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必須「大裝修」(文:本土研究社) (09:00) - 20191017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房屋政策必須「大裝修」(文:本土研究社) (09:00)

整理統計處及差估署數據,30年前上一輩供樓成本佔一般住戶約10年的收入,即只要不吃不喝不去日本旅行,10年就能買到私樓一間;但到了今天,這一輩的樓價/收入比已經翻一番到25年。當中的房屋世代差異,一目了然。

其實歷屆《施政報告》都會說重點關注房屋問題,講了那麼多年,成效到今天大家「有目共睹」,然後今年還要背負着化解「深層次矛盾」的責任,一開始沒有期望,最終也沒有失望。

止息還是助燃怒火?

其實過往各種有效的土地房屋政策,市民已經講得相當清楚。

論覓地,社會強烈要求收回170公頃粉嶺高球場,今天竟完全走數;有上千公頃棕地未納入現有發展區一直沒有處理,現今只說未來優先研究收回當中160公頃,完全低估收回棕地的發展潛力。

論選地,過往約八成青年反對發展「明日大嶼」的意向相當明顯,林鄭亦於今年6月暫緩計劃,今天卻繼續一意孤行強推。

論收地,市民一直要求全面用《收回土地條例》收棕地及發展商土儲,今天就繼續「選擇性土收」,小市民小地主就被土收,對發展商就安排「土地共享」保留發展權益。

論置業,非首置置業稅一直存在漏洞,今日不單沒有防止投資客濫用首置政策,施政報告還要以「幫青年人買樓」之名,放寬申請九成按揭上限,由400萬升至800萬,預期青年人未來「上車」的代價很可能要花光一輩子。

這種漠視民意的態度實在似曾相識,再一次重複着《逃犯條例》修訂的結局,那林鄭交出來的房屋措施,究竟是為了止息還是助燃怒火?

「置業主導」陷害新世代

其實整份施政報告沒有新意,一直延續林鄭月娥過往「置業主導」的意識形態,將更多可作公營房屋用地改為賣平一點的首置私樓,租住公屋封頂逐步私有化,最終結果就是藉「幫你上車」之名,推青年一代入私樓市場的「火坑」,將房屋需求導向私樓市場,最大得益者就是銀行家及地產商,完全背離減輕房屋成本負擔的初衷。

去年,政府為居屋減價由市價七折減至五二折,好像已經「賣大包」,然而真正與上一代所購買的居屋比較,便會發現今日的居屋售價與收入比例,依然比30年前的居屋定價貴近一倍。綠置居售價水平,亦相當於預繳50年同區公屋的租金;實際上,居屋、首置上車盤等,均假設買家將會以收入四成供款,供款長達25年。面對如此世代不公平的置業政策,又怎能怪年輕人要跟妳「攬炒」?

林鄭「置業主導」的目標,簡單來說即是「全民炒樓」。為炒樓圖利而設的綠置居和居屋第二市場,背後的社會心理設計,就是試圖以未來可能的樓價上升作招徠,誘導一般市民接受今天極不可負擔的定價水平,還要說到政府給了市民優惠折扣大特賣,令新一代及再下一代跌進一個無法自拔的房屋深淵。

解決住屋必須改革體制

為何民間的土地房屋政策好建議說得那麼明確清楚,林鄭一直置若罔聞,到社會民憤爆發,則拾起一兩個濫竽充數?這一定不是「溝通」問題,也不止是一個人的性格問題,而是現有土地房屋的決策體制,根本無法容納一些良好的建議得以落實。

受政府愚弄多年,今天香港市民不會再信任施政報告拿出的一些土地、一條條例,就能有效對應當今的房屋危機。換人換制度,將決策還給市民,房屋決策體制的「大裝修」,幾近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基本條件。不必再拖延時間,製造錯誤期望,一切政策跌進現有決策體制下,都只會扭曲走樣、漏洞處處、利益傾斜、形迹可疑,過往實在例多不舉。

很可惜,今份施政報告可看出林鄭並沒有這種覺悟,繼續以為可以忽視民意強推計劃,尤其極具爭議的「明日大嶼」及「土地共享」,接下來的一年,新一波有關住屋問題的社會運動亦指日可待。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