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村龙舟竞渡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二龙村龙舟竞渡

台湾礁溪乡二龙村辖下的淇武兰
二龙村龙舟竞渡,又称二龙村龙舟赛、二龙村扒龙船或二龙竞渡,是台湾礁溪乡二龙村辖下的淇武兰洲仔尾两聚落举行的龙舟竞赛。这个传统民俗活动已有一百多至二百年历史,初期举行的日期并不固定,至1967年开始,赛龙舟活动更改在端午节举办。二龙村龙舟竞渡传统上没有发令员计时员裁判,双方选手们认为齐位、旗鼓相当时就鸣出发,若有一方未见敲锣,便需重新开始;行进中若有一方觉得起步慢,不公平而不打锣,或没有信心胜利而不敲锣,就算对手已经划到终点,也不算夺标。只要有一方认为对方违规,比赛就得重来,胜负由观众和选手自行认定。亦由于这些特色,常被人称为“君子之争”。
中文名
二龙村龙舟竞渡
历史沿革
林元旻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
举行日期
实际日期并不固定
下    水
吉时一到就要进行龙船下水仪式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1773年,林元旻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淇武兰,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宜兰县礁溪乡二龙村淇武兰成为兰阳汉人最早居住开发的地区。漳州林元旻等四兄弟入二龙村淇武兰后寻淇武兰港边峙高地点,与“番”社为邻,发现此处人烟稀少,土地广大肥沃,水源充沛,有河川可使船只载货进出;陆地可筑一条长堤环绕村庄聚落,在下段架桥可通往其他村庄聚落,认为是最符合垦殖地区;于是,以家族制度共同开垦,进入淇武兰拓垦期间与噶玛兰人生活融洽,比吴沙开垦头城早二十年。
对于二龙村龙舟竞渡的起源,现时不论是宜兰官方文件还是大众主流说法,都强调二龙竞渡的与噶玛兰平埔族的渊源,认为这可能是居住于淇武兰、番割田的噶玛兰人聚落间生活之暇、兼具娱乐运动功能的活动,亦有说是噶玛兰人祭水神或以竞渡方式逐水中精怪和祈以超渡溺死亡魂之仪。后来虽汉人入垦混居,仍然延续著这个习俗。据当地1921年出生,日据与国民政府交接时代时任的老村长林趖(此绅士伯已于2009年2月于睡梦中仙逝)忆述其父青壮年时(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即清末至日据时期初期约1885年)当地赛龙舟,最擅“押尾桨”者(舵手)为一名为ga mai的“老番”,亡故后由13邻赖姓的“大箍万”最擅。他印象中番社内多户皆无后裔,多收养汉族。原本番人日本殖民后播迁本县三星、头城大溪与花莲、瑞芳等地,到了太平洋战后已经无“番仔”踪影。 但是,林趖听上辈传云:“番社港仔”西侧的番社番人会沿淇武兰港到乌石港去划船比赛,现今的乌石港是港嘴,而当时他们的划船地点是以往的大千戏院,是头城图书馆一带,后来这条水道淤塞后,划船就转移到打马烟去。此说所持的论据是淇武兰本为番社,后来才变成汉庄,在当地“番社港仔”西侧曾住有连、潘两姓的噶玛兰人,认为汉人入垦混居后仍然延续著噶玛兰人的这个习俗(类似鸭母船竞赛),再与汉人常见的端午节的赛龙舟结合。
然而,有些人并不同意二龙竞渡源自噶玛兰人的习俗,如曾任礁溪乡公所秘书的林月升在1992年时坚决否定二龙竞渡源自噶玛兰人说,并认为过去福建南靖龙溪一带也曾盛行类似的竞渡。他指出当地划龙船自清朝嘉庆元年开始,当时淇武兰堤尚未修筑,每户后院直通江边,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落水灭顶,为了防止此等惨剧一再发生,就仿照中原古风扒龙船避邪的习俗,在淇武兰江上扒龙船祭河神。亦有人根据两庄龙船厝的对联文本强调的屈原传说,认为二龙竞渡与其他汉族地区一样有着纪念屈原的意义。
亦有一说指现时二龙竞渡的仪式与噶玛兰人的原始划龙舟活动并无关连,此说认为虽然二龙竞渡是噶玛兰人所遗留的农暇娱乐活动演进而来,但在汉人不断移入的过程中加入了汉人的传说和信仰,如屈原给楚王吃盐的传说与龙船公镇压水域等,再由村民依照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故事、道德观念,口耳相传,再配合环境生活的需要,演变为现时的独特的龙舟竞渡风俗。
在当地的诠释:主要,仍是以祭祀淇武兰港上的老大公为主,再加上当地人祖先与噶玛兰人间的丰收后闲暇游戏为辅,故上下庄在比赛前均要村民或童男乘龙舟沿着各庄河道游河祭祀,献纸头的地点主要为聚阴处与事故地点,故各庄地点会有所不同,而后才是传统游戏竞赛,屈原是为林趖老村长改为端午节举行后才加入一并纪念。

