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疣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跖疣

疾病名称
本词条由百度健康医典-跖疣 提供内容 。
跖疣,也称为verrucaplantari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良性增生病变,多发生在足后跟、足跖前部或趾间受压处。目前已知与跖疣相关的HPV类型至少有HPV-1、2、4、27、57等5种。跖疣的发病诱因主要包括足部外伤、摩擦或者多汗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更易感染。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较少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以青壮年为主。
跖疣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足跖部皮肤角质增生,剥除角质可见疏松的角质软芯,周围可见毛细血管出血所致的散在小黑点。大多数跖疣患者在走路时会有痛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在传播途径上,跖疣主要通过直接的皮肤接触和共享受污染的涉水活动设施等途径传染,非患者的HPV无症状携带者也是重要的传播源。
跖疣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其中药物包括外用药物与口服药物,物理疗法主要包括冷冻疗法、电灼带疗法、激光疗法以及微波疗法等。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病情复发。
跖疣的预后特点是病程发展缓慢,多数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退,病情较轻的患者不需专门治疗,但对于影响行走和工作生活的患者,需进行积极的治疗。预防跖疣主要是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光脚在公共场所活动,特别是公共浴室和游泳池等涉水活动场所,也应避免直接接触已知的患者。尽管跖疣主要影响生活质量,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应注意病情监控和适时治疗,避免潜在的并发症
中医病名
跖疣
外文名
verrucaplantaris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青壮年,外伤及免疫力低下者
常见发病
足后跟,足跖前部,趾间受压处
常见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伤,免疫力低下
常见症状
足跖部角质增生,走路时疼痛
传染性
图集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蔡一歌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撰写

贡献者头像

王笑民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肿瘤中心审核

基本信息

中医病名
跖疣
外文名
verrucaplantaris
就诊科室
皮肤科内分泌科
多发群体
青壮年,外伤及免疫力低下者
常见发病部位
足后跟,足跖前部,趾间受压处
常见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伤,免疫力低下
常见症状
足跖部角质增生,走路时疼痛
传染性
传播途径
足部皮肤直接接触跖疣患者的患处,用手触摸患处,然后触碰身体其他部位,与患者共用鞋、袜子
是否遗传
相关药物
水杨酸,维A酸类药物,5%氟尿嘧啶软膏,干扰素凝胶,5%咪喹莫特软膏,斑蝥素,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溶液,硫酸锌西咪替丁

病因

播报
编辑
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外伤和摩擦是发病的诱因,足部多汗与跖疣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患此病。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而感染,也可能因为光脚在游泳池周围或公共浴室走动而感染。

发病原因

HPV有 100 多种,其中近 80 种与人类疾病相关,HPV-1、2、4、27、57型可引起跖疣。当皮肤出现破损,HPV会通过破损处侵入,感染皮肤表皮细胞,导致其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引起皮肤良性增生物的形成。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跖疣的患病风险:
  • 足部长期受到摩擦或外伤、皮肤破损;
  • 免疫力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的人群等易患本病;
  • 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患本病;
  • 以前患过跖疣;
  • 光脚在地面行走,如公共浴室、游泳池周围等,易诱发跖疣;
  • 足部出汗较多也可促进跖疣的发生。

症状

播报
编辑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HPV的反应不同,因此不是每个接触过这种病毒的人都会有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只是病毒的携带者。主要表现为脚部受压部位出现角化过度、粗糙的斑块,部分患者有疼痛感。

典型症状

  • 好发部位
跖疣可发生在足底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脚后跟、足底前部或脚趾间受压处。
  • 皮损及症状特点
  • 开始表现为细小、发亮的丘疹长在脚底,然后渐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表面角化,因受压而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粗糙的斑块,边界清楚,周围绕有增厚的角质环。
  • 去除角质层后可见角质软芯,周围有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的小黑点。
  • 有时数个跖疣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角质软芯,称为镶嵌疣。
  • 免疫缺陷患者可观察到广泛持久的跖疣,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可感到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伴随症状

因为足底的病变向深部生长,行走时会因压力导致疼痛。

就医

播报
编辑
足底出现增生物及疼痛时要及时就医,医生将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判断。

就医指征

  • 增生物有出血现象或外观、颜色发生变化;
  • 皮损处疼痛,妨碍正常行走及日常活动;
  • 尝试过治疗,但是皮损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 疣状增生物分布广泛;
  • 糖尿病患者足底出现增生物,并伴有足部感觉变差。

诊断流程

足底出现疣状增生物,妨碍正常走路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可能询问以下问题:
  • 皮损首次出现的时间;
  • 皮损的外观和大小是否有变化;
  • 是否有疼痛等不适症状;
  • 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症状;
  • 家庭成员患病情况;
  • 是否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
  • 目前是否在服用一些药物以及免疫力情况;
  • 发病前是否光脚行走在潮湿的公共场所;
  • 是否尝试过治疗,治疗时间及效果。
接下来,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的范围、大小、颜色等,一般可做出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行皮肤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 足底出现疣状增生物,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 有糖尿病者,还需到内分泌科进行相应的诊治。

相关检查

  • 皮肤镜检查
皮损含有多个角质软芯,皮肤镜下可见皮损中央有褐色或黑褐色线状或点状出血征。
  • 组织病理学检查
医生会切取跖疣皮损的一小部分做病理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组织有无角化、肥厚、增生等情况,从而判断病情。
  • HPV DNA检测
必要时医生会检测皮肤组织中HPV DNA以进一步确诊。

