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_百度百科

珠江三角洲

地理名词
收藏
0有用+1
0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范围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个城市。 [143]
珠三角9市总面积55368.7平方公里,占比广东省国土面积不到1/3,集聚了国内经济第一大省53.35%的人口、79.67%的经济总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2]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华中西南发展的龙头,是中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 [3]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已在2010年超越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如今,珠三角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正携手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2] [4]
2022年珠三角九市GDP合计达104681.82亿元,占广东省的81.07%、全国的8.65%。 [195]
中文名
珠江三角洲
外文名
Pearl River Delta
别    名
珠三角
行政区类别
都市圈、城市群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南部
面    积
55368.7 km²
电话区号
020、0755、0752、0756等
邮政编码
510000、516001等
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白云山,西樵山,鼎湖山,万绿湖,罗浮山,中山纪念堂,沙湾古镇
火车站
广州站、广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珠海站
车牌代码
A、B、C、E、H、J、L、S、T、X、Y、Z
地区生产总值
86899.05 亿元 [5](2019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现代珠江三角洲的沧海桑田之变在中国古籍上曾有详细记载,并有言简意深的见解,如“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成乡井,民亦藩焉。”(冯奉初,1853,《顺德县志》卷3)这不仅指出了珠江三角洲昔日为大海,而且概述了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开发的基本过程。 [6]
先秦时期,珠三角地区是一片大海,今珠三角中部、广州部分地区(包括广州市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当时仍然处于被海水淹没的河口湾 [6]当时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主要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地区,即今天广东地区壮族畲族的先民。 [7-8]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一支秦军在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设立造船基地,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其后,又在造船基地的基础上修筑番禺城,面积约0.05平方公里,从此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 [145]
秦统一岭南后,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朝从中原迁来了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秦汉时期,番禺城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西江流域。人口分布的这种特征与中原移民南迁广东两条路线有关: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罗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达雷州半岛;二是经摺岭的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连县、阳山等粤北一带,形成汉代广东的人口分布以粤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 [9]而珠三角地区仍然是一片大海 [6]
唐宋时期,珠三角经过长期的泥沙堆积,洲滩渐露,河网初具雏形。 [6]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滩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 [120-124]宋统一后,珠三角筑堤围垦,粮食大增,促进了人口增长。北宋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大量南迁,至南宋时更甚,广东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北方移民占广东总人户的39%之多,珠江三角洲已成长为又一个人口稠密区。元代,沿海人口迅速增加,珠江三角洲取代粤北成为广东人口分布的重心。 [9]
明代广东卫所屯兵分布
明代初期,朝廷积极开发珠江三角洲,朱元璋在全国推行卫所屯田、寓兵于民的政策,大量军士移民迁入广东开垦土地, [6]珠江三角洲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逐渐成为广东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广州府人口居全省首位。 [9]广东卫所屯兵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广东海岸线,同时与畲瑶等少数民族分散错居。卫所军屯如广州左卫有石碁屯、官涌屯、沙涌屯;广州右卫有谭义屯、周易屯、扶宁屯;广州前卫有麻涌屯、大步屯、大东向屯;广州后卫有大榄一屯、小榄二屯、小榄三屯。广州左卫、右卫、前卫、后卫、南海卫、广海卫基本上是每屯2240亩。洪武年间,新会的江门和香山的小榄、大榄、古镇等地都有卫所军士进行垦沙。明初,广东卫所屯田总面积超70万亩。 [10]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珠三角也成为了十八、十九世纪东方的世界贸易中心,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通过十三行,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十三行也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11-13]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广府民系。 [14]

社会经济

播报
编辑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是经灵渠桂江通道、潇贺古道徐闻合浦出海,并一直绵延了近1000年。直到唐代(716年),张九龄凿通大庚岭道(梅关古道)以后,灵渠、潇贺古道的通道作用才逐渐走向衰落。这时候,番禺(广州)成为了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了从海外经番禺(广州)口岸进入中原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时代 [146]。广州港口在中唐以后日趋繁盛,到了宋代,经广州进出口的货物以及舶脚的收入,始终都占宋朝总数百分之七八十。同时,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和江南各地的商贩云集广州。 [147]
广东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时,有人口七十八万四千多。但当时广州府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连广州城和附近从事工商业的居民,部分口粮也得远远从广西各州县运来。这主要是:广东省三江流域的谷底盆地或两岸冲击的平原,多是黏结的红土或白泥,而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当时还未形成,初露水面的沙洲,既是漏水的沙泥混杂的土壤,又常被洪水或咸潮淹浸,这都是不利于耕种的条件。至于境内的丘陵地带和山区,却又由于人口稀少,无力开发。
南宋以后,北方汉人因战乱陆续南来广东,他们被指定要经过南雄县,先到政府设在珠玑巷的一个机构报到,领取凭照分赴珠江三角洲各县安置。今天被称为广东省聚宝盆的珠江三角洲,便是由他们所开拓,也是广东省大开发的开始。 [147]

农业开发

这些中原移民来到珠三角流域围垦耕种,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中原、江南农耕水利丰富的生产经验 [160],始建于宋代的桑园围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 [148]。桑园围内“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人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149]
从清朝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时期里,广东丝的出口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令桑基鱼塘的规模及范围突破了原有的格局,人民不断围垦造田。当地养蚕业更从唐宋时的每年五收发展到七收、八收,也创造出当年未必预期到的奇迹--从桑园围“一船蚕丝去”,到清代十三行“一船白银回”,裕国通商,帆济五洋。 [150-151]
1873年,陈启沅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广东缫丝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61]。到1922年,全省桑地面积达187.2万亩,生丝产量达6278吨,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 [162]。没有昔日的“桑基鱼塘”,就不会有如今富饶的珠三角。珠三角地区现存的桑基鱼塘包括佛山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广东蚕桑丝织文化技艺研学基地 [152-153]、顺德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 [163];中山市三乡镇西山村的农场 [154]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164];江门鹤山古劳水乡 [157];东莞银山湿地公园东莞生态园 [155-156];深圳宝安区的海上田园景区等。 [158]
桑基鱼塘