举行日期

播报
编辑
早期的竞渡主要是订在第一期稻作“前青后黄”的时段,亦即约十余天后即可收割的时间点上,实际日期并不固定,每年均要由两庄庄民商讨来决定。赛期早期传统为期十二天。到日据时代晚期,日本人不鼓励这样的民俗活动(人文 : 外地游子此时都会回乡祭拜老大公并为自己的聚落龙舟加油出力就像二龙村的过年,此般可以想像其团结性与向心力),而且还是不定期在农忙后举行,于是压制活动举办,下令缩短比赛时间,活动就由十二天改为六天、四天而两天。太平洋战争末期,宜兰也成为盟军轰炸的目标,赛龙舟的活动也就停办,战后仍是两天,赛龙舟的活动又兴起,就继续不定期于农暇时举行两天竞渡。
直到1965年后才由时任的村长林趖(连任五届村长/无给职),将活动改为一天,而且选在端午节举行,他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在端午节要拜拜,竞渡活动也要拜拜,若将两者合并,可以省下不少钱。
第二:端午节仍在农忙时期,但热闹也只有一天,不会耽误农事。 [1]
第三:同时可以纪念屈原。
而在活动改为一天的初期,仍沿古时方式进行,龙舟竞渡分两处进行,上午在上村,由淇武兰邀洲仔尾在上游比赛,下午在下村,由洲仔尾邀淇武兰在下游比赛,但林趖村长仍觉得不方便,于是在他的任内,改为目前的模式。
这样的决定改变了二龙竞渡原有早期庆祝丰收与祭祀淇武兰港上的老大公的意义,而增加了纪念性的层面。二龙村之龙舟民俗活动因为时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渗入,与台湾其他各地把龙舟比赛,当作一个节令运动,顶多仅代表一种习俗的应景玩意儿,的确是与众不同,如此君子之争不以胜负、输赢为目的,并以两岸的观众为裁判的方式,为台湾唯独仅有的民俗活动。 [2]

龙舟介绍

播报
编辑
二龙竞渡所用的龙舟历年来虽有所变化,但一直都与其他地区所用的龙舟有所不同。

来源

最早龙舟赛所使用的船只是往他处租赁而来,并非本庄所有,最早是俗称“渡船仔”(渡船)、“货船仔”(货船)或“驳仔”(驳船)的船只,以黑色为主,船头部分漆成红色,故又称“红头仔”,即红头船。渡船变成龙船之前需经过专业师傅进行船体的强化(绑藤索)和美化(彩绘)工作。在二十世纪初,庄民是往二结、滨海的塭底等处去租赁船只。日后庄民醵金往宜兰市金六结东门口还有邻近的车路头等处聘请木匠前来“钉船”。
据林趖所述,1920年代两庄已各有专属的龙舟一艘,但是1984年的选举纠纷令两庄停止竞赛,各自多造另一艘龙船,目前两庄各有两艘龙船。

