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大發現》@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30 07:16:35| 人氣7,341| 回應19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考古大發現》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什麼「中國考古大發現」?還不是到處挖人祖墳才……

你以為還在反共的「共匪十大罪狀」時代嗎,考古不挖墳如何考?尤其在「事死如事生」講究「厚葬」的中國。

這麼說來,人類古文明的重建還是得靠上層階級生前的剝削和奢華,才能流傳下來了?

你到底要評百集《中國考古大發現》,還是探究文明生死學?再說也不是所有考古都是得自埋藏,像幾十上百萬年前還不懂埋葬的舊石器時代,還不是挖出頭骨或牙等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80-84集<遠古人類遺址>所介紹180-16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只挖出牙齒,100-75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則挖出了一顆頭。50-20萬年前的北京人因一直生活在周口店的同一山洞裡,所以挖出了六顆頭和分屬四十多個不同性別年齡者的人骨。若再加山上一二万年前已知葬禮的山頂洞人,就証明了中國人百萬年來綿延不斷,可惜北京人骨被日軍偷走又遺失了。

紀錄片真敢掰,別說《中國考古》(上海古籍,1992)、《廿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等書沒提及山頂洞人是北京人的後代,就考古人類學的常識也知,二者分屬不同的直立人與智人。現代人才是約十萬年從非洲移出的智人後代,而直立人則已絕種雖然在有些地方曾活到智人活躍的時代。

要挑剔是嗎?那22-4的<西藏古格王國>也沒明言古格王國是亡於密教喇嘛引外族拉達克軍隊入藏,打敗了試圖以天主教壓制喇嘛集團的王室,到十七世紀後半,五世達賴才派兵收復,將古格納入格魯派黃教勢力範圍(以上參見張建林《西藏古格王國故城探察記》,同上,p.186)。

你是暗示喇嘛要替古格王國的滅亡負責了?那55-57的<秦始皇陵>也沒提及青銅器的精湛工藝:銅車馬身上的纓絡是用0.1-0.05公分的銅絲扭結而成,銅絲不是鍛打而是用拔絲法製成。另外銅絲組成的鏈條是環環相扣的,每個環的接口都是焊接而成,而且焊縫肉眼看不出,要用24倍放大鏡才看得到。另外青銅劍、箭上塗有十微米的鉻塩氧化物以防銹(以上參見古方《始皇陵‧兵馬俑》,同上,p.51,137)。

要都像你們這樣評的話,随便找各單元相關的專著就能增修百集《中國考古大發現》各集之不足,但別忘了它每集只有約十分鐘,而且影音VCD與圖文書本就各有所長。

【大陸尋奇】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11)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eFh8Uu4whzmLNLeRNguu3F1B8qqIkTS

【探索发现】考古中国(24)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B10439D02596447


十大考古發現名單楨:多不及貼,煩點下址:

http://www.wenbao.net/shidakaogu/mingdan.html


從199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舉行每個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這個活動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標准要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每項考古發掘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取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在發掘過程中,必須依照國家文物局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考古發掘,保證考古發掘的科學質量;考古新發現的內容評選標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所規定的,要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所謂新發現,是指這項考古發現除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之外,還要在中國考古濱學科發展上具有新的內容信息和新的認識。

2011

1、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二七區文化旅遊局 發掘領隊:張松林

  簡介:老奶奶廟遺址位于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範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余處用火遺迹,以及多層叠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爲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衆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迹。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爲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複雜的棲居形態。

  專家點評:

  李伯謙:出土的石器、用火(塘)痕迹、動物骨骼和骨器證明,在距今4萬年前人類已有了早期的聚落萌芽,且已有了中心營地和附屬棲居地點,甚至還可能已有早期的信仰崇拜。     王新金:灰燼堆積遺迹的活動面的研究對探討當時人類行爲學提供了又一實物依據。     嚴文明:這批發現證明中國核心地區有十分豐富的舊石器遺存並與中國更早的舊石器傳統一脈相承。也證明東亞現代人非洲起源說不可靠,而早先吳新智等提出的“以本土起源爲主、同時有少量基因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趙輝:自距今十多萬年的滎陽織機洞遺址和舊、新石器之交的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以來,老奶奶廟遺址填補了聯系二者之間的環節,建立起當地舊石器中晚期直至全新世文化的完整系列,這個系列及其所見石器技術,文化行爲的演進發展過程,關系到東亞地區現代人及其文化起源的重大前沿性國際課題。

2、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


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

4、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

5、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

6、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7、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

8、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

9、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

10、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

2010

1、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

2、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

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4、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5、陝西西安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6、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

7、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

8、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

9、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

10、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沈船遺址

2009

1、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

2、安徽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

3、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

4、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

5、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

6、陝西富縣秦直道遺址

7、陝西西漢帝陵考古調查及發掘

8、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

9、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10、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8

1、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2、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4、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

5、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

6、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

7、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

8、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9、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10、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2007

1、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

2、河南新鄭唐戶遺址

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

4、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5、河南滎陽關帝廟遺址

6、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

7、新疆巴裏坤東黑溝遺址

8、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

9、新疆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

10、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與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

2006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

 

2、廣東深圳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

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

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

7、甘肅張家川馬家原戰國墓地

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

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2005

1、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

 

2、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3、河南鶴壁劉莊遺址

4、福建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

5、貴州威寧中水遺址

6、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

7、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

8、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

9、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

10、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2004

1、廣東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

 

2、易縣北福地遺址

3、偃師二裏頭遺址宮殿區

4、湖南寧鄉炭河裏西周城址

5、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

6、遼寧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

7、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

8、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9、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

10、浙江杭州嚴官巷南宋禦街遺址

2003

1、遼寧淩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2、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3、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4、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5、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6、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7、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8、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9、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10、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禦窯遺址

2002

1、廣西百色革新橋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遺址

 

2、湖南裏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3、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4、河北臨漳鄴城遺址

5、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6、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7、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唐渤海)

8、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基址

9、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10、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1

1、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2、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3、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4、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5、成都金沙商周遺址

6、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7、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8、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9、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10、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0

1、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2、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3、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4、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

5、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6、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遺址

7、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8、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

9、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10、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1999

1、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2、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3、雲南羊甫頭墓地

4、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5、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6、山西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

7、河北元中都

8、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9、遺址出土陶鬲址夯築遺迹

10、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1998

1、泥河灣盆地于家溝舊石器遺址

 

2、含山淩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

3、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4、忠縣中壩遺址

5、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6、紹興印山越國王陵

7、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8、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9、南京六朝家族墓地

10、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7

1、洛陽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2、章丘西河遺址

3、邕寧頂螄山遺址

4、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5、偃師商城小城

6、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

7、湖南澧縣城頭山大溪文化城牆及湯加港文化水稻田

8、遼寧綏中縣石碑地秦漢遺址

9、廣東廣州市南越國禦苑遺迹

10、新疆尉犁縣營盤漢晉墓地

1996

 

1、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

 

2、洛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3、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4、平頂山應國墓地

5、四川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安丙墓

6、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

7、遼寧北票喇嘛洞墓地

8、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9、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

10、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的發現

1995

1、江西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2、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洞遺址

3、河南鄭州市北郊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4、鄭州西北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5、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國貴族墓地

6、廣州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

7、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8、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9、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10、杭州市中山南路南宋太廟遺址

1994

1、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2、江蘇南京市江寧縣湯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鄧州市白莊村八裏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4、安徽蒙城縣畢集村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

5、河南輝縣孟莊遺址

6、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周貴族墓地

7、河南永城漢梁孝王寢園

8、西安隋灞橋遺址

9、陝西麟遊隋仁壽宮·唐九成宮37號殿址

10、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寶山遼貴族墓

1993

1、貴州盤縣大洞遺址

 

2、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

3、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遺址大型建築基址

4、山西大同晉侯邦父及夫人墓

5、湖南長沙國王後“漁陽”墓

6、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三窟遺址

7、江蘇揚州唐城遺址

8、江西豐城洪州窯窯址

9、河北宣化下八裏遼代壁畫墓群

10、遼寧綏中元代沈船水下考古調查

1992

1、湖北雞公山遺址

 

2、內蒙古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

3、湖南澧縣城頭山屈家嶺文化古城址

4、江蘇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

5、山西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6、河南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

7、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群

8、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9、內蒙古遼代耶律羽之墓

10、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

1991

1、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

 

2、浙江余杭彙觀山良渚文化祭壇和大墓遺址

3、西藏拉薩曲貢遺址

4、河南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

5、河北定州商代方國貴族墓葬

6、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

7、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

8、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

9、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後墓

10、黑龍江渤海國王陵區大型石室壁畫墓

1990

1、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2、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

