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24 

社論

【社論】搶救生物多樣性 建構人類安全網

 近年來,由於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費與浪費,已使得全球環保危機持續升高。生態平衡失調下,對地球各領域產生嚴重衝擊,更造成野生動植物日漸減少,甚至絕跡,人類的生存與健康也受到威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9月30日在生物多樣性峰會中,即提出因人類破壞和氣候變遷影響,超過100萬物種有滅絕危險。生物多樣性流失,是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

 聯合國旗下研究機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多年來致力探究大規模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背後原因,以及未來幾種情境,希望找出維護生態環境的解方。最新報告發現,目前面臨滅絕威脅的100萬種動植物中,許多物種可能在數十年之內就會滅絕,這個數字,遠比人類史上任何時刻都要多。

 令人震驚的報告顯示,自1900年以來,大部分主要陸域原生種平均族群量,至少下降20%;超過40%的兩棲類、33%的造礁珊瑚,以及超過3分之1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都處於受到威脅情形。雖然目前對於昆蟲的狀況較不清楚,但既有證據顯示,至少有10%的昆蟲處於危急狀況。一個已然確定的統計,是從16世紀以來,地球上至少已有680種脊椎動物,走入滅絕命運。

 1980年以來,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成長數倍,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至少攝氏0.7度,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已深達遺傳層面,未來幾十年還會繼續加劇。雖然自《京都議定書》以至《巴黎協定》,全世界都在為環境保護克盡心力,期望能降低碳排放量,然要達到減緩傷害、恢復環境的標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非營利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地球生態系統已惡化到極點。過去40年來,包括各種污染在內的人類活動,已使近6成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類動物和兩棲動物消失。地球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有如大規模物種滅絕。該報告並指出,自1500年以來,所有滅絕物種中,有7成5是因為過度開發或農業開墾導致。地球目前僅有4分之1的土地未受人類活動干擾,此數字仍在下滑,到2050年時,可能僅剩10分之1。

 科學家針對過去250年來的植物滅絕狀況分析發現,確定滅絕的植物高達571種,多數源自人為破壞。植物是地球生命的基礎,能提供氧氣和糧食,是生態系的支柱;植物滅絕,將影響地球所有物種。而為什麼完整的生態系如此重要?「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指出,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依賴健康的自然棲息地。我們的地球為工業提供動力,也提供人類水源、食物、居所、生計及經濟收入。健康的生態系可大幅減少洪水、風災和嚴重乾旱所帶來的影響,也能抵銷二氧化碳的排放。

 UNDP副秘書長莫迪爾強調,「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安全網」,保護生物多樣性將可使我們免除或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惡劣影響,並且維持我們的健康、福祉和經濟;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的投資,不僅可讓地球恢復健康,還能創造充滿活力的新經濟機會,讓數十億人擺脫貧困道路。

 大家應該還記得,發起全球氣候行動的瑞典少女童貝里,受訪時曾介紹一種「魔法機器」,這個機器成本低廉,且可自行製造,還能用來幫助我們因應氣候變遷,這個魔法機器所指的,就是大自然。

 世界各國為解決生態破壞、棲地和野生動植物流失,2010年訂立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並設定於今年到期。愛知目標的宗旨,是希望降低棲息地流失率、魚群永續經營管理、防止有害污染、保護全球一定比例的陸地和海洋、防止物種滅絕,增加對大自然的保護。但聯合國9月發表檢討報告,卻發現沒有1項目標完全實現,只有6項部分達成,部分子目標甚至更加惡化。

 從僅有6項目標部分達成的實情來看,直指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維護的怠惰!在所有的設定目標中,甚至有13個目標毫無進展,甚至惡化,像是濕地持續減少,捕撈活動破壞棲息地等,每一件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傷害,都像是在地球美麗的臉龐刻上一道道疤痕,殊值反省。

 綜言之,在過去10年間,自然保育工作雖已救回不少瀕臨滅絕的物種,如爪哇犀牛、北美黑足貂等,但與近100萬物種瀕臨滅絕相較,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我們必須體認,當前的生態系統危機已達臨界點,世界各國應加速、積極推動計畫,控制污染、保護生態,永續我們的地球。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