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成因、各期症狀、如何治療與照護一篇幫你全面了解
更新日期:2023/12/15 16:16:25  維護人員:林彥齡
健康新知

大腸癌成因、各期症狀、如何治療與照護一篇幫你全面了解

大腸癌成因、各期症狀、如何治療與照護一篇幫你全面了解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在臺灣每31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而大腸癌發生,除了跟遺傳有關外,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含: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肥胖、菸酒及老化等。且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故需要藉由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想要讓大腸癌成為對你最無聲的抗議?那就先一起來了解大腸癌是什麼,透過完整的認識提早對抗預防吧!

 

大腸癌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結腸,是消化系統中最低的部份。而在結腸的最後 6 吋位置又稱「直腸」,是由食物消化後,殘渣通過結腸直腸(俗稱大腸)而排出體外。故當癌細胞生長在此部位的癌症,就稱之為「大腸癌」。

 

癌細胞生長部位,可分為2大類:

結腸癌(Colon cancer):癌細胞長在結腸處,再依位置細分為升結腸癌、橫結腸癌以及降結腸癌

直腸癌(Rectal cancer):癌細胞長在直腸處。大多數的大腸癌最初都是很小、非癌細胞或良性的大腸瘜肉型態出現;大腸瘜肉是指在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物,經過5~10年的時間,有些大腸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

 

大腸息肉變成癌

癌細胞種類,可分為4大類:

1.淋巴癌:一般淋巴癌起始於淋巴結,但也可能發生於結直腸處

2.腺癌:指癌細胞長在大腸直腸內壁,這類細胞始於腺細胞或分泌型的細胞;並從細小的腺性息肉慢慢長成惡性腫瘤,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腺癌

3.類癌瘤:屬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起始於分泌荷爾蒙的腸道細胞;其成長速度慢,初期往往不會出現症狀

4.胃腸道間質瘤:指長在腸道的軟組織肉瘤,雖較少出現在結直腸中,但仍有可能發生

 

大腸癌初期到末期特徵與症狀有哪些?

早期大腸癌並不容易發現,因為大腸癌剛形成時,只是一小團癌細胞,並不會引起消化道不適;待逐漸成長增大後,才會產生症狀。當大腸癌發生在右側大腸(即盲腸、升結腸)時,會出現腹脹現象或大便潛血反應呈現陽性,即血便;若發生在左側大腸(即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時,則會出現腹痛、解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情形(例如:腹瀉或便秘)。

一旦出現症狀後,被病人誤以為是吃壞肚子或痔瘡出血之類的輕病而延遲就醫,後果就難以想像。

故若有出現以下症狀時,須小心大腸癌找上門:

 

症狀

說明

腹痛

可能是癌細胞壓迫神經或消化道被部分腫瘤阻塞所造成

排便習慣改變

不斷腹瀉或排便不順的情形

糞便型態改變

如為帶狀或細條狀、解血便及黏液便

貧血

臨床上多數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右側大腸癌。由於慢性出血,不容易由肉眼發現出血,須靠潛血反應檢查

裹急後重

指肛門裡有東西,想解便的感覺又解不出來,通常是直腸癌的症狀表現之一

血便

為最常見的症狀

體重減輕、食慾不振

早期大腸癌發生體重減輕並不明顯,隨腫瘤變大阻塞消化道,或腫瘤轉移引起營養攝取不良,將會導致體重逐漸下降

 

 

大腸癌分期

癌症臨床分期除了會影響症狀表現,更與治療、預後有相當大的關聯

目前依照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AJCC)分類,大腸癌可分為:

分類

說明

零期

又稱原位癌,指病變侷限在上皮細胞層或指侵犯到固有層

第一期

惡性腫瘤侵犯腸壁內(包括:黏膜、黏膜下層、及肌肉層)

第二期

惡性腫瘤侵犯到腸壁外層表面,但還沒有淋巴轉移

第三期

惡性腫瘤侵犯到局部淋巴結轉移

第四期

惡性腫瘤有遠端(如:肝、肺)轉移

 

大腸癌分期示意圖

 

大腸癌檢查方式與治療介紹

目前常見的大腸癌檢查

  • 肛門指診:可檢查出肛門以上部分直腸的腫瘤

  • 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可將肉眼看不出來的出血篩檢出來

  • 大腸鏡檢查:以內視鏡經肛門直接檢查大腸是否有瘜肉或腫瘤等病變。若有異常發現,可進一步組織切片,確認診斷

  • 腹部電腦斷層檢查:透過 X 光做橫斷層面影像,幫助釐清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程度

  • 腫瘤標記指數(CEA):無法作為早期診斷工具。通常作為術後追蹤指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大腸癌篩檢,可免費補助 5074 歲民眾每 2 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

 

大腸癌治療方式說明

依據腫瘤型態及癌症期別有不同的治療,目前治療早期大腸癌的方法仍以手術切除為主。部分第1期的大腸癌,可以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但這項治療只適用於癌細胞未侵犯到肌肉層;如侵犯到肌肉層,須以手術切除。

23期的大腸癌病人,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如:腫瘤過大會先進行化學治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第三期除了手術,還需搭配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第4期則以緩和性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為主。

近年來,標靶治療是另一個趨勢。所謂標靶治療是藥物只會攻擊癌細胞,不會像化學治療藥物一樣好、壞細胞通殺。但目前對大腸癌的標靶治療,並非所有病人都有效,須以臨床醫師依專業判斷使用。

 

 秀傳醫院目前可提供以1~3期的相關治療

 

