮霍、藐視勞動階級的行為;抑或像 George Battaille 出版的《被詛咒的部分》,所謂被詛咒的部分就是那些過剩的資源,注定被浪費。

如果我們可以擺脫古板的資本主義思想,想出一個新的經濟模型,打破這種毫無意義的消費行為那就太好了。 可悲的是,當我們跳脫的資本主義的框架,眼前卻只剩下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好像經濟學就只有這四個選項一樣。

當你擺脫了上述四個選項,那你就是異端份子了。

沒錯,這個世界上就是需要一些瘋子,才會有創造力。最著名的就是參與型經濟(parecon),但是它仍屬於左翼思想,缺乏管理階級,強調工作場所的民主。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經濟模型都只是理論而已,沒有任何經驗或實驗可以佐證。 我這麼說並不是在否定參與型經濟模型,這其中有些很棒的點子。我最欣賞的部分就是「人們參與議題的程度決定在於他與這個議題之間的關係程度」,這有點像美國聯邦政府「法律是由和他影響的族群制定」。雖然這是最被矚目的模型,但它仍有點共產的氣味,儘管它並不是由中央決定一切,但是企業仍會決定出對他們來說相對有價值的工作 ── 然後最後又是一團亂。

撇開這個問題不說,最接近我們目標的模型是「由少部分的人生產,養活所有人」。 集結所有異端思想,讓我們一起前往那未知的科幻世界吧!有一個模型能完美詮釋後匱乏世界,不僅如此,它也能將經濟模型轉換之間的困難考慮進去,並不是空穴來風的理論。 叫做星際爭霸戰

 聯邦政府的三大特色

2475601288_aaca05b94f_z

1.想要把星際漫遊的概念放進參與型經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星際戰艦上仍有明顯的階層制度,有總司令、艦長、指揮官、法官等等,最重要的是聯邦政府的民選總統。加上我們從沒看過勞工會議,不過很顯然的是,個人的自由和成就對現今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

2.記得寇克艦長曾經說過,未來人們不要再擁有金錢,還有畢凱艦長說過的聯邦政府對於經濟的影響力將會有很大的不同,過去人們想要追求成就,21 世紀後,人們則是追求財富。人們不再追求財富並不表示他們懶惰,也不表示這是共產主義。

你看 Joseph Sisko 在紐奧良的餐廳和畢凱的酒莊就知道,他們仍保有私有財,不只是只能擁有這些小型動產,包括土地也是可以為私人所有。你可能會說,那並不真正屬於 Sisko 和畢凱,但他們都說那是他們的,又何必搞的這麼複雜呢!

3.星際聯邦的貨幣,被稱作信用額度,但這部分的敘述有點模糊,只能從各集中蒐集資料判斷。這件事情真的很弔詭,明明劇中就有確立的準則,可是作者羅登貝瑞卻在死前否定了一切。有點多地方都很模糊:信用額度是貨幣嗎?或是收據呢?定量配給的嗎?我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只能想辦法拼湊出一點輪廓,更正確地來說,應該說是從中學習,雖然無趣,但這可比比打敗邪惡勢力更重要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戲是怎麼演的吧

聯邦政府很顯然不是由中央在決定經濟,所以當然就不屬於共產主義囉。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選擇職業 ──── 劇中時常出現有人回憶起自己為何加入星際艦隊:Bashir 想起自己為何選擇當醫生,而不是桌球選手;Wesley 退出艦隊;Vash 選擇當考古學家;Kasidy Yates 則選擇當貨船長。

私人企業當然也存在。Sisko 的餐廳和畢凱酒莊就是很顯著的例子。Crusher 家族擁有一個農舍。Maquis 總是說,這是我們的領土,後來歸一個企業所擁有,不管他們是合作或是私人擁有,他們確實擁有這塊土地,直到統治者換人,這塊地才被割讓出去。

難道市政府擁有這塊土地,然後租給移民者嗎?這並沒有任何根據,「我們的土地」就很充分地展現出土地私有的精神。你看 JJ 亞伯拉罕的船艦,怎麼可能為政府所有,還有寇克的小木屋,一看就是私人財產。記得寇克說過的話嗎,「這是我的房子,我在幾年前賣掉了」。

事實上,星際聯邦也不能算是後匱乏經濟:到處都是飢荒,聯邦內的物資都依賴交通系統在運送。就我所看過的資料,交通在這個經濟模型中的定位有點模糊,理論上聯邦應該要有足夠的糧食,但是總有個星球出現飢荒,或是缺乏藥物,需要從其他星球送過去。 聯邦政府在一直不斷強調自身修養和文化的重要性,這也造就了很多藝術家,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嬉皮了。