规格造型

在二十世纪初,二龙竞渡所用的龙舟长约8.2米,宽约1.8至2.4米,深约1米左右,载重范围在三千台斤上下。1930年代开始则使用“长三丈余,宽约四尺余,高约二尺余”,较长较窄、吃水较浅的龙舟。现今所用者是以台湾红桧木制造,规格长10米、宽2.7米,较以往的陈述者略大。由于龙船宽体较重,操舟也就比划一般龙船更加辛苦。船身中央用枕木龙骨与藤条绑紧,让船体具有弹性与延展性和保护船体,运行时可显出张力十足,大大的增加竞渡的可看性。
龙船的造型与其他地区常见的不同,没有龙的具像造形及龙型雕刻,也就是没有一般龙船那样的龙头,而是平板船首再绘上龙头图案(亦有说是麒麟)。这种设计可以夺标手把身体尽情向前延伸以利夺标。船身、船桨都有避煞招祥的双龙、麒麟、葫芦太极图彩绘,用以驱赶水鬼,趋吉避凶以及,驱除灾荒瘟疫,太极拳图案位置的不同也可以区别淇武兰与洲仔尾二庄的船。上庄淇武兰的阳极在上,桨为绿色,下庄洲仔尾的阴极在上,桨为红色。赤龙、青龙壁垒分明,争奇斗艳,互不相让。而将龙船彩绘应该是洲仔尾先行。龙尾采燕尾式往上翘起,有如中国传统建筑屋檐,两边各插有“风调雨顺”与“国泰民安”之尾旗。尾舵超过3米半,不只可控制方向,也可藉甩尾舵增进船速与节奏,提振士气。

龙舟维护

播报
编辑
两庄的专用龙船平时置于“龙船厝”(龙舟)内细心维护,两庄的“龙舟厝”屋款相似,也嵌有着同样的对联。在1930年代,龙船厝是以竹木材料为楹柱,盖以茅草的简单构筑物。每逢初一、十五,炉主要来此点烛烧香,这是由于二龙村并无庙祠,是以村人敬龙厝、龙舟就有如是敬膜神祇。两庄的龙船厝都曾搬迁,淇武兰之旧龙船厝,位于即第7邻平和赖氏三房的三合院正前方、,新旧淇武兰路所包夹的三角形空地,即“三角公园”处。晚近(年代待考)该龙船厝遭台风损毁,龙船就暂时寄存在第8邻赖氏二房三合院东北角空厢房。1981年就地重建。原本洲仔尾的龙船厝是在今天下九房大埕,即端午搭红坛奉祀神明、演戏之处。为同一次大台风摧毁,龙船被吹到13邻林氏宅与赖氏宅交界处,为竹木所挡才未被吹走,但头尾俱受损。日后即就地重建,现今龙船厝是1985年所翻新重建。目前两庄的龙船厝俱为钢筋水泥所建。