3、河南殷墟郭家莊160號墓

4、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季墓

5、山東後李春秋車馬坑和淄河店2號戰國大墓

6、陝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

7、陝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

8、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

9、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

10、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

http://www.wenbao.net/shidakaogu/mingdan.html 

 
中國考古學>百度百科
 
  中國作爲世界上文明發達較早的國家之一 ,很早就有學者注意進行古代遺迹的考察和古代遺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産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爲發達,形成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以田野調查發掘爲基礎的近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和30年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遣的探險家、考察隊,潛入中國邊疆地區活動。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開始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步建立起中國考古學的體系。
  近代考古學的傳入
  19世紀末,歐洲的考古學已經日漸興盛。1901年梁啓超在《中國史敘論》中,講到19世紀中葉以來歐洲考古學家將史前時期劃分爲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三期,並將中國古史傳說與此比附。1898年安陽小屯村再次發現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發現儲存大量古代寫本文書和其他文物的藏經洞,這是近代學術史上的兩項驚人發現,爲中國考古學誕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國學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從美國學習人類學歸來的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進行的發掘。1927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成立,北京大學教授徐炳昶(旭生)被推選爲中方團長,黃文弼代表北京大學考古學會參加該團去新疆進行考古工作。
  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和初步發展
  1928年10月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進行調查試掘,准備大規模地展開工作。這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志。1929年,李濟作爲當時中國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學知識和發掘經驗的學者,被聘任爲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同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發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發現第一個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隨後,發現大批石制品和人類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遺存得到確認。1933年由裴文中和賈蘭坡發掘山頂洞人及其文化。
  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項發掘
  1928~1937年間進行了15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46000多平方米。開始發掘小屯遺址的時候,發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標是有字甲骨,還缺乏分辨複雜遺迹的能力。1930年,在國外專攻考古學專業的梁思永學成歸來,不久參與山東曆城縣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辨識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種新石器時代遺存,後被命名爲龍山文化。梁思永後又進行安陽後岡遺址的發掘,從地層上解決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對年代問題。他還參加小屯遺址的發掘,在發掘方法上有明顯的改進。從此,殷墟發掘走上科學的軌道,取得了較大的收獲。在小屯村一帶,先後發現5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獲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貴文物;又在侯家莊商王陵區發掘10座規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從而爲中國考古學和中國上古史的研究積累了極爲寶貴的科學資料。與此同時,又發掘浚縣辛村西周衛國墓地、汲縣山彪鎮和輝縣琉璃閣的戰國時期魏國墓葬,以及日照兩城鎮、永城造律臺等地的龍山文化遺址。
  北平研究院和其他單位的考古工作
  除對燕下都遺址進行過調查發掘外 ,主要是1933~1935年在陝西渭河流域的活動。其中徐炳昶領導進行的寶雞鬥雞臺附近的發掘,曾發現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時期和漢代的墓葬。後由蘇秉琦將溝東區的周秦墓葬進行整理和分期研究,並且提出探索周文化淵源的線索問題。該會又對河北邯鄲附近的響堂山石窟作過比較詳細的勘查。另外,西湖博物館于1933~1936年在浙江的一些地方進行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發現並發掘了良渚遺址。林惠祥等學者在東南沿海各省、臺灣省和香港地區,華西大學的美國學者在四川廣漢和西康道孚附近,都先後進行了考古調查,還有人進行了六朝陵墓和古代窯址的考察。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活動
  1928年以前開始在新疆及鄰近地區活動,持續進行到1933年。中國學者所作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黃文弼在吐魯番附近調查發掘高昌古城、交河古城遺址及 氏高昌墓地 ,在塔裏木盆地周圍調查漢唐時代的城堡、寺廟、溝渠和屯戍遺址,在羅布淖爾附近調查發掘史前遺址和漢代烽燧遺址;袁複禮在吉木薩爾附近,勘察並實測唐北庭都漢代烽燧遺址,且獲漢代簡牘1萬余支;貝格曼又在內蒙古和新疆發現一批以細石器爲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日本學者在東北和華北地區的活動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在旅大地區發掘了牧羊城遺址及南山裏、營城子漢墓等。九一八事變後,該會的活動擴大到東北其他地方,發掘了赤峰紅山後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及元上都遺址;同時,還發掘顧鄉屯地點、集安高句麗壁畫墓,並調查遼代帝陵。此後,原田淑人等又以該會和“東亞文化協會”的名義,發掘邯鄲趙王城和曲阜魯靈光殿遺址。還有水野清一等于1937~1944年間8次前往山西大同,對雲岡石窟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實測,並在附近作過一些發掘。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工作
  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作,于1939~1940年在雲南大理附近發掘史前和南詔時期的幾處遺址;後又分別與中國營造學社、四川省立博物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先後發掘四川彭山的漢代崖墓和成都的前蜀王建墓,並兩次在河西走廊等地進行考古調查。1944年,夏鼐在甘肅寧定縣陽窪灣發掘齊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發現齊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層證據,糾正了安特生1925年在甘肅遠古文化分期問題上的錯誤論斷。在此以前,尹達曾于1937年根據器物形制的分析對安特生概括的仰韶文化內容和齊家文化年代問題提出過質疑。解放戰爭時期,田野考古工作陷于停頓狀態。在東北和華北解放區,民主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對吉林西團山石棺和邯鄲附近的漢墓作過清理發掘,又曾收集景縣封氏墓群出土的文物 。在國民黨統治地區 ,僅裴文中于1947~1948年前往甘肅、青海進行過史前遺址的調查。從1928~1948年,經過20年的發展 ,中國考古學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經初具規模。盡管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限于周口店、殷墟以及黃河流域和長江下遊的史前遺址,未能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但終于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特點的田野工作方法,積累了一批通過正規發掘獲得的科學資料,並出版了《西陰村史前遺存》(李濟)、《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裴文中) 、《城子崖》(梁思永等) 、《良渚》(施更昕)、《鬥雞臺溝東區墓葬》(蘇秉琦)、《羅布淖爾考古記》(黃文弼)等著作,以及《安陽發掘報告》和《中國考古學報》等刊物 。尹達在延安期間 ,撰寫了《中國原始社會》一書。這段時間,有些學者對甲骨、金文、簡牘、墓志等銘刻資料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郭沫若旅居日本時所著《蔔辭通纂》、《殷契粹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和《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等書,爲甲骨、金文的研究作出卓越貢獻。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對甲骨學研究也有較大推進。
  中國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考古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保護古代文物的法令,恢複周口店、殷墟兩項中斷十多年的考古發掘。隨後,在中央文化部設立文物局,主管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在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專門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各大行政區和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當地的文物保護工作,承擔配合基本建設的清理發掘任務。北京大學創辦了考古專業,培養考古專門人才。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實踐中,各地的考古隊伍日益健全起來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國考古學會,這是中國考古事業走向繁榮的重要標志。以後又相繼成立了安徽、湖北、青海、吉林、黑龍江、江蘇、河南、遼寧、湖南、山東、陝西、內蒙古、河北、山西14個省區的地方考古學會(或文物、博物館學會),以及古文字、古陶瓷、古外銷瓷、銅鼓、楚文化等與考古學關系密切的研究會。
  田野考古工作的擴大和發掘水平的提高
  50和60年代前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黃河、長江流域的部分省級文物單位,對史前時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嶺遺址、北陰陽營遺址,商周時期的二裏頭遺址、鄭州商代遺址、豐鎬遺址、洛陽東周城、侯馬晉城,以及漢唐兩京城址、元大都遺址和其他重要遺址,分別進行規模較大的發掘。但大面積揭露的遺址尚不甚多,各地田野工作的發展不平衡。近年來,幾乎每個省都曾選擇保存較好的史前遺址進行重點發掘。黃河流域所作重點發掘仍然較多,近年揭露面積一兩千平方米以上的遺址不下10余處,其中姜寨遺址和大地灣遺址已發掘一兩萬平方米,分別發現一二百座房基。王因遺址和陶寺遺址則發掘了八九百座墓葬,柳灣墓地多達1500座 。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 ,也有多處遺址發掘,面積在數百平方米以上,關廟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草鞋山遺址和石峽遺址曾發掘一兩千平方米。工作量最薄弱的西南邊疆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帶,也都發掘過史前遺址,例如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就揭露了數十座房基。各地在此期間大面積發掘和勘察的重要遺址還有:登封王城崗城堡、淮陽平糧臺城堡、二裏頭宮殿遺址、偃師屍鄉溝商城、黃陂盤龍城遺址、周原遺址、紀南城遺址、曲阜魯城遺址、鳳翔秦國宗廟遺址、居延烽燧遺址,以及漢唐兩京的某些遺址。還發掘許多結構複雜、埋葬豐富的大型墓葬,例如隨州曾侯乙墓、平山中山王墓、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以及範圍很大的秦兵馬俑坑等。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工作規模之大,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田野考古更加完善,已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50年代初期,在輝縣琉璃閣的發掘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剝出一座完整的車馬坑,曾被西方考古學家譽爲考古發掘方法的新進步。多年來,中國的細致考古發掘,一直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廣泛好評。考古工作者進行原始聚落遺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發掘,力求比較全面地揭露布局情況,複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全貌。進行古代城址的勘察,著重了解它們的整體規劃,先確定城垣範圍和城門位置,再以城門爲基點探尋主幹大道和重要建築遺迹。至于古今重合的城市,則充分利用文獻資料提供的線索,根據地面現存的古代建築和可以肯定的舊街道等遺迹,結合以重點鑽探、發掘,也能較好地複原古城的平面布局。在清理許多大型墓葬的過程中,妥善地處理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絲織品、帛書、帛畫,使之較好地保存下來;對于散亂的玉衣、鎧甲、簡牘,在清理過程中,特別注意各個零件的位置和相互關系,仔細觀察和做好記錄,以複原它們的整體。考古發掘還擴大到古代的礦場、鑄銅和冶煉作坊、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窯址,以及造船工場、沈船、橋梁等。這些情況說明,中國的田野考古已經真正成爲科學化的學術研究工作。
  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的廣泛采用
  國際上從50年代初期開始應用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方法,被視爲史前考古學中一場劃時代的革命。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後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國第一個放射性碳素斷代實驗室,1972年開始公布年代數據。後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等單位,也相繼建立這種實驗室。各實驗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數據10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史前時期。放射性碳素斷代已成爲中國史前考古學的必要手段。這爲建立各種文化類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學根據。在探尋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進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斷代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他幾種斷代方法,例如熱釋光斷代、古地磁斷代、鉀-氬法斷代、骨化石含氟量斷代、鈾系法斷代等,也都已陸續采用。爲了鑒別各種遺物的原料、成分、産地和制造工藝,除繼續進行通常的化學分析及光譜分析、金相分析外,一些更爲先進的測定方法,例如X射線熒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顯微分析、X射線衍射分析、穆斯堡爾譜分析、同位素質譜分析等,也已在中國考古學中應用。尤其是對于金屬品、陶瓷器、玻璃器和紡織品,進行了較多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征和種系屬性的研究,基本上是近40多年開展起來的。對許多氏族公共墓地的人骨資料,都曾進行體質人類學的鑒定研究,目前已經積累了不少資料,開始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種系分布問題提出一定的看法。通過對孢子花粉的分析考察古代的自然環境,鑒定作物標本的品種、動物骨骼的種屬,探討中國農業和家畜的起源,也有相當的進展。