鉴别诊断

  • 跖疣、鸡眼、胼胝的比较
跖疣
鸡眼
胼胝
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长期挤压
长期压迫、摩擦
好发部位
脚后跟、前脚掌或脚趾间受压处
脚趾缘、足缘
足底前部、脚后跟
数目
较多,并可聚集
单个或散在多个
1~2 片
皮损特点
圆形淡黄色或褐黄色斑块表面粗糙,外周有角质环易见出血点,边界清楚
蜡黄色角质斑块中央略厚边缘薄皮纹清楚,边界不清
疼痛与压痛
挤压时疼痛加重
加压时疼痛明显
通常无或仅有轻微的疼痛

治疗

播报
编辑
部分跖疣可自行消失。但是当疼痛比较明显、皮损多发、大面积扩散时,则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主要原则为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医生会根据损害的大小、部位及疼痛程度等确定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口服药物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该病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复发。

药物治疗

  • 外用药物治疗
不宜采用物理治疗的患者,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外用药物。
  • 水杨酸:通过促进表皮剥脱发挥治疗作用。医生会让患者将疣体浸泡在温水中几分钟,然后用浮石或金刚砂板轻轻去除软化皮肤的表层,待皮肤干燥后,使用水杨酸溶液或贴剂。此法需要持续治疗、规律用药才能达到疗效。
  • 维A酸类药物:0.05%~0.1%维A酸软膏,每天 1次外用。
  • 5%氟尿嘧啶软膏:可有色素沉着,且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皲裂、水肿、过敏、化脓等不良反应。
  • 干扰素凝胶:重组人干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病毒及调节人体免疫等功能。干扰素凝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单个难治性疣安全、有效,可降低复发率。
  • 5%咪喹莫特软膏:对于跖疣有一定的疗效。
  • 斑蝥素:祛除疣体表面角质后,外用斑蝥素封包 24 小时,间隔1~3周治疗1次,总疗程约 2~3周。斑蝥素治疗可使疣部表皮充血、发疱,形成水疱时会有轻微的疼痛,愈后不形成瘢痕,若治疗过程中出现糜烂,可暂停几日后再继续治疗。使用本药物可能形成炸面圈状疣,即疣原发部位的中心区域治愈而周边未愈,对于难治性疣是一种辅助疗法。
  • 其他: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溶液外用。
  • 皮损内注射
  • 平阳霉素:注射到疣体根部,适用于难治性跖疣。
  • 博来霉素:注射疣体根部,见效快,效果好,且痛苦小。
  • 干扰素、聚肌胞注射液等:进行皮损内注射。
  • 口服药治疗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药物,可试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如硫酸锌、西咪替丁、维A酸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易引起瘢痕,术后易复发,因此不是常规治疗方法。除非其他方法治疗失败,才可手术切除。

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在治疗跖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物理治疗

  • 物理疗法
适用于治疗较小的跖疣。
是目前治疗跖疣最常用的方法,通常采用液氮冷冻。医生会将液氮直接喷在患处或用棉签将液氮涂在皮损处,使疣体坏死、脱落。
此法虽方便,但疗程较长,通常需4~6周,每次治疗后会经历红肿、起疱、干燥、结痂、脱落等过程。如果痂脱落后疣体没有脱落,则需要进行第2次或多次治疗。
对于多发性损害,冷冻后水疱往往会融合成很大的水疱,给患者带来不便。冷冻后皮损中心消退,环状复发的炸面圈状疣可使得治疗变复杂。
通过电极放出电火花,从而灼毁疣体。
采用脉冲染料激光,通过高温烧灼皮损的小血管,使组织坏死、脱落。这种方法需要每3~4周重复一次治疗。该疗法可能会导致疼痛和瘢痕。
通过微波治疗探头插入或紧贴疣体组织,在疣体局部产生一个高频磁场,将微波转化为热能,导致组织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局部热疗
用射频传递能量至疣的局部,或将疣体浸泡在热水中进行治疗,有报道表明该方法有效。
  • 光动力疗法
在皮损处使用光敏剂如氨基酮戊酸(ALA)后进行光照,可引起局部炎症并使皮损处感染的细胞死亡。在治疗期间,可产生明显的疼痛。

其他治疗

胶带封包疗法
用相对不通透的胶带,单纯封包或联合其他疗法去除疣可尝试用于治疗。

前沿治疗

局部和皮损内药物注射的免疫治疗,已经进入治疗疣的主流。通常使用的药物是外用二硝基氯苯(DNCB)、斯夸酸二丁酯和二苯沙莫酮,病损内注射的药物是念珠菌属或流行性腮腺炎抗原。
外用DNCB应从较低浓度开始(0.2%~0.5%),接受治疗的疣应在涂药后覆盖24小时,若出现疣体触痛表明需要降低治疗浓度。治疗1~2周疣体开始消退,平均疗程2~3个月或更长。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瘙痒、疼痛和轻度湿疹样皮炎。
皮损内注射念珠菌属或流行性腮腺炎抗原,每3~4周重复治疗一次,不良反应类似干扰素,如肿胀、发热、寒战和流感样症状。

预后

播报
编辑
跖疣病程发展缓慢,可自行消退,一般认为儿童比成人容易消退,脚部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复发。
并发症
跖疣囊肿
在足跖出现直径为1.5~2 cm大小的上皮为囊壁的囊肿,倾向于发生在承重的部位,这是HPV感染的表皮被埋入真皮而形成囊肿。在跖疣囊肿附近常可看见脊状疣。
参考来源: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