现代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广东省重要科技资源,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
2015年9月29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包括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和肇庆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标是把珠三角建设成为中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21]2016年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880家。 [22]
珠三角经济区信息化综合指数67.6%,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个城市,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构成的区域是全省交通运输最繁忙、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衔接港澳、沟通全省和全国的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含2县)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有制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4.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该地区有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在珠三角的产业布局中,珠江东岸凭借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自2014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如今,“珠西装备”已将佛山、中山、江门等七市一区各西岸城市串在一起,成为珠三角另一重要引擎。 [196]

相关概念

播报
编辑
香港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最早由广东省政府在1994年确立,其发展主要得益于邻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投资来源,港商资金雄厚,一直扮演重领导角色。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长三角。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以广州香港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超级都会区。

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 [15]

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包括“广佛肇+清远”(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汕尾、河源”(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珠海中山江门+阳江)等三个新型都市区发展理念率先实现一体化。 [16]

粤港澳大湾区

2009年10月28日,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澳门联合发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构建珠江口湾区,粤港澳共建世界级城镇群。 [17]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联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18]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 [19]

珠三角东西岸

以珠江口为界、以广州城区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岸城市群,西岸城市群主要以澳门、中山、珠海、江门城区、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佛山城区、顺德、番禺、花都、南海、三水、高明、肇庆城区、鼎湖、高要、四会、封开、怀集、德庆、广宁组成。
东岸城市群主要以香港、东莞、深圳城区、宝安、龙岗、龙华、坪山、惠州城区、惠阳、博罗、惠东、龙门、从化、增城组成。

泛珠三角区域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概念(即知名的“9+2”经济地区概念)是2003年7月在国内正式提出来,“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岸线变迁

根据珠江河口区域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通常把东江的石龙、流溪河的江村、北江的芦苞、西江的羚羊峡和潭江的石咀等地以下下游交织处称为珠江三角洲,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1915年,W.Olivecrona根据埋藏牡蛎壳的分布推论,西、北、东三江泥沙于海湾里合力堆积成三角洲,并称为广州三角洲。 [6]从新会、顺德两地地下黑色粘土层出土的鳄鱼骨、贝壳及其C14年龄看,今三角洲中部在2500年前仍是河口湾。广州市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河口湾相灰黑色粘土层之上的古船台枕木,其C14年龄为距今2190±90年,与其它出土文物年代可互为印证,故2200年前广州部分仍处于河口湾。 [6]
据班固《汉书》28卷地理志第8册(公元54-92年间成书),郁水(即西江)“ 东至四会县入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公元515-524年间成书)称,浪水(即西江)“东至高要县,为大水。” “又东至南海(郡)番禺县西(今三水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东支分一汉流(今西南冲)“径番禺城(今广州市)下”,东支主流“又东径怀化县(今市桥台地附近),入于海。”即当时西江下游东支沿今潭州水道于沙湾入海,他引述东汉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三国孙吴交州刺史步鹭到南海郡旧治(今广州市)所见,这里“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三国志· 吴志· 陆凯传》也说,“州治临海,海流秋咸。”大约六世纪裴渊《广州记》载:“广州东百里有村,号古斗村(今黄埔港庙头村一带),自此出海,溟漠无际。”据《太平寰宇记》引述,东汉时(公元25-20年)海潮沿江直达清远县飞来峡(当时称之为中宿峡),所以六世纪时,西、北江三角洲前沿当在婆仔峡-西樵山-市桥-黄埔一线,东江三角洲可能龟缩在石龙附近,狮子洋河口湾介于这两个三角洲之间。 [6]
唐宋时期,西江下游最老的防洪围堤,是公元996年(宋至道二年)筑于高要金利的香山咀到三斗旱基(今金安围),1054-1117年在西樵山周围西、北江之间筑成桑园围,甘竹口外的新会县天河围棠下、顺德县勒流五七农场及桂州四基分别出土伴有唐宋文物的马来鳄,顺德县逢简柠檬基冲积平原下1.8米出土一批宋瓷和铁制渔猎工具。唐宋以来,北江下游白泥水、古云东海相继淤浅,主流集中今北江水道,同时西江过思贤滘的流量渐减,所以顺德水道和潭州水道逐渐成为北江下游主流,而西江下游主流从马口峡至甘竹口入海,十三世纪时西、北江三角洲的前缘是新会天河围-顺德县桂州-番禺县石楼一线。 [6]这是宋代时珠玑巷南下移民涌入三角洲筑堤开发的结果,海平面下降亦有影响。
明初,朝廷积极开发珠江三角洲,“命诸将分军屯田。”东江三角洲方面,洪武26年(1393年)修筑了三村基围(东自石龙,西界塘吓、洗沙、鹤田厦一线),使东江分派南北两大支流的形势确定下来。据李贤等纂《明一统志》(1461年)载,“明洪武初年,已在东村(靠近大步)、大小东向、大小亨、麻涌大步一带屯田军垦”。黄佐编《广东通志》(1560年)指出,明初在市桥台地东边和东南边沿岸屯田,可见十四世纪末狮子洋已明显收缩了。西、北江三角洲方面,甘竹口以上西、北江下游两岸均亦筑堤防洪。 [6]
在明中叶以前,顺德县香山县“隔海相望”,香山县因田少粮少,在湾头部分游积强盛,洲滩渐露,河网初具雏形。据黄佐《广东通志》记载,“香山北海诸沙坦曰:独子(今三角的独子山)、石牌(小榄北的石排)、三洲(在张家边)、海心(今港口)、分流(今南头北)、大小插口(今三角、民众一带)”, “石歧海在城西北,接浮坪、海中多洲潭,种芦渍泥成田,”在大小榄一带屯田。据明末黄淳《新会县志》(1609年)记述,会城附郭之阳“汉为海,宋元为潮田,芦苇荒莽。”会城“象山之下,昔为沧海,今则淤为沃壤,望不可极,崖门之内,犹然浩渺,岁受西(江)水,种荻积污”。明中叶以后,新会县的外海、礼乐、茶坑、三江、睦洲一带均已成陆。可见十七世纪初,甘竹口和五桂山之间已大片成陆,三角洲前沿为新会县三江、大鳌-中山县张家边、港口、三角-番禺县南沙一线。十九世纪中叶的海图反映了狮子洋最后收束为一支纵向水道,三角洲前沿接近目前的位置。 [6]

