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恐怖的木乃伊傳說從何而來?

  • 奧列佛·法伊佛
  • (Oliver Pfeiffer)
(圖片來源:Alamy)

圖像來源,Alamy

"過程令人毛骨悚然,需要通過鼻子把腦子取出來,還要移除內臟器官。"埃及探險協會(Egypt Exploration Society)的約翰·約翰遜(John J Johnson)如此描述古埃及木乃伊的複雜製作過程,"之後還要對屍體進行清洗,然後用油封住。"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Tutankhamun)的墓穴挖掘工作至今已經過去95年,但與此事有關的傳說依然不絶於耳。很多電影都從中獲得了靈感,讓纏滿繃帶的木乃伊通過兇殘的手段來對文化褻瀆和孽緣之愛進行報復。

復活的木乃伊主要源自電影裏虛構的場景,而靈感則來自於圖坦卡蒙的詛咒(Curse of Tutankhamun)。據20世紀20年代的報紙報道,與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1922年舉行的國王穀(Valley of the Kings)探險活動有關的好幾個人都英年早逝,其中包括資助此次探險的卡納馮勳爵(Lord Carnarvon),他死於那一年的蚊蟲叮咬感染。

木乃伊電影

圖像來源,Universal

圖像加註文字,埃及木乃伊對人們構成致命威脅的想法主要來自電影情節,例如卡爾·弗洛恩德(Karl Freund)執導、伯瑞斯·卡爾洛夫(Boris Karloff )主演的電影《木乃伊》(The Mummy)(圖片來源:Universal)

雖然與吸血鬼德拉庫拉(Dracula)和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這些銀屏上的不死鬼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由於圖坦卡蒙的墓穴真實存在,並非文學杜撰,使得木乃伊恐怖的威脅更加深入人心,在我們的集體意識中也更加根深蒂固。

在挖掘工作引發了媒體追捧之後,關於埃及的各種奇思妙想便進入了公眾的想像,甚至融入了裝飾藝術(Art Deco)這種建築風格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電影往往會使用埃及的奢侈裝飾來表現他們想像的古代文化的奢華元素。為了充分利用人們對埃及文化的狂熱,環球影業在1932年為影迷們拍攝了《木乃伊》(The Mummy)。

報紙

圖像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圖像加註文字,在1922年發現圖坦卡蒙墓後,古埃及熱潮席捲西方世界——並引起了好萊塢的關注(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伯瑞斯·卡爾洛夫(Boris Karloff)扮演被製作成木乃伊的大祭司英霍蒂普(Imhotep),他因為有人朗讀一個有魔法的卷軸而意外復活。英霍蒂普假扮成現代埃及人,他相信自己失去的愛人Ankh-es-en-amon(以Ankhesenamun命名,她是圖坦卡蒙法老同父異母的妹妹兼妻子)轉世成與這位去世的王妃長相相似的女性。對於當時正在經歷"大蕭條"的人們來說,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娛樂方式。

由於該片編劇約翰·L·鮑爾德斯頓(John L Balderston)曾經報道過圖坦卡蒙墓的挖掘過程,進一步提升該片的可信度。這部影片由德國表現主義攝影師卡爾·弗洛恩德(Karl Freund)執導,從本質上講,這種富有神秘感的心理電影相當於一個把外國文化與自己的古老風俗融合在一起的警世故事。

好萊塢的埃及劇院

圖像來源,Alamy

圖像加註文字,很多以埃及為主題的豪華影院都建在美國,包括好萊塢的埃及劇院,它建成時,卡特的探險仍未結束(圖片來源:Alamy)

大約8年後,環球影業又拍攝了第二部木乃伊電影。1940年的《木乃伊之手》(The Mummy's Hand)是一系列重新想像的大眾系列電影中的第一部。儘管廣受期待,但卡爾洛夫其實僅出現在這部影片開頭最初的10分鐘那令人緊張的情節中:直到後面的幾部片子中,這種復活的生物才逐漸形成威脅。可以活動的木乃伊完全不符合古埃及人的想法,也有悖於製作木乃伊的初衷,這種方式原本是為了讓死者去世後可以享受安寧。

