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家譜 ~~ 第四章 祖居簡介@薩家資訊網|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1 15:08:38| 人氣1,23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薩家譜 ~~ 第四章 祖居簡介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四章  祖居簡介

 

   雁門薩氏入閩始祖仲禮公於元元統二年卜居城內通賢坊。延三百載子孫蕃衍,先後分居福州城北半野軒、城中黃巷、城西水陸軒等處,至清康乾之後,薩氏名顯榕城,隨後複分居東牙巷、朱紫坊等處;到民國時期又有泉山仁壽堂,十六世鎮冰公晚歲燕居之所也。歷史滄桑,遷徙頻繁。今謹將數處祖居簡介如下:

 

   一、通賢坊與半野軒祖居鉤沉   薩本珪

   雁門薩氏入閩始祖薩仲禮,字守仁,元元統元年(1333年)進士,授福建行中書省檢校,入閩任職,定居福州城內。據薩氏入閩八世祖希亮公在61歲(清康熙十五年,1676)為重修《雁門薩氏族譜》所撰序言中說:守仁公複以進士起家,檢校福建行中書省,卜居閩之通賢坊。當時,進士奉直大夫禮部精膳司員外郎、莆田林嵋為《雁門薩氏族譜》作序亦雲:“……天與(仲禮之父)、守仁二先生皆以前進士起家,曆官豫章閩南,卜居三山之通賢坊。薩氏入閩之初是居住在福州城內的通賢坊。

   《雁門薩氏族譜》載:入閩薩氏自二世琅、三世琦至七世,雖有不止一子,卻多僅一人傳嗣。傳至第七世,入譜僅四人:緝武(15481624)、續武(15561632)、子美(15441609)、子華(15621626。直至明天啟(16211628)、崇禎(16291644)年間,入閩薩氏歷時三百多載而人丁不旺,似乎主要住在通賢坊。

   現今福州市城區並無通賢坊這個地名。19827月福州市地名辦公室編《福州市地名錄》和20048月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輯出版的《福州市地名志》也未有通賢坊曾用地名通賢坊的記述。昔時,通賢坊究竟在哪里?

   查閱《福州府志》、《榕城景物錄》、《榕城考古略》等方志典籍,在清林楓《榕城考古略》中覓到線索。在該書坊巷第二中有通賢境巷一目,釋稱內有通賢裏社,故名。今但稱境巷。有廟祀趙真君。南折通織緞巷,而達于南營。此一記載告訴我們:在《榕城考古略》著者林楓生活的年代(17981844),即清嘉慶、道光間,通賢境巷只簡稱境巷,而省略了前面的通賢二字。倘若明末清初或可通稱,或是過渡的稱呼,則通賢境巷即是疇昔的通賢坊吧!

   《榕城考古略》在通賢境巷的釋文中稱:境巷……南折通織緞巷而達于南營。現今福州市鼓樓區南街(八一七北路)東側有織緞巷、有南營,織緞巷附近還有錦巷。同音。明、清時,此間多有官辦或民辦的紡織緞錦的作坊,且以之名坊巷。到20世紀6070年代,錦巷內還有石匾通賢境,原為廟,後為民居。可知入閩薩氏卜居三山之通賢坊,由於歷史滄桑,影響稱呼上的變化:通賢坊——通賢境巷——境巷——錦巷。元末明初的通賢坊當在當今鼓樓區八一七北路東側的錦巷、小錦巷這一地段。

   入閩薩氏八世希亮(字景明,號葛齋)有子七,其長子容,字與相,號愧隱,行五,以武經中式清康熙壬子(1672)舉人,入仕途;與相生四子,其同胞弟兄亦多子嗣。這樣,一方面舊居通賢坊寓所很明顯已經容納不下;另方面與相中舉入士,也有能力構築新居。於是此期間與相攜家眷遷居北門下古埕,于古時寺廟廢址建新居。

   據考,早在晉太康三年(282),福州最早的寺廟紹因寺在北門下古埕建成,後來改名乾元寺,延到明代廢圯。這時入閩八世葛齋公、九世愧隱公即在已廢的乾元寺址,辟為別墅,並額曰半野軒。

   其實,薩家之有半野軒名,非自福州北門街(今北大路136號)之祖居半野軒始。早在入閩始祖仲禮公之胞弟仲明公在京師時之寓所即稱半野軒。據《雁門薩氏家譜》載仲明……為丞相府椽,除延陵判官。著有《半野集》八卷在歷次修撰的《雁門薩氏族譜(家譜)》中的《敘贈詩錄》第一首就是當時(元)倪瓚(字元鎮,號雲林,13011374)給薩仲明的詩,即吟詠半野軒。他的詩序和詩如下:薩仲明為丞相府椽時,僦居京師,名其軒曰半野;後買宅延陵,亦揭是名於軒。因兩宿其下,遂為賦此:何意開軒名半野,身存魏闕思江湖。斜侵瓜囿通花藥,稍傍薇垣近竹梧。千里秋風催斫鱠,九宵晨露浥飛鳧。如今別買荒城宅,自掃風林候野夫。薩氏祖先不同世代多次將寓所定名半野,其寄意是身在朝廷而心系四方百姓。