地形地貌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濒临南海,东经112°45 '-113°50'、北纬21°31'-23°10',是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泥沙在珠江口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型三角洲,内有1/5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和残丘。西部、北部和东部则是丘陵山地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南部海岸线长达1059公里,岛屿众多,珠江分八大口出海,形成相对闭合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独特地形地貌。 [20]

气候特点

珠三角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日照为2000小时,四季分布比较均匀。年平均气温21.4-22.4℃,其中封开、德庆、广宁、怀集、鹤山、惠东、博罗平均温度较低,深圳、珠海平均温度较高。年平均降雨量1600-2300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集中在4-9月。冬季盛行偏北风,天气干燥。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风,高温多雨。 [20] [144]

水文条件

珠三角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下游,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诸河4大水系,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河网区面积9750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8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有100多条、长度约1700公里,水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密集的河网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总量3742亿立方米,承接西江、北江、东江的过境水量合计为2941亿立方米。三角洲流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鸣门、虎跳门和崖口等八大口门,注入南中国海。 [20]

土地利用

珠三角土地总面积547.33万公顷,其中,四周丘陵、山地和岛屿占总面积30%。根据《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2)》,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以非建设用地为主,非建设用地(包括农用地和其他建设)46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4.84%,其中林地面积278.49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广州、惠州、江门、肇庆四市;耕地面积78.3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广州、惠州、江门、肇庆四市;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城乡建设用地及交通用地已达82.64万公顷。 [20]

海洋资源

珠三角海岸带长达1479公里,约占广东省海岸线的36%。拥有海岛433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海岛381个。全区具有优良的港口、渔业、油气、海洋能和水资源以及沿岸海水、沙滩等旅游资源。珠江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的主要分布区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唇鱼的产卵场,磨刀门水道鲥鱼鳗鱼花鳗鲡和中华鲟等的主要洄游通道。同时该区是重要鸟类分布区,包括广州新造,深圳福田,珠海淇澳,佛山三水,江门新会、台山和恩平沿海及出海河口位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 [20]

动植物资源

珠三角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据初步调查,东南部以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有维管植物(未包括苔藓植物)1647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05种。西部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维管植物种类约1184种。北部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有维管植物1993种,兽类38种、爬行类20种、鸟类178种、蝶类85种、昆虫681种。 [20]

主要城市

播报
编辑

广州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广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邻近香港、澳门,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行政中心;一直是华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期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市总面积7434平方千米,辖11个市辖区,人口达到2015万,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州被全球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客商以及大量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广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万家,总量居全国前三; [23]广州集结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总量居全国第一。
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住户存款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国前三,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第一。2018年,广州汽车产销规模达到296.52万辆,位居国内第二,产量占全国10.6%。 [24]广州互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诞生了微信唯品会UC浏览器YY语音酷狗音乐网易虎牙直播等。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13亿吨,居华南第一位、全国第四位。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6974.32万人次,稳居全国第三。2018年广州市的快递业务量累计达到50.64亿件,全国排名第一,快递业务收入累计达到479.75亿元,全国排名第二。 [23]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

深圳,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千米。是中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日子,而且深圳举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1年2月28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深圳 与汕尾市汕尾市西部共建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区已纳入深圳板块。
深圳作为全国房屋租赁业统计调查唯一试点城市,率先将房屋租赁业增加值等新兴经济业态纳入GDP核算。深圳2016年新业态经济增加值为1565.53亿元,占GDP的8.0%。其中,房屋租赁业增加值1037.39亿元。深圳也是国家“研发支出计入GDP”唯一试点城市,就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式计入GDP核算进行试算。

佛山

佛山
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广东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粤剧的发源地,位于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东南亚的交汇处,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
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共同构建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佛山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也不亚于其他城市,成立了佛山新城中欧中心。2017年1月6日晚间,美的集团公告称,公司完成要约收购库卡集团股份的交割工作,并已全部支付完毕本次要约收购涉及的款项。
佛山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气息浓郁,为岭南文化兴盛之地。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东莞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千米。东莞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
2016年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2家,总数达2028家,位居省内地级市首位。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56653件和2855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7024件,同比增长52.46%,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0.05%,数量排全省第四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682件,同比增长31.74%,数量排全省第三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876件,同比增长60.71%,排全省第三位。科技资源加快集聚,全市新增创新型研发机构1家,总数达32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59家,其中国家级11家;成功举办2016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全市目前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立项总数达到26个,居全省第三;新引进11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总数达到2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得到加强,大力推进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工作,推动12家签约银行为东莞市655家企业发放贷款1017笔,贷款金额达44.62亿元,推动39家企业购买科技保险,保额34亿元,保费399.49万元,申请保费补贴共114.56万元,专利质押融资累计贷款1.22亿元。

珠海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东与香港水域相连,南与澳门陆地相接。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2008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市现辖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陆海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总面积163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690公里,拥有146个海岛,有“百岛之市”的美称。
珠海区位位置优越,东邻香港,南与澳门陆路相接,是中国重要的口岸城市,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和华南第一深水港珠海港。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城际轻轨、珠海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广佛江珠城际轻轨、广珠铁路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珠海将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港澳间的交通枢纽和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珠海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201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珠海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属国家颁布的“幸福之城”,有“浪漫之城”的称号。珠海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通讯设备电子仪器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美国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英国BP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惠州