赛前准备

播报
编辑
二龙村里没有庙祠,因此村民对于龙舟可说奉若神明,竞渡之前除了进行修理、稳定船身的程序外,还要进行祭拜点睛和净香的仪式,并在河的下游撒下纸箔祭拜河神,才开始正式竞赛。程序依次为祭典、点睛、下水、绕河献纸头。
讨论船赛事宜、制作旗帜与疏濬河道
从前竞赛日子不定,由两庄协议确定时日。自从竞赛固定于端午节举行后,每年四月就会由村长出面邀请上下庄年长耆老士绅等共同商议有关船赛事宜、平安旗制作、河道疏濬等工作。
修整、固定龙舟与迎神
两庄会各自修理龙船,修补龙船上细部磨损。竞赛当日由庄中青壮男丁将龙船扛出。现今淇武兰龙船扛出安置地点是龙船厝前的赖氏二房大埕,洲仔尾则是宜191县道的玉龙桥下。洲仔尾方面会呼请“龙船公、龙船婆”(即龙神,或称为“老大公、老大妈”),1984年黄丽云调查时把此段过程称为“迎龙神”,而林趖的说法是龙船公居船头,龙船婆居船尾。淇武兰方面则没有这种仪式。
整理好的龙舟扛出安置后则开始“绞船”与“力度”两个过程,淇武兰于竞渡前一日傍晚即开始这两个过程,洲仔尾则于当日一早办理。“绞船”是将龙舟的船头、船尾以直径3-4厘米、长度10米以上的藤条固定,将一根圆木龙骨从头至尾捆牢在船身中心,使龙舟在水中行进时拨桨保持平衡,和使龙舟首尾两端吃水不至过深;“力度”则是每间隔80厘米,左右两侧用绳子或铁丝系紧船身与龙骨,藉以稳定船身。然后架起长,再请长者于船头、船尾绑插艾草榕树和俗称“古阿纸”的纸钱,船尾另插两面分别写着“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顺风,当地人认为顺风旗可以保佑牲畜,当地村民赖清泉特别强调得先插“风调雨顺”旗。当日村长会按户收取口金,家家户户也重新贴门联,祭拜祖先及龙神。
祭拜、净香与点晴
完成美容、试水、缚龙头、系绳、涂油粉饰等程序后,由村中男丁各献上一炷香祭拜龙舟。传统上家中有丧事分娩生产者以及女性都被列为禁忌者,不得参与二龙竞渡,妇女更连触摸龙舟也不可以。为了更求洁净龙舟,避免间接接触丧事尚未脱孝者与家中仍有“月内房”者等带晦气者的人影响竞渡,淇武兰庄民特别重视“净香”仪式,当完成装饰龙舟的程序后,他们会折枝置于瓷盘内点燃,自船头起由右至左绕一圈,复自左而右再一圈,藉以更求洁净龙舟。但赖清泉则称龙船在尚未请神之前和谢神之后等于木板,无神圣性或禁忌可言。村中耆老或地方仕绅绕行一周折香净舟后,再完成点睛等仪式。
下水
吉时一到就要进行龙船下水仪式,龙船经过最后整理装饰,会在么喝声中,由狮阵等民俗技艺阵头引导之下被扛到“龙船落崎”(或称“龙船路头”,即下水处),沿途鸣炮,敲锣打鼓,然后由炉主和“龙船头”持三炷清香主持祭拜,炉主需准备祭拜土地公牲礼与祭拜龙神的菜饭,以及此两项当地端午必备果品,而淇武兰还须在请神前再一次以净香净舟一次。村民也会各自摆设四果、牲礼、菜碗等并焚香祭拜河神。向老大公祷祝的请神仪式则由“龙船头”和熟谙龙舟赛事的耆老至水边进行,在鸣锣燃炮间,全庄一起举香膜拜,龙船正式下水。传统上在开始鸣锣、龙船下水的一刻,各家户才开始祭拜龙神,但现时因为成为运动竞赛,龙船早已下水,即使未进行下水仪式,端午节一早就已经有不少庄民准备饭菜开始在门口祭拜老大公。
献纸头
龙舟下水后就进行“献纸头”仪式,淇武兰的船划往“三民村”方向,洲仔尾的船则往“时潮村”方向,沿途洒金纸于水面,尤其是在桥梁下、河流的分岔处、河洞口等。观众常以为龙舟是在“游江”。淇武兰的“纸头”是用12张,“更衣”包裹“小银”卷起,其中6张“更衣”包两层,逢闰年则用13张,代表老大公每月都有衣衫可供更换。2007年共准备了25个“纸头”,洲仔尾则并无如此细致说法。他们会到曾发生事故之处,把纸头往上力掷,让更衣、银纸飞散飘至水面,祈求老大公、老大妈保佑他们平安,亦是祭祀历来发生溺水事故的死难者。两庄对曾发生事故的地点有不同的认知,淇武兰庄域水道内有七处要献纸头:下水后过二龙桥处、林庚土住宅前路口、水门前、过高速公路前的“番社港仔”、过高速公路后、今日的抢旗处、活动中心前;洲仔尾的献纸头地点则有:太阳宫正对面的“塭仔沟”注入淇武兰河的港嘴处(即活动中心前)、曾出事的11邻涵孔处、现今竞赛的出发点、双叉港(淇武兰河与番仔港仔会流处,即“番社港仔”)以及更上游的鸭篙沟与港仔尾。以往献纸头是两庄各自择时下水后在各自水域进行,2007年端午的献纸头则是在两庄龙舟于竞赛场地各自码头登船后,先燃放鞭炮,于各庄认知的地点献纸头,游至竞赛终点后返航回到登舟之处。经过这一番程序后,村人才会认为“龙神爷”是真正的附了船。
邀请
献纸头后,双方则开始互相邀请。从前两庄有隔年轮值之例,值年庄返回龙船落崎后要划至另一庄龙船落崎处不断鸣锣表示邀请;另一庄则斟酌对方的表现来选择爽快答应,或慢慢吞吞予以怠慢甚至刁难,前往值年庄水域比赛。
插旗
竞赛前要先插旗,该旗称为“镇江镖”、“龙旗”或“平安旗”,是双方龙舟所要夺取的终点旗。以往“镇江镖”在竞赛的最尾日方有,之前的其他赛事时则用花布小旗。二龙的插旗由主场一方来自行安插,插旗手往往会把旗插斜插。不论哪方船头先到终点,先夺旗的一方都被视为胜方,龙旗若一支向起点,一支向终点外,两队的夺标距离无形中就可能相差到将近一米所以从插旗手所插的龙旗方向往往就能看出两队可能的胜负。但插旗手不一定会将龙旗插成有利于己队的位置,也可能顾及双方的情谊、面子存心相让,而每场约赛五趟(单数)的习惯也是基于这样可以给客队多一次选择容易胜出的水道的机会。旗上要挂上献给老大公、老大妈的用品,过去多包括毛巾一条、香烟一条、折扇一支,现今则增加蜜粉镜子等女性用品。这些用品实际上会归先归抢到旗子的一方享用。