   置築福州北門半野軒的薩與相,暮年,席厚履豐,逢歲時伏臘,子孫環立,迭起稱觴;公顧而色喜。恒歷數先澤祖德,以示勸勉。居恒立意為善。而元配孺人馬與公同心力行,至老不倦……薩與相常邀集裏人詩侶於半野軒敘情唱和。其友林曒有《飲薩與相半野軒詩》雲:廿載稱同裏,倏然成老翁。此時鄰對酒,回首憶離群。樓迥山雲起,風清花氣聞。舊遊如不厭,剝啄莫辭勤。林楓也有《半野軒詩》

   入閩薩氏第十世起,分為五大支系,第一支系又分為四房。八世希亮直系傳至第十三、十四世,可能一直寓居半野軒;次房十三世薩龍田(字肇珊,號燕南),道光辛卯(1831)中舉人後,應楊慶琛(17831867,道光十四年〈1834〉起,曆官安徽、湖南……)之聘為記事,且為楊先生所推重。先生官蕪湖時,龍田隨往;嘗同游於洞庭,衡岳之間,龍田身在他鄉而心系故土之半野軒。他在《館中即景》七律中傾吐思鄉情愫,詩雲:紙屋閑門鎮日扃,苔痕草色入簾青。碧梧秋水城南寺,紅葉斜陽嶽麓亭。(自注:城南嶽麓,皆湘省兩書院名。嶽麓上有愛晚亭,時雪椒先生命閱課卷,故兼及之。)牆短偏宜松隔院,堂空還有月盈庭。吾家半野饒真趣,燈火喃喃課誦經。(自注:半野軒,吾家齋名,憶昔年與侄兒輩篝燈課讀,團坐喃喃。此境誠不能多得也。)”  

   薩龍田,族譜未詳其生卒年月,著有《湘南吟草》一卷,錄其旅次湖南時所作古近體詩30首,在《館中即景》詩之後,還錄有《聞雨山房感舊雜詠》。其詩序雲:予於丙戌(1826)就舍弟梅序館于聞雨山房,迨辛卯(1831)後東奔西走,而故園花月如在目前,因成七絕八首,句雖不佳,聊以志生平之不忘也可。其中第五首有句雲:寂寂山房聞雨夜,與君消受滿庭春。此詩可證:在清道光(18211850)開初幾年間,龍田一度在城內黃巷薩家的聞雨山房課讀同宗侄輩,或應邀酬唱。

   綜上所說,自清康熙壬子(1672)薩與相中舉入仕到康熙丙戌(1706)約40年間,半野軒是薩家的別墅。這期間和稍後,半野軒薩家和黃巷薩家(聞雨山房)等處薩家可能同時存在一段時間。但隨著歲月流逝,世事變遷,黃巷等處薩家漸盛,而半野軒薩家衰微。到了乾隆年間(17371795),半野軒則歸吳氏所有了。有學者考證:乾隆間,歸吳氏,加以修建……也有學者認為,薩家半野軒可能先歸某氏,再轉吳氏。

   可見,福州名園半野軒,是清康熙年間由入閩薩氏第八、九世所置築;傳至薩氏第十三、十四世時,由他姓所購。薩家半野軒,前後大約不超過百年。

   注釋:

     《雁門薩氏家譜》卷三上《入閩始祖宗支》(民國二十四年版)。

    清林楓《榕城考古略》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7912月校刊鉛印本。

     見黃啟權《福州名園半野軒》,載《福州晚報》200497

    京師,首都的舊稱。此詩未詳寫作時間。按:倪瓚(13011374)生年跨越元代至明初。若此詩作於元代,京師當指今之北京,若作于明初,因明初建都應天府,當指今之南京。

    延陵,今江蘇省丹陽。

    見薩嘉曦編《先芬集》所載莆田人林麟焻撰《葛齋薩先生家傳》(福州薩氏蒔花吟館藏板,1911)。

     林曒、林楓二人詩,均見何振岱《西湖志·卷十·園林·半野軒》。林楓時代較

遲,所吟誦的半野軒可能是後來被吳氏購置後的園林情景。

     薩龍田《湘南吟草》,1910年,薩嘉曦校刊木刻本。

 

   二、西門街水陸軒族長公祖宅    薩本泓

   福州舊城西門街水陸軒是薩家祖居之一,是入閩薩氏第二支第十二世知節公(17611826,字啟興,號亮齋,國學生)于清乾隆間所購置。由於居住在這裏的薩家宗親,世系輩份居長。所以從清乾中葉開始,都是一族之長的居住處,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因此,福州薩姓人家都把水陸軒稱為族長公之家。

