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都得大腸癌,北榮林宏鑫醫師解答癌症家族史風險,做哪些事、吃哪種益生菌可以預防大腸癌 - 癌症問康健

外公外婆都得大腸癌,北榮林宏鑫醫師解答癌症家族史風險,做哪些事、吃哪種益生菌可以預防大腸癌

2023.05.29 整理 / 朱墨 出處 / 癌症問康健 瀏覽數 / 16894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大腸癌已連續 15 年高踞台灣好發癌症第一名,可說是全民頭號健康威脅。台北榮總林宏鑫醫師的外公外婆都是大腸癌病人,促使他決定拿起手術刀救治腸癌病人。大腸癌會遺傳嗎?最常見的症狀或前兆有哪些?生活中要如何預防,降低罹癌風險?治療上又有哪些新趨勢?

外公外婆都得大腸癌,北榮林宏鑫醫師解答癌症家族史風險,做哪些事、吃哪種益生菌可以預防大腸癌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癌症問康健》邀請全台灣收治大腸癌人數第一的台北榮總林宏鑫醫師,分享自己外公外婆罹患大腸癌的經歷,和對他的影響。以及最常見的大腸癌警訊和預防方法。經常有病患家屬捧著大罐小罐的益生菌問林醫師吃哪種比較有效?他的建議是⋯⋯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與高危險群?

家族史常被認為是大腸癌的風險因子,若有一等親、二等親確診大腸癌,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導致許多人會在門診詢問醫師,家人罹患大腸癌,是否就代表自己也是大腸癌高風險群?

林宏鑫指出,在台灣約有 2 成左右的大腸癌受遺傳影響,而受到遺傳影響的大腸癌,比較容易在年輕時發生,50歲以下約佔 10%~12% 左右;但是台灣大腸癌發生的平均年齡是 62~63 歲左右,所以 7 成以上的大腸癌,其實都還是與後天環境較為相關。

林宏鑫指出,家族史雖然是一個強烈的風險因子,但也僅限個人需要去做大腸鏡的相關檢查,不一定說爸爸、媽媽有大腸癌,兒女就一定會得大腸癌。

至於影響大腸癌發生的後天因素,根據 WHO 公布的可能致癌因子,例如喜歡吃加工食品、紅肉或是醃漬的食物,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發生的機率。

另外,林宏鑫也提醒,如果患有腸道發炎的相關疾病,例如在年輕或中年時就確診潰瘍性結腸炎,則每年都必須做大腸鏡檢查,因為罹患腸道發炎疾病約莫 8~10 年,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至於便秘是不是大腸癌的風險因子?林宏鑫分享,如果說長期腸胃蠕動比較慢,導致排便不順,確實有可能增加食物裡面的致癌物質跟腸道的接觸時間,但從醫師的觀點來看,只要養成固定排便的時間,即使是 2 天排便一次,只要胃口沒有受影響、排便正常,也算是規則、穩定的排便習慣,不需要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排便 2 次,或是每天在固定時間排便 1 次,反而帶來過多的心理壓力。【推薦閱讀:診間101問》常便祕、放屁或是大便變色 都是大腸癌前兆? 專家點出救命觀察重點

大腸癌常見的症狀和前兆?

有人說「大腸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林宏鑫分享,在臨床上,有時病人雖然排便出血,也不一定就是大腸癌,所以不用過度擔心,也許只是痔瘡流血而已;但是,也有滿多確診大腸癌的病人在一開始時都被當作痔瘡流血,所以,如果病人有出血現象,建議跟醫生多方討論、進行必要的檢查,避免延誤病情。【推薦閱讀:便秘?腹瀉?是痔瘡還是大腸癌?4 大重點,不再糾結警訊

大腸癌症狀很嚴重的時候,排便會大出血、左邊大腸阻塞導致大便變細,或想要大便但是去廁所卻沒有真的排便;有些病人的病灶在右邊大腸,沒有前述大腸阻塞、大便變細的現象,而是大便較水,這種時候可能會出現貧血現象,甚至是洗澡時摸到腹部有腫塊,這些都是很明顯的症狀,此時就醫,大部分都是大腸癌 2~3 期甚至第 4 期。

若想早期發現,50~75 歲民眾每兩年可免費檢查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確認大腸或肛門是否有出血現象。若有出血現象,就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雖然較辛苦,但大腸鏡檢查仍是目前唯一標準的大腸癌檢測工具。

近年流行吃益生菌來預防大腸癌,究竟吃哪種益生菌才有效?

現在人們普遍注意保養腸道生態,也有人說腸道是人的第二個大腦,特別流行吃益生菌,希望可以改善腸道的樣貌。林宏鑫分享,在門診常常遇到病人一次拿出許多品牌的益生菌,希望醫生幫忙選擇,這時醫生會視病人是否有拉肚子、便秘的症狀,或是其實排便很正常,只是聽到有好的益生菌就覺得一定要服用,來給予建議。

林宏鑫指出,腸道的菌叢屬於動態平衡,如果好菌的勢力範圍較大,那壞菌就會慢慢地愈來愈少。如果病人服用益生菌之後覺得排便習慣變得很規則,或本來有便秘情況,服用益生菌之後變得很順暢,胃口也很好,醫生就會判斷益生菌對病人有幫助,但是同一種益生菌在別的病人身上,就不一定會有同樣的效果。【推薦閱讀:益生菌怎麼吃?益生菌推薦挑選、益生菌功效、副作用說清楚

林宏鑫強調,益生菌的種類非常多,每個人體內都有好菌,益生菌只是一個輔助工具。目前也沒有研究證實體內哪一種細菌比較多,就一定會導致大腸癌。大腸癌是很多因子導致的疾病,最重要的還是維持均衡飲食,也可以透過飲食日誌記錄哪些食物導致自己腸胃不適,避免高風險因子食物。

正因為腸道是動態平衡的,會因飲食和排便狀況而改變腸道菌相,如果吃到比較好的天然食物,對腸道的生態一定比較好。

本文為「癌症問康健 Podcast EP.20」節目內容摘錄。想知道大腸癌的手術與最新治療趨勢?完整的療程時間與存活期?身為大腸癌病友家屬,林宏鑫為什麼會選擇走大腸直腸外科?完整內容請點此收聽:

責任編輯: 張尹寧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你的問題沒有被解答?歡迎加入社群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