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文件披露早於1904年建成 古諮會委員:應整體保留

主教山蓄水池|文件披露早於1904年建成 古諮會委員:應整體保留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石硤尾窩仔山(又稱主教山)的山頂配水庫荒廢多年,水務署早前以設施日漸殘舊為由,開展平整工程。豈料甫動工,即發現該戰前建成的蓄水池,屬巨型羅馬式地下蓄水池,並有紅磚圓拱的建築,可媲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古老地下水宮殿。
翻查港英年代政府文件,該配水庫早於1900年提出興建,當年預算為6萬元。到1905年,當局提交立法局文件指出,該配水庫落成日期為1904年8月10日。
據了解,古蹟辦和相關考古專家已經在現場開始評估工作,稍後會提交資料予古諮會,後者收到資料後,會立即討論建議評級。建築測量師、古諮會委員何鉅業指,在港未見過同類的羅馬式蓄水池建築,認為有保留價值。涉事地段屬政府土地,會較私人建築容易處理。何建議,政府應保護整座建築,但因工地有危險,暫時應「唔好再畀其他人入去」。

根據水務署今年5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的文件,涉事配水庫為食水減壓缸用途,佔地約4,300平方米。減壓缸位於地底,直徑約為47米,深度約為7米,建於1930年之前。當局指,由於現時結構出現裂縫,存有安全隱憂,故須清拆現有地下減壓缸和相關設施;有關土地可交還地政總署作其他用途。

然而翻查多份港英時代的政府文件,估計主教山配水庫的歷史,遠比水務署向區議會公開的長。該配水庫相關工程資料,最早見於1900年立法局文件《Report on Water Supply, Kowloon》,提及由於當時配水庫容量僅為25萬加侖;同時,現有供水系統的水力有數次被發現未能翻越障礙,故迫切需要興建更大規模的儲水設施。

港府當時計劃在九龍塘村北面山頭興建一個圓形;直徑達150英呎、20英呎深的儲水庫,估計儲水量達200萬加侖食水,而預算為6萬元。而九龍塘儲水庫的水道料會經過旺角咀,與油麻地水道連接,向大角咀及深水埗提供食水。翻查舊地圖,該配水庫位置與今日主教山位置脗合。

+1

其後港府在1903年的文件中交代,九龍塘配水庫工程於1902年12月進行招標。至於1904年的文件指,該配水庫工程合約於1903年2月簽訂,到1903年底,配水庫近一半的磚砌圓拱已完成。該文件亦首次提及配水庫建築特色,形容配水庫幾乎完全沉入地下,主要由水泥混凝土,花崗岩柱和拱形磚建造,以支撐形成屋頂的混凝土拱頂。

1905年的政府文件顯示,該配水庫建築合約訂立完工日期為1904年6月30日,如承建商可在雨季來臨前完成工程可獲花紅,但工程最後到1904年8月10日才完工。

+6

現時水務署已暫停清拆工程,古諮會主席蘇彰德回覆查詢時指,希望古蹟辦另外安排古諮會成員到主教山現場視察。建築測量師、古諮會委員何鉅業則認為,現時須研究配水庫何時建成,惟他強調古蹟價值不單是建築本身,而是「睇有無獨特性、文化、歷史價值」。

何鉅業看過該建築照片,形容該配水庫「建築好特別,喺香港未見過呢類建築」。他稱,建築雖有部份被破壞,但仍可保留到整體結構,認為建築有保留價值。另外,由於該土地屬政府所有,加上受社會關注,相信較私人建築容易處理,當局亦有足夠時間做研判。他建議「現時要保留整體(建築),唔好再畀其他人入去,始終有危險」。

何鉅業指在本港未見過這類建築,認為有保留價值。(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藉憲報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任何人不得對古蹟進行挖掘、拆卸或改動。而在本港126項法定古蹟中,不少為水務設施,包括至少6個水塘,如薄扶林水塘有6項歷史構築物、九龍水塘有5項歷史建構物等。

另外,古物事務監督亦可將建築物列為「暫定古蹟」,有效期為一年。期間建築物將禁止對暫定古蹟進行任何建造、拆卸、移走、阻塞、污損等工程。以往被列為暫定古蹟的包括「紅樓」、「景賢里」等,當中景賢里其後更被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