   水陸軒祖居,前後三進院落,坐北朝南貫通,通寬約15,進深約70,占地1.5畝多。宅院古式民居,磚木結構,兩側為高大風火牆,前臨西門大街,後靠後曹巷;沿街大門兩側為水陸軒鋪面,昔謂蝴蝶店:一側是南北京果店,另一側是香燭油紙店。大門接通道而入首進。通道寬敞,上掛文魁牌匾,昔日通道可走馬過轎。首進天井四面環廊,左右廊寬大,為停車轎之用。大廳的梁、簷、斗拱及門扇、窗扇皆木構,雕以花鳥走獸,雖非細刻精品,卻亦樸實凝重,均為明末清初構築。第二、三兩進建築與首進基本相同。廳堂高敞,通光大氣,中有屏門隔成前後廳;廳之兩側分別為左右廂房。每進前後廳的前後都有大小天井。第一進天井回廊和第二、三進回廊間西側各設有小門通小花廳。前後兩座小花廳都栽有花草樹木,置以石桌石椅,以供休閒。第二、三進天井兩側各有披榭。第三進大廳上面還建有樓閣。樓閣朝南的一邊造有美人靠,倚欄眺望,居高臨下鳥瞰前方院宅,高低防火牆與瓦屋面連綿起伏,櫛鱗比次,風物景致,盡收眼底。

   現在年逾花甲,尤其是年逾古稀的福州薩氏宗親,可能還留有在兒時每逢春節,跟隨祖輩、父輩到水陸軒族長公宅院拜年的依稀記憶。只是也有惋惜的,家中若有姐妹,她們只能用羡慕的心情目送乃兄乃弟隨長輩上街到族長公家拜年去。那時,男尊女卑不平等,隨家長出去拜年的多半只有男孩子。那時還有族規:薩氏家中添丁生男孩必須到族長公家報喜,登記名字,說明此房增添承嗣子孫;若生女孩則不必申報。現在聽起來,十分可笑,但在舊社會,直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仍是客觀事實。這樣做客觀地說,也有一個好處,即盡可能避免同輩宗親重名——因為薩姓世系都已定名,如161718,名字中只有一個字可以選擇;且舊時有生辰忌諱,缺水的孩兒名字要含,缺的孩兒名字要含,等等。家長到族長家報了新生男孩的戶口、名字,後出生男孩的家長在給孩兒起名時就可避免重複。(但仍有一些不同支房的姐弟或兄妹重名的。)

昔時族長之家還負有對大夢山祖塋陵園和祖宗祠堂以及田畝、魚塘等產業的管理之責。所以,各房宗親參加新春團拜後,常攜帶晚輩到宗祠和支祠瞻仰祖先、進香拜祭;或更登山祭掃祖塋。一路上,長輩向晚輩兒、孫們講述著祖先留下高風亮節的美好故事。

   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春節,福州薩家宗親在西門街水陸軒族長公之家(此時族長是入閩第二支第十五世懷卿公)舉行了一次盛況空前的新春宗親團拜活動。緣由是前此一年,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第一支長房第十六世78歲高齡的我國近代海軍耆宿薩鎮冰在家鄉與族弟薩嘉曦共同續修的《雁門薩氏家譜》(八大卷)已印行。此次團拜,除了通族親人聚會賀春,還慶賀《雁門薩氏家譜》圓滿竣工和晚輩族人向族中長老們祝壽之忱。這一天,水陸軒祖居臨街正門大開,紅燈高掛,第一至第三進庭院洗刷一新,張燈結綵,喜慶的春聯貼滿廳堂大柱和各處大小門的兩邊。薩氏宗親自第十五世(懷)至十九世(支),從耄耋老人到妙齡孩童,一兩百位,五代同堂,相互祝福,喜氣洋洋。

   20世紀50年代以後,居住在水陸軒祖居的薩氏宗親,藩衍漸多,有的移徙外地,有的喬遷新居。到7080年代,居住在這裏最長者是第十六世多潮(原族長懷卿之子),他是續修1986年族譜(即《雁門入閩薩氏通訊錄》)的主持人之一。之後,水陸軒祖居,年久失修。延至90年代,福州市人民政府對西門街一帶舊民居進行改造;水陸軒院落亦被折遷,就地建成通湖社區新樓房。從此,薩氏水陸軒祖居宅院,只成為歷史往事,留存于當今老人們的記憶中了。

(西門街水陸軒薩氏宅院示意圖見第六卷)

 

   三、黃巷薩家兩祖居    薩本錚 薩本淳

   素有明清古建設博物館之譽的福州三坊七巷,位於舊城區南後街的東西兩側;東側是七巷,黃巷居中間。黃巷,因晉永嘉間(西元307316年)黃氏居此故名。唐崇文館校書郎黃璞歸隱時亦居此,黃巷之名益著。清代中葉,黃巷內曾有薩家兩祖居,顯赫一時,福州民間盛傳黃巷有毛、薩、葛三大家。歲月流逝,滄桑變化,而今黃巷薩氏僅存西端之祖居一處。今略分述之:

