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為什麼你害怕「長命百歲」?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2,281

台灣人,為什麼你害怕「長命百歲」?

長命百歲不再稀奇,目前50歲以下人口都有機會活到100歲。 中年世代對百歲人生有什麼想像?面對集體長壽趨勢,5大策略教你做好準備。

現在40~65歲的中年世代將是第一代面對百歲的群體。根據內政部2015年統計,國內的青壯年人口為899萬人,約是65歲以上(269萬人)的3倍多。

消費趨勢研究組織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調查,他們多半有高中職以上學歷,不同於以往含飴弄孫的長輩,更獨立自主、對生命有自己的看法,願意學習、貢獻。

當百歲將成為必然而非偶然,這群新中年世代如何面對?

《康健》在1999年發表「健康長壽大調查」,了解全台民眾對於長壽的看法與擔憂,發現多數民眾(67.4%)不期待活到100歲。2017年《康健》再度進行全國「中年世代活到100+歲態度大調查」。結果發現,想活到100歲的態度竟較18年前更悲觀,高達80.4%民眾不想活到100歲,調查揭開讓中年世代憂心百歲的原因。同時也發現,這群中年世代更為獨立,但對老後可能碰到的健康問題仍不願面對;對於退休、身後事的思考與準備也不足,百歲人生的新思維有待建立。

發現1》面對百歲態度更悲觀 最害怕生病

1.八成民眾不想活到100歲  擔心健康是主因

調查結果發現,不想活到100歲,最主要擔心的是健康狀況不佳,佔84.4%,以多出50個百分點之姿高於第二選項,顯示健康狀況的維護是長壽世代的最大挑戰;其次為金錢負擔太大34.6%;害怕親友都不在身邊18.6%(見表1、2)。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2.想活到100歲 首重有生活目標

對於希望活到100歲的人(15.7%),有生活目標是最大的動力。其中以「可以多陪家人」為最多,佔59.1%;接著是「想遊山玩水」43.3%;「還有未實現的夢想」28.4%;另有16%的人希望持續貢獻自己(見表3)。

生活有目標會使活著更有意義,否則多出來的時間只會徒增痛苦。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諮議委員、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古允文說,無論未來將活多久,他都建議要找到生活目標,才能更有活力。

3.近半數民眾只希望活到80歲 仍過於低估

本次調查詢問民眾希望活到幾歲,最多民眾希望活到80歲左右,佔44.7%;相較於18年前,以70歲左右為第一,佔27.6%。

雖然期望壽命有增加,但回應到現實狀況仍過於低估。前衛生署署長、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志良指出,台灣平均餘命不斷增加,現已有六成人口可以活到80歲以上,這之中有25%的人可活到90歲。如何面對長壽人生是必然要思考的問題,而不是對未來沒有打算。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有趣的是,18年前33%的受訪者說「沒想過自己會活多久」,但現在只有10.8%的人沒概念,反映了近些年來老化議題的傳播與教育還是影響了民眾的關注度(見表4)。

發現2》中年世代獨立新樣貌 不怕一個人生活、對子女依賴度低

當壽命愈長,一個人生活的機率也將大幅提升。衛福部2013統計,65歲以上人口中有11.1%為獨居狀態;2015年全台有47,665位獨居老人需要社會關懷。本次調查了解民眾是否會擔心老後一個人生活,以及希望老後誰能陪在身邊作伴。

1.面對老來一個人,超過六成不擔心,樂觀以對

調查結果發現,近三分之二民眾不擔心,只有三分之一的民眾擔心,樂觀多於悲觀。進一步了解,不擔心的人都是對生活有目標,且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如41.2%認為對生活已有妥善安排,不用麻煩別人;40.5%說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36%自認懂得跟自己相處;22.3%說自己有很多朋友可以拜訪;而希望子女陪在身邊的比率則遠遠落後,只有7%。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擔心老來一個人的那三分之一,主因為無人作伴,高達近六成(59.9%);其次為生病、發生意外沒有人知道45%;生活無法自理43.2%;錢不夠用15.4%(見表5~7)。

古允文指出,這些擔憂隨著子女、伴侶無法協助時,社會的力量就很重要。舉例來說,目前全國成立2000多個社區照護關懷據點,透過當地的活動中心、廟宇等場地舉辦銀髮族活動、共餐服務,一方面鼓勵長者走出家中,透過鄰里相互關懷創造連結;二方面可以相互關心,降低無人作伴、生病或有意外沒人知道的困境。「以社會支持系統補足家庭功能的弱化,是未來政府要著重的課題,」古允文認為。

2.老後更想和伴侶住 對子女依賴度低

老後最想讓誰陪在身邊?根據本次調查發現,老後想跟伴侶住的比率最高,為66.2%;其次分別為子女39.5%、自己17.8%、安養機構9.8%、朋友7.3%、兄弟姊妹6.2%(見表8)。