聯邦政府某種程度上很像威廉斯堡,在哪裡聚集了很多藝術家,而且他們不必工作。或者是像英國,由社會贊助這些藝術家,讓成千上萬的 JK 羅琳出現。這聽起來有點怪,這些人可以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而我們卻要工作?當然啦,也不是每個社會都這麼給力。

聯邦中並沒有使用任何貨幣,這是作者一開始訂下的規則,寇克和畢凱也都說過,劇中所有經濟活動都是立於這個基礎之上,但這也是最讓人們困惑的部分,同時也是最讓大家好奇的部分。 不過銀行、交易、借貸行為也都出現在劇中,所以代表貨幣確實存在,在劇中稱作 latinum,是鍍金的銀子。 還有一個東西叫聯邦信用額度,文章前段也有提到,這個東西的功能跟貨幣也很相似,可以用來投資、交易。

 你或許會覺得這很矛盾,就讓我來為你們解說吧!

對於那些追求完全平等的共產主義者來說可能不太合理,但這裡有確實有統治階級,從船長、總統,到殖民地的地主,有些是民選的,有些是指派的,甚至有世襲的達官貴人。 不過,在這裡,你可以到餐廳吃完飯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店長也沒有支付任何東西來換取這些食材。

你可以擁有私人財產,但不是所有有東西。假設你今天想要買一百萬艘太空船,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你是去找經銷商還是造船廠,這都是不可能發生的。聯邦政府在遭受 Borg 攻擊的時候,甚至還面臨過星際船艦短缺的問題呢!

如果現在社會福利可以滲透世界各個角落,包括美國;你或許會覺得這很瘋狂,但其實真的不難,只要經濟變得更有效率,人們更富有,總有一天,社會可以負擔人們的醫療、教育,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獲得1千萬的補助,等那天到來的時候,所有人的消費行為都是透明公開的,即使沒有法律,在社會的壓力之下,還會有人眷戀於財富的幻影嗎?

回到經濟理論吧!

我認為這個理論是從歐洲的社會資本主義延伸出來的,在這個理論之下,人們不必工作,除非你想工作。

只要生產的效率和產能可以提升,就可以降低勞工人數和薪水(對大部分的來說)。社會的補助可以超過人民的生活需求,在這個狀況之下,貨幣、財富根本不重要,不管它是否真的存在。但是不要忘記,資源仍然是有限的,所以分配上還是會有一定的準則和規範,每位公民都會有帳簿,雖然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東西,但政府清楚得很,當然,再次強調,它的計算單位不是貨幣,也不是聯邦信用額度。

匱乏的部分就是資源有限,所以前面才說政府不可能賣你一百萬艘船艦,政府會在幕後掌控這些複雜的資源和交易。 因為社會福利的壓力很龐大,所以炫富的行為是不被認同的,多數的人民也不會注意這些東西,因為這並不是他們需要的。如果有人試圖要買 10 架飛機或 100 艘星際戰艦,系統會阻止他的。

人民沒有財務壓力,當然也不需要工作,政府提供了足夠的錢,讓他們過著富足的生活。歐洲社會資本主義的人們可能又會擔心,那如果有人遊手好閒怎麼辦?我的答案是,那就太好了,他們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人們工作是為了自身的成就感、社會壓力,或者是想要幫忙紓解社會福利的負擔。那工作會有酬勞嗎?當然囉,這些酬勞並不會以現金或是貨物方式給付,而是增加你帳簿的額度,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你可能不會注意到你的額度增加了,因為一直都很夠用。

這部分最大的挑戰是,誰會想去做那些勞力的工作?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當這個人預期他未來的需求量會增加,所以必須要做些什麼來增加它的消費額度;或者是這些勞力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被高貴化了,讓他看起來不這麼卑賤。我比較喜歡第一種說法,比較能夠以市場經濟的角度理解。

人們不討論他賺了多少,而是說他做了多少!

剛剛有提到一個系統,會阻止你亂花錢,這個系統是由政府控制的嗎?這樣算是中央集權嗎?這些所有東西都是透過電腦系統計算出來的,雖然不是由政府控制,但是實質上確實是由中央控制的,雖然有點複雜,不過這套系統仍然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

難道不會有人仍然汲汲營營的想追求富貴嗎?剛剛說過了,政府給的大過於你所需要的,你實際上已是富有的,又何苦去工作呢?當然啦,若真的想要變得富有,你可以試著去獲取那些非聯邦發行的貨幣。不過,誰在乎那些錢呢? 這背後有一個龐大而且複雜的計算系統在運轉。同時,經濟也仍然在運轉。只是他們不靠貨幣來衡量而已。人們只需要到 replicator 複製機(類似現在的3D列印技術,可以生產食物或是衣物等其他民生用品)去領取即可,或者是到鎮上的餐廳去吃飯。若想要購買更大型的機具,就必須要到經銷商或是工廠去「購買」。