   現在黃巷西端46號薩氏祖居,是入閩第一支長房十三世龍光(17521816,字肇藻,號露蕭,清舉人)于清乾隆期間所購置。惟不數載而鬻歸陳姓,未幾複由薩氏第二支十二世知麟(17561822,諱國良,字啟揚,號竹齋,國學生)所購回。知麟還購得毗鄰葛氏宅院之前後花廳,與薩家原來東側房屋連接起來。這前後花廳,辟為上底齋下底齋兩個書齋,亦即著名的聞雨山房。知麟有三子:長子覲光(17851853,字肇綏,號穎皋),次子彬文(17871830,字肇榮,號質庵),三子春光(17971881,字肇賓,號梅序)。聞雨山房成為薩家當時課讀子侄晚輩的好地方。第一支次房十三世龍田(字肇珊,號燕南,道光辛卯科〈1831〉舉人),在入仕後旅次湘南時有憶昔詩《聞雨山房感舊雜詠》八首,其序雲:予於丙戌(1826年)就舍弟梅序館于聞雨山房,迨辛卯(1831年)後東奔西走,而故園如在目前……”第一首:十年心事一燈前,五載曾親翰墨緣。不到三千余裏外,春風秋月亦徒然。第三首:碧紗窗上影迷離,列坐喃喃課讀時。更有縮頭嬾桃李,初更便苦夜眠遲。第五首:涼風蕭瑟入虛堂,桂子秋中菊又黃。寂寂山房聞雨夜,與君消受滿庭香。第八首:雲山怕聽子規聲,話到家鄉倍有情。寄語成童諸侄輩,至今臣叔尚癡生。這些詩詠,表示龍田在道光年間的丙戌(1826年)到辛卯(1831年)的五年歲月裏,在聞雨山房課讀侄輩的過程中與宗弟春光結成深厚感情、難忘的鄉情和對侄輩的冀望。

   黃巷此處老祖居,院落坐北朝南,大門臨黃巷,後門通塔巷。前後共三進,以及花廳、邊房、門頭房等共占地一畝八分四厘二毫。宅院大門仰首見進士牌匾(毀於1949年),首進入門即見長達40南北走向壁弄;西側沿街(南後街)設有三間店鋪(京果店、肉鋪、海鮮魚鋪),壁弄通往第三進門首。宅門朝西二插石框門,尚有雙開寧波門;三插防火門,系厚木雙開;第四屏門,仰首見優貢文魁牌匾分懸左右。在小巧的天井中植有多種高品位的桂花、白草蘭、蘇蘭、長春等;尤其在十七世福熙之妻陳氏的精心料理下,這些花卉年年盛開,芬香撲鼻,令人心曠神怡。

   黃巷西端薩氏祖居,在20世紀50年代房產改造過程中,沿南後街的三間店面已屬公有。近半個世紀以來,原居住在這裏的薩氏,有的已遷徙外省,有的喬遷本市其他新居,現今留在此祖居中的還有十七世福宣之妻(老婦人)及其子本溁,十七世兆元之子本錚一家,十八世本鎬之子支潮一家,計約10人。

(黃巷46號祖居平面示意圖見第六卷)

   黃巷,在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以前還有另一處薩氏祖居。那是上面說的入閩第二支十二世祖知麟之長子覲光(17851853),他約在布政司理問為官(清咸豐年間)任內,購置了黃巷中部的一所宅院。此宅院坐南朝北,後門對著唐家。宅院正面闊約1420(包括右花廳),深約30余米,當時由門鬥、大門、門廳、偏房組成;第一進由前後廳堂、廂房、前後天井及左右(即東西)前後房組成;右(西)側有邊門(原為姻親何家),經此可通安民巷。第二進、三進各由左右(即東西)廂房組成。

   薩家此處祖居,自十三世覲光公,傳十四世克掄公(18071876),字廷選,號聿青,提舉銜,候選縣丞;再傳十五世覺民公(18261879),字懷鏘,號鑑藩。五品銜,江蘇候補縣丞,而鼎盛。薩覺民是當時福州大名醫郭永鑑(有良)的收房弟子、女婿,以行醫濟世為己任,尤以治療夏疫而譽滿榕城;公樂善好施,常在其處方上印有半作生涯半濟世之語,貧者求醫免收筆金,且施藥餌;以其醫德醫術而列入《閩侯縣誌·藝術醫列傳》。是時,家境殷實。薩覺民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收養了家境困難的第一支系族侄薩鎮冰(時年僅8歲)。在覺民家,鎮冰不僅生活有了依託,而且與其年齡相仿的宗兄弟嘉榖、嘉樂等同窗受業于族叔薩澹秋,學習經子諸書,受孔孟之教。覺民之妻(郭永鑑之女)郭宜人視鎮冰若己出,每晨親自為鎮冰梳理髮辮達三年之久。延至1869年,鎮冰11歲。覺民將鎮冰推薦給交誼甚篤的同籍好友沈葆楨,送往馬尾福州船政後學堂就學;從此鎮冰意外地得到了投身祖國海軍的機會。薩覺民助人為樂,在當時的福州名望很大。據其長孫(十七世)福筠(19011994)、曾孫(十八世)本權(字霖生)、本椿(藤三)、本複(一佛)等人生前回憶,郭夫人做壽辰(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薩鎮冰、薩嘉曦修編《雁門薩氏家譜》載,這一年郭宜人九十七歲,計閏百齡,例獎建百歲坊。)及仙逝出喪時,都有上千人參加,熱鬧非凡。

