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公寓会不会被推广?你愿意入住胶囊公寓吗?

关注者
2,512
被浏览
1,386,401

254 个回答

不好意思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我回答了这个题目之前的很长时间内都没人点赞,最近忽然多了这么多赞。。。知乎的这个内容推广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啊?

不过看到多了不少有价值的答案,我觉得我费这么大劲写了一块儿“砖”还是有意义的。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科普下什么胶囊公寓出现的背景吧。

最早出现这个概念其实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metabolism architecture movement,

翻译过来就是建筑的新陈代谢主义运动。主要是由一批丹下健三带领的日本建筑师发起的。

(当然,其中还掺杂了一批高技派的建筑师诸如Team10,Archigram什么的就按下不表了,跟题目联系不大,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总之那个时候的建筑风潮是相当前卫和未来派的,不怕你不敢做,就怕你不敢想。)

他们看到了战后日本/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日新月异, 于是开始思考是否建筑应当也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于是他们从植物的生长中,和佛学的轮回思想(日本人总是很喜欢这些禅意的东西)中得到了灵感,于是想要做一个类似于主体+模块的形式的建筑(一般来说是塔楼的形式)。并且预制混凝土的技术发展也使得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这种想法。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日本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葩诞生了!

Nakagin Capsule Tower(中银胶囊塔)

那这个奇葩的设计者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 黑川纪章了,我认为日本建筑师名字翻译过来最带感的一位。什么史上春夜,半毛,安藤肿熊统统的靠边站。

啊,该上图片了,你们看字要看睡了吧。

当当当当,就是这个样子,像是把很多空调室外机堆在了一起的感觉有木有~~~

恩,简单说一下,楼高54米,共13层。

放几个图解释下内部构造

解释下这张图,就是中间一个service core(生活核心区,包括水管电线,电梯,垃圾道等等。)加上周围共8个胶囊为1层。那么这些胶囊的设计寿命是25年,结果现在用了40多年了还没换。这个生活核心筒的设计寿命是100年。而且因为黑先生可能设计的时候眼前一黑,这个楼只有顶层的胶囊可以被更换~~~1-12层是固定的@_@

你可以看到这个每个房间里面有个小卫生间,一个床和一个书桌柜。

就是这样。

那么这个楼是怎么盖起来的呢?

是这样的。我觉得画的挺明白了我就不解释了。就个搭积木一样。搞建筑的同学们可以模仿下类似的分析图。

终于把背景介绍完了,累死我了。

感谢Wikipedia:

Nakagin Capsule Tower

感谢不知名网站:

Nakagin Capsule Tower, Tokyo 1969-72.

感谢我的建筑史老师:Florian Sanchez,你给了我个C+我不会忘了你的!

。。。。。。。。。。。。。。。。。。。。。我是很帅的分割线。。。。

那么我来说一下,这个东西的前景如何。

我觉得不是很好。至少不适合在所有地方推广。

哦,我知道你问的其实是胶囊旅馆,但是你既然加了个建筑学的标签我就多说点。

胶囊公寓形式建筑的这座楼本身对空间有极大的浪费,因为有很多墙和很多的伺服空间没有被使用,同样的占地的普通公寓楼可以多60%的使用面积。其次造价很高,导致每25年更换一次的话经常无法收回成本。最后一点就是空间过于局限,缺乏灵活性,所以目前这座楼要被炸掉重修了。

那么我再来说说胶囊旅馆

这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便宜,干净。可是我觉得这很不人道。

你听说过一个东西叫做关禁闭吗?住在胶囊旅馆里大概就是同样的感受。

然后我还想到这个,无菌动物饲养中心哦,干净整洁。

在我们追求自由,文艺的今天,把人塞到一个小盒子里实在不是什么很好的体验。

建筑的目的是布置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压缩空间。

此外,一般二三线城市小旅馆的主要客源是什么,是穷游的和情侣吧。

对于旅游的来说,费了千辛万苦到了丽江,你让他住这么一地儿,他要如何自拍,想要来个45度的低头自拍发现手举到25度就没法抬了,只能拍个大饼脸:(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吊脚楼的时候说: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可是在这样一个旅馆,你只能看天花板顺便想想剩两块钱是买个包子还是炸串。