古允文認為,想和伴侶住遠高於子女,反映出現代社會的變動對家庭的影響。1960~1980年代,台灣經歷城鄉移動,許多年輕人到都市工作定居,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比率降低。而全球化趨勢下,人口流動更快速,愈來愈多子女往國外發展,相較過去更難見面,也因此伴侶之間互相依賴比率提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這不代表子女不孝順,」古允文強調,未來子女不在身邊,是因社會脈絡的改變、世代觀念的不同翻轉了家庭功能,同時意謂更需要經營良好伴?關係。

楊志良認為,對伴侶的依賴也凸顯了現有觀念必須翻轉。由於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面臨喪偶的機會也更高。對於鰥寡孤獨追求「第二春」,社會大眾、為人子女應該鼓勵,翻轉傳統觀念。老來有伴不但減少孤獨,也相互照應,有助於提高身體與心理健康。

3.五分之四民眾積極經營社交網絡 有助身心健康

老後要有人作伴,除了依靠政府成立的社區關懷據點、民間機構發起的長者活動外,靠自己的社交網絡也很重要。

本次調查,了解民眾每月除了與同住的家人、上班會遇到的同事外,是否有與親戚、朋友聚會的習慣。結果顯示,五分之四的民眾都有安排與親友聚會的習慣,佔絕大多數,但有五分之一的人則沒有(見表9)。

楊志良認為現在中年世代更懂得安排社交,但也為少數未經營的人擔憂。他表示,朋友網絡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不可或缺,若少了朋友相伴,憂鬱、失智的風險都會增加。建議無論現在工作再忙,都要撥一點時間經營朋友關係,老後才有人彼此關心、照應。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發現3》百歲人生的3大新思維

-(1)正視失能嚴重性(2)退休年齡將延長(3)老後規劃需討論

1.對失能認知不足 四分之一民眾不知道老後可能失能時間

根據衛福部估計,國人一生必須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平均約7.3年,其中男性6.4年,女性8.2年。失能、長照已經是每個家庭要正視的問題。但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發現,有四分之一的民眾不知道自己老後可能失能多久,有31.2%的民眾則認為是1年以下(見表10)。

古允文憂心,調查背後凸顯民眾對失能時間過於樂觀,甚至沒有正視問題。心態上要能積極面對,才能對自我健康有意識,進而縮短失能時間。

政策上,如何將資源不僅投入在醫療、照護端,而把焦點也能擺在預防上,以延長健康餘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大力推廣銀髮族海上活動,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蘇達貞就認為,「比起延長?命在輪椅上10年,不如延長長者可以在陸地上跑跳1年」,只想用醫療、長照來因應高齡化社會不可行。

對失能情形的忽略,也反映民眾認為健康活到100歲最需要保養的器官上。想健康活到100歲,七成人認為心臟最需保養(71.5%),遠高於其他器官(見表11)。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吳易謙表示,心臟會成為首選,推論原因有二。就臨床觀察,心臟為一般民眾較有清楚認知的器官,相對其他臟器的功能、位置了解多半不足。另外是心臟方面的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大多是不可預測、有立即致命危害,因此對於心臟的保養有概念。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然而除了心臟外,高齡專家一致認為老後要過得好,更要強調大腦與骨骼、肌肉的維護。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大腦要不斷訓練,持續從學習、自我做決定中找到成就感,保有認知能力,減少失智風險。維持良好的骨骼、肌肉功能,確保老後能自主活動,不但維持自己的尊嚴與生活品質,也避免拖垮家中經濟與家人生活步調。

2.六成民眾希望65歲退休 高齡就業環境需建立

隨著壽命的增加,工作年數需要重新討論。台灣受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面夾擊,勞動力急速下滑。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從2016年開始到2060年,平均每年減少18萬名工作人口,台灣經濟起飛的人口紅利將於2028年告終。相較日、韓、星、美、英、德等國,台灣60~64歲勞動參與率只有35%,其他六國都還維持超過五成,而台灣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直接下探8%,但日、韓、星國還有超過兩成民眾留在職場。

本次調查詢問民眾,若壽命上升到100歲,希望工作到幾歲?六成民眾仍希望工作到65歲就休息,僅有31.5%的民眾希望工作到65歲以上。

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發現,收入高低會影響工作時間的意願。個人收入2萬元以下的人當中,四成願意工作到65歲以上,高於其他收入階層的人。凸顯高齡社會下,活得愈久也愈需要錢的支應,工作收入較低的人被迫要持續工作。

古允文預測,集體長壽年代裡,工作意願呈現兩極化,收入低者被迫要工作愈久,收入高者則視工作為志業,想要繼續承擔責任,從台灣很多企業領導人雖高齡卻仍在孜孜不倦就可見。

無論是因為生活所需還是自我實現為目的,都反映台灣急需高齡就業相關政策與職務設計。如何依據各行各業的需求,設計出適合高齡者的工作,在體力、精神都可負擔的狀況下,持續貢獻,是政府、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見表12)。

3.七成民眾退休金仰賴政府

除了工作年數外,本次調查也詢問退休後的收入來源,發現政府年金、退休金仍是多數受訪者退休金來源,高達71.8%;接續為存款利息39.5%;保險、股票、基金29.7%;子女奉養13.9%(見表13)。