  中國考古學體系的逐步建立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全國除福建、新疆兩地尚待探尋外,包括西藏、臺灣在內的各個省、區都已找到舊石器時代遺存,並且發現了年代早于北京人的元謀人和藍田人,提早了中國考古學的年代上限。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從喜馬拉雅山下至黑龍江畔,到處都有發現。各地發現的200多處人類化石和舊石器地點,代表了人類進化和舊石器文化發展和各個階段。比較完整的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年代序列,利用各種手段複原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傳統的探索有了一定成果。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全國已發現遺址7000多處 ,作過發掘的有400多處。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是早期文化遺存的發現 。1977~1978年,發現了早于仰韶文化的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和大地灣遺址。此後又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幾十處類似的遺存,它們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彼此又有一定的聯系,年代都距今七八千年,並且與仰韶文化有因襲發展關系。這就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驅,使中國考古學上最大的一段年代缺環日益銜接起來,對探討中國農業、畜牧業和制陶工藝的起源有重要幫助。在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區也曾發現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河姆渡文化的幹欄式建築遺構和稻作遺存尤爲引人注目,表明這些地方和黃河流域一樣,從很早的古代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進行開發。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東北至新疆的廣大邊遠地區,雖然未能完全弄清當地原始文化的序列和相互關系,但已開始發掘代表性遺址,提出幾種文化的命名問題,研究工作開始深入。各地的原始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又有密切的相互關系,共同組成豐富多彩的中華遠古文化。
  青銅鑄造業的出現和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明顯的進展,現有早期銅器標本的科學鑒定表明,中國至遲在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晚期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比過去只知道殷墟銅器提早了好幾百年。爲探討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曆史進程,已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燦爛的殷墟文化之間的缺環連接起來。從1959年起,在同傳說中夏人活動關系密切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圍繞夏文化問題開展了較多的調查發掘,又對二裏頭文化和龍山文化進行了分期和劃分類型的工作。目前雖未取得一致意見,但研究工作已進一步深入。1983年在偃師屍鄉溝一帶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址,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城內又有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很可能是湯都西亳。這座城址的發現與研究,對夏文化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殷商時代的考古研究,過去主要限于商代後期和殷墟一地。現已上溯到商代早期,先後發現兩座當時的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並在二裏頭遺址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同時,擴大了對商人活動範圍的認識,北起長城內外,南至長江中遊,都曾發現商殷時期的遺迹或遺物。其中較重要的有:黃陂盤龍城遺址、清江吳城遺址、槁城臺西遺址、銅山丘灣社祀遺址、益都蘇埠屯商墓,以及遼寧喀左、山西石樓、陝西城固、湖南寧鄉等地接連出土的銅器。對鄭州商代遺址和安陽殷墟都已進行詳細的文化分期,又分別發掘宮殿基址、鑄銅等手工業作坊、貴族和平民墓地。小屯附近還出土4000多片刻辭甲骨。對整個商殷時期的文化發展及銅器、甲骨、玉器等方面,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居住在臺灣省的考古學者整理過去殷墟發掘的資料,系統研究所出青銅器等重要遺物,也有很大的成績。
  西周時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上是最近40多年發展起來的。50年代通過豐鎬地區的發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斷代標尺。70年代以來,在周原遺址先後發掘了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兩處大型建築基址,並且出土一批周初的甲骨文,又曾多次發現銅器窖藏。其他地方的重要發掘則有:洛陽東郊的西周王室鑄銅遺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國早期貴族墓地。各地成批出土的西周銅器,不少具有王世明確的長篇銘文,爲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是中國曆史上這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的實證材料,現已從考古學上明確,中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並且是生鐵鑄件和塊煉鐵鍛件同時出現。戰國時期鋼鐵生産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以塊煉鐵爲原料的滲碳鋼制品。集中代表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列國都城,幾乎都曾作過勘察工作,對其布局情況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各地發掘的幾千座東周墓葬,是研究當時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和禮制變化情況的寶貴資料,其中,春秋中期的淅川下寺楚墓和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所出失蠟法青銅鑄件,曾侯乙墓保存完好的整架編鍾、編磬和其他樂器,江陵楚墓出土的戰國晚期錦繡衣物,突出地反映出這個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銅器銘文和竹簡、盟書的大量文字資料,既對文獻記載有重要的補充,又使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過去不被重視的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考古研究,40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年代下限延伸到明代。曆代都城遺址的勘察發掘已經全面展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進行工作的項目有: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這些城址的布局都已基本勘察清楚,並且分別對當時的宮殿和其他重要建築遺迹作過大規模發掘。以後,陸續又對鄴城遺址、南宋臨安城、三國時代孫吳的武昌城、六朝的建康城、北魏的平城及北宋汴梁城等遺址作過考察。考古資料足以說明中國都城建制的演變輪廓,其中包括平面布局、宮城位置、主幹大道和裏坊制度等,發展變化的規律非常明顯。此外,對曆代的地方城市也曾進行一定的考察。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陵墓制度,是曆史考古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曆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馬俑坑等的發掘,西漢諸陵的調查和杜陵門址、寢殿的發掘,六朝陵墓的調查和若幹帝陵的發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發掘,唐代和北宋諸陵的調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發掘。通過這些工作,大體明確了陵園平面布局的變化情況。各地發掘的不同曆史時期的墓葬數以萬計,積累資料較多的地區都已分別進行了各代墓葬的編年研究,其中既有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大葆臺漢墓及唐代昭陵、乾陵的陪葬墓那樣的高級貴族大墓,又有各級官吏、地主以至貧苦平民的墓葬。詳細考察各個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葬制的發展變化,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具體了解。各地墓葬所出數千方墓志,又對文獻記載中的史實有許多補正。
  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關科技部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發掘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的冶鐵遺址,並對出土的鐵器作系統的工藝考察,揭示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曆代瓷窯遺址進行廣泛調查和重點發掘,結合工藝考察資料,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曆史,探討不同窯系的燒制技術和産品特點,並結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進行瓷器器形和紋飾演變的分期斷代研究。積累資料較多、取得較好成績的還有絲織品、度量衡器、漆器、玻璃器等項研究。
  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發掘,也取得重要收獲,例如,東北地區的東胡等族遺存,高句麗、渤海的城址和墓葬;北方地區的匈奴、鮮卑等族遺存;新疆的漢代西域諸國和高昌、突厥等族遺存;雲、貴、川地區的西南夷系統青銅文化及南詔、大理遺迹;西藏的吐蕃和古格王國遺迹等。另外,又對額濟納河流域和敦煌附近的漢代烽燧遺址、內蒙古等地區的秦漢長城遺址、新疆吉木薩爾的唐北庭都護府城址、東北北部的金代界壕遺址重新進行一定規模的勘察或發掘。這一系列工作,爲研究各地古代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闡明廣大邊疆和內地悠久的曆史關系,提供了確切的實物證據。
  中外關系方面的考古研究也備受重視。對同“絲綢之路”有關的考古發現,主要是波斯薩珊朝銀幣、金銀器、織錦和東羅馬金幣、玻璃器等文物。海上航路的考古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開展。
  新出土的各種古文字資料,無論是過去已有相當積累的殷墟甲骨、商周金文、戰國秦漢簡牘、曆代石刻和璽印,還是前所未見的周原甲骨、侯馬盟書、馬王堆帛書,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都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一代的發現。這方面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同考古學緊密地結合,在全面整理各方面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考古書刊的編輯出版
  曆年出版的重要考古報告,內容多屬最新發掘資料。重要者史前時期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泎河》、《西安半坡》、《廟底溝與三裏橋》、《京山屈家嶺》、《大汶口》、《元君廟仰韶墓地》、《寶雞北首嶺》、《青海柳灣》等;商周時期有《輝縣發掘報告》、《長沙發掘報告》、《鄭州二裏岡》、《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上村嶺虢國墓地》、《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殷虛婦好墓》、《曲阜魯國故城》、《江陵雨臺山楚墓》等;秦漢時期有《雲夢睡虎地秦墓》、《洛陽燒溝漢墓》、《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廣州漢墓》、《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三門峽漕運遺迹》、《鞏縣鐵生溝》等;唐宋時期有《唐長安大明宮》、《西安郊區隋唐墓》、《南唐二陵發掘報告》、《白沙宋墓》、《陝西銅川耀州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的發掘材料,整理出版的有《浚縣辛村》、《山彪鎮與琉璃閣》、《吐魯番考古記》、《塔裏木盆地考古記》、《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唐長安城郊隋唐墓》等。過去發掘的安陽小屯殷墟建築遺存、侯家莊西北岡商代陵墓,以及殷墟所出陶器和青銅器,則在臺灣省陸續出版報告。
  新近出土和舊日傳世的各種考古資料的重要集錄,多屬古代銘刻方面。甲骨文、青銅器和其他古文字方面有《小屯南地甲骨》、《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商周青銅器紋飾》 、《侯馬盟書》、《古璽彙編》等;簡牘和寫本文書有《睡虎地秦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武威漢簡》、《居延漢簡甲乙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吐魯番出土文書》等;曆代碑刻有《漢石經集存》、《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千唐志齋藏志》等。又有漢唐壁畫、畫像石、唐三彩、銅鏡、瓷器、度量衡器和石窟寺等方面的資料集錄。集成性大型資料彙編的編輯出版方面,《甲骨文合集》13冊、《殷周金文集成》和《中國石窟》也已陸續出書。
  考古學家個人的重要論著、論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尹達《中國新石器時代》、夏鼐《考古學論文集》及《考古學和科技史》、《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 、安志敏《 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等;專著有北京大學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陳夢家《殷墟蔔辭綜述》及《漢簡綴述》、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和《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二書,以及文物編輯委員會彙編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中國考古學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全面總結。
  考古學刊物《考古學報》、《考古》和《文物》合計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來又先後創辦了《 文物資料叢刊》、《考古學集刊》、《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江漢考古》 、《史前研究》等刊物 ,並出版了《中國考古學年鑒》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64.html?tp=0_01
 