对于学校的小情侣来说,除非你把两个中间开个洞,

否则俩人只能互相拥抱着度过这个冰凉的夜晚了,别说什么69,我很纯洁我不懂。

此外,这个房子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其实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这也是我反对所谓的集成设计的原因。比如说,行李柜在你的脚边,你如果晚上忽然要用行李里的东西,你需要弯着腰把身体在狭小的空间里调转180度,然后拿了东西,再调转回来。睡过火车卧铺的都知道这有多么别扭。而最差劲的小旅馆里,至少我也能直起身子来。对于连东西掉到桌子底下我都懒得弯腰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折磨了,不过你要是打算练瑜伽,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我要说到的是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安全问题。

这样一个房子,基本上一旦失火了就会迅速的变成一个大烤箱,因为本身是塑料做的,而且所有的电线都是集成在内部,一旦电线短路被点燃估计10秒钟后就变成一个大火团了并且会迅速蔓延到旁边的胶囊里。考虑到这个东西转身极为困难,所以基本没有机会逃生,此外高温受热整个框架变形,就算你能转身门很可能也会卡住打不开,所以你就悲剧了。

当然了,还有传染病的问题。。。

所以与其省20块钱真不如住青年旅社了。

但是在一线城市中,胶囊旅馆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那些来城里进行短期居住的找工作的人。

在他们找到工作之前提供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是至少比流落街头要强。

东京新宿的一般旅馆价格大概是1000人民币左右一晚上,

但是东京新宿的胶囊旅馆可以便宜到200人民币一晚上。

所以如果北京的酒店平均价格按照300元一晚来算,胶囊旅馆最多收费80元。

要是这个价格想要维持一定的利润的话,要求必须有很高的入住率。

不过考虑到几个一线城市中的蚁族,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的。

其实下文中 @毛羽立 对于这种社会性的论述写的更为详细,我就不再多说了。

因此这种形式的建筑只可能作为主要建筑形式之外的一种补充,一个廉价高效但是很差劲的解决办法,永远不可能成为城市未来建筑形式发展的主流。

As an architect, I serve for better life.




下文中有几个同学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我大概给回复一下。首先是对于这个胶囊旅馆空间的定义的。

你是定义为一个居住的空间,还是一个简单的容身之所。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住帐篷,或者搭张床,亦或者是桥洞底下,其实区别不大。因为你并没有除了睡觉之外的额外需求。

但是如果是居住,我觉得是有很多欠缺的和不便的。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一个空间里放一个电视不代表满足了娱乐需求,电视跟头部的角度,电视的尺寸,整体空间的音效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当考虑到了这些之后,胶囊旅馆就不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了。

学生公寓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没有硬伤,软件配套的问题是可以慢慢解决的,但是胶囊旅馆这种先天空间硬伤的东西是无法被解决的。

当然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调节机制,每个人对于舒适二字的定价是不同的。所以我也没有完全否定胶囊旅馆的价值。但是我觉得建筑学的角度来说,直觉告诉我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许我可以在我的硕士设计中探讨下这个问题。

作为开房狂魔,同时也作为资深穷人,住过各式经济型酒店及青旅,其中就有胶囊形式的产品,自己也有关注过这块案例,来简单说一下吧。这里只说短住型旅馆,不提长租。(多图)

说到底,不管是做成胶囊(Capsule)还是做成什么睡眠盒子(Sleepbox、Cabin)都是把睡眠这件事做成了一个微型的「Unit」,为旅游住宿行业提供了一个模块化标准化解决方案。而胶囊和盒子相对于传统酒店(尤其是传统经济型酒店)都有一个共同点:单位面积更小,建造成本更低,复制效率更高。同作为标准化产品,胶囊旅馆和睡眠盒子相对于传统经济型酒店来说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极短住宿(也可以理解为小时房)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

胶囊酒店以及睡眠盒子现在比较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A. 集装箱改造(small box in big box)

B. 模块化定制(capsule & cabin)

C. 区块内联排(fixed pod in line)

下面先看几个案例:

A.1 Capsule by Container Hotel位于吉隆坡2号国际机场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 2


A.2 HOME | SLEEP BOX HOTEL THAILAND, 内设五种不同房型,主要区别在盒子大小上


A.3 英国SNOOZEBOX HOTEL(snoozeboxhotel.co.uk/),加长版集装箱式单元房房车,制造方为A. Smith Gt Bentley Ltd, Coachbuilders, Specialist Vehicles(与SONY,BBC,SUPER SPORT以及多家国际医疗救助组织有密切合作)。

