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PCR都可能陰轉陽,怎樣才能放心?專家揭4種情況這樣做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419,543

快篩、PCR都可能陰轉陽,怎樣才能放心?專家揭4種情況這樣做

PCR核酸檢測被視為確認當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黃金準則,很多人看到PCR結果陰性就鬆口氣,不過,台灣爆發本土疫情以來,屢屢傳出PCR由陰轉陽的案例。例如雙和醫院一名病患收治入院時的PCR檢測是陰性,後來陰轉陽,一共造成院內9人群聚感染;高雄也有確診者PCR採檢5次都陰性,第6次才陽性確診。到底民眾如何才能確認自己平安無事?

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感染後,人心惶惶,許多民眾擔心社區潛藏病毒,即使不是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一旦發現自己和確診者有重疊足跡或住在疫情熱區就想接受篩檢,確認自己究竟是否被感染,好讓自己安心。

可是,做了快篩和PCR檢測都顯示陰性,真的就能放心嗎?為了加快檢驗速度、找出更多感染者,目前普遍採用先快篩、再做PCR檢測的方式。抗原快篩是檢測病毒的蛋白質,方便迅速,但因為有偽陰性或偽陽性的問題,因此還是要加做PCR檢測病毒的核酸,才能確認到底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

然而,PCR檢測結果從陰性轉為陽性也已發生不只一次,這有2種情況。過去常被提到的是確診者康復、解隔離一陣子後,再次檢測PCR又發現是陽性,這通常是因為病人體內還殘存有病毒核酸基因片段,也有人稱作是病毒的屍體,但因為非常少量,不一定每次都測得到,才會有「陰陰陽陽」的情況,這也牽涉到每個國家對於PCR檢測結果、Ct值達到多少才能解除隔離有關。(推薦閱讀:Ct值為何愈高愈沒有傳染力?答案在於「迷你級」新冠病毒的觀測方式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現在民眾更擔心的情況是,在新冠肺炎感染初期,即使已被感染,卻連PCR檢驗都顯示陰性,不知道到底要做幾次PCR、什麼時候做PCR,才能確認自己沒有被感染。尤其現在許多醫院收治住院病人的標準是先檢測PCR,陰性才收治,假使病人住院後才轉為陽性,豈不成為疫情破口?

(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一般要等到出現症狀或發病前1~2天,才可能可透過PCR檢驗測到病毒。示意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為什麼感染初期 PCR會由陰轉陽?

南投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廖嘉宏指出,最主要原因是病人還在潛伏期,而且病毒量少,還不足以被檢測到;當病毒持續在體內複製、數量增加,大約到了發病的前1~2天即可能具傳染性,可能可透過PCR檢驗測到病毒。而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多數約5~6天,一般最長可達14天,所以有些人可能採檢了好幾次,PCR才呈現陽性。

採檢技巧也會影響PCR檢測的準確度。由於PCR檢測必須採檢病人的鼻咽、口咽或深部唾液的檢體,有時採檢過程中民眾因為感到疼痛、不舒服而閃躲,造成檢體沒有採集完整,這也會影響到採檢結果。

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黃瓊瑰進一步說明,病人剛被感染時,病毒量很低,如果採檢的檢體細胞量又比較少,就有可能PCR結果顯示陰性;但如果已經進入急性感染期、出現症狀,這時病毒量就會很高,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幾乎都有病毒存在,做出來的檢測就會很準確,較不會受到採檢品質的影響。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雖然PCR偶爾也會出現陰轉陽的情況,但廖嘉宏說,這並不能說是「偽陰性」,因為目前公認PCR仍是檢測的黃金準則,或許採檢當下病人還在潛伏期、病毒還未複製到足以被檢測出的量,才會呈現陰性。(推薦閱讀:抗原快篩是什麼?為什麼驗新冠病毒的準確度遜於PCR核酸檢測?

(有些縣市政府會畫出當地的感染熱區,並訂定高風險目標對象和篩檢頻率等方式,甚至設置廣篩或普篩篩檢站等。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採檢時機因人、時、地而異 4種情況這樣做

那麼,既然黃金準則都有可能先是陰性,後來又轉為陽性,民眾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放心?

「確實很難完全放心,現在社區到處都有(未知的病毒、確診者),尤其是高風險區域,」儘管如此,廖嘉宏表示,民眾還是要透過PCR檢測確認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只不過,檢測時機和次數會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大抵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種情況:

  1. 已知和確診者有密切接觸:

目前規定,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必須居家隔離14天,黃瓊瑰說,這段期間都可以檢測,不過在症狀出現前,很可能都會是陰性,至少結束14天的隔離期再檢測一次,若PCR顯示陰性大概就能確定沒有感染,因為已經過了14天的潛伏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有些情況是,自己和家人同時採檢,結果家人中標,自己卻沒事,這時也不能放心,必須再隔離14天,期間有可能再次採檢就轉為陽性,得等到14天後檢測也呈陰性,才能稍微安心。

  1. 和確診者有重疊足跡:

黃瓊瑰建議,等到出現疑似症狀再採檢,因為假設真的被感染,出現症狀時也就是發病日、處於急性感染期,這時採檢才能穩定檢測到病毒;否則沒有症狀就去驗,很可能即使被感染也驗不出來。(推薦閱讀:新冠肺炎輕症、重症、無症狀感染怎麼分?治療方法和傳染力秒懂

  1. 高風險熱區:

有些縣市政府會畫出當地的感染熱區,通常是陽性率比較高的地方,廖嘉宏坦言,如果民眾就住在這裡,何時驗、多久驗一次,沒有標準答案,「今天驗了陰性只能代表今天沒有,或許過3天再驗就有了,很難判斷。」

他建議,可以出現症狀或與確診者有重疊足跡再去檢測會比較準確,但這樣仍有可能會遺漏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這時政府會訂定高風險目標對象和篩檢頻率等方式,甚至設置廣篩或普篩篩檢站等,建議民眾按照這樣的規劃進行篩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至於住在非高風險地區也無接觸旅遊史的民眾,大多為了出國等特定目的接受自費篩檢。這樣的PCR檢測陰性,應該就是真的沒有被感染,只要後續沒有再接觸確診者,就能比較放心。

  1. 高風險人員:

例如醫院的第一線人員,廖嘉宏舉例,醫院中照顧確診患者的醫護人員,因為會直接接觸確診病患;或是像急診等單位,無法確保自己哪一天會碰到還未發病或無症狀的感染者,因此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建議,每5~7天就要進行一次PCR檢測。(推薦閱讀:「我們願意賣命,但請給我們足夠人力、不只是給壓力」第一線護理師吐心聲

(醫院第一線人員屬於高風險人員,每5~7天就要做一次PCR檢測。圖片來源 / 陳德信)

有接觸史、出現症狀再檢測 準確度較高

無症狀感染確實比較難掌握,但黃瓊瑰和廖嘉宏一致認為,如果一般民眾真的不放心,想做PCR檢測,還是建議有接觸史或足跡重疊,若出現症狀,包括發燒、呼吸道症狀、全身症狀,例如咳嗽、喉嚨痛、喘、胸口悶、嗅味覺喪失等,這時再就醫由醫師判斷是否做檢測,會比較準確,假使真的被感染就會顯示陽性,而若顯示陰性,應該就表示,你真的沒有被感染。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