惠州自南朝梁以后,特别是隋以后的千余年间,先后为州(郡)、路、府、区、市等行政区的所在地,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辖之地,“大海横陈,群山拥后”,东扼粤东咽喉,北控粤、赣要冲,水、陆拱卫广州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惠州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广东汉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瑶族的舞火狗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民间文化多姿多彩。 [25]

中山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行政管辖面积1800.14平方千米。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曾获中国和谐之城,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江门

江门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江门市属河流三角洲冲积平原,沿海有大小岛屿96个,海岸线总长328.7公里。江门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少霜无雪、温和多雨、阳光充足。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之列。

肇庆

肇庆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48.91万公顷,辖端州鼎湖高要3个区和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个县,代管四会1个县级市;设91个镇、12个街道和1个民族乡,共292个居民委员会、1255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29.82万人。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肇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10月27日,肇庆新区挂牌成立。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肇庆人文荟萃,古迹林立。梅庵宋城墙七星岩摩岩石刻、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数十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的七星岩,湖山一体、波光岩影,兼有阳朔之山、桂林之水形胜,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
过境高速公路有二广高速(通往二连浩特市和广州市)、广昆高速(通往昆明市和广州市)和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通往江门市和广州市);过境国道有G321线和G324线,省道有S118、S260、S349等12条线,西江内河航道总里程1225千米,通航里程698.8千米。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2014年12月26日,肇庆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2015年9月22日,包括肇庆市在内的贵广、南广高铁沿线13个城市在佛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的大幕,肇庆市开始全面融入国家高铁经济网。2016年3月30日,广佛肇城际轨道开通运营,直接引入广州火车站。 [26]

交通

播报
编辑

铁路

以下轨道交通资料不包括过度超前规划、近期无法动工建设的交通项目。
国家干线铁路
区际干线铁路
区域货运支线铁路
城际客运专线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广深铁路(途径东莞)
广州地铁(含广佛)
广珠城轨(途径佛山、江门和中山)
广惠城际铁路(莞惠段建成、剩余在建)
京九高铁(在建)
广汕铁路(在建)
深汕高速铁路(规划)
广清城际轨道(在建)
沿海铁路(深惠段建成、深茂段在建)
广湛高铁(规划)
京九支线龙汕铁路
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在建)
佛山地铁(含广佛)
赣广高铁(规划)
杭广铁路(规划)
深汕高铁(规划)
广佛江珠城际铁路(规划)
广中珠澳高铁(规划)
澳门轻轨(在建)
珠海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在建)
珠海地铁(规划)
参考资料 [27]

高速公路

机场

港口

广州黄埔港
广州新沙港
广州南沙港
深圳蛇口港
深圳盐田港
东莞虎门港
江门港 [219]
香港内河码头
澳门货柜码头

大型桥梁

民族

播报
编辑
孙中山像
珠江三角洲以汉族广府民系为主,主要是自唐宋时期开始由粤北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原江南氏族所形成,因此珠玑巷也被称为广府人的故居,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0多个,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以及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社区。 [120-124]
珠三角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明代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储霍韬诸望族,俱发源于此”。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自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中原江南氏族由珠玑巷陆续南迁的有130多次,南迁广州府诸县的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近代,广府民系涌现了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杰出人物。 [120-124]
而珠三角除了广府人外,杂居在这一地区的汉族居民还有客家人、疍家人,少数民族有回族和满族。 [14]客家人是唐宋时期迁入赣闽粤三角区的汉人与当地的畲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 [28-30]珠三角的客家人主要是在清代时期自赣闽粤三角地带迁入。 [31-33]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 [118]回族是唐宋时期落籍的阿拉伯穆斯林后裔。 [34]满族是清代时期的八旗驻防军后裔。 [35-36]

广府名人

播报
编辑
广府名人
科学工程界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中国防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中国飞艇设计第一人谢缵泰、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植物学家陈焕镛、历史学家陈垣
军政界
宋代:抗金名臣崔与之、吏部侍郎李昴英、礼部侍郎冯元、监察御史郭阊、状元张镇孙、抗元将领熊飞李用陈大震钟玉岩陈天觉梁杞马南宝 [198]
明代:内阁首辅梁储、尚书湛若水、礼部尚书霍韬、吏部尚书方献夫、礼部尚书黄士俊、户部尚书李待问、户部尚书张泰、礼部尚书何维柏、刑部尚书徐兆魁、礼部尚书李孙宸、工部尚书陈绍儒、佥都御史庞尚鹏、浙江按察使周新、抗清名将袁崇焕、岭南三忠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副都御史罗亨信、抗清将领黎遂球陈策、兵部侍郎黄衷、礼部侍郎王应华陈琏、东莞伯何真、状元伦文叙 [199]
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章、军机大臣戴鸿慈、闽浙总督何璟、水师提督郑绍忠、浙江提督张其光、潮州镇总兵邓安邦、福建船政大臣黎兆棠、民族英雄邓世昌、两江总督庄有恭、四川总督曾望颜、安徽巡抚邓华熙、湖南巡抚吴荣光、广西巡抚刘其昌、广西巡抚黄槐森、吉林巡抚陈昭常、清末大臣张荫桓、外交官张荫棠郑藻如梁诚、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外交家容闳、礼部侍郎李文田、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状元梁耀枢、广东水师提督何长清 [200-201]
民国:国父孙中山、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徐绍桢、内阁总理唐绍仪、外交家伍廷芳、国务总理梁士诒、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国务总理王宠惠、陆军总司令余汉谋、海军总长程璧光李章达潘达微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李纪堂程奎光史坚如李沛基冯自由朱执信傅秉常孙科郑润琦吴铁城俞鸿钧谭平山陈友仁刘纪文叶恭绰关赓麟龙建章陈景华朱卓文司徒美堂张惠长杨官宇 [202]
杰出女性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张竹君、中国贫儿教育开创者徐宗汉徐慕兰、女权运动先驱何香凝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中国第一位女律师郑毓秀、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朱慕飞、二战女飞行员李月英、中国女飞行家李霞卿张瑞芬、中国空军第一位女军官郑汉英、中国电影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中国"电影皇后"胡蝶、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粤剧名伶红线女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加拿大总督伍冰枝