B.1 napcabs,以独立箱体为单位全自动服务,箱体外立面可作广告位,慕尼黑机场已投入使用


B.2 芬兰睡眠胶囊品牌

GoSleep

(加了盖儿的豪华版按摩椅,内设电源接口及USB等设施),现已在7个国际机场可以体验,在迪拜机场已经看到过。



B.3 ArchGroup出品的Sleepbox,颜色及尺寸可定制,可以抱团也可以做独立盒子散在各处


C.1 高野山ゲストハウス Kokuu(コクウ),Alphaville出品(高野山ゲストハウス • Project • ALPHAVILLE Architects • 京都の建築設計事務所アルファヴィル一級建築士事務所,纯木构建筑,联排箱式床位,设有三种房型(单人capsule,双人上下铺,双人大床)


C.2 FHAMS インテリアと建築のデザイン出品的TamaHotel Phnom Penh Tower,这家酒店是个非常酷炫的综合体,内部功能分区、各房型配给比例以及建筑和室内设计都非常棒,建议看下官网,该店店内设有餐厅、酒吧、娱乐区、开放办公区等以及5种房型,除了Compact房型是作为独立houses in house存在之外,其余的都属于正常房间。Compact房型为标准化设计的独立小木屋,每栋小房子里被布置成了Loft式样。


看完案例图现在来说上面几大类作为商业项目来说的优劣势、劣势解决方案以及合作方向:

  • 优劣势概述:

A. 优势:建造成本低、复制效率高、灵活机动性强(尤其是案例A3和B1、B2)

B. 劣势:单位面积小、通风光照差、住宿条件简陋(上述所有案例的共同特性)

  • 可开发及已有合作方向:

A. 时效性较强的可移动旅游住宿市场
与国际夏令营、大型行业展会、音乐节、狂欢节等节庆日及体育赛事合作,案例A3中的SNOOZ与众多足球俱乐部的青训项目、方程式赛车及大型草地音乐节有密切合作,详情可参见官网

B. 极短时间歇住宿市场

大型交通枢纽(大型国际机场及客流量极大的火车中转站)及大型探险型森林公园临时休息站,参考案例A1、B2、B3,另外就是大型灾害之后的安置房和急救站(比如地震后出现的成片的铁皮房

C. 作为ShowRoom与体验室与潮流品牌合作PR开发市场

这里可以参考案例C2和地产学报专栏里的一篇文章

零售临时店,可不仅仅是潮流而已 - 地产学报 - 知乎专栏

以及

有没有人了解西安机场睡眠盒子(蜂巢)? - Juliana Yang 的回答

,把空间的功能不仅是局限在accommodation上,而是把空间赋予其他层面上的意义

D. 一系列快闪活动及体验活动的参与者容纳器

比如台北的夜宿海生馆,这里还可以和一系列博物馆、天文馆及社团组织合作

E. 传统青旅


另外,由于这些场所作为独立的Unit对于外界的防御能力普遍都偏差,所以除了要注意解决通风透气隔热保温等一些列作为小空间存在的通病之外,与放置在建筑内的Unit相比,放置在室外的Unit还需要注意到对自然界不确定因素的防御以更好地为盒子做好防损措施。除了像案例B3中那样设置随盒保护罩之外,也可以提前圈地做个大金钟罩。下图金钟罩里的是

YHA Eden Project (powered by Snoozebox)

里的舞台和展示馆部分不是客房,只是做个参考(蛮像水立方。而那些放置在室内的Unit集合体则需要比传统酒店更加注意整个大单元的动线设计及功能分区,对于空间流动性的要求相对更高。



最后说两句题外话,这些大大小小的capsule也好cabin也好box也好,其实都是微缩的建筑与空间,相比那些大型传统酒店建筑来说舒适度确实会被牺牲较多,但他们的灵活机动也是传统大型建筑所给不到的,所以并不能说这些东西是一无是处,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的优化,微缩空间在使用上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上都会有进步。

另外,换个角度来说,任何大型建筑其实也是微缩的单元空间拼凑而成的,而传统酒店并不应该把自己的空间功能固定化在Accommodation和F&B上,模块化多元化使用和与外方更加开放的合作越来越是未来酒店的发展趋势,不仅对于酒店本身做软品牌和轻资产运营有极大的帮助,也为非常多的老旧酒店产品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参考澳大利亚新兴酒店品牌

Ovolo Hotels

在澳大利亚两家用工业厂房和渔船码头改造的综合体酒店。如果所有的设计师都把舒适度的衡量全部怪罪于空间的尺寸上,那买不起豪宅住不起奢华套房酒店的人是不是都应该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