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全台灣才都在瘋媽祖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

媽祖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全台灣才都在瘋媽祖

  • 時間:2019-04-18 16:25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媽祖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全台灣才都在瘋媽祖
媽祖一開始是「海上女神」,可是來到台灣之後,任務愈來愈繁忙,幾乎成為「全能女神」。圖/媽祖遶境畫面簡慶南提供

一手三枝香 枝枝有神明
拜託媽祖婆啊 伊著保庇
平安到淡水

咱的祖先伊 伊唐山過台灣
開山佮造路啊 鹿港到艋舺
—陳明章《唐山過台灣》

民間信仰代代相傳,「媽祖」就是所有信徒的「母親」。漢人傳統觀念「嚴父慈母」也反映在信仰體系,男性神祇「神威難測」,女性神祇「慈祥和善」。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男神數目成百上千,女神卻屈指可數,「媽祖」能化約成台灣人最主流的信仰也不難理解。

媽祖被奉為「海上女神」,其實一開始只是福建沿海地帶漁民的守護神。在明末清初的「海神」代表是玄天上帝及水仙尊王,漢人大量移民來台之後,感念媽祖庇佑平安渡過黑水溝,才逐漸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海神;而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落地生根之後,媽祖的「轄區」則從海上移至陸地,「任務」也愈加繁忙,不但疾病困苦要求祂,農田缺水也拜託祂……移祀台灣,媽祖幾乎成為「全能女神」。

台灣俗諺「三月瘋媽祖」,可視為台灣的感恩節。全台各地在農曆三月迎請媽祖,就是感謝祂在過去及現在對台灣人的保佑,也祈望祂能在未來繼續看顧這塊土地上的子民。三月媽祖慶典的最高峰當然是廿三日聖母誕辰,舊曆三年一閏,閏月之後的三月與新曆五月相重疊,廿三日這一天就會在母親節前夕,而百年來媽祖生和母親節有五次在同一日。


北港媽祖遶境經過之處,萬人空巷,炮陣如雷。圖/簡慶南提供


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圖/大甲鎮瀾宮神轎班提供

絕大多數的台灣民間信仰皆是在明鄭及清治時期,隨著漢人移民渡海來台。這些信仰均有濃重的原鄉色彩,如泉州三邑人的龍山寺、同安人的保生大帝、安溪人的清水祖師、漳州人的開漳聖王、粵籍移民的三山國王…;然而媽祖卻是跨越族群與地域,成為漢人移民在台灣最主要的信仰。

為何媽祖信仰會成為多數台灣人的最愛?早期與官方推崇有關。自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朝廷不斷加封,由天妃至天后,列入官方春秋祀典,還蔭及先人(父母受封為公及夫人)與部將(千里眼、順風耳封為金柳將軍);在日治前期,統治者也格外禮遇,兩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及石塚英藏皆曾至當時媽祖信仰的總本山北港朝天宮獻匾。1925年日人中治稔郎融合媽祖信仰與日本神道教,從湄洲迎來媽祖神像,在台北士林街創立「天母教」(現今天母地名的由來)。

海上遇險 信眾該呼「媽祖」而非稱「天妃」

在「君權神授」的封建帝制甚至殖民時期,民間信仰的合法性(神權)來自「君授」,非經官方褒封或許可而私祀,將流於「淫祠」而遭禁絕。漢人的媽祖信仰從宋朝的夫人、妃,元、明升為天妃,到清代則升至與皇帝同級的天后;然而民間仍嫌不足,穿鑿附會出更高的封號「天上聖母」,近年不少學者考證歷代文獻,均確認官方不曾出現此一封號。

相較於「帝王」配偶的「后妃」封號,「聖母」更覺親切,但聖母猶在「天上」,民間有更通俗的暱稱:「媽祖」或「媽祖婆」。若是林家後人,因「姑姪同姓」則稱為「姑仔」、「姑婆」或「姑婆祖」。「媽祖」一詞由來,眾說紛耘,只要懂得台語(閩南語)便不難理解,母親稱「阿母」、祖母稱「阿媽」、曾祖母稱「阿祖」(四代以上面稱不分男女)。從字義上來解釋,「媽祖」等於是女性直系祖先。至於「婆」字在親屬稱謂與「祖母」同輩,如姨婆、妗婆。


日治時期的澎湖天后宮。圖/wiki, 公有領域 

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曾在《陔餘叢考》寫下一則有趣的媽祖傳說:「台灣往來,神跡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稱「媽祖」,祂不施脂粉立即救人;若稱「天妃」,媽祖要盛裝打扮,恐怕會延誤時間。所以海上遇上風浪,信眾皆呼「媽祖」,不敢稱「天妃」。

「母親的名叫媽祖」宛如尊敬自己慈悲親切的母親

天妃、天后及媽祖、媽祖婆的官民二元稱號,也反映在廟宇建築。由於朝廷褒封諭祭,官方統一稱為「天妃廟」或「天后宮」,儘管不少媽祖廟後來自取「宮名」(如北港朝天宮、松山慈祐宮),但在官方文書上仍稱「天后宮」。至於民間則一律叫做「媽祖宮」或「媽祖廟」,早期也有人將「媽祖宮」簡稱「媽宮」,澎湖馬公市的地名就是由「媽宮」同音轉為「馬公」。

有一首由貨車司機王文德作詞、蔡振南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母親的名叫台灣》,在1990年代初期的台灣民間傳唱一時,幾百年來在台灣民間信仰當中,「母親的名叫媽祖」。信徒崇拜低眉和藹的媽祖,宛如尊敬自己慈悲親切的母親。在國族認同混淆的台灣社會,許多統派人士常以「中國神」來質疑獨派的媽祖信徒,其實這種論調不堪一擊,所謂「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神聖與世俗各有各的國度。


2007年新港奉天宮媽祖出巡聯合國。圖/蔡育豪

原鄉媽祖香火奄奄一息 渡海護持台灣成為全能女神

真要論及媽祖國籍,祂的先人是閩國遺民,公元960年出生時福建莆田已由南唐統治,虛歲16那年,祂又變成宋國人。1912年後,媽祖成為「中國神」(中華民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原鄉媽祖香火卻因歷年戰亂及意識型態幾乎奄奄一息,幸好渡台後已土著化成為「台灣神」,雖經日治晚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黨早期限制,但數百年來香火綿延不絕、四時祭祀不輟,讓天上聖母永享「千秋」!

威權解體後的民主台灣,媽祖信仰更為蓬勃發展,連政客都得靠近媽祖來拉攏選票,不少被稱為「媽祖婆」的女性政治人物也引以為榮。而台灣的媽祖熱潮,也影響到對岸共產政權,開始祭出「宗教統戰」法寶,逐漸放寬對傳統信仰的壓制,召喚台灣宮廟及信徒「返鄉謁祖」,甚至還拱媽祖為「海上和平女神」。

太平洋戰爭時期,台灣不少地方皆有媽祖以裙擺攔砲彈的傳說,這應該是人們逃過一劫後的想像誇大之詞。「天助自助者」,我們當然不能期待中共冊封的「和平女神」去攔阻對方發射過來的飛彈,只能祈禱媽祖能像母親一樣,永遠呵護這座美麗寶島與這片自由樂土。


紙風車劇團總監李永豐雙手捧著新港媽祖,難掩喜悅神情。圖/蔡育豪


2007年新港奉天宮媽祖出巡聯合國。圖/蔡育豪


同安寮十二庄迎請媽祖遶境賜福。圖/Afajacky, wiki, cc 4.0

(本文轉載自民報/黃國洲)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