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用韻「合格而實不韻」的問題 - 知乎
首发于流行詞話
國語用韻「合格而實不韻」的問題

國語用韻「合格而實不韻」的問題

國語用韻「合格而實不韻」的問題

我們現在使用的國語讀音,是民國初年根據北方官話頒訂的;詩歌押韻的規範,則或沿襲《佩文詩韻》等前代韻書,或沿用清代《五方元音》以河北方音所擬訂的「十三轍」[1]。歷經多年爭議,1943年,國府教育部頒發了黎錦熙等所編的《中華新韻》,以「韻腹和韻尾相同的才算同韻」的原則議定十八個韻部,也保留「十三轍」的通押規則,作為詩歌用韻的參考。然而,使用這套標準自身的標準讀音來寫歌,卻也仍有許多「規定上押韻,實際唸起來卻不協韻」的情形,這裡簡稱「合格而實不韻」。於是,有人按規定來用韻,結果唱起來不順,只能勉強為之;有人憑直覺來通押,順是順了,心底卻也可能還有遲疑,不確定可不可以如此和小學老師教的不一樣。

下表,謹將後者依照直覺所用出來的韻,整理為十道韻轍,和標準的《中華新韻》[2]來比較:

韻轍

在《中華新韻》裡所屬的韻部

韻母(注音)

韻母(拼音)

沙商

1麻

ㄚ、ㄧㄚ、ㄨㄚ

a,ia,ua

16唐

ㄤ、ㄧㄤ、ㄨㄤ

ang,iang,uang,

柏油公

2波

ㄛ、ㄨㄛ

o,uo

12侯

ㄡ、ㄧㄡ

ou,iu

18東

ㄨㄥ、ㄩㄥ

ong,iong

這溫生

3歌

e

15痕

ㄣ、ㄨㄣ

en,un

17庚

eng

也沒先

4皆

ㄝ、ㄧㄝ、ㄩㄝ

ie,ue

8微

ㄟ、ㄨㄟ

ei,ui

14寒(19煙)

ㄧㄢ、ㄩㄢ

ian, üan

5支

ㄓㄔㄕㄖㄗㄘㄙ

zhi,chi,shi,ri,zi,ci,si

6兒

Er

一具

引擎

7齊

i

11魚

Ü

15痕(20音)

ㄧㄣ、ㄩㄣ

in, ün

17庚(21英)

ㄧㄥ

ing

拐彎

9開

ㄞ、ㄨㄞ

ai,uai

14寒

ㄢ、ㄨㄢ

an,ian,uan

10姑

u

13豪

ㄠ、ㄧㄠ

ao

表2:國語今韻十道轍[3]

  在《中華新韻》裡,「ㄧㄢ、ㄩㄢ」與「ㄢ、ㄨㄢ」同屬「十四寒」,但實際讀起來,大多數人在大部份時候讀「ㄧㄢ、ㄩㄢ」是讀作yen, yuen而非yan, yuan,這和「ㄢ、ㄨㄢ」的an, wan就不同韻了。無論音韻學家提出多少說法,依循直覺來作流行歌曲的詞人、歌手,就是把兩者分開來不通押了。同樣的情況,還有「十五痕」的ㄧㄣ、ㄩㄣ,「十七庚」的ㄧㄥ,所以我主張增訂「十九煙」、「二十音」、「廿一英」以對應實情,夾注在上表供參。

  還有,在「十三轍」中,「波」和「歌」韻可以通押,老一輩流行詞人也有如此通押者,如第一章第三節將提到的〈小城故事〉。然而就現今的標準國語讀來,ㄛ和ㄜ分明不同韻,除非刻意將ㄜ變讀為ㄛ,如將「歌」ge讀成go,然而,絕大多數在歌詞中通押「波」、「歌」的國語歌曲,也沒有讓歌手變讀。這之中的問題,從來沒有得到廣泛的討論,而是讓身處市場與大眾之中的流行音樂人直接就解決了。同時,也還是有一些人墨守著成規,又或取標準韻和實際讀音的交集以迴避問題,或取其聯集來寬限自己。更有甚者,2005年北京「中華詩詞學會」也發表了一個十四韻版的《中華新韻》,更把ㄛ、ㄜ合併為「二波」,尾韻ㄣ、ㄥ的一概併在「九文」、「十一庚」,又把ㄧ、ㄩ、ㄦ併為「十二齊」[4];若按這個版本來用韻,國語(普通話)歌曲「合格而實不韻」的情形將會更多。

  我個人對流行歌詞用韻的主張,是以實際讀音為準,惟寫作古風歌詞、化用古典詩詞時,可斟酌使用標準韻或古韻,並且作適當的變讀。蓋一種規則背後總蘊含著一種文化,《中華新韻》有與古代詩韻相容的用意,雖然承襲了古代韻書的問題,但也承載了舊式文人的講究。雖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感覺,不足以成對法度,然而,上述的現象與問題,至少可以說明,國語歌曲是可以從用韻來參見作詞人對「傳統」與「規則」的態度的,而本論文的目的之一,也就是發見各等詞作在音韻上的得失,俾創作者得以不墨守成規地建起適合自己作品的法度。

  除了上述的標準問題,每種韻都含有不同的情感暗示,如「東鍾韻沉雄,江陽韻壯闊」,更有疊韻、轉韻、句中韻等等修辭手法,再結合不同的旋律、節奏、腔調與曲風,可有遠比純文字詩詞繁複的變化,難以盡數列舉分析,但我們存著精研箇中技巧的念頭,聽到特別新穎、精彩或違和的範例時,也就可以標記下來,以待今後更進一步的創作發展與理論探討。



[1] 戲曲家齊如山(1875-1962)在《五十年來的國劇》 第一章〈國劇的來源及念字的原則〉中講述「十三道轍」的來源,說了一個極有趣的故事: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爭取民心,想利用民間歌謠小調為己宣傳,於是「研究北方的民謠歌唱,始知與各種韻書,都不相同,乃命人照北方民間歌唱的音韻,編纂成書,以便編製歌曲時應用(如大鼓書,小調等等)」,於是在雍正年間編成了一部《五方元音》,雖有發行,也只是內部使用,不強迫別人遵守;後來皮黃戲進京,為迎合觀眾而修改讀音,就沿用了《五方元音》所統整的十三道轍,這就是今天京劇與北方說唱藝術之韻轍的由來。


[2]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民國三十年由國民政府公布。韻分十八部,分韻所用讀音標準,則以二十一年教育部所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彙為依據。現有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版。


[3] 詳細討論見〈「標準國語」與實際讀音的差異〉,《流行詞話》50期,頁19-28。


[4] 趙京戰:《中華新韻:十四韻》(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编辑于 2016-11-18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