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渴望互相依賴但又希望能保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若沒有拿捏好該有的距離,很有可能會讓彼此喘不過氣,導致關係出現變化。

韓國精神科醫師金惠男分享了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距離的方法,試圖找到和另一半「遠不孤單、近不受傷」的剛剛好距離。

(責任編輯:周彥均)

文/韓國精神科醫師 金惠男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距離,一如樹木之間為了讓彼此都能順利地長成大樹,就要有適當的距離。然而,如果我們對一個親密的人提及希望彼此保持距離時,對方或許會產生一種誤解,以為說「你嫌我很煩嗎?」或者「你不再喜歡我嗎?」

因此,越是親密的關係之間,越難談及想要彼此「保持距離」,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對彼此造成深深的傷痕。然而,從結論來說,越是親密的關係之間,越需要為彼此保持適當的距離

一如任何人都渴望依賴某人,但也都希望隨心所欲而獨立自主,這兩種需求會同時存在。雖然人人都想要透過人際關係去愛人和被愛,並且因此變得幸福,但是卻不希望因為這種關係而損及自己與眾不同的主體性或獨立性。

當我們越是偏向親密或距離感的某一邊時,就會離另一邊越遠

在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失望及挫折,通常始於一方想要靠近一點,而另一方想要保持距離。如果有人靠近自己時,我們通常會本能地後退一步,因為任何人都有一個不希望被別人侵犯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私人空間」(personal space)。

你我之間的最佳距離

首次提出了私人空間概念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在《隱藏的維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書中,談及四種類型的人際距離區,值得一提的重點在於他是透過各種實驗,提出人與人之間所需距離的具體數值。

首先,親密距離區(Intimate Distance Zone)是從零到四十六公分的距離,這是產生分享愛意、彼此較量、互相安慰、給予保護等行為的距離。因此,當一個不是那麼親近的人突然侵入這個距離時,我們會感到卻步、緊張和焦慮,並且覺得受到威脅。換句話說,這是自我防衛的最小距離,所以它不能隨意侵入。

接下來的個人距離區(Personal Distance Zone)四十六公分到一點二公尺。這是害怕接觸對方的人,彼此之間所保持的一定距離,通常出現在與朋友或感覺差不多親近者的關係之中。相較於肢體接觸,屬於這一區的人,主要透過對話來溝通,在擁有適度親密感的同時,也需要維持某種形式的禮儀。當彼此有輕微的肢體接觸而靠得更近時,若對方神態自在,則可以感覺到好感。

社交距離區(Social Distance Zone)一點二公尺到三點六公尺,這是超出了可支配範圍的距離。除非藉由特別的努力,否則它不會觸及對方,甚至也不會期望與對方接觸。此一空間主要適用於非個人的業務,具有正式和官方性質。

最後,公眾距離區(Public Distance Zone)是三點六公尺到七點五公尺之間,此為個人和公眾之間的距離,需要誇張的聲音和非語言交流手段,如手勢和姿勢。諸如老師與學生、演員、歌手或講師與聽眾之間,在演講和上課時所需的距離。

究竟應該保持多少距離,才是最好的呢?

肯定有一種最佳距離,不會讓人因為過於親近而受傷,也不會因為太過疏遠而感到孤單。請試著勇敢一次,保持距離並不是變得疏遠,這當中意味著彼此尊重,因為藉由保持距離,我們將得以喘息,也會明顯地體會到關係變得更好的感覺。

在親密關係之中保持距離,雖然意味著尊重對方的選擇,但並不是指忽視對方的所有舉動,變得漠不關心。若是我們所愛的人真的走錯路,應該要阻止他,確實地告訴他為什麼不應該走那條路。不過,最後的選擇權還是在他身上。

無論對方做了什麼選擇,我們都會永遠守候著對方

這才是真正的保持距離。因此,即便可能再次受傷,也要試著鼓起勇氣,一起學習如何保持距離的方法。

現在,在你和他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吧!兩人之間的距離,將會使雙方感到自由,又彼此想念。那麼,即使獨自一個人,你也會很開心,兩個人在一起,你也可以很幸福。

你和我之間:找到遠不孤單,近不受傷,剛剛好的距離

這裡買

看書能提升生活的質感!加入 VO 全新閱讀社團 HoozBook Club,與你分享全球好書資訊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你和我之間:找到遠不孤單,近不受傷,剛剛好的距離》,由 大田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