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年号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三国年号

历史术语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大魏,史称曹魏,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司马炎代魏建晋,魏亡。凡五帝四十六年。
曹丕篡汉建魏之后,刘备于次年(221年)四月在蜀中百官劝进之下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年号章武。后主炎兴元年(263年)十一月,魏军攻至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凡二帝四十三年。
221年十一月,魏文帝封孙权为吴王。孙权虽称臣于魏,但两国之间干戈未息,且自建年号。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由吴王进位吴国皇帝,改元黄龙。旋即迁都建邺。甘露元年(265年)孙皓迁都武昌,宝鼎二年(267年)还都建邺。天纪四年(280年)三月为晋所灭,凡四帝五十九年。东吴是三国当中国祚最长的政权,东吴的灭亡标志着西晋王朝的统一。
中文名
三国年号
曹    魏
220年——265年
蜀    汉
221年——263年
东    吴
222年——280年
代表人物
曹丕、刘备、孙权

各国年号

播报
编辑

曹魏

汉献帝禅位与魏国的建立:
据《三国志 ▪魏书▪文帝纪》载:汉帝以觽望在魏,乃召髃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髃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1]
自延康元年曹丕立国至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曹奂在司马炎的逼迫之下禅位,魏国共历五帝,凡四十六年。
魏国皇帝年号<br>
皇帝
年号
时长
干支(改元)
公元起止
文帝曹丕
7年
庚子(十月)
220——226
明帝曹叡
7年
丁未
227——233
5年
癸丑(二月)
233——237
3年
丁巳(三月)
237——239
齐王曹芳
10年
庚申
240——249
6年
己巳(四月)
249——254
高贵乡公曹髦
3年
甲戌(十月)
254——256
5年
丙子(六月)
256——260
元帝曹奂
5年
庚辰(六月)
260——264
2年
甲申(五月)
264——265
注:
1、景初:丁巳年三月明帝改元并改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曹叡崩,曹芳继位沿用 [2]
2、正始:《三国志》记载曹叡在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立曹芳为皇太子,“是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潘眉《三国志考证》:“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崩,齐王继位逾年改元为正始。以今考之,实逾两年。盖魏景初以建丑为正月。春正月者,夏正之十二月也。明帝以三年正月崩,于夏正为二年十二月。齐王以是月继位后仍用夏正,以三年正月为二年后十二月,至三年之十二月,不得复位正月,故再逾年而后改元也。明帝崩与齐王继位,相距凡十四月。 [2]

蜀汉

曹丕篡汉建魏之后,刘备依旧使用建安年号称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蜀中百官劝进之下继大汉皇帝位,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年号章武
刘备称帝文: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3]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逝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改元建兴。炎兴元年(263年)十一月,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凡二帝四十三年。
蜀汉皇帝年号<br>
皇帝
年号
时长
干支(改元)
公元起止
昭烈帝刘备
3年
辛丑(四月)
221——223
后主刘禅
15年
癸卯(五月)
223——237
20年
戊午
238——257
6年
戊寅
258——263
1年
癸未(八月)
263

东吴

西晋与东吴对峙
曹丕、刘备称帝之后,孙权并没有称帝而是只称吴王。吴国虽上表向曹魏称臣,但并不使用曹魏年号,且两国干戈不断。吴蜀两国通好后,吴国更是配合诸葛亮北伐出兵伐魏。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由吴王进为皇帝,改元黄龙。《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载: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武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4]。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建晋,对东吴形成包围之势。西晋、东吴小规模战争不断,但西晋由于北方鲜卑作乱,未全面伐吴。279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280年(晋咸宁六年、吴天纪四年)三月,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吴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东吴的灭亡标志着西晋的统一。
东吴皇帝年号<br>
皇帝
年号
时长
干支(改元)
公元起止
大帝孙权
8年
壬寅(十月)
222——229
3年
己酉(四月)
229——231
7年
壬子
232——238
14年
戊午(八月)
238——251
2年
辛未(五月)
251——252
1年
壬申(二月)
252
会稽王孙亮
2年
壬申(四月)
252——253
3年
甲戌
254——256
3年
丙子(十月)
256——258
景帝孙休
7年
戊寅(十月)
258——264
乌程侯孙皓
2年
甲申(七月)
264——265
2年
乙酉(四月)
265——266
4年
丙戌(八月)
266——269
3年
己丑(十月)
269——271
3年
壬辰
272——274
2年
乙未
275——276
1年
丙申(七月)
276
4年
丁酉
277——280
注:
1、黄龙:黄武八年四月,武昌、夏口传言见到了黄龙和凤凰,便改元黄龙。
2、嘉禾:《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载:黄龙三年冬,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元年也。
3、赤乌:《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载:嘉禾七年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见。有司奏言麒麟者太平之应,宜改年号。诏曰:“间者赤乌集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纣,有赤乌之祥,君臣观之,遂有天下,圣人书策载述最详者,以为近事既嘉,亲见又明也。”于是改年 [4]