 
 
 

台長: 阿楨
人氣(7,341) | 回應(19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風中緋櫻》
此分類上一篇:《青銅文化》

顯示全部192則回應

阿楨
人類起源地找到了!波劄那尚比西河 20萬年前豐沃湖區 2019-10-29 聯合報

澳洲迦文醫學研究機構遺傳學教授哈耶斯(Vanessa Hayes)認為人類祖先在非洲巨大湖泊馬卡迪卡迪湖泊(Lake Makgadikgadi)附近安頓下來,在這裡待了7萬年後,開始遷徙。氣候變遷導致綠色土地生成促使人類發生三波遷移,第一波及第二波遷移發生於13萬年及11萬年前。第一波遷移往東北方,第二波遷移往西南方,第三波則在非洲待到今天。
該研究透過非洲人身上數百個粒線體DNA追蹤人類族譜比對而成。
然而,這份發表在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教授斯金格(Chris Stringer)表示,人類的演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他說,「你不能光用現代線粒體方式重塑單一地方人類起源,我認為這是過分解釋資料,因為你只專注在一小部分的基因體,這無法給你人類起源的全貌。」
2019-10-30 08:04:38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5:34:18
阿楨
《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5G商用位居前二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
  2019-04-10,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在全球六地同步發佈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位於巨橢圓星系M87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品質為太陽的65億倍。
  5G正式商用,5G元年到來
  2019-06-06,中國工信部正式發佈5G商用牌照,至11月,中國5G套餐簽約用戶數達87萬,開通5G基站11.3萬個。同時,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之後,在5G技術領域終於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谷歌宣佈實現量子霸權
  2019-10-23,《自然》雜誌發表了谷歌研製的量子電腦首次實現“量子霸權”,這台量子電腦用200秒就能解決的問題,當今最先進的經典電腦需要花費1萬年才能解決,Sycamore量子晶片由54個量子比特構成。但IBM提出質疑,認為採用先進演算法的電腦在兩天內就能完成任務。Sycamore在進行20輪模擬後只能保證0.2%的精度。筆電的中央處理器可以無故障運行數年,但Sycamore必須每隔幾微秒就停止一次。
  嫦娥4號2019-01-03在月球背面著陸
  2019-05-16,《自然》發表了: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
  死豬大腦恢復部分細胞功能
  2019-04-18,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內納德•塞斯坦發表論文,利用全新的體外灌注系統BrainEx,成功讓死豬的大腦恢復了部分細胞功能。
  亞馬孫森林大火
  2019年8月,亞馬孫雨林再次發生嚴重火災,並持續了3周以上的時間,燒毀森林超過80萬公頃。亞馬孫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如果毀壞面積達到20%~25%,亞馬孫雨林可能就會進入衰退期,引發生態災難。而目前,已經有15%~17%的雨林被毀。
2020-01-08 08:58:45
阿楨
世界第二例愛滋病治癒病例
  2019-03-05,《自然》:一名感染HIV的“倫敦病人”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病情得到了緩解。停止服用抗HIV藥物18個月後,這位病人體內仍然檢測不到HIV,他也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在他之前,“柏林病人”經歷了大劑量的放化療,完成了兩次移植後,最終擺脫了愛滋病。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
  2019-07-12,《科學•進展》的論文中,英國物理學家保羅-安東莞•莫羅展示了他和同事拍攝到的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莫羅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系統,當兩個相互糾纏的光子通過分束器分開後,會沿著兩條光路傳播,其中一個光子被探測器檢測到之後,也會觸發另一條光路上的相機進行拍照,進而可以捕捉到糾纏量子的圖像。
  基因研究首次論證現代人類確切起源地
  2019-10-28,澳大利亞科學家瓦妮莎•海斯發表論文稱,通過對1217人進行血液採樣,分析L0線粒體DNA,首次把現代人類的起源地指向20萬年前的馬卡迪卡迪濕地,但也有不少科學家指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有待商榷,因為僅從線粒體DNA這一個層面來確定現代人的起源地並不可靠,而且此前通過研究Y染色體,科學家還得出過相反的結論——人類起源於非洲西部,而不是南部。
  馬德里氣候大會未能取得重要成果
  2019-12-15,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里大會在延時兩天之後落下帷幕,碳市場機制的探討上,各方未能取得共識,只能留待來年審議。
  相關新聞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與德荷蘭科學家合作,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干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在四大關鍵指標上均大幅刷新國際記錄,逼近實現量子計算研究的重要目標“量子霸權”。
2020-01-08 09:00:46
阿楨
石峁遺址出土石雕遠超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判斷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20-01-10透露,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遠遠超出以往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斷。
石峁遺址的主體內涵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內、外城共同拱衛皇城台,目前考古資料顯示,皇城台為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
大台基平面大致呈圓角方形,邊長約130米,夯土台芯,四周以石牆包砌。大台基南護牆處最為重要的發現是70余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少量為雙面,以減地浮雕為主,還有少量陰刻、圓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較大,雕刻最為傳神。
這些石雕可能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密切相關,也可能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楨:饕餮紋)。
考古工作表明,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
  回應
一看就是商朝青銅器(楨:饕餮紋) 他爹
這是堯舜、大禹時期的遺址呀
夏存不存在,不用爭論了吧
如果有一個學術意義上的夏朝,那麼這個時段應該是夏早期,夏早期都這水準,複雜的社會分工必不可少,這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牧獵部落幹的事,夏之前是什麼?
雖然總有懷疑論者說中華文明其實不過3千年,但現良褚遺址已經證明最最起碼5000多年了。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1_10_531180.shtml
2020-01-11 07:44:36
阿楨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2020-03-12,《自然》雜誌刊登了緬甸琥珀中的一項新發現: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文章作者邢立達等人將頭骨鑒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們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文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件頭骨標本保存得很好,並且X光掃描和重建也比較清晰,對於緬甸琥珀來說很難得。然而,讀完全文之後,我們發現,論文斷定這件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援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
  我們一般說的“爬行動物”早在約2.5億年前,就演化出兩大繁衍至今的分支,一支叫主龍類(archosaur),包括鱷類、翼龍、恐龍等。恐龍中的一支演化成鳥類,所以鳥類可說是一類特化的恐龍。另一支叫鱗龍類(lepidosaur),包括喙頭蜥、蜥蜴、蛇等。屬於主龍類的恐龍/鳥,和屬於鱗龍類的蜥蜴,不僅分家時間早,親緣關係很遠,而且在骨骼的很多方面,尤其是頭骨形態上,都存在顯著而穩定的差別。因為中生代的古生物化石無法提取DNA,這些細緻、獨立的骨骼形態特徵,就具有了重要的鑒定意義,是化石分類的決定性依據。
  疑點1.頭的形狀能證明它是鳥嗎?
  疑點2.不合理的系統發育分析
  疑點3.沒有眶前孔的鳥?
  疑點4.長著側生齒的鳥?
  疑點5.神秘的方軛骨
  疑點6.蜥蜴才有的鞏膜骨
  疑點7.史上牙齒最多的鳥?
  疑點8.體型大小
  疑點9.沒有羽毛?
  疑點10.奇特的措辭和邏輯鏈
  建議
  我們希望論文作者對上述質疑儘快作出公開回應。同時也希望論文作者迅速公開CT掃描原始資料,讓其他科學家也能根據原始資料對現有的結果進行可重複性驗證。https://tech.sina.com.cn/d/c/2020-03-13/doc-iimxyqwa0089575.shtml
2020-03-16 07:17:03
阿楨
關於尼安德特人的9個驚人事實 比你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2018-10-07

尼安德特人被誤解為駝背、野蠻、多毛、啞巴,這主要源於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事實上,即使是第一次對尼安德特人的骨骼重建,在膝蓋處彎曲彎曲,也是法國古生物學家Macellin Boule使用了一個患有嚴重關節炎的老年男性尼安德特人的骨頭,結合了Boule對尼安德特人更像猿人而不是像人的預期。
1.尼安德特人埋葬了他們的死者並留下了墓碑。
2.尼安德特人是藝術家。不僅進行象徵性思維,還創造了地球上已知最早的洞穴藝術。
3.尼安德特人知道如何控制火。
4.尼安德特人是非常熟練的獵手,手很靈巧,捕獵策略也是經過計算的,知道馴鹿的遷徙模式,並根據獵物的移動時間,在特定的狩獵地點停留。
5.早在1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現代人就與尼安德特人相遇並交配。
在大約20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出現在非洲之後,一些人最終離開了非洲大陸,與中東或阿拉伯半島的尼安德特人混居在一起。這兩個族群的化石和石器可以追溯到大約12萬至12.5萬年前。這群現代人滅絕了,但他們的DNA仍然存在於尼安德特人身上,尼安德特人後來向東定居西伯利亞。與此同時,另一群現代人在更晚的時候離開了非洲,在5萬到6萬年前與尼安德特人雜交,尼安德特人從歐洲向南遷徙至中東。在後來的遷徙中,尼安德特人與現存的歐洲人和亞洲人的祖先雜交,然後傳播到歐亞大陸。這群現代人中的一些人也遇到了丹尼索瓦人,他們獲得了美拉尼西亞人和一些亞洲人的DNA。目前還不清楚這些遭遇是如何發生的——它們是和平的聚會,還是一群人搶劫了另一群人的雌性後代?
2020-04-02 08:06:30
阿楨
6.與尼安德特人交配對我們的健康有害,這種遺傳包括血塊和中風、抑鬱、皮膚損傷、菸癮傾向,甚至由於硫胺素失衡導致的營養不良。
7.尼安德特人照顧生病和年邁的家庭成員。
8.尼安德特人的聲音又大又尖。由舌骨的存在和位置,他們能夠進行複雜的語言,能夠像我們一樣發聲。
9.尼安德特人在極冷和極乾的氣候變化和智人流入他們的領地的「物種漂移」中逐漸消失,在4萬年前滅絕了。

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_百度百科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兩萬四千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發佈,研究結果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
2017年,3月3日美國《科學》雜誌3日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2020-04-02 08:07:42
阿楨
古人類DNA對現代人影響很小 2020-04-29 新浪科技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雀斑、紅發,甚至嗜睡症來自家族樹中的尼安德特人,那可就錯了。的確,每個人在基因組中攜帶了尼安德特人的痕跡,但據《科學》報導,一項對數萬名冰島人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遺產”對他們的身體特徵或患病風險幾乎無影響。
  大多數歐洲人和亞洲人有1%至2%的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美拉尼西亞人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有另外3%至6%的DNA來自丹尼索瓦人,後者是20萬到5萬年前分佈于亞洲的尼安德特人近親。
2020-04-30 08:22:06
阿楨
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2020-05-16 中新網記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團隊聯合多單位歷時8年的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新石器時代古北方人群在遷徙和基因傳播方面對所有現代人群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該研究首次通過古基因組資料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並確認整個東亞沿海族群之間都存在遺傳聯繫。研究成果論文5月15發表《科學》(Science)。
  團隊依託古DNA技術,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其中,涉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樣本,包括來自北方山東、內蒙古地區5個遺址(扁扁洞、小荊山、小高遺址、博山遺址、裕民遺址)距今9500-7700年的7個個體,及南方福建、臺灣海峽2個遺址(奇和洞、亮島)距今8400-7600年的3個個體。
  研究觀察到,中國人群與歐洲人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演化歷程差異較大。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即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發現中國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現今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回應
完了,菜菜子南島尋親還是認回來了...
過去西方和日本很多學者的觀點是人類從非洲走出來,先到東南亞再到臺灣日本,然後到中國。現在反過來了,對逆向民族主義是個打擊。
2020-05-17 09:04:06
阿楨
搬南島民族大石 砸台獨自己的腳 2020/06/03

台灣獨派人士總愛大談台灣與南島語系民族的系出同門,作為台灣與中華文化圈毫不相關的明證。「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而且還擴散至海南島地區,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往東更擴散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往西遠及東非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廣大的南島語系發祥地就在台灣」。
事實上,反而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南島語系源自大陸東南沿海」這個觀點。除了此次付巧妹發表的族群古基因研究外,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考古團隊也曾發表類似結論的研究,經DNA分析顯示,福建馬祖列島的亮島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南島語族人群,距今有8000年歷史。