广府文化

播报
编辑
珠三角以汉族广府文化为主体,主要由唐宋时期开始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的中原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 [120-124]广府文化传承了汉文化的精髓,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珠三角自明代广州府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 [159]

建筑

祠堂
广府祠堂广泛分布于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广府民系聚居的区域,宋朝时,大量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越过大庾岭进入岭南,在珠玑巷暂时落脚后,南下珠江三角洲,开村居住。这些“聚族而居”的村庄,一般会按姓氏系别修纂族谱,如果条件许可,还会修建祠堂。明代颁布《圣谕六条》,要求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并逐渐放宽了民间立祠的限制。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广府人极力修谱建祠,成为助推器。由此,广府地区出现了建祠的第一个高峰。 [172]
广府祠堂
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广府祠堂的兴建陷入低谷。广州“一口通商”后,经济迅速恢复,积累了大量的宗族财产,广府迎来历史上的第二个立祠和修缮祠堂的高峰期。人们利用装饰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来传达和睦、孝道、伦理、忠勇等家国思想。另一个是出现了以陈家祠为代表的“合族祠”,以原贡院附近的大小马站、流水井、越华路、广卫街等处分布最为集中,比如何家祠、朱家祠、赵家祠等。 [172]
广州就有1300多座祠堂,如广州钱岗村广裕祠,是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后人为纪念陆秀夫而建的广府家族祠堂,它记载了广府人的祖先从中原一路南迁的艰辛与辉煌 [173]。深圳凤凰古村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后裔聚居的广府村落,村中文氏宗祠的建筑装饰精致繁复 [174-175]。江门市新会区慈溪村是南宋赵氏皇族村,保存众多广府祠堂 [176]。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也是南宋赵氏皇族后裔聚居的广府村落,保存有赵氏祖祠菉猗堂及建筑群 [177]。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孙中山先祖故居,是广府村落,保留有孙氏宗祠 [184]。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双壮孙公祠是孙中山的祖祠,也是广府建筑的典型代表。 [185]
镬耳屋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 [75]镬耳屋是珠三角传统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屋子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 [76]
镬耳屋
广府民居延续了中原民居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江南民居的特点,镬耳式山墙在江南称为观音兜。镬耳屋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一般为砖木结构,青砖(麻石)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镬耳屋墙头嵌以砖雕,饰以花虫鸟兽,人物传说等彩画,屋顶和四周的龙、牛、水草。镬耳屋三间两廊式的布局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续,只是因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而发生了变化。 [77-85]
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乡绅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体现出一种激励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内涵,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按照传说和习俗,镬耳屋的修造必须遵循祠规、族谱所拟定的标准、样式、尺寸。有功名、有官位、有名望的家族才能依照品级高低、财富多寡建立高低不一的镬耳墙,否则即为名不副实。镬耳屋的封火墙又称“鳌头墙”,是为“独占鳌头”;前高后低,层递而上,是为“步步高升”;天井两侧两排厢房,俗称“双登带”;行列之间,以青石板路铺就,一路向上,是为“青云直上”。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用来竖大旗的旗杆石则被认为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 [77-87]
现存的广府建筑群有番禺学宫陈白沙祠陈家祠碧江金楼佛山祖庙双壮孙公祠资政大夫祠庐江书院万木草堂青云书院锦纶会馆岭南印象园沙湾古镇黄埔古港大旗头古村坑贝古村塱头古村南社古村鳌台书院阮埇村罗格孔家村碧江村黄埔南湾村等等。深圳的广府建筑有凤凰古村元勋旧址绮云书室南头古城平湖老围思月书院王大中丞祠黄思铭公世祠曾氏大宗祠、沙井江氏大宗祠、大冲郑氏宗祠、大冲大王古庙、清湖廖氏宗祠、壆岗陈氏大宗祠、辛养陈氏大宗祠、皇岗庄氏宗祠等等。近代,江门开平地区出现了开平碉楼等的侨乡建筑。 [88]

科举

明代广东进士府际分布
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总人数为1283人,其中番禺为260人,占20.3%;南海357人,占27.8%;顺德238人,占18.6%; 东莞193人,占15.0% [168];江门231人 [169];香山(中山、珠海)138人 [170]。广东历史上一共出过9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其中顺德、南海各出了3位状元,而且都是2位文状元和1位武状元,番禺也出了2位文状元,分别为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黃士俊庄有恭梁耀枢朱可贞姚大宁 [171]
明代初期,广东人文兴起,才贤大起,明中叶之后,开始直追中原,尤其是嘉靖、万历,科举有出色表现,珠三角地区核心区域的广州府更是领先于全省。明代,广东考中进士共855人,其中广州府有462人,占全省进士总数的55% [37]。清代,广东考中进士共965人,其中广州府有570人,占总数的59%。 [38]

语言

由于珠三角的广府人主要是自唐宋时期开始迁入,因此今天珠三角的粤方言保存了唐宋时期的中原音韵,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北宋初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粤语是唐代国语。元朝时期,元政府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粤语吴语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 [39-40]