其他年号

<br>
君主
年号
时长
干支
公元起止
2年
丁巳
237七月——238八月
按《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七月,渊发兵反……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称绍汉元年 [6]

纪年对照

播报
编辑
魏、蜀、吴三国纪年对照表 [5]
公元
干支
魏国纪年
蜀汉纪年
东吴纪年
220
庚子
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
-
-
221
辛丑
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
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
-
222
壬寅
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
汉昭烈帝刘备章武二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
223
癸卯
魏文帝曹丕黄初四年
汉昭烈帝刘备章武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元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
224
甲辰
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二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三年
225
乙巳
魏文帝曹丕黄初六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三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
226
丙午
魏文帝曹丕黄初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四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五年
227
丁未
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六年
228
戊申
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六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七年
229
己酉
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七年
吴大帝孙权黄武八年
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
230
庚戌
魏明帝曹叡太和四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八年
吴大帝孙权黄龙二年
231
辛亥
魏明帝曹叡太和五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九年
吴大帝孙权黄龙三年
232
壬子
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
233
癸丑
魏明帝曹叡太和七年
魏明帝曹叡青龙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二年
234
甲寅
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三年
235
乙卯
魏明帝曹叡青龙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三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四年
236
丙辰
魏明帝曹叡青龙四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四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五年
237
丁巳
魏明帝曹叡青龙五年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五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六年
238
戊午
魏明帝曹叡景初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元年
吴大帝孙权嘉禾七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元年
239
己未
魏明帝曹叡景初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二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二年
240
庚申
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三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三年
241
辛酉
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四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四年
242
壬戌
魏齐王曹芳正始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五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
243
癸亥
魏齐王曹芳正始四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六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六年
244
甲子
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七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七年
245
乙丑
魏齐王曹芳正始六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八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八年
246
丙寅
魏齐王曹芳正始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九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九年
247
丁卯
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
248
戊辰
魏齐王曹芳正始九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一年
249
己巳
魏齐王曹芳正始十年
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二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二年
250
庚午
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三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三年
251
辛未
魏齐王曹芳嘉平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四年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四年
吴大帝孙权太元元年
252
壬申
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五年
吴大帝孙权太元二年
吴大帝孙权神凤元年
吴会稽王孙亮建兴元年
253
癸酉
魏齐王曹芳嘉平五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六年
吴会稽王孙亮建兴二年
254
甲戌
魏齐王曹芳嘉平六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七年
吴会稽王孙亮五凤元年
255
乙亥
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八年
吴会稽王孙亮五凤二年
256
丙子
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三年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九年
吴会稽王孙亮五凤三年
吴会稽王孙亮太平元年
257
丁丑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延熙二十年
吴会稽王孙亮太平二年
258
戊寅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景耀元年
吴会稽王孙亮太平三年
吴景帝孙休永安元年
259
己卯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四年
蜀汉后主刘禅景耀二年
吴景帝孙休永安二年
260
庚辰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五年
魏元帝曹奂景元元年
蜀汉后主刘禅景耀三年
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
261
辛巳
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
蜀汉后主刘禅景耀四年
吴景帝孙休永安四年
262
壬午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
蜀汉后主刘禅景耀五年
吴景帝孙休永安五年
263.
癸未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
蜀汉后主刘禅景耀六年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
吴景帝孙休永安六年
264
甲申
魏元帝曹奂景元五年
魏元帝曹奂咸熙元年
-
吴景帝孙休永安七年
吴末帝孙皓元兴元年
265
乙酉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
-
吴末帝孙皓元兴二年
甘露元年
266
丙戌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
-
吴末帝孙皓甘露二年
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年
267
丁亥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
-
吴末帝孙皓宝鼎二年
268
戊子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
-
吴末帝孙皓宝鼎三年
269
己丑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五年)
-
吴末帝孙皓宝鼎四年
吴末帝孙皓建衡元年
270
庚寅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六年)
-
吴末帝孙皓建衡二年
271
辛卯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七年)
-
吴末帝孙皓建衡三年
272
壬辰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八年)
-
吴末帝孙皓凤凰元年
273
癸巳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九年)
-
吴末帝孙皓凤凰二年
274
甲午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十年)
-
吴末帝孙皓凤凰三年
275
乙未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
-
吴末帝孙皓天册元年
276
丙申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二年)
-
吴末帝孙皓天册二年
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
277
丁酉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三年)
-
吴末帝孙皓天纪元年
278
戊戌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四年)
-
吴末帝孙皓天纪二年
279
己亥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五年)
-
吴末帝孙皓天纪三年
280
庚子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六年)
-
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