   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前(1937年),此祖居居住情況是:

   第一進,左(東)前後房居住十七世福筠一家及丫環。右(西)前後房居住十七世訪宇一家及丫環(去南洋回來後,搬到右花廳住)。廂房住十七福鑒。

   第二進,左(東)前後房,居住十六世季庚夫婦及貼身丫環,廂房(僻舍)住丫環、老媽子。右(西)前後房居住十六世億農夫婦及貼身丫環,廂房(僻舍)住丫環、老媽子。

   第三進,主要由十五世覺民夫婦居住。覺民公逝世於1879年,抗戰前只住覺民妻子郭宜人及丫環。左(西)前後房居住十六世儆三夫婦及丫環等,後天井側房為廚房及雜物間。

又,大門門房,住更夫和車夫。

   抗日戰爭期間,居住在此的薩家眾人,分別逃難閩北、閩西。只留覺民之孫(覺民次子嘉穗之次子)福筌在福州留守舊厝。可惜福筌不守家業,乃至房屋毀於火融。而今,先輩已逝,只有覺民之嫡曾孫女(十八世)年逾古稀的薩錫玉和薩本瓊等人,對此祖居尚留有依稀記憶。當年姐妹倆常經過何家後門到南華戲院看戲,因薩家是戲院股東之一。故居遺址而今尚存有一口大井和一棵黃皮(果)樹(昔時位於祖居第一進天井中)。此址距今巷內福州曲藝團東側約100,原來薩家祖居第三進的部分,已屬唐家人家;其餘部分由鼓樓區房管所新築公房兩層以及通道。

 

   四、朱紫坊薩家大院    薩本輝

朱紫坊薩家大院位於福州市鼓樓區的安泰河沿,現為22號。朱紫坊屬於政府保護的街區,這裏有許多典型的明清時期民居,薩家大院歷史上曾是其中最豪華漂亮的一座。

    這座大院是入閩薩氏第一支長房十六世薩多榮(名蘭芳,號子安)于清同治壬申年建成。薩子安為鹽商,樂行善事,今福州羅山法海寺大悲樓還有他於清光緒甲申仲夏的題聯:音不聽能觀觀我觀人觀自在,士唯尊故大大悲大願大聖慈

薩子安生有11個兒子,18個孫子,10個孫女。抗日英烈、中山艦艦長薩師俊,著名物理學家、公立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薩本棟均為薩子安的孫子,都誕生于此祖居內。入閩第一支長房十六世薩鎮冰,於20世紀2040年代間,先後曾三次應本宅主人(十七世)君豫之邀,入居此宅,其中歷時最長的一次是從1926年秋鎮冰卸福建省長職至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的這段時間裏,除到閩東、閩北、閩西各地賑災之外,在榕期間基本上都住在這裏。

薩鎮冰居住在花廳。他在前廳接待客人;後面的東西兩廂房,一間是薩鎮冰臥室,一間是侍者臥室。海軍界都知道,薩鎮冰和葉祖珪是留英時同窗,有胞澤之誼,葉祖珪三女朗輝就嫁給薩子安的小兒子、民國海軍中將薩君豫,有此關係,薩鎮冰回榕總選在朱紫坊下榻。在此,他常哄薩家孩子們到花廳的池邊釣螃蜞,自己倚欄觀看,每見螃蜞上鉤,都和孩子們同樂。

    這座大院坐南朝北,面前流淌著安泰河。共四進,加上與第四進背靠背的一進坐北朝南的小院,實有五進之深。總面積2080平方米。

    臨街六扇大門,兩側高聳馬頭牆。進了大門為門廳,再進石框門才是第一進院落。天井除正廳及兩邊廂房外,三面環廊。東西兩廊安放儀仗執事牌。東廊有門進花廳,花廳前有從太湖運來的假山石,亭台邊一泓池水,環境清幽。假山內刻有:買園添小築,涉趣息塵勞,臨水洗心靜,看山投眼高。石城羅萬象,瀛島冠發鼇,指點襟懷曠,中池養鳳毛。此為薩子安于清同治壬申夏至立。花廳有一高約四米的杉木支柱,被雕為竹子形狀:花廳後有10扇楠本精製的屏風,刻有108種圖案。

    前三進均雙披頂,穿鬥式木構架;東西廂房皆為楠木門,並有各種精美的雕刻圖案。其中風窗上通透的一個個字,在現存民居中十分罕見。上海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前來考察,將其與花廳的竹狀立柱等,列為民居建築中的精品。

    第三進正中是祖宗的神位。進入第四進,建築結構一變,西為天井,東為三間雙層的藏書樓,供薩家子孫在此讀書,昔時稱書齋。

   朱紫坊薩家大院,199110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作為薩鎮冰故居薩師俊故居薩本棟故居保護;199211月,又被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朱紫坊薩家大院確是人才薈萃。除了誕生了薩師俊、薩本棟外,薩子安的孫輩中,還有法學家薩孟武(臺灣)、化學家薩本鐵(美國)、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薩本炘、中國資料庫創始人薩師煊、歷史學家薩師炯等。如果有一天,大門上又添幾塊名人故居的牌匾,是不會有人感到詫異的。