学术

陈献章
宋代,广东开始设立书院,有26所。广东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是广州禺山书院,建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遗址位于当时广州府学背后(今日越秀区中山四路附近),宋代广州地区设立的书院不多,除禺山书院外,只有番山书院和濂溪书院两间,而佛山有6所书院。元代,在广州地区创立的书院,记于史籍的只有萝岗玉岩书院一间。 [140-141]南宋时期,名臣崔与之与弟子李昴英在广州创立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是当时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菊坡学派在思想上重仁治,重君,重才观,李昴英便是菊坡学派培养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位探花。 [41]
明代,广东书院渐渐兴盛,书院总数已位居全国第三,出现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大儒,极大改变了宋元时期广东书院的落后状况,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中心。 [142]广东大儒陈献章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哲学主张,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创立了“江门学派” ,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表彰其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明朝于万历十三年(1585)将陈献章从祀孔庙,他成为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 [42-46]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 [47-48]
清代,广州的书院发展空前,学堂书院不仅数量众多,形式齐全,而且分布集中。当时,省级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与府级的羊城书院并称“广东三大书院”,堪称清前期广东教育的中心,而县级的西湖书院禺山书院同样不遑多让,其后在粤秀山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广雅书院更掀起了广东书院的改革风气。 [140]1820年阮元督粤,创办学海堂,推动广东汉学的发展,广东也一跃而成为全国朴学研究的重地,出现了陈澧、朱次琦等著名学者。 [142]清代,广州形成了以陈澧为代表的“东塾学派”,陈澧是位通晓天文地理、乐律算术、骈文填词的岭南大儒,是广东朴学的代表人物。钱穆评陈澧为“晚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人物,学术史上主汉宋兼采,力主新式学风” ,其学术影响一直持续到民国。 [49-50]同时佛山也出现了以朱次琦简朝亮康有为为代表的“九江学派”,他们提出经学与史学结合,以及强化史学的独立。 [51]
鸦片战争后,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容闳等力主变法强国和教育改革,提倡西学,主张兴办学校。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研究维新变法理论,其门生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孟华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王觉任、陈和泽、林奎等,世称康门“十大弟子”。 [52]

文学

屈大均
宋代之前,广东的文学中心一直位于粤北地区。从宋代开始,珠三角地区逐渐取代粤北成为岭南文学中心,崔与之李昴英是当时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崔与之更是开岭南宋词之始。 [54-55]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青年诗人在广州南园创立南园诗社,代表人物有孙蕡黄哲、王佐、李德、赵介,人称“南园前五子”,他们开创了岭南诗坛新局面,形成“岭南诗派”,成为明初中国诗坛五大流派之一,岭南诗派已与其他四大诗派并驾齐驱。 [53]
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人因追慕“前五先生” 而重结南园诗社,被尊称为“南园后五子”。明末,在陈子壮的发起下,黎遂球、曾道唯、高赍明、谢长文、区怀年、苏兴裔、梁佑逵等12人,再结南园诗社,复兴南粤诗坛,称“南园后劲”。明代珠三角的文学家还有伦文叙黎贞黄衷陈邦彦邝露等。
清代,珠三角出现了以“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程可则王邦畿方殿元方还方朝张维屏李晚芳等,岭南诗坛与中原、江浙诗坛三足鼎立。“岭南三大家”的诗作在清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近代,珠三角地区仍保持宋元以来的中心地位,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吴趼人黄节梁鼎芬罗瘿公等人物。据统计,从西汉到近代,广东境内有籍贯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近1800人,其中珠三角地区就有1405人,占总数的78.1%。 [54-56]

书法

湛若水
宋代,珠三角的书法家有李昴英崔与之,现存南山题名石刻就是出于李昴英之手书。从明代开始,珠三角涌现出较知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陈献章是当时广东的大书法家,门下弟子甚众,自成一格,形成“白沙书派”,开岭南书法之先河,“白沙书派”代表人物有湛若水、赵善鸣、邓翘、萧文明等。明代中叶的代表人物有黎民表黎民衷黎民怀三兄弟。
明末至清代是岭南书坛的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王应华邝露陈子壮屈大均陈恭尹、彭睿、苏珥黎简吴荣光等。鸦片战争后,岭南书法代表人物有苏引寿苏仁山苏六朋朱次琦陈澧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崔斯哲、江孔殷、张柏桢等。李文田自创具有岭南特色的碑派书法,对广东及整个岭南书坛作出重要贡献。民国时期的岭南书法名家辈出,有王秋湄、叶恭绰胡汉民林直勉容庚商承祚等。在帖学书法上的名家有潘飞声程景宣商衍鎏桂坫等。 [66]

绘画

高剑父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主要以珠三角为代表。明代南海林良是宫廷中最杰出的水墨花鸟画家,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画坛,包括宫廷画家、职业画家、文人画家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57-59]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明清的代表人物还有颜宗何浩张誉谢兰生罗天池张如芝陈璞等。
清代,随着广州国际贸易繁荣,洋画家也来此谋生,并收徒授业,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代表人物有史贝霖关乔昌关联昌等,史贝霖是“中国最早的油画家”。 [60]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来华传授水粉画技法,大大提升了广州“外销画”水准,关乔昌即为其高徒,关乔昌的《老人头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是最早在欧洲画展上亮相的中国画家。 [61-62]近代,珠三角更诞生了“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以及司徒乔罗工柳黄新波等著名画家。 [63]
20世纪初,在珠三角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61]代表人物有黎雄才关山月方人定赵少昂杨善深高剑僧何香凝卢传远李抚虹容大块黄独峰司徒奇赵崇正何磊黎葛民黄幻吾何漆园黄少强陈凝丹等。 [64]此外还出现了冯润芝关蕙农等知名的月份牌画家,冯润芝的弟子有罗叔重邓芬黄鼎苹马慈航等。 [65]