揭開傳說

Hammer Studios 1959年又憑借導演特倫斯·費希爾(Terence Fisher)的《木乃伊》(The Mummy)一片重新把木乃伊帶回了人們的視野。那部影片尊重了原始的傳說,並且通過一個名叫Princess Ananka(伊馮娜·菲爾諾(Yvonne Furneaux)飾演)的Ankhesenamun人物的轉世承認了這種生物的浪漫吸引力。編劇吉米·桑格斯特(Jimmy Sangster)借鑒了環球影業不規則的續集,並給這種高大的生物起了綽號Kharis(由克里斯多夫·李(Christopher Lee)飾演),這個名字被誤認為是埃及真神的名字。

《木乃伊歸來》

圖像來源,Universal

圖像加註文字,好萊塢經常通過異國情調的鏡頭來探索古埃及——例如,蕾切爾·薇姿(Rachel Weisz)在《木乃伊歸來》(The Mummy Returns)一片中被埃及法老的王后納芙蒂蒂(Nefertiti)的鬼混纏身(圖片來源:Universal)

在Hammer後來於1967年上映的《木乃伊的裹屍布》(The Mummy's Shroud)中,一支考古隊伍也受到死亡詛咒的困擾:他們被自己復活的東西逐個殺死。其中也包括他們的金主——此人的原型就是傲慢自大但卻厄運纏身的卡納馮勳爵。

美麗的埃及王后和她的現代化身(均由瓦勒裏·利昂(Valerie Leon)飾演)在1971年上映的《木乃伊墳墓之血》(Blood From The Mummy's Tomb)中取代了傳統的木乃伊。該片改編自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1903年出版的小說《七星珠寶》(The Jewel of the Seven Stars)。而這部電影本身似乎也受到詛咒的折磨。在開拍後5個星期,導演賽斯·霍爾特(Seth Holt)就因突發心臟病而去世。另外,利昂的父親原本由彼得·庫欣(Peter Cushing)扮演,但不久後,由於他的愛妻突然離世,所以不得不臨時換人。

《木乃伊》

圖像來源,Wikipedia

圖像加註文字,雖然人們對木乃伊的了解很多都來自電影,但最早講述木乃伊復活故事的卻是簡·勞登(Jane Louden)1827年出版的小說《木乃伊》(The Mummy)(圖片來源:Wikipedia)

由於各種題材都已經用盡,(再加上人們可能已經對法老故事審美疲勞,)所以直到世紀之交,木乃伊電影才再度回歸主流。然而,在這段過渡時期,一些虛構的冒險電影還是吸收了埃及文化、木乃伊和文物挖掘等元素。

由斯皮爾伯格(Spielberg)執導的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 adventure)系列第一部《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又稱《法櫃奇兵》 )(1981年上映)就講述了前往埃及尋找"約櫃"的故事。斯皮爾伯格還製作了1981年上映的《少年福爾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整個故事的核心是一個地下埃及祭祀將活人做成木乃伊,以此完成他們殘忍的人祭儀式。導演羅蘭·艾默裏奇(Roland Emmerich)1994年拍攝的《星門》(Stargate)提到了一個通往遙遠星球的大門,而那個星球則反映了古埃及的面貌,並用外星人喬裝改扮的埃及神明拉(Ra)來凸顯異國情調和暴虐的歷史。

木乃伊突變

21世紀初又出現了一批全新的木乃伊電影(1999至2008年),由布蘭登·弗雷澤(Brendan Fraser)和蕾切爾·薇姿(Rachel Weisz)共同主演,而英霍蒂普的傳說再次成為了故事的主線。

該系列的第一部電影的導演史蒂芬·索莫斯(Stephen Sommers)說,"儘管這是一個關於3000年前的屍體走路和說話的故事,但這部電影多數都源自真實的神話傳說。"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變形生物被意外喚醒後呼喚出"埃及十戒"。雖然觀眾很憐憫卡爾洛夫扮演的木乃伊,但在這部影片中,這個木乃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敵人,觀眾對這個角色完全沒有任何同情心。但此舉並未對票房產生影響,隨後又出現了兩部影片。

從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新版《木乃伊》系列電影可以看出,這一次的報應似乎源自意外發現的古代女巫(索菲亞·寶特拉(Sofia Boutella)飾演)的木乃伊,她生前曾經殺死自己的父親。雖然這部影片令人失望,但木乃伊短期內顯然不會淡出銀屏。

請訪問 BBC Culture 閲讀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