(朱紫坊薩家平面示意圖見第六卷)

 

   五、東牙巷薩家宅第素描     薩本敦

   東牙巷薩家宅第是薩承鈺購建。薩承鈺為滿清舉人,在山東省做知縣。1900年前後購買這座房子翻蓋,以備從山東告老回福州時居住。他吩咐長子嘉曦負責買房時提出三個條件,一、房屋不可靠河沿,二、房屋需他以前在福州時曾見過的,三、房屋內要有亭臺樓閣,與他在山東知縣衙門相似。嘉曦遵照這一意願,買下東牙巷房子,並照父親的意思翻建一新。東牙巷位於福州中軸線南街的東邊,古人說福州是條龍,在南街的西邊與東牙巷對應的有西牙巷,這就是所謂的兩根龍牙。其地點是福州黃金地段。

   東牙巷老宅主建築是兩進兩花廳。加之又買了隔壁的三樂廳,及與三樂廳背靠背的面對妙巷的兩進房,全連在一片,使房子顯得很深很大。

   第一進的天井最大,四角放的大缸,它把四面屋簷水槽裏的雨水都引入,缸水可養魚,也可救火。兩邊的廻廊很寬,排列肅靜廻避山東武城縣正堂等執事牌。

   大廳兩邊的房子各有十二扇楠木玻璃門,雕有二十四幅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幅三國演義故事、二十四幅花草鳥蟲。雕工之精細,無疑是上上之品。大廳兩旁一溜紅木椅,每個柱上都有朱紅的木制楹聯。晚清書法家松年的:“光陰迅速 便勤緊讀書寫字 能得幾何 恐至老無聞 趁早年埋頭用力;世事艱難 即尋常吃飯穿衣 究非容易 望持躬以儉 免後日仰面求人至今為薩家後人傳誦。

   從大廳望正門上方的風火牆,它和廻廊的牆上一樣,都有精美的壁畫,它們講述著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其一為郭子儀拜夀

   老宅有三扇門,第一道是八扇木門,第二道是兩扇花格門,第三道門不但厚重,且門上釘有紅色的方磚,只有夜裏家人都回來後才關上。走進三道門就是門廳,一側是門房,一側是廁所。門廳和院落間隔著屏風門。

   第一進的後廳通向第二進大廳間有座福州人稱為僕龜亭的,也就是遮雨亭。第二進大廳兩側各有一排大理石椅,正中是放供奉祖宗的神龕,最高處立一瓷制的祖宗像,為薩承鈺的祖父薩春光。神龕的右側供奉著土地神。

   建築物的精華在於兩個花廳,兩進花廳都在右側。第一進花廳很大,大廳裏兩邊沒有房間,也沒柱子,因此建時就需運來很長的優質木料為梁,以撐起跨度十八米的屋頂。四壁掛十六幅晚清名流的書法,據說當時分送統一尺寸的宣紙請朋友門留下墨寶,就為了佈置花廳的。共收回十七幅,十六幅是豎寫的,就掛在花廳。唯有張之洞寫了橫幅,不好掛在花廳裏,只好掛在室內的書桌上方。大花廳正中有一張漂亮的臥床,旁邊是銅雕立屏,為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廳兩側各有一面大立鏡。花廳後是一排三間玻璃門的房間,稱蒔花吟館,為嘉曦(寄農)居住。

   花廳的對面是一排回照,原供孩子們讀書的地方,有無窮生意階前草,不了功夫架上書一聯。後來薩承鈺次子嘉榘(逸樵)由北京回鄉,入住回照。花廳天井裏有兩株樹,一荔枝樹,一黃皮果樹。花廳和回照由院兩邊的廻廊相連,那裏一邊各掛兩盞紅燈,逢年過節紅燈點亮,四兩盞紅燈上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分外醒目。

   “蒔花吟館正對花廳的後院。院有棵桂花樹,是嘉曦手植,每年秋季,陣陣清香撲鼻。此株桂樹枯死于嘉曦謝世的1959年。這院裏不似別的天井鋪花崗岩條石,而是鋪鵝卵石的。

   二花廳分佈著亭臺樓閣,因為面積有限,因此大花廳的後院與第二進花廳的隔牆開有通透的花窗,互相借景,在二花廳可看到大花廳後的桂樹、竹叢和書房。二花廳的主建築是二層樓閣,每層三間,底樓右房有匾一研齋,研即硯,其名得於東牙巷薩家珍藏的一方端硯。匾為沈劍知題,磨沙綠底,灰白隸書。一研齋刻本福州聞名,許多薩家先賢的著作《雁門集》、《白華樓吟草》、《珠光集》等都由一研齋出版。