交叉分析後發現,收入高低影響退休金來源比例。收入2萬元以下最需要政府年金、退休金支應,同時也最依賴子女奉養。隨著收入愈高,愈有能力靠自己,透過其他投資方式來賺取退休金。這也顯示貧富差距下,政府更需要保障收入低的民眾能有基本的生活費用。

從生產力的面向來看,有能力的長者也應該要有機會持續貢獻。若剝奪生產的機會,反而會加重政府年金的壓力。古允文表示,過去平均餘命75歲,政府支應退休後10年的年金是合理的。但未來若活到100歲,相當於政府要提供35年的年金,財政上將是很大的負擔。

前國健署署長、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邱淑媞也認為,年金改革必須因應社會變動而加速。現在的65歲人口與過去65歲的人口,在健康狀態、能力上都大不同。如何將這群長者的能力轉換為生產力,同時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及整體社會的進步,將是未來面對超高齡社會挑戰的轉機。

4.遊山玩水是退休生活首選 但持續學習、貢獻對身心健康更重要

對於退休生活有什麼規劃?本次調查發現,民眾最期待的退休生活還是遊山玩水居多,有59.2%。緊接著為當志工39.1%、學習新事物35.3%、陪伴家人朋友31.5%(見表14)。

古允文分析,由於調查對象大多為仍在工作的族群,因此想要放鬆生活,是在預料中的選項。然而他提醒,若未來要活到100歲,退休後要持續玩35年,金錢、體力上可能都無法支應。因此規劃好退休生活,有生活目標讓自己持續保有活動力十分重要。

經過交叉分析後也發現,教育程度愈高,愈希望當志工、學習新事物,透過持續學習、自我貢獻,讓退休生活更有目標。古允文指出,這與社會學過去做過的研究結果相符,但他認為,學習不應有別,每個人都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出版的《老化與健康白皮書(Aging and Health)》也建議長者透過貢獻、社會參與,讓老後生活更愉悅。「到很老以後,做什麼並不重要,只要能幫上別人的忙,內心就能夠富足,」邱淑媞建議,社會上應該要多設計一些方式讓長者有機會貢獻,在貢獻的過程中一定會持續學習,又能跟人保持連結,自然有益於整體的健康促進。

5.五成民眾未和家人討論老後規劃

華人社會一向對老後、死亡話題噤聲,尤其是子女跟父母討論,總被認為是不孝順的表現。然而近年來觀念翻轉,多位名人如益品書屋創辦人戴勝益、作家瓊瑤陸續公開自己的遺囑,帶動討論話題。

為此,本次調查特別詢問民眾對於老後規劃的態度,發現五成民眾仍未開口,但也有近五成的中年世代已願意跟家人討論,內容最多的是醫療急救措施30.1%、老年生活安排28.2%、財產分配16.6%,以及後事交代14.8%(見表15)。

端正法律事務所律師黃俊瑋處理過多起遺囑訴訟,他提醒,因遺囑需要確保出於個人真正的意念,不要等到有重大事故、疾病,行為能力受到影響後,才想到要規劃身後事,容易衍伸出許多爭議。

他建議,在意識清楚的時候,提早思考老後、離世時要如何安排,且要能讓家人都清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糾紛。若是不知道如何開口,可以藉由公正專業第三方,如有信譽的律師來協助。透過專業人士的解說,也能減少家人間的不平或是誤會,家庭關係不因此失和。

發現4》想健康活到100歲 政府應正視食安、環境污染問題

因應即將來臨的百歲人生,除了個人健康、心理、財富做好準備,社會環境是否能提供一個美好的老後生活?18年前調查發現,民眾認為最會威脅老後生活的首當環境污染,達38.2%;18年後,擔心環境污染的民眾增加,有44.4%,但過去較少擔心的食安問題則扶搖直上,轉變為首要擔憂(44.8%)(見表16)。

古允文認為,無論是食安還是環境,都會直接影響到個人健康,也呼應到民眾認為活到100歲最大的擔心是健康問題。健康不僅是個人層次,而是整個社會環境需共同努力,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建立一個更友善的環境,政府、企業、民間、個人都要一同思考。

透過調查了解中年世代要活到100歲,維持身體健康、內心富足、金錢足夠是關鍵。接下來,《康健》分別從健康、關係、快樂、理財、社會貢獻5個面向,提供快樂活到100歲的解方。人生下半場,如何愈活愈好玩?「大人的社團」採訪各領域的精采人物,看他們如何體會,老後其實能活得更自在、愉快!

調查方法說明:

「中年世代活到100+歲態度大調查」由《康健雜誌》企劃,委託政治大學統計學系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執行。

本次調查地區為台閩地區22縣市,對象為40~64歲之民眾,依縣市採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談,調查期間為2017年3月13日~24日。

本次調查總共撥出21,995筆電話,排除一開始拒訪及其他非人為因素後,一共接觸1,248位受訪者,完成有效問卷1,086份,訪問成功率87.0%,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6%。

調查執行人:李瑟、林貞岑、謝懿安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康健五月號《翻轉百歲》

延伸閱讀

您正在閱讀

《翻轉百歲》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