音乐

萧友梅
岭南古琴从宋代传入珠三角,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广东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著名琴人辈出,有陈献章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渐显,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琴谱和琴学论著方面有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何斌襄的《琴学汇成》、朱启连的《鄂公祠说琴》、容庆瑞和林芝仙合编的《琴瑟合谱》等。著名曲目有《碧涧流泉》《水东游》《双鹤听泉》《渔樵问答》《鸥鹭忘机》《平沙落雁》《乌夜啼》《神化引》等。 [67]
近代,珠三角诞生了“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 [68]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产生了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 [165],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69]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涌现了严老烈丘鹤俦和人称“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名家,以及“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等音乐人才,创作出《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月圆曲》《旱天雷》《赛龙夺锦》《步步高》《倒垂帘》《娱乐升平》《雨打芭蕉》《杨翠喜》《双声恨》等著名乐曲。 [167]
20世纪20年代,旅居上海的吕文成等广东音乐人除了创作乐曲外,还灌录了大量唱片,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二三十年代之后,东北、西北、广西、天津、上海等地纷纷成立广东音乐社团;60年代起,中国各地音乐社团或专业的文艺团体都有上演广东音乐;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或欧洲等凡有广东侨民的地方也多有演出。 [69-70]20世纪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广州番禺区沙湾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 [71-72]

商业

粤商(即广东商人)与晋商徽商并称为中国明清时期的“三大商帮”,称雄商界数百年,以珠三角广府商帮作为代表 [73]。明清时期,广府商人足迹遍布全国,他们所建立的广东会馆岭南会馆广肇会馆粤东会馆在全国的地域分布相当广泛,以今天的省份地域来看,以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及广西分布的数量最多,其他如江西、福建、湖南、山东、东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台湾、甘肃、云南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分布。 [74]
1685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十三行商人也成为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代表人物有卢观恒梁经国吴健彰等。 [11]
广东商人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鸦片战争后,广东人追随洋商的脚步来到上海 [166],粤商也成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商帮之一,其中以广州府的香山县南海县的商人为主。他们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积极投身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建设热潮中,开办航运、电报等新兴行业,开矿山、造机器,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新型工业绝大部分项目的投资、运营,是近代中国工商社会名副其实的开拓者 [197]。代表人物有唐廷枢徐润郑观应梁炎卿陈启沅薛广森唐翘卿徐荣村马应彪郭乐简照南简玉阶冼冠生卢根罗明佑唐廷桂莫仕扬郑翼之李煜堂方举赞郑伯昭陈炳谦曾焕堂蔡昌李敏周等。

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清代是中国园林建设的鼎盛期,基本上形成了北京、江南、珠江三角洲三个中心。 [89-90]珠三角很多致仕的官员和文人雅士回乡后都建造私家园林,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闲暇时邀约一帮文人雅士吟诗作画。 [91]
如顺德清晖园原为明代状元黄士俊的府邸,后再由清代大良进士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家族陆续建成; [92]番禺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所建,他被咸丰皇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 [93]东莞可园的创建人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他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 [94]佛山梁园的主人梁蔼如官至内阁中书,同时也是清代岭南的书画名家; [95]广州听松园的主人是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曾任湖北黄梅县知县、江西南康府知府;杏林庄园主邓大林是清道光进士,曾在山东任知县,是一位诗人、画家;六松园是潘有为为父亲修建的颐养天年的园林,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康园是康有为的祖父康赞修置办的产业,康有为小时候曾在园中的小蓬仙馆读书,1887年他在康园完成《人类公理》一书。 [91]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众多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使中国式园林在欧洲风靡了近百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旧花地仍是园林星罗棋布之地,大小园林至少有30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留芳、醉观、纫香、群芳、新长春、翠林、余香圃、合记等八大名园。随着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行商园林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96-97]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宝墨园、岭南和园粤晖园等。

戏曲

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源流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一大剧种,其唱腔属皮黄系统板腔体。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 [99-100]粤剧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1]
粤剧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出现形成之初,用民族乐器伴奏,以戏棚官话演唱。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廷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其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粤剧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 ,除使用民族乐器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号等。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在演出风格上基本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 [99-100]深圳的粤剧流行于罗湖、福田、南头、蛇口、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平湖和大鹏等粤语地区。 [102]
粤曲是流行于广东的粤语方言区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的粤籍华侨聚居地,采用粤语方言表演的曲艺品种。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二弦、提琴(一种广东本地的民间乐器)、短喉管、月琴等专司伴奏。后来还出现过“说唱”、“弹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方式。唱腔音乐极为丰富,大致分为自成系统的7个类别:1.梆子;2.二簧;3.牌子曲;4.吸收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的曲调;5.【送情郎】、【剪剪花】、【玉美人】等小曲;6.辛亥革命后新创编梆簧杂曲;7.填词演唱的广东民间器乐曲,即“广东音乐”,如【昭君怨】、【雨打芭蕉】、【双声恨】、【柳摇金】等。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9]

民俗

珠三角广府地区的节俗有迎春花市飘色生菜会醒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佛山秋色鱼灯乞巧、中秋灯会、元宵灯会、重阳登高、龙舟北帝诞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盂兰节观音开库卖身节等。 [189]
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流行于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133-134]。宋朝人过年时会在餐桌上摆放一种叫“百事吉”的利市——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186]。粤方言“橘”“桔”与“吉”是同音字,广府人家新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摆放一些桔盆,还会在年桔树上挂些“利是”封,寓意来年如意吉祥 [187]。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当时广州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 [188]。迎春花市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2]
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出现在广东南海县(今佛山),现流传于华南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区。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103]深圳舞狮主要在西部如宝安、沙井等地区,“松岗七星狮舞”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4]
飘色
飘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 [135]广东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依然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北方有社火,南方有飘色,只是叫法不同,飘色出巡就是社火巡游。飘色巡游时,由若干人推着数座色板,每一块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凌空而立,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飘色最大的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他们身穿华装艳服,扮相俊俏,飘逸灵动,不时向游客挥手,“萌”化众人,成为镜头捕捉的对象。 [129-131]珠三角的飘色包括番禺沙湾飘色、珠海乾务飘色、中山黄圃飘色、南朗崖口飘色、台山浮石飘色等。 [135-139]
扒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105-108]广州扒龙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广州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 [109]顺德、中山、东莞、江门等地的龙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110-113]。深圳“松岗赛龙舟”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194]。珠三角地区有把龙舟埋藏于河底保存的风俗,称为“藏龙”,埋藏龙舟的地方称为“龙船窦”,每逢端午节前把龙舟挖起,修复后进行赛龙舟。 [114-116]这种风俗与江苏无锡地区的风俗十分相似,无锡的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用麻布包着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统称为“龙船浜”。 [117]