南島語系尋根 原住民來自福建 2020/06/03

大陸一項從遺傳學分析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遷移與混合的研究顯示,中國古南方人群在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來自中國南方。這項研究也被刊在美國權威科學雜誌《科學》。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完成,以遺傳學的角度揭開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遷移與混合之謎,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與基因交流的研究。
2020-06-03 06:57:21
阿楨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20-09-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路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
  回應
完全版是: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倭奴!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呆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希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直立之後無靈長,用火之後無哺乳,人類正統在狗窩!
2020-09-26 08:06:31
阿楨
華夏文明的起源,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只有三千年?雙重標準的西方2020-10-19

  從初中開始,學歷史的時候,歷史老師就給我們講解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相繼消失的時候,也只有東方這個古國屹立不倒。然而西方學者是以文字的起源,作為文明的標準,而中國的甲骨文出現的時候是在商朝,他們認為中華文明只有三千年。那夏朝呢?
  河南洛陽的二裡頭文化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然而還是不被西方所謂的三條標準(要有城市/文字/複雜的禮儀)認可,國內學者還加了一條標準:要有冶金術的存在。不過,後來這些標準都有爭議,美國考古學家研究認定,雅瑪文明的繼承者印加文明就沒有文字。而中國最早的冶煉技術,出現在西元前4600年~前4400年的姜寨遺址。
  而紅山文化的最新檢測,更是把中國的起源推到八千年前。良渚文化更是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對玉的製作更是豐富,數量之多和精美。
  至於西方為什麼不認同我們的歷史,最大的原因還是: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可怕,在中國考古,越考出現的文明越多,歷史就越往前推,他們根本不敢相信,而西方國家他們考古,只能前往中亞,而中亞的歷史斷層嚴重,文化交集複雜,他們發現考來考去也得不出個所以然來,今不像中國這邊系統化的考古,因此他們最擔心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再來看看西方國家是怎麼雙重標準的,在中國,史料記載的東西,他們一概否認,必須用文物來證明。然而,古希臘盲詩人荷馬著作的《荷馬史詩》,是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編寫而成。西方學者卻把它當做史料,去研究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中國可是有史官這職位的,為什相信《荷馬史詩》,卻不認同中國龐大的史料?果真是雙重標準,好吧,你們高興就好,中國的文明就擺在那,我們相信就好,期待我們重回巔峰的時刻,而文化是我們重要的基礎。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6829&s=fwzxhfbt
2020-10-21 09:10:16
阿楨
西班牙文物修復又翻車!網友:聖女修成特朗普

西班牙的文物修復又雙叒叕翻車了!
如果你看過
19世紀著名畫家埃利加斯•加西亞•馬丁內斯的作品《戴荊冠耶穌》修復前後
馬德雷拉古堡修復前後
埃斯特利亞小鎮教堂中的聖喬治雕像修復前後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要用上“又雙叒叕”這個網路用語了。
2020-11-10,西班牙《阿貝賽報》、英國《衛報》等媒體關注到西班牙帕倫西亞市的一處古跡修復。
  回應
別說西班牙了,國很多文物修復也拉跨的很。
能不能別每次看外國戲份的時搞這種代入。歡迎你把你覺得拉跨的文物修復也曝光下,讓我們開開眼怎麼跟西班牙一個水準的。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0338
2020-11-12 09:18:32
阿楨
日媒: 中國“非遺”數量為何世界第一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2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12月17日,中國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今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於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2000多年前開始的端午節文化外,中國的篆刻技術、書法以及代表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經歷漫長歲月,至今依然紮根於社會。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高。比如,京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絲綢製品、針灸等,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廣為人知。此次入選“非遺”名錄的太極拳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多愛好者。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計算,少數民族僅占中國人口的8%,但人口總量超過1億,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入選“非遺”名錄也得益於政府的支持。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後中國政府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宣傳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中國無疑扮演了“優等生”的角色。
2020-12-28 07:35:26
阿楨
周代貴族女性化妝品中發現植物精油 2021-03-12 觀察者網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21-03-12: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對垣曲北白鵝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兩周之際高等級墓葬九座,出土文物標本500多件,初步認定該處墓地為召氏家族太保匽中(燕仲)一支在東周王畿內的采邑公共墓地。尤為特別的是,M4、M6及M9三座女性貴族墓中發現七件微型長方形或車形銅盒,造型小巧精緻,為目前同期墓葬中一次性出土最多者。
科學分析結果顯示,M4銅盒殘留物中發現大量動物脂肪、植物精油及朱砂等,應是以動物脂肪為基質,添加植物精油,並可能以朱砂為顏料的美容化妝品。M9銅盒殘留物中發現方解石、文石,應為美白類美容化妝品。銅盒中發現的植物精油,在中國古代化妝品之中也屬首次發現,為先秦時期植物精油提取、利用及中國古代化妝品的生產和發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化妝品,世界各地均有發現。英國倫敦曾出土一盒西元2世紀羅馬時期的化妝品,主要成分為反芻動物油脂、二氧化錫(SnO2)及澱粉。湖北鄂州曾出土過一盒三國時期的紅色化妝品,主要成分為油脂和朱砂。與垣曲北白鵝墓地銅盒年代接近的是陝西渭南劉家窪芮國墓地高等級男性墓葬微型銅罐中發現的美白麵霜,主要成分為一水碳酸鈣(鐘乳石)和反芻動物體脂(牛脂),其也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3_12_583834.shtml
2021-03-14 08:38:02
阿楨
川大教授李競恒:在這些方面,三星堆和中原一模一樣 2021-03-25

觀察者網:三星堆出土的黃金權杖、青銅大立人和青銅縱目面具充滿“異域風情”更是備受關注。但我們也看到三星堆同期出土的玉琮、青銅尊、陶器仍是具有中原色彩的。到底該怎麼審視三星堆與中原文明的聯繫?
李競恒:三星堆有點類似敦煌的角色,是一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所以肯定會體現出和外部文化交流的一些特徵。但基本文化屬性是中國的,這是毋容置疑的。
三星堆的禮制,受到過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強烈影響,比如三星堆的重要禮器玉牙璋,就是二裡頭牙璋的形制。又比如青銅獸面牌,這是二裡頭的重要禮器,三星堆也有這種青銅獸面牌。三星堆的陶盉在形制上與二裡頭的陶盉一樣,其功能都是祭祀“上下神祇”,實現“上下交泰”的禮制功能。
三星堆的青銅神樹,體現的宇宙觀完全是中華文明的,當時中原信仰是宇宙中心有建木、若木這些神樹。
李競恒:三星堆比同時期的中原更重視黃金,這屬於一個地方性的習俗,一點也不奇怪。當時是方國聯盟,王夫之、梁啟超、王國維等學者都談過,夏商中原王朝相當於是一個“盟主”而已,這個盟主對於聯盟中各方國的禮俗、習慣都是不干預的。《禮記•曲禮下》說:“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孔疏:“俗者,本國禮法所行也”,就是說要尊重各方國、諸侯的地方習俗,不要去改變它。
2021-03-26 09:16:23
阿楨
美媒:文化偏見讓西方忽視中國考古成就

美國《華盛頓郵報》2021-05-11這是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但西方正置若罔聞 副題:與中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考古發現相比,(西方對)埃及考古發現鋪天蓋地的報導暴露文化偏見 今年4月初,有消息稱在盧克索發現距今3000年的“失落的黃金城”阿托恩(古埃及信奉的太陽神)。該發現得到美國多家(主流)媒體突出報導。這與美媒對中國三星堆遺址一系列驚人新發現的缺乏關注,形成鮮明對照。三星堆發掘出500多件文物,包括大型黃金面具、象牙、青銅器等。這當然值得關注,因為這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如何形成的理解。
埃及和中國的考古對我們理解人類歷史都至關重要,那西方對二者的關注為何存在如此強烈反差?兩個原因使埃及考古在西方引發共鳴。首先,西方存在一種實為殖民主義遺產的浪漫主義情愫,如今的有關報導是帝國主義傳統的產物。其次,對地中海地區(考古)發現的關注凸顯一種持久偏見——把美國列為地中海文明的直系“傳人”。
相比之下,中國考古被視為與美國文明無關。但這種觀點應被重新考量。首先,約6%的美國人為亞裔,是“美國故事”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是,所有古代文明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都值得研究探討,而非取決於是否與希臘-羅馬-歐洲“血統”存在地理或所謂的文化聯繫。所有陌生的生活經歷對歷史研究皆有價值。與其他地區相比,沒有任何理由說明打造埃及文明“紀念碑”與美國的多樣化根基存在更緊密關係。
說近來針對亞裔的暴力源自美國媒體忽視中國考古,或許牽強。但認為中國歷史並非“我們的”故事,絕對是一種隱秘的有害想法,這會加劇所謂亞裔美國人是“異類”的觀念。美國社會源於不同地理和文化根基,我們應努力承認並讚美這些多樣化來源,包括更關注中國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
2021-05-15 09:51:49
阿楨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2021-11-17 07:04:01
阿楨
“神秘面紗”揭開!9500年前就有南北方人之分了 2020/05/19 中國青年報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線上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主導,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
  “我國南方大陸炎熱潮濕的氣候導致南方的樣本材料不僅稀少,而且微生物DNA污染嚴重,人類DNA被高度甚至完全降解。”他們深入南方30多個遺址,採集了257例古代人類樣本,,最終取得突破,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可成功捕獲僅占0.03%的人類核DNA。
  結果發現,在沿著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裡,至少從9500年前起,他們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而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島嶼人群,至少從8400年前起,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這意味著,早在9500年前,我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逐漸縮小了。付巧妹說,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至少在80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2022-07-17 08:10:41
阿楨
有關東亞與東南亞祖先人群,學術界有一個“兩層假說”,即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國福建奇和洞人與臺灣海峽亮島人等古南方人群,屬於“第一層”人群,他們與從事農業經濟的“第二層”農業人群,也就是現代東亞人,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付巧妹團隊通過這次古DNA研究卻發現,在至少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東南沿海出現。
  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
  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就不斷遭遇近東遷徙而來的農業人群,以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換言之,外來人群長期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根據這次研究可以看到,雖然早在9500年前,我國南北方人群已經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
  “這說明我們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影響,遷徙互動,也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付巧妹說。據她推斷,這可能與我國是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獨立起源中心有關,不需要外來人群帶來農業,就能夠較好地自給自足。
2022-07-17 08:16:34
阿楨
“人間佛教”:中國宗教發展的成功因素 2022/10/04