竞渡过程

播报
编辑
开始和行进
当地的传统在午后比赛,参赛队伍只有淇武兰与洲仔尾二队,庄民可轮流上阵,两庄各一队,每队划手20人,另舵手、锣手各一,选手都是赤膊上阵的男性。两村选手在起点前约40米处立下木桩作为起点标,在大家同声吆喝下以站立姿势划动船身至木桩处。不同于一般龙舟赛开始从起点等裁判宣布比赛开始,二龙竞渡不设裁判,也没有发令员、计时员,是由双方皆鸣锣后方才认定开始。双方船到河心之后,可以自行决定自己船只划行的状况。当一方敲响锣声之后,两艘龙舟会戮力前航,但与其他龙舟赛不同的是,若迟迟未听见另一方鸣锣,表示比赛没有开始,则鸣锣一方即开始减速、返航,另方则慢条斯理跟进。
先敲锣的一方表示主动邀请,制敌之先。另一方不想吃亏而不敲锣,比赛得重新开始,先敲锣的一方须退回原位。然后另一方伺机敲锣,乘虚而入,占了上风。此时先敲锣的一方也不予敲锣,比赛又回到了原点。行进中若有一方觉得起步慢,不公平而不打锣了,就算对手已经划到终点,也不算夺标。双方可能依此例数度往返,其间彼此间甚至可能嬉闹,但其实是在彼此设法耗尽对方体力。虽是齐头式前进比赛,但只要有一方认为不公平,或认为胜算不大,随时可以喊停重赛,直到认定己方较有胜算,方才呼应对方鸣锣,真正开始速度的竞赛,努力划向终点。有时须来回五、六趟双方才能正式展开比赛,划个十趟、八趟也很平常,有时甚至进行了1个小时却连一趟都没有划完,增加比赛的可看性,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都是难分轩轾,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极富乡土之趣味性。2007年端午的表演示范,则在往返七次后才真正开始。由于两侧水流流速不同,两船身要平齐要对抗不同水流,很难将船身对齐,加上谁都不想输,因此两条龙一前一后的情形会不断上演,有如跳探戈那样。
双方划到一半都觉得势有可为就一定得豁出去了。此时若停止敲锣,便是输不起,也是在乡亲父老面前丢脸。竞渡时只敲锣不打鼓,但船上的超大尾舵可以让舵手藉甩尾舵增进船速与节奏,提振士气。选手划桨时采站姿或跪姿,而非其他龙舟竞赛常见的坐姿。二十位操桨手每人脸孔一致朝外,跪在“粗糠 (稻壳)包”上,均以膝盖拱抵船身,转体扒船,与一般坐姿划船大异其趣,耗损体力绝非一般桨手可与之比拟。打着赤膊的臂膀于阳光水花里闪著亮光,绿红两色的木桨犹如车轮飞转,敲锣兼抢旗手双目就同鹰隼般手虽未至眼已先攫紧著前方标旗,而尾舵手注意著操桨手的动作的同时随船速与风向掌舵,好让船身不偏斜如箭矢般笔直前去。两条船就时而并驰,时而擦肩,非但是选手们紧绷,堤岸观众的心也揪集了起来,对岸稻田便道上的锣鼓加油声响交融著观众的呐喊声,随风响彻二龙村天空。
特殊战术
由于二龙竞渡规则的特殊性,他们划龙舟的技巧不仅限于出发,还有一些特殊的战术。