信仰

南海神
南海神庙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建四海神庙祭四海,在广州建南海神庙,而火神祝融也正式被尊任为南海神庙供奉的“海神” [190-191]。宋代的广州扶胥港比唐代更为繁华,进出口商品比唐代更为丰富多样,税额的收入也多。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下诏封南海神为“洪圣广利王”,广东民间从此以“洪圣王”作为“南海神”的另一称谓。 [192]
民间对传说中掌管南海的洪圣王自然尊崇有加,除了在南海神庙的官方祀典外,民间亦形成了各种各样、形式庄严的祭祀活动和大量的南海神“离宫”洪圣王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二百多座“洪圣王庙”,实际就是南海神庙 [192-193]洪圣诞又称南海神诞波罗诞,诞期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是民间为庆祝南海神祝融诞辰而举行的迎神赛会活动。 [191]
北帝
佛山祖庙
北帝又称玄武、真武大帝,是广府人最崇拜的神祇之一 [178]。北宋以来,玄武崇拜日盛,尤其是北宋边患频繁,作为北方主神的玄武,其崇拜得到官方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原人口大量南向迁移,玄武崇拜也就跟着来到了岭南。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认为皇权的获得,是因为北帝的庇扩,把北帝祭祀列为国家大典,北帝信仰也因此进一步遍及全国。 [179-180]
北帝崇拜自明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的主流之一,北帝祀典上升成为官方礼制,不仅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乡,而且村民的家中也普遍供奉着北帝的神位。明清以来,供奉北帝的佛山祖庙因其“惟我独尊”的最高地位,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官祠庙宇。佛山祖庙和北帝崇拜在珠江三角洲、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至清代乾嘉年间,北帝崇拜渐达到了全盛时期,以至两广总督吉庆都亲谒祖庙并题联,北帝的地位也盖过了佛教诸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日,汉族民间庆贺活动规模盛大。 [125-128]
康公
宋朝爱国将领康保裔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奋起抵抗,为国捐躯,人们尊称他为康公、康王,后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广建“康公庙”、“康王庙” [227]。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澳门等地区都保留有康公庙,并有“康公诞”的风俗。 [228-234]

饮食

广府菜即广州府菜 [181],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五邑菜、深圳等地方风味的特色 [222-223],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具有清、鲜、爽、嫩、滑等特色,“五滋”“六味”俱佳,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182-183]
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顺德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著名的广州菜有: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脆皮烧肉蒜香骨白灼虾干炒牛河广东早茶老火靓汤罗汉斋广州文昌鸡煲仔饭等。 [98]
食盆菜是广府人的传统习俗,是珠三角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传统 [224-225]。文献记载,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南宋朝廷败退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携同当时皇帝途经东莞、香港一带。其中,大部分将士来到长安乌沙村。所到之处,人民纷纷前往,勤王将士多达20万人。缺少盛菜的碗碟,沿海百姓就巧用木盆,将三五家做的菜肴盛在一起,层层叠放、互相渗透、香气四溢,深受皇帝和将士的喜爱。从那时候起,吃盆菜的习俗就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开来。 [226]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

播报
编辑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其中部分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畲、瑶等民族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203]
广州深圳佛山江门珠海等地区的客家人主要是在清代时期迁入 [204-208]。清初,清廷两次下令“禁海”迁界,造成沿海地区百业萧条,田园荒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废止“迁海令”,全面实施“复界招垦”,下令招民复业、奖励垦荒。其时粤闽赣边山区的客家人正患“人多田少”“土狭民瘠”,广东北江、韩江流域的客家人大批涌入,自此开启了客家人奔赴滨海的历史。 [205]

山歌

客家人善斗歌、对歌,几百年来,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一直保留着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的传统,男女歌手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对答如流。江门鹤山客家人把“刘三姐”奉为歌仙,升入神格。为了纪念刘三姐,他们在鹤城昆仑山大昆山顶建了一座刘三姐庙,立了一块歌仙石,每年正月十八从晚上八点开始,城西村周围16条村的客家人都会聚集在此,通宵达旦地唱山歌、对山歌,并供上贡品,在刘三姐庙前祈福,以求来年平平安安,五谷丰登,整个祈福仪式直至第二天早上八点才结束 [207]
珠三角地区的客家山歌有广州客家山歌深圳客家山歌、中山白口莲山歌、东莞清溪客家山歌、肇庆广宁山歌 [209-212]。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白口莲山歌的显著特征。大多用咸水歌曲调、客家话来演唱。歌唱的即兴性很强,有采茶调、叹情、唱花、唱情、顺口溜等形式。2007年,白口莲山歌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 [220-221]

客家围屋

一座围垄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广州岗埔围垄屋营造为客家传统形制,从建筑投影来看,像一个龟背,寓意子孙繁衍、健康长寿。围垄屋还融合了广府建筑的装饰特色,屋脊为龙船脊,屋正面山墙为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吸纳了广府文化,镬耳山墙则代表了族人鼓励子孙好读书出功名的愿望。 [213]
深圳吉坑世居是典型的龙岗客家围屋,主体建筑中最后方有一座望楼,楼上有镬耳墙。这种镬耳墙也叫“官帽墙”,原是广府建筑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后来在深圳客家建筑中也多有应用。 [214]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