中國佛教發展成功的核心在於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理論的思辨與實踐,通過“世俗化”與“中國化”融入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建設與實踐之中。
  回應
人間佛教核心是行菩薩行入世改造世界,實現人間淨土,出並不是世俗化,實際上佛教已世俗到不能再世俗了。

關於臺灣人間佛教現象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討論 林瑋婷 臺大社研所碩士

(二)人間佛教現象與世俗化理論的爭議
  目前關於人間佛教神聖性與世俗性之討論,可分成三種看法。(1) 宗教過度世俗化而喪失神聖性,此可以林端的說法為例。 (2) 神聖與世俗的結合或說統一,亦即世俗事物的全面神聖化,以鄭丹琳的說法為例。 (3) 神聖與世俗的辯證,亦即神聖邏輯和世俗邏輯各自仍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自主性,兩者相遇可能結盟,亦可能有矛盾衝突。Chandler研究佛光山,偏向強調神聖與世俗的良好結合,而不強調神聖性的喪失。
  社會學如何回應這些社會焦慮與關懷,又不直接落入價值判斷決定研究內容的困境,而神聖與世俗關係的討論又能怎樣地深化,不會僅停留在「正反合」三種類型上打轉,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當代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世俗化”與“庸俗化” 姚彬彬《臺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

摘 要:當代臺灣佛教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以及中台禪寺之“四大道場”為主流,四個派系中,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皆以開展“人間佛教”為旗幟。目前“四大道場”並立的格局,已經逐漸向佛光、慈濟之“雙峰並峙”的格局發生轉移。但其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分“世俗化”進程中的種種兩難問題,甚至導致了“庸俗化”和推廣偶像崇拜的弊端,無形中充當了“一切存在皆合理”這種世俗觀念的辯護士,此種種現象值得鏡鑒和反思。
2022-10-04 07:38:20
阿楨
帕博博士研究表明 尼安德塔人沒滅絕 我們就是! 2022/10/03 中時

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剛剛揭曉,今年並不是頒給發明某種生物醫療技術團隊,而是給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質人類學家-帕博(Dr.Svante Pääbo)博士,他開發的的古DNA還原技術,重構了人類演化的譜系。原本以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與智人(Homo sapiens)涇渭分明、毫不相干,但是他的古DNA證據卻顯示,我們現代人的血統裡混有尼安德塔人的DN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2022/10/04 中時

帕博進入醫學院並非想從事醫療或是研究醫學,他最初是想學考古,但是他認為考古的學程太過緩慢,最後決定先進醫學院,並研究免疫學。在學期間他運用醫學院學來的理論跨入考古領域,研究木乃伊的DNA,最後還複製成功,研究成果也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他的研究成果後也被廣泛用於研究猛獁象、陸棲樹懶、洞熊和恐鳥等絕種動物遺傳學上。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另一種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基因研究上獲得成果。丹尼索瓦人是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洞穴中發現另外一種古人類,他的基因與現代的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與澳洲土著的基因也有約5%的共同之處,這證明瞭現代人類的「非洲起源說」並非那麼單純,而是在時間長河中持續地與不同的古人類產生基因交流而形成今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物種。
2022-10-04 07:39:56
阿楨
非洲起源論和多地起源論,到底在爭論什麼 2022-10-10

學術界學術界爭論的是,到底是最後一批出非洲的智人把之前其他出非洲的群體都取代了,還是之前出非洲的群體有後裔存活,並和最後這批混血形成了現在的智人,前者叫非洲起源論,後者叫多地起源論。

人類多地起源說- 維琪百科

多區域假說最初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沃波夫(Milford H. Wolpoff)、索恩(Alan Thorne)和中國人類學家吳新智於1984年提出的,該理論聲稱,人類是透過在世界各個不同區域之內的適應,再加上那些區域之間的基因流動,兩相結合而發生演化。單地起源說認為現代人的起源是晚近的,約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人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區的人類,而多地起源說認為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人並沒有完全取代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而是與早期人類有基因交流共同塑造了現代人類。該學說有化石證據、考古證據和基因證據支持。
2022-10-11 08:37:10
阿楨
蒙古發現匈奴龍城遺址,其實龍城不是匈奴都城 2021-07-03

蒙古國烏蘭巴托國立大學近日宣佈,經過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終於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大約470公里處的地區被找到。遺址中中發現了“天子單于”字樣瓦當,而另外一塊殘片上的文字釋讀為“天子單於與天毋極千萬歲”。該都城周圍由內外兩層城垣包圍,裡面有一個人工水池,來自蒙古的伊德爾杭蓋博士認為發現的這些文物“這足以證明我們找到的遺址就是‘龍城’遺址。城池相距中蒙聯合考古隊此前共同發掘的三連城遺址並不遠。”
其實提到龍城,絕大部分國人想到的都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的龍城和飛將具體指的是哪座城?哪個將領?之前還曾引起過爭議。
有人認為龍城就是衛青擊破匈奴的老巢,而飛將指的就是漢代名將,號稱飛將軍的李廣。
也有人認為龍城指的不是一座城;飛將也指的不是一個人,而已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守衛邊疆所有將士的代稱。
根據記載冒頓單于召集部落開會的時候,在正月先是所有人在單于所在的單于庭小規模聚會,小規模祭祀;等到五月份水草豐茂的時候,才會召集匈奴各部在龍庭大規模集會,在這裡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祭祀鬼神……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史記-匈奴列傳》
而眾所周知,匈奴是追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匈奴單于也不例外,他也得跟著季節變幻帶領部落遷徙。所以說單于庭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一般匈奴單于本人所在的大帳就是單于庭所在。
但是龍城雖然不是單于庭這樣發號施令的政治中心,但是它在所有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因為龍城的作用是當時所有匈奴人心中祭天的聖地所在。
這個地點應該是固定的,但是匈奴人的習性也決定龍城只有大規模祭祀、集會的時候才會集結絕大部分的匈奴人,平常的時候守衛此地的人應該不會太多,畢竟大部分匈奴人需要放牧才得以維生。
  相關新聞
匈奴龍城現世,出土漢字推翻衛青千年誤解
  回應
游牧的匈奴没有土木建筑,可汗的驻地也是穹庐。这应当是常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oiXL2UzxU
2022-11-01 11:25:27
阿楨
誰說摺扇從朝鮮半島傳入中國? 2022-11-02 孟暉

折扇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1976年,河北戰國時中山王墓出土一具青銅折疊儀仗扇架,高13釐米,寬20釐米,在青銅弧形框架上,通過活軸裝有五支青銅扇骨,利用活軸,可以開合。
這種儀仗扇到漢代稱為五明扇。據《鄴中記》記載,十六國時代,石虎讓巧匠用雲母片做五明扇的,把五明扇合攏起來,五層雲母扇面的彩繪花紋就疊映在一起,清晰可見。

摺扇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人發明的? 2017-04-08

一、《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不過,駙馬是輕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
二、《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謝安取扇贈袁巨集,袁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後來摺扇雅稱仁風。但是,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扇子)談玄論道。
三、摺扇在北宋由日本發明傳入中國,具有豐富的史料證據證明。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道:摺扇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摺扇_百度百科

南朝的《南齊書•劉祥傳》説:褚淵以腰扇障日,元初胡三省《通鑑注》解釋“腰扇即摺疊扇。” 晉朝吳聲歌曲《夏歌二十首》: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
由於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漸掌握製作扇子的技術,《宋史•日本傳》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

中國扇子的起源和歷史 2017-10-31 棟藏閣主 發表於收藏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慢慢
演變出團扇和摺扇,但摺疊他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
源於日本說
蘇轍《楊主簿日本扇》:「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北宋鄧椿在畫史提到,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摺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裡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2022-11-03 09:19:40
阿楨
搬南島民族大石 砸台獨自己的腳 2020/06/03

台灣獨派人士總愛大談台灣與南島語系民族的系出同門,作為台灣與中華文化圈毫不相關的明證。「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而且還擴散至海南島地區,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往東更擴散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往西遠及東非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廣大的南島語系發祥地就在台灣」。
事實上,反而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南島語系源自大陸東南沿海」這個觀點。除了此次付巧妹發表的族群古基因研究外,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考古團隊也曾發表類似結論的研究,經DNA分析顯示,福建馬祖列島的亮島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南島語族人群,距今有8000年歷史。

南島語系尋根 原住民來自福建 2020/06/03

大陸一項從遺傳學分析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遷移與混合的研究顯示,中國古南方人群在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來自中國南方。這項研究也被刊在美國權威科學雜誌《科學》。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完成,以遺傳學的角度揭開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遷移與混合之謎,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與基因交流的研究。
2022-11-18 09:49:53
阿楨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2022-11-18 09:50:39
阿楨
“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2022-11-28

【本文來自《夏朝真的存在嗎?》評論區】
信史料當然不是100%全信,而想否定史料的話要有依據,我只說我對史料的信心來自何處。
第一,史記對於商代世系的記述和甲骨文基本一致。
第二,就是上面我說的二裡頭和王城崗遺址的發現,這都是按照史料去尋找夏都,結果找到了。
第三,歷史質疑太狠的人,大都是搞文學的比如胡適之,這些質疑都被考古發現掃進了塵埃。
下面是我“史料受統治者影響太大”觀點的論據:
第一,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出發點會形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觀,如《三國志》由晉人陳壽撰寫,陳壽雖為蜀人,亦為良史,但晉受魏禪讓,魏受漢禪讓,陳壽只能奉曹魏為正碩。劉備是竊據蜀地搞分裂還是大漢復興正統?
第二,史料可分兩種,一種是實錄,皇帝是可以直接修改實錄的。另一是的對前朝的官修史書,大量史料被刪除了,導致太史公寫始皇本紀時已看不到原初的記錄材料了。
第三,史料的不斷修訂演變,我們現在所讀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東漢明帝以後的版本,經過東漢的儒生和正統史家們的添加和篡改,已經不是司馬遷當年寫的樣子。如今讀到的《史記•孝武本紀》,並非真正的《漢武帝本紀》,而是在原本“丟失”以後,從《史記•封禪書》中截取的一部分,冒名為《孝武本紀》。
我們兩最大的分歧在於,有根據質疑我們就質疑它,沒有根據的話,為什麼要質疑?天天質疑,沒有意義。
  回應
《漢書》《史記》不是嚴格意義的史料,而是史書,就是經過增刪編選的系統性(主觀)編篡著作。
2022-11-30 04:57:23
阿楨
央視《2022年度國內、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2022-12-24 中國日報網