大腸癌患者該如何照護?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從飲食方面進行調整,應該要少吃紅肉、加工肉品,或者少用高溫烹煮的形式,都能有效避免大腸癌的發生。另外飲食也要多元化,多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平時少抽菸、多運動。且根據BMI 值高且腹圍過大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 BMI 值正常者的 2 倍。

而運動量多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比不運動的人少 40 ~ 50 %衛福部強調,大腸癌只要透過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即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建議 50 歲以上民眾應每年作 1 次糞便潛血檢查,或定期健康檢查,將有癌變可能性的瘜肉及早切除,才能避免大腸癌的發生提高大腸癌存活率。

 

大腸癌高風險群組說明

 

攝取過多肉量、少纖維等,都是罹癌的致命點;根據研究,攝取過多脂肪或富含脂肪的紅肉,如:牛肉,是會增加發生大腸癌的機率。因為油脂在烹調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質;燒烤的海鮮及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而抽菸也會增加 3 倍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燃燒時,會釋放大量致癌物質。

家族遺傳的大腸癌,只佔所有大腸癌的 5 %。但一等親中如有人罹患大腸癌,和一般人相比得大腸癌的機會高 2 ~ 5 倍。另外,大腸癌好發於年齡 50 歲以上,年滿 50 的男女都應該篩檢;若有肥胖、曾罹患大腸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也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大腸癌常見QA

 

Q1. 我需要做大腸鏡嗎?

大腸鏡,主要是針對出現消化道症狀或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檢查。例如:

  • 解便時出現想大卻大不乾淨、一直想解便
  • 大便樣式變細、大便帶血或有黏性
  • 時常不明原因的腹痛
  • 家族大腸癌病史
  • 缺鐵性貧血

Q2. 大腸鏡檢查多久要做一次

可以在3040歲之間,進行全面性的胃腸鏡檢查。若檢查狀況健康,則可每5年做一次;若初次檢查後,並發現狀態不佳或本身屬於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者,建議每12年進行1次的定期檢查。且還要將有癌變可能性的瘜肉及早切除,才能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Q3. 大腸鏡3種結果檢查,決定後續的追蹤頻率

一般來說,50歲以上要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視檢查結果決定追蹤頻率:

  • 檢查結果是「完全沒有瘜肉」:根據美國預防醫學會建議,約510年以後再做第二次大腸鏡追蹤就可以了。
  • 發現瘜肉,屬於「大腸腺瘤」:基本上3年內要做第二次大腸鏡。
  • 發現「增生型瘜肉」:這種瘜肉比腺瘤更良性、比較不會癌變,通常也是建議510年以後再做第二次大腸鏡就可以了。

Q4. 大腸癌手術怎麼吃?

 
  • 手術治療前飲食原則:這段時間要盡量減少腸道的負擔,同時也要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更健康的身體來進行手術。
  • 手術治療後飲食原則:手術後1~2天,當醫生指示可以開始進食時,要先從少量水分開始,接著進行「清流質飲食」。所謂的清流質飲食,指的是完全無渣的清澈飲食,像是米湯、無油清湯、運動飲料或是過濾過的果汁、蜂蜜水。

 

若以飲食生活習慣來說,秀傳醫院醫師建議民眾宜改掉過度飲酒、鹽醃食品、過鹹過熱食物。並同時規律運動、食用高纖蔬果有助降低大腸癌風險;而加工肉、紅肉與肥胖已被視為致癌因子,就不建議多吃囉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 大腸直腸科團隊

 


  • 大腸直腸外科 傅軍毓醫師
  • 現任: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 學經歷:
  1. 前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2.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3. 教育部審定講師
  4. 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
  5. 消化外科專科醫師
  6. 台灣乳房專科醫師
  7. 內視鏡外科專科醫師
  • 專長:
  1. 大腸癌手術及術後化療
  2. 大腸癌、直腸癌微創手術
  3. 痔瘡、肛門廔管、膿瘍等肛門手術
  4. 無痛腸胃鏡檢查

 

 


  • 大腸直腸外科 林安仁醫師

中部地區唯一女性大腸直腸專科醫師

  • 現任: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 學經歷:
  1.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2. 法國微創手術中心IRCAD進修
  3. 衛生署澎湖醫院外科主治醫師
  4. 台北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資格
  5.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住院總醫師
  6.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 專長:
  1. 肛門疾患處理/痔瘡微創手術
  2. 排便問題
  3. 大腸鏡檢及鏡檢下息肉/黏膜切除術
  4. 大腸癌微創手術

 

 


  • 大腸直腸外科 蔡志宏醫師
  • 現任:
  1. 秀傳紀念醫院副院長
  2. 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3. 秀傳紀念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
  • 學經歷:
  1. 中國醫藥學院醫管所畢
  2.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
  3.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4. 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5. 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部長
  6. 弘光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7. 台灣外科醫學會監事
  8. 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9. 台灣內視鏡外科專科醫師
  10. 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11.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12. 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專科醫師
  13. 台灣外科醫學會品質委員會委員
  • 專長:
  1. 一般外科
  2.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3. 腹腔鏡手術
  4. 大腸直腸腫瘤手術
  5. 痔瘡廔管切除
  6. 腹腔鏡疝氣手術
  7. 痔瘡微創手術(環狀切除手術)
  8. 排便功能異常
  9. 發炎性腸道疾病
  10. 直腸巨大息肉微創手術
  11. 老年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
  12. 晚期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
  13. 腸胃道難症處置
  14. 其他肛門疾病

 


粉絲
專頁

加入我們的粉絲專頁

LINE
官方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連絡
我們

健康預約專線
04-7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