   樓前開一魚池。池右有亭,那是倚牆而建的,坐在美人靠上,可以觀魚。由於亭只有一半,設計師在牆上修個園形的假門,取陶淵明《歸去來兮》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題聯:日涉成趣,雖設常關。似乎門若打開,後面又有一新天地,給人無限的遐想。

   樓閣的左邊就是台了,它有天橋和樓閣相連,與亭隔池相望。台高四層,在那時可俯瞰福州城,於是它與大花廳的橫樑一樣,遐爾聞名。

   1994年,東牙巷薩家宅第被徵用拆除,建起新的住宅社區。 

(東牙巷薩家平面示意圖見第六卷)

 

   六、泉山薩公仁壽堂記    薩伯森

   福州城北越王山,又名屏山,是榕城三山之一。其東麓有泉山,又名冶山。泉山之後有歐冶池,又稱劍池,相傳為越王鑄劍處。《閩都記》雲:唐元和中置院,名劍池。《三山志》載:唐時僧惟幹浚歐冶池,得刀環數枚,送武庫,當時冶灶猶有在竹林者。舊有歐冶亭,宋郡守程師孟所建,並作記。宋黃棠《歐冶池》詩雲:人隨夢電幾回見,劍逐風雷何處尋。惟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

   薩公仁壽堂即位於泉山之麓、歐冶池之畔,牆外即池也。此堂乃族叔鼎銘公,諱鎮冰,晚歲燕居之所。戊寅(西元一九三八年),鼎銘叔年八十,福州人士陳兆鏘(鏗臣)、陳培錕(韻珊)等二十餘人,醵資購建以獻壽者。興建之事,全由陳培錕主持。此堂面積不廣,依岩建樓,一幢上下各有房六間,堂前一亭,為吟詩寫字之所。鼎銘叔晚年賣字賑濟貧人,戲呼為鬻書亭,潤例貼在亭外,寫字時老僕許崇康,小名依八。磨墨攤紙,每日如是。堂側小屋三椽,為傳達室、廚房,牆外廁所而已。(當此堂建成而鼎銘叔出外未歸時,先使培錕之妹,俗稱三姑太,遷居正室內,設佛堂,以免空屋被人強佔之危險。又雇趙寶林全家一妻二子住在小屋,看管此堂,後即作司閽。寶林卒後,其妻、子及媳仍任傳達之事。)

    此堂自興建至落成約半載間,鼎銘叔正赴東南亞各國慰問華僑,回國即往西北各省旅遊,又未歸裏。直至八年後(一九四六年)始歸而居之。迨九十歲(一九四八年)生日,陳兆鏘、陳培錕等二十餘人(謹按:署名者實計五十一人,見此文後《注釋》所列。)又聯名以《薩公仁壽堂記》一篇勒石為壽。此記乃陳海瀛所代撰,並錄入其《希微室文集》中。

   《薩公仁壽堂記》全文雲:仁壽堂者,海軍上將薩公燕居之所也。往歲戊寅,公年八十,都人士及舊時袍澤相聚而謀曰:何以壽公? 傳之無斁。乃購泉山左近馬氏宅,因其棟宇而新之。修者、崇者、狹者、廣者悉如制。五閱月而堂成。董其役者,陳君培錕也。時方有日本兵事,公亦不遑寧處,先赴南洋,旋入蜀,曆滇、桂、湘、黔、陝、甘,凡八稔,兵解始歸而居之。今歲戊子,公九十矣。曩壽公者,複相與謀曰:尋常頌辭,非所以厚公也;堂成而記闕如,亦非所以重工事也。以屬兆鏘,謂兆鏘少公三歲,齒相埒,又夙隸舟師也,則敬諾。竊思公之名德雖遠在友邦,聞者慕思,見者心折。其為政治軍也,若總理國務,若筦領海軍,若主持省政,一秉寬柔,士民悅服;其與人也,無貧富貴賤,皆謙而禮下之;其為善也,若耆欲,無食者食之,無衣者衣之,無所歸者廬舍之。自奉則觳薄如寒素然!惟其外臞而內腴,斯能老而不衰,非所謂仁者壽歟!今也,山堂起居,人將曰:堂之奕奕,可以宴客;堂之穆穆,可以聚族。而公則憂人之憂,樂人之樂,無日不往來於方寸間。斯人也,斯堂也,其天資之、地毗之,而以繹來茲乎,爰書于石,俾勿壞。” 此記膾炙人口,勒石立於堂側。當年曾將此記碑文朱拓、墨拓各五百紙,分贈國內外人士,以郵寄各國華僑為最多。餘親手以二紙送福建省圖書館庋藏之。

    當年海內人士先後寄來有關讚頌薩公仁壽堂之詩詞不少,似以葉恭綽最佳,惜全忘記矣。

    戊子(一九四八年)二月,鼎銘叔九十弧辰,福州各界人士組織祝壽委員會,在南台吉祥山舉行大唱徵詩。以高遠第六唱為眼字,參加者數百人,得卷盈萬,宣唱兩晝夜始華。余與鄭景澄合取一門。此次征詩大唱,可稱為空前盛會。詩壇之上懸掛壽聯甚多,就中一對雲:山曰吉祥,詩人高會;堂稱仁壽,將軍遠名。以吉祥山對仁壽堂,中嵌高遠兩字,工整無匹,傳誦一時,此聯出陳海瀛之手筆也。