2022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
殷墟考古與甲骨文研究取得新進展
首次公佈的殷墟週邊的辛店、陶家營、邵家棚遺址三項聚落考古新成果,揭示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輝煌的殷商時代。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發現5000年前大型宮殿基址
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5000年前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夯土牆宮殿式建築基址,製作精湛的陶器和大量炭化水稻遺存等遺物遺跡,這對於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收穫
2020-2022年考古出土200餘件器物,包括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石鉞、最大的玉璜;龍首形玉器等的出土,對研究中國史前用玉制度及古代禮制具有重大意義。
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考古新發現
考古清理出道路、河道、墓葬等遺跡遺物,包含帶字簡牘800餘枚,官印封泥與私印封泥共800餘枚,體現了漢代中央政府在雲南的治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
浙江溫州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千年古港
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發現古城水、陸城門、成組碼頭等遺存,出土了大量遺物,實證了溫州港是我國宋元以來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填補了國內外海上絲綢之路港口類遺產的空白。
河南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重現古城千年繁華盛景
考古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17處,清理出的明代州橋結構基本完整,發現了北宋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對於探討北宋東京城的佈局結構,展現中國古代文明高度有重大價值。
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遺址見證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
考古清理出唐代至元代的各類遺址,出土遺物包括壁畫以及漢文、回鶻文和敘利亞文等多種文字遺存,實證了這一區域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的歷史事實。
2023-01-03 06:38:16
阿楨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現約4000年前石城防禦體系
考古清理出的遺址東門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史前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最為嚴密、形制最為規整的一套門址系統,也是認識中國史前及先秦城門佈局的重要案例。
四川鹽源老龍頭遺址發現千余座商代至西漢墓葬
清理出商代晚期至西漢初年的墓葬1400餘座,出土各類遺物共5500餘件,考古成果實證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豐富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整體性與共同性。
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打撈入塢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目前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2022年11月21日,古船成功實施了整體打撈,開啟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新階段。
2022年度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中國湖北發現100萬年前鄖縣人頭骨化石
中國湖北鄖縣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的距今約100萬年前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是歐亞內陸迄今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
以色列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發現80萬年前人類用火痕跡
以色列考古學家對光譜資料進行分析,在舊石器時代遺址埃夫隆採石場發現距今100萬年至80萬年前的人類用火遺跡,推進了目前人類用火始於50萬年前的認知。
俄羅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家族
科學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生活在距今5.4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家族,與以往出土單個尼安德特人化石不同,這是首次發現尼安德特人家族群體,具有里程碑意義。
印尼發現3.1萬年前人類實施截肢手術證據
印尼發現了一具距今3.1萬年的人類骨骼。骨骼左腿的末端被乾淨俐落地切割成一個平面,沒有壓碎或破碎的跡象。研究推測,這具遺骸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接受過截肢手術,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最早的截肢手術。
2023-01-03 06:40:11
阿楨
俄羅斯發現世界最古老吸管
1897年,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邁科普古墓,發現了八根西元前3500年左右的金制和銀制管狀器。2022年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管狀器可能是被用作公共宴飲活動中的吸管。
敘利亞發現4500年前人工雜交動物遺骸
考古學家通過基因測序發現敘利亞烏姆馬拉一處墓地中的動物骸骨,屬於一種由雌性家驢和雄性敘利亞野驢雜交而成的物種,證實了人類在4500年前就已經開展了雜交物種的繁育。
義大利出土24尊2000多年前青銅像
義大利托斯卡納區發現24尊保存完好的青銅像,其人物形象取自伊特魯裡亞文明中所供奉的眾神。該發現很可能修正義大利自古伊特魯裡亞到羅馬文明過渡期的歷史。
秘魯發現瓦裡帝國高等級工匠墓
秘魯北部海岸的瓦爾梅城堡附近,發現一座瓦裡帝國時期(西元600—1100年)的高等級墓葬。除墓主人外,還發現六具遺骸,根據研究推測,他們的身份均非武士而是高級工匠。
墨西哥發現2500余件阿茲特克帝國木制祭祀用品
墨西哥阿茲特克大神廟遺址發現了2500餘件形狀、大小和用途各異的阿茲特克帝國時期(15—16世紀)的木制祭祀用品,對瞭解木制文物的製作方法、用途和意義提供了新見解。
埃及圖坦卡蒙墓發現100周年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該墓葬是目前已知唯一未被盜掘的埃及法老陵墓,是埃及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2022年是圖坦卡蒙墓發現100周年。https://bj.chinadaily.com.cn/a/202212/24/WS63a6cf2ea3102ada8b228298.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Io7aDPHkQ
2023-01-03 06:40:56
阿楨
兵馬俑考古重大發現 甬道挖開佐證項羽欲發掘秦始皇墓 2023/01/13 中時

考古單位以最新的地理探測技術探查,所有進入地宮的甬道都無擾亂痕跡,研究者做地宮的金屬分析發現,地宮可能真的如傳言所稱有大量水銀存在。圖為秦始皇陵地宮。(圖/新浪網)
陝西省文物局公佈2022年度重要考古發現,耗時13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第3次發掘正式公佈的成果,除了清理出陶俑、陶馬、戰車與兵器等千餘件埋藏數千年古物之外,還意外地發現兵馬俑1號俑坑甬道有被人挖開過,判斷應是當年建造的秦兵帶領項羽軍隊由入墓甬道進入兵馬俑坑,可以佐證史書上有關項羽發掘秦始皇陵的記載。
根據史書與地方誌記載,歷史上曾嘗試挖掘秦始皇陵幕的當權者有2位,一是戰國時的項羽,另一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據《史記》、《漢書》記載,劉邦在與項羽於廣武澗對陣時,當面數落了項羽的10大罪狀,第4條就是指責項羽違背楚懷王約定,在秦地大肆掠奪、火燒了秦朝宮室、挖掘秦始皇陵墓。項羽當時為此大怒,發箭射中劉邦胸口,所幸傷勢不重讓劉邦逃過一劫。
楚漢相爭700多年後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還收集史料記述了項羽挖掘秦始皇陵的經過,指其動員30萬人搬運30天都運送不完,其間還發生牧人尋找羊隻進入陵墓,不慎引起火災的意外,火苗延燒90日仍未完全熄滅,足見陵墓與內藏器物規模極為龐大。
考古學者指出,兵馬俑一號坑有許多文物有焚燒過痕跡,坑內亦顯示有火災造成的嚴重破壞。而且許多兵器和車馬器都被拿走,陶俑也被打碎,說明一號坑建成不久就被遭到了挖掘和焚毀。至於為何只搶了一號坑就未再挖掘其他幾個陪葬坑,研究人員認為,項羽部隊遠征時間已久,獲勝後又搶奪大批財寶,士兵們都急著要帶著戰利品返鄉。也有可能是項羽未料到秦始皇陵規模比他想像的要大上好幾倍,因此才讓秦始皇陵大部份的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總之,地宮目前仍大致完整,考古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究,在還沒有足夠把握與充足的經費與技術之前,不會輕易打開地宮,未來可能還需要相當長時間才會啟動地宮的實體發掘。
2023-01-13 09:49:04
阿楨
為什麼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掘?

所謂古典考古學,就是針對古希臘的考古研究。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德法英都試圖通過對位於希臘和義大利的古典文明遺址的發掘研究,彰顯自己與西方文明之根的密切聯繫。
  回應
就是一幫蠻族崛起後,強行把自己塑造成古希臘繼承者,用古希臘文物和歷史給自己貼金,這種行為甚至都不如日本棒子越南自稱所謂的中華正統,畢竟算是正經跟著中國學的。
2023-02-27 07:39:20
阿楨
安徽省發現30萬年神秘古人類化石 全新人類分支 2023/08/13 中時

考古學家在中國大陸安徽省,發現距今約30萬年的古代頭顱化石,跟過去所發現過的任何史前人類化石都不同,根據上個月底最新的研究結果,可能指向人類物種樹中的一個新分支,目前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之上。
據《CNN》10日報導,來自中國大陸、西班牙和英國的國際團隊於2015年於中國大陸安徽省華龍洞遺址發現了這個頭顱化石,具體來說是下顎骨,同時還挖掘出15個其他樣本,據信全部來自晚更新世中期時期。
科學家們相信,約始於3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中期是人類演化的一個關鍵時期,涉及人或緊密相關物種(被視為人類)的演化,包括現代智人。
這項研究於7月31日發表在《人類演化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研究團隊發現這個被稱為HLD 6的下顎骨「出乎意料」,並且無法歸入任何現有的分類群。許多在中國發現的更新世中期古人類化石同樣難以歸類,並且以前被認為是異常的,根據這項研究。然而,這項發現以及其他最近的研究,正逐漸改變人們對晚更新世中期演化模式的認識。
通過將HLD 6的下顎骨與更新世中期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下顎骨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它具有2者的特徵。它的形狀與智人的下顎骨相似,即我們從直立人進化而來的現代人類。
但它也共享一個不同的分支的特徵,該分支來自直立人的演化,即丹尼索瓦人。與丹尼索瓦人(Denisova)一樣,HLD 6似乎沒有下巴。
西班牙人類演化國家研究中心(CENIEH)主任托雷斯(María Martinón-Torre)「HLD 6沒有真正的下巴,但仍具有些微特徵,似乎預示著這種典型的智人特徵,」「因此,華龍洞可能是亞洲已知的最早的史前人群,展現了這種原始和智人樣特徵的混合,」
研究人員推測,HLD 6必定屬於尚未命名的一個分類,而現代人類的特徵可能早在30萬年前就已存在,
根據她的說法,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正確地定位HLD 6。「需要更多的化石和研究,以了解它們在人類家族樹中的準確位置」
2023-08-13 08:38:08
阿楨
讀書隨筆:李輝《人類起源和遷徙之謎》2023-06-12