這邊有兩點需要說明。首先,帳簿的計算單位不是貨幣,而是能源,因為多數的生產工作是由機器人代勞,而不是人類,所以貨幣根本沒必要存在。再來,如果你從來都沒看過貨幣、金錢,你也不太可能會想要用這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去衡量東西的價值。

在 24 世紀,你不需要金錢。這聽起來很可笑,因為聯邦的人們知道「錢」這個東西,而且知道社會擁有很多錢,嘴上卻說他們不會用它,因為他們不需要! 但交易的行為仍然存在,沒人說你不行,這可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不過是用易貨交易的方式,也就是以物易物,寇克賣了他的房子換來一整年的啤酒供應,中間沒有涉及任何貨幣。

有人說,這個複雜的計算系統是使用聯邦信用額度最為單位,但我不這麼認為。如果真是這樣,那它跟貨幣就沒什麼兩樣了,一樣用來記帳,一樣由政府發行,一樣可以被取代。這完全違背了作者的信念。 我要闡述一個新的概念。貨幣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前就出現的東西,就是在非中間貿易出現之前。

如果我想要麥子,但我不想要你的牛,卻想要老王的葡萄。與其重複做 3~5 次的易貨交易,我們可以用一些貨幣來達成協議。我認為這些貨幣是由私人所發行,用來解決太過複雜或是價值高貴的交易。這樣才可以證明,聯邦政府確實沒有使用貨幣,而是私人所為。這可以讓人民去購買那些高貴的產品,如果他們想的話,但仍然是建立在易貨交易的基礎之上。這也會成為投資人很好的工具,就像寇克說政府投資了史巴克一樣。

外匯存底:我覺得聯邦政府的腳色有點像君主國家,他們擁有外幣,這個假設是建立在其他國家並不是易貨交易,也就是他們有中央發行的貨幣。就像中國擁有美金,英國有歐元。Sisko 曾說 Quark 有責任投資酒吧,不過他不願意這麼做,如果有的話這將會用 latinum 支付。就像現在各國都會保留一定的外匯存底一樣,雖然中國擁有美金,但中國人不會說我們使用美金。

可能有點令人困惑,當政府投入了 150 萬的聯邦信用額度給 Barzanian 蟲洞,但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被解釋的。因為聯邦信用額度對 Barzanian 來說是有價值的,所以聯邦政府可以把信用額度和外幣去做一個衡量,用一定的匯率去轉換為外幣。 個人可以擁有現金個人當然可以擁有現金,可以用 latinum 來換取商品、勞力,甚至是聯邦信用額度,如果你有的話。我假設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黑市,量化聯邦信用額度,不管它是不是政府發行的。你可以把各國的貨幣放在你的錢包裡,當成交易的籌碼。不過這些都不影響聯邦政府沒有發行貨幣的事實。 Quark 的酒吧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收過酒錢,但是卻十分眷戀財富,你可以在達飽賭桌上使用 Latinum。

一開始我以為,他不向船員們收取飲料費用是因為想要免費向 Sisko 承租這個酒吧,但我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Quark 開的不是酒吧,而是賭場,免費提共客人喝酒,因為真正賺錢的是賭桌。

 再次複習後匱乏的經濟模型吧!

我之所以這麼推崇這個理論,是因為他和我們的未來有很多相似之處。Tom Paris 這個新世界將會出現在 22 世紀。這似乎聽起來不太可能,畢竟我們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經濟制度了,要改變並不是這麼容易,只能漸進式的慢慢來。

總有一天,貨幣會像恐龍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只能在博物館中透著玻璃觀望了。我們對經濟,對貨幣都已經有一種既定的觀念了,遙想 180 年後,貨幣已經不復存在,全世界都使用同一種計價方式,似乎是天方夜譚,但它會慢慢地融入生活的背景,像空氣一樣,若有似無的存在著。 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人們不用工作,依然可以生存;不是透過中央集權的共產制度,而依然保持民主政治;即使沒有貨幣,交易買賣依然存在。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生產早已大過於需求,只是沒能好好規劃分配而已。 唯一不切實際的部分就是聯邦政府了,不過這也很難說,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宇宙中其他星球、其他生物的存在,屆時,宇宙聯邦政府的存在就是必要的了。雖然聯邦政府並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它只負責能源和資源配置而已,所有的法律都依然會以各國各地的需求和習慣為主。

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會等到這一天,機器人可以帶地人力去做那些骯髒或危險的工作,如果國家購富裕了,那人民又何必工作呢?財富也就不會集中在那少 0.1% 的人手裡了;平均資源分配也不僅代表共產制度,只要資源超過需求,我相信這天就在不遠了。

(資料來源:Medium》;圖片來源:Rachel Young JD HancockavreneJD Hancock,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