    鼎銘叔自重慶回裏入居仁壽堂即作一詩,題為仁壽堂並序雲:戊寅之歲,餘年八十,裏中諸君子暨舊時袍澤為集資建堂,名曰仁壽。時余方西遊,自是由蜀而滇、桂、湘、黔、陝、甘,逾八載始歸,即居斯堂,感賦小詩,並以為謝。詩雲:群公昔日建華堂,仁壽為名意緒長。使我耄年身有託,倚欄及見國威揚。蓋恰值抗戰勝利也。身居斯堂,直至逝世為止(鼎銘叔于一九五二年四月謝世,享壽九十四歲,其生平事蹟,余編年表紀述之)。

    鼎銘叔中年始學詩而嗜吟詠,有《裏門吟草》、《客中吟草》、《耄年吟草》若干卷(小冊子,每卷僅數十首,陸續印行。)下世後,余與族弟兆寅選錄若干首,名曰《仁壽堂吟草》一卷,送藏福建省圖書館,俾免散佚。

    鼎銘叔溘逝消息,由陳毅領銜之治喪委員會發表後,舉世鹹知,備極哀榮。子福均奔喪回閩(福均時為鐵道部司長),為答謝人民政府盛意,喪事蕆後,即將薩公仁壽堂全部捐獻政府矣。

    茲將此堂始末略述如上,以備參考。余宅原住學院路,因一九四八年夏福州特大水災,房屋被淹,倒塌之際,鼎銘叔遣車先請先妣鄭太夫人往仁壽堂暫避,後即招餘移家仁壽堂,與其同住四載。居間,繼續為其辦理函件及慶吊詩義,外間稱余是私人秘書,實乃義務性質。惟四年間,鼎銘叔不收租金,而余在福建佛教醫院任秘書以持家計。餘家五人自辦伙食,不收鼎銘叔補助費用。至一九五二年四月,鼎銘叔逝世,仁壽堂捐獻政府後,餘家即於是年夏天遷出(往居慶城寺街)雲。

   感賦小詩以作結束語:

   永別泉山已卅年,堂中景物邈雲煙。阿咸白髮慚無狀,往事依稀記此篇。

一九八二年八月

(泉山薩公仁壽堂示意圖見第六卷)

 

  注釋:

    當時地址稱千古法地3號;今鼓樓區中山路中山大院5號樓。

   《海軍上將薩公仁壽堂碑》碑文,在《薩公仁壽堂記》全文之後,刻有海軍輪機中將陳兆鏘拜撰,福建省參議會議長丁超五拜書;陳紹寬、楊敬修、陳培錕、高登艇、雷壽彭、吳山、李世甲、李午亭、丘漢平、陳遵統、林柏棠、王孝泉、史家麟、楊廷玉、林鼎華、沈筍玉、韓玉衡、楊逾、李熙年、方瑩、陳海瀛、魏錫滋、黃蔭(亭)、莊公輔、陳煦、陳調農、張乃武、王康年、李允彬、林衡可、毛一豐、林心恪、黃震亞、林瑊、林肇宏、陳國瑜、張寅、陳景焜、陳國璆、石紀麟、王賡年、蔡達三、陳子奮、曾克光、李向樟、郭穎、劉學基、鄭貞藩、方熺藩同敬獻。中國民國三十七年四月穀旦

    指伯森和他的老母鄭氏,妻林葳,子本珪、本端。當時住在薩公仁壽堂的還有懷遠(字多亮,鎮冰堂兄弟)之遺孀謝氏,及其子福篯、福熙、女福崇,以及福臻(又名福美)之子本勳、女本崑兄妹二人。

    薩鎮冰逝世後,遵其遺囑,將仁壽堂獻給人民政府。此後,堂址即作為福建省商業廳之職工宿舍,直至2002年,此堂主樓上下中廳、旁屋仍居住有居民十余戶。惟原來堂前之亭(即舊時俗呼鬻書亭)以及堂側三椽小屋,堂前草坪上的芭蕉林等,已無存,而改建為多層樓房矣!比較之下,舊時仁壽堂今已成為被周圍高樓所包圍的一幢破舊木構房屋,且多年失修,破損異常,原來主樓四周倚欄,已添作門窗,故貌幾難辨認。19984月,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在此屋旁側立碑。碑文:薩鎮冰晚年住處泉山仁壽堂。經本府於19984月核定公佈為第四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立。至於《海軍上將薩公仁壽堂碑》碑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尚見被收藏于福州市某局屬下一公司之倉庫中,而今不知尚存否?  (十八世本珪20062月補注)

 

台長: 薩家人
人氣(1,233)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薩家譜 Family Tree |
此分類下一篇:薩家譜 ~~ 雁門薩氏色目始祖總圖
此分類上一篇:薩家譜 ~~ 第三章 宗祠祖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