現代人是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一部分人在7萬至6萬年前走出非洲。
共有四大人種先後進入東亞,經過融合,形成了7大語系的族群,即漢藏(包括漢族)、侗傣、苗瑤、南亞、南島、阿勒泰(包括滿蒙)和印歐。O3-M122,南方比北方的多樣性高,顯示是從南向北遷徙。
大米(良渚)和小米(仰紹和紅山)區文化,結合為了中華文化。
漢民族的源頭文化,不是中原仰紹文化,而是紅山文化。
各地漢族的基因組尤其是Y染色體基本一致,漢族是多民族大雜燴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總結下,人類走出非洲,從南往北走入東亞,逐步形成了小米和大米文化區,融合形成了主體民族漢族以及中國各少數民族。
  回應
李輝要做些修訂了,近十年來古人類起源擴散的研究有了大發展,尤其2017年付巧妹做出了許多顛覆性的科研。1、中國支援多地起源說,不同于非洲單一起源說,該學說是1980年代由密西根大學教授沃波夫提出,現在逐漸有了較有力的考古證據支撐。比如:發現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在同一洞穴共同繁衍生活了三代的DNA。同時國內發現800萬年前祿豐古猿、20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萬年前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都是非洲走出來的嗎?2、據付巧妹團隊研究,遍佈今天大洋洲各大小島嶼的南島人,都發源于福建平潭縣奇和洞人。3、另外付巧妹團隊正在研究繪製東亞地區古人類遷徙路線,估計李輝團隊的第五章也要做大篇幅的修訂。從大米、小米文化區這一認知,在考古界的提法也還是很少的,不應如此簡單歸納。

付巧妹團隊首次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成分(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但北方影響更為廣泛。他們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
2023-09-15 07:59:04
阿楨
李碩2022年《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華北形成了殺人獻祭(人祭)的原始宗教,夏朝沿襲,商朝則更加嚴重。周人本無人祭傳統,但後來投靠商朝,為商朝捕獵用於獻祭的羌人。周武王伐紂後,曾模仿商人人祭。周公輔政,禁絕人祭,銷毀了有關人祭的記錄,發展出新的歷史敘事、道德體系和宗教理念。浙大歷史教授吳錚強:「李碩用學術的形式去構建一部小說,用了大量考古資料與典籍作為材料,吸收了大量學術成果,對普通讀者來說顯得特別學術性,但很多重要的創新性描述,不是依據史料與邏輯推導出來的學術結論。」
讀《翦商》 by陸偉飛

魏晉時杜撰的《尚書》《泰誓》,武王歷數紂王的罪行,包括“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這些就是《封神演義》中酷刑的原型。但《尚書•牧誓》就溫和得多:「今商王,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不積極祭祀自己的祖先);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排擠自家兄弟,重用無恥之徒,任憑他們到處胡作非為)」
李碩認為,剖心、刳腹的原型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行為。所以,商亡不該由紂王一個人來背鍋。二里頭的夏朝文明,偶有人殉,但商人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人牲最多的是武丁,九千多人,而紂王 104人。
人祭不是商人的發明,李濟認為,是商人跟早期蘇美爾人接觸中學習而來。希臘人也有人祭行為。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也有制度化的人祭行為。
導致紂王迅速兵敗的未必是人祭,而是東南的淮夷叛亂牽扯了商朝兵力,但是人牲主要是非商異族,怎能不激起他們持久的仇恨。
儘管周人沒有人祭人殉傳統,但《尚書•武成》記錄了武王克商後效商,用大量俘虜作為人牲。孟子認為伐紂是文武革命以至仁伐至不仁,怎會血流漂杵?“盡信書,則不如不無書”。
2023-09-30 09:19:03
阿楨
中國人殉史--維基百科

人殉,又稱生殉或活殉,是以活人陪葬,以繼續服務死者亡魂,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中國最早的人殉出現在良渚文化時期元(元前3200-2000)。大汶口文化(元前3500-2500)的花廳北區中也有人祭和人殉的墓葬,疑似受良渚文化影響(楨:? )。後來的龍山文化(元前3000-1900年)、二里頭文化(元前1920-1520)、都發現有殉人。

維基百科--人祭,

人祭(英語:human sacrifice)是一種古代宗教儀式(祭祀),即用人作為祭品來祭祀神靈,與它相似的儀式有動物祭。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文明均出現過以活人作為牲禮的現象,不能視作奴隸社會的證據。
而在鐵器時代,在舊世界活人獻祭逐漸減少。到了古典時代,人們已經視活人獻祭為野蠻的風俗;然而在新世界(當時的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歐洲人到達前,人祭依舊廣泛地存在。
中國
先商和商代早期的人牲比較少見,此後商人受東夷文化的影響逐漸流行人祭,於武丁時期達到人祭的頂峰,商代晚期又逐漸減少。殷墟人牲曾被當成商朝是奴隸社會的證據,但許多學者早就指出商代人牲絕大多數為戰俘,其次是罪犯。
周武王、姜太公、周公仍然實行人牲祭祀制度,並指責商紂王「昏棄厥肆祀,弗答」、「不恭上帝」、「不肯事上帝鬼神」,最終聯合殷人貴族攻滅了帝辛。西周統治者對外征伐頻繁,多次舉行殺俘獻祭儀式。
西周春秋時期的晉國、燕國、鄭國、吳國等地也都流行著人祭習俗。
從春秋戰國開始,人祭和人殉都受到了諸子百家的嚴厲抨擊。秦漢以後人祭的主要形式包括殺戰俘祭祀宗廟、戰場出征之前殺人祭旗、同態復仇和血親復仇下用敵人首級告慰祖先等,但總體上比較罕見,儘管有些時期出現反複,但人祭和人殉都逐漸被摒棄。

商朝--百度百科

中國學界關於商部族發祥於何處主要有五種觀點:陝西説、山西説、東方説、幽燕説、東北説等。
商人原出於東夷,是東方夷人的一支。在商族神話中,其始祖神帝嚳化身為玄鳥,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詩經.商頌.玄鳥》説:“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記》:“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2023-09-30 10:12:13
阿楨
中國現代人來自非洲還是連續演化? 2023-10-29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看了20多篇論文,發現結論是越來越清晰的。
一、非洲起源說的含義
非洲起源說一開始又被稱為“取代說”,2010年後修正為“同化說”。2010年前,非洲起源說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年前的非洲,他們擴散到世界各地,完全取代了當地的古人類。大約6萬年前,非洲人進入中國地區,完全取代了中國本土人。我們課本上的元謀人,北京人,都和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201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學家成功提取了尼安德特人的DNA,結果發現現在人類的體內,普遍存在尼安德特人的DNA,這就和完全取代說衝突了。然後,取代說就修正為同化說。認為人類依然起源于非洲,依然擴散到了全世界,只不過,沒能完全消滅當地人類,發生了少量的基因交流。現代人類依然是非洲人的後代,但是含有少量其他人類的基因。中國人也是一樣。
二、本土連續演化附帶雜交
說我們現在中國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這裡,他們從100多萬年前到今天,一直在本土連續進化,期間和外界人類發生過基因交流,但影響不大,主要還是連續演化,最後形成了現在的中國人。
三、非洲起源說的依據和問題
非洲說的主要依據來自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家發現,在現在人類中,非洲人的基因多樣性是最高的。那麼,假設祖先們的DNA變異全部留了下來,再假設DNA變異的速率是恒定的,那麼我們估算一個變異速度,就能往上推算出現代人類起源的時間了。
於是,分子生物學家根據人類線粒體DNA的資料,計算出所有人的DNA都來自一個20萬年前的老祖母。這個老祖母被認為是非洲人。
當時非洲已經出土了具有現代人特徵的化石。
於是,看似科學的結論和化石互相印證,一時間,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風靡世界,影響力非常大。 但是這個觀點也不斷的被人質疑。拋開和化石記錄的矛盾,單看這個學說,也是有不少問題的。
第一,假設太多了。
我剛才介紹的時候你可能就感覺到了,好幾個假設。而且這些假設沒有辦法驗證。比如DNA變異速率恒定這個關鍵假設,目前的發現反而是大部分DNA的變異速度都不是恒定的。再比如,所有變異都會留下來這個假設也是問題的,在大洋洲的人類就發生了線粒體DNA轉移進核DNA的現象。這是第一。
2023-10-31 06:32:23
阿楨
第二個,不同位置的DNA計算出來的人類起源時間是不同的。
上面提到用線粒體DNA計算,人類的老祖母出現在20萬年前,但用Y染色體計算,就變成了33.8萬年前,用X染色體計算,就變成了49萬年前,用常染色體計算,則是150萬年前。同樣的方法得出這麼多不同的結論,顯然是有問題的。
第三,沒有反應出尼安德特人的DNA貢獻。根據現代人Y染色體DNA反推的結果,尼安德特人對現代人類的基因沒有任何貢獻。但是2010年成功提取尼人DNA,一對比發現,現在人普遍含有少量尼安德特人的DNA。
四、本土連續演化附帶雜交說的依據和問題
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化石有一些延續性的特徵,其中很多特徵也體現我們現在的中國人身上。而在國外,不管是古人類還是現代人,這些特徵出現的頻率都明顯低於中國人。
比如有名的鏟形門齒。中國境內的人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再到現在人,普遍有鏟形門齒。目前中國人80%以上的人有鏟形門齒。
但是鏟形門齒在國外古人類和現代人中都很少見,現在歐洲人中不到5%,非洲人大概10%。
有人說了,一顆牙而已,趨同進化完全可以解釋。
如果只有一顆牙當然沒什麼說服力,問題是這樣的特徵有很多。
僅僅頭骨上就有十幾個,比如面部扁平,眼眶形狀,中國人的眼眶比外國人方一點,還有鼻樑角度,印加骨,兩面坡形頭頂等等,牙齒上也不僅僅是門牙,比如第三臼齒先天缺失,也就是不長智齒,中國人出現的頻率也明顯比外國人高。
而且,中國人的這些特點是同時大量出現的,而外國人往往的單獨或者少量出現。舉個例子,一個有鏟形門齒的外國人,眼眶往往不方,眼眶方的外國人呢就沒有鏟形門齒……
只有在中國,這些性狀會大量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他眼眶是方的,也有鏟形門齒,他的鼻樑也是夾緊的……從古人類化石到現在的中國人都是這樣。這就是連續演化的強力證據。
除了人類骨骼的化石,石器的遺存也更支持本土學說。
古人類使用的那個石器,製作方法也是有演化的。在非洲,從300萬年前到新石器時代,石器的製作方式更新了三四代。到了10萬年前,他們的石器製作方式被稱為第3模式。
如果非洲人在6萬年前到達中國並取代本土人,他們應該把第3模式的石器帶過來。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國境內製造石器的方法,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主流一直是第1模式,沒有發生石器大規模更替的現象。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強有力的說明了中國本土人類的連續演化。
基於以上內容,可以說中國地區現代人的起源是越來越清晰的,那就是本土連續演化附帶少量雜交。
2023-10-31 06:35: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