一般龙舟赛要求两艘龙舟在水面上船头对齐,闻号令后开始划出,但二龙却可以说是船尾对齐,这是因为以往起点有一条粗直径6厘米、横跨两岸、被称为“大索”的麻绳,两艘龙舟的尾端都有一条约直径1厘米、长15米的“尾索”,一端捆牢龙舟尾部,另一端由左舷最后一位选手执握。船至起点时尾绳会勾住大绳,本意是使等待开赛的龙舟不被水流带走,但也使龙舟呈现如上的拉弓之势。如此一来,对方的船身就算已划出三、四米,甚至一整个船身时,只要左舷最后一位桨手看准时机将尾绳一放,舟便如箭射出那样超越对方;然后他才会赶紧收绳。若此时他认为大有赢面,右手马上会拿起粗6厘米的圆木敲击船身,发出“咚咚咚”似鼓般的紧凑声响,鼓舞其他桨手奋勇向前,获胜的希望也就高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揪尾索”技巧,要由有经验智谋者担任。当龙舟数度返回至起点线,舟身去撞起航大索,当自己的舟身被大绳反弹冲出,而对方的尾绳却系于大索的话,对方的龙舟就会顺着大绳被撞击后挫力被往后拉,失去先机。这两种战术都是由两队的左舷最后一位桨手抉择,所以要由有经验智谋者担任。
二龙竞渡的“抢旗仔”(夺标手)不但是最后关键胜败的决定者,还是研判竞争的首脑人物。比赛开始时,他面向船尾观看双方情况,当看见己方未夺得先机时,他就会立即阻止前进,直到他判断此度出发可能获胜,才会准备鸣锣开启赛事。到终点前,他也要赶快抢旗,因为尽管龙舟先到,抢旗却慢了一步,也会功败垂成。
舵手的操作技术也会影响胜负,若是操作不熟稔,船身一定歪斜,不只输了比赛,不甚者还会落水。舵手通常是庄里的老手,对桨手的替换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权,因为谁扒的不卖力惟有他看得一清二楚。
双方在竞渡过程中经过多次斗智、斗力,考验社区的团结,就形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乐在其中的二龙村龙舟赛。
夺标与胜负
竞渡双方以先拿下终点处象征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平安旗的一方为胜方,而且双方都有一份完全相同的奖品。虽然比赛有输赢,但由于未设裁判,也没有人在计胜差,胜负全凭观众与两队队员自行认定,夺旗的先后也常有争议。
赛后谁也不服输,双方人马靠岸换手,继续竞渡,一直到日落西山,此时大家均已晒伤了背膀,最后在以两队胜负的次数多寡决定输赢。但形式上的胜负并没有影响村民对竞渡习俗的执著,无人愿意服输,所以双方呛声相约来年再拼。无论结果如何,都只能说谁赢,忌讳讲谁输,因为没人能忍受这样耻辱。以前输的庄头经过赢家庄头,都要绕田埂走避,因为面子挂不住,战况激烈的那几年,甚至两庄都不通婚不联姻,可见剑拔弩张的程度。竞渡也曾因此一度中断,后终因世交之笃与历史传承,两庄复又重掌船桨,热闹开锣。
不论是淇武兰先驰或是洲仔尾后到,对二庄的人来说,从以前到现在,都是没有输赢的比赛,以前如此,现在亦是。两庄宛如唇齿相依,并且认为年年能在二龙河上竞技才是重要的事,二庄的恩怨也就暂随那流水退消而去。现在也没人真的介意比赛的胜负。因为他们觉得竞渡的乐趣比面子还重要。实际上在这项具有传统特色的竞赛每每博得两岸观众满堂的喝彩,并且成为全台湾注目的焦点。最大的赢家就是二龙村民和加油的观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