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媽祖、通宵神社、苑裡藺草 看苗栗海線風土民情

白沙屯媽祖、通宵神社、苑裡藺草 看苗栗海線風土民情

苗栗縣有客家大縣之稱,依照河川流域簡單分為山線、海線及中港溪流域,各區呈現的語言、文化、風土民情也不盡相同,有的人以刻板印象認為,若是苗栗人,總要會講兩句道地的客家話,卻忽略了苗栗靠海的鄉鎮,仍是以閩南語為日常語言,還有些客閩混居的聚落,呈現出來獨特客閩腔調也頗富趣味。 閒適悠哉漁村風光 海線鄉鎮包括竹南、後龍、通霄、苑裡等靠海的村落,早期都是從事捕撈漁業,迄今像是外埔、山邊、通灣、新埔、通霄港、苑港、出水、西勢等地的房舍,仍保有平房小漁村的樣貌,傳統的低矮紅磚房、屋埕前甚至是車道上,總是曬著網目大小不一的漁網。轉角一不小心會看到慵懶做日光浴的小黑狗,閒適悠哉的瞇著眼,狀似不太搭理地看著過路客。不過因著青年人口外流及漁民老化問題,漁村成了另類的慢活村。憑著悠哉的步調走在堤外道路,聞著濃濃的海味,看遠似近的銀白海浪就像魚鱗片般映在眼前,也提醒遊客盡量不要挑中午時分四處遊走。若想問路,可得等漁村的阿公、阿嬤們午覺睡醒,才找得到人。 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之旅,沿途信眾虔誠徒步跟隨,當地人見到鑾轎抵達,都會爭相鑽轎腳求平安。 海線鄉鎮媽祖文化 海線鄉鎮居民因為從事的產業不同,宗教信仰也有差異。傳統山線鄉鎮居民多以務農、經商為生,信仰多以三山國王、關聖帝君及玉皇大帝為主。除了土地公外,供奉媽祖的廟宇,則是零星遍佈在村落裡,這也是居民經常參香、聚會的所在。舉凡出海天氣、農業漁牧、子女婚嫁、育兒等問題,居民們都可以到廟裡詢問媽祖婆求心安。 白沙屯的男丁們,過去日日在險惡的天候與海象中求生存,去撐起一個家,全依賴媽祖的慈悲靈佑及精神護持,他們也培養出與媽祖婆的深厚情感,每年拱天宮媽祖到北港徒步進香,就是白沙屯年度大事,村民幾乎都會回鄉參與。 白沙屯媽祖進香習俗 根據志工組織針對白沙屯媽祖婆網站進行田野調查指出,跟著媽祖徒步進香幾乎是白沙屯地區居民的傳統,早期當地男子服兵役前,家人會為其許願,祈求媽祖庇佑,等到平安退伍返鄉時就參與徒步進香,答謝媽祖的福蔭;女子則在婚嫁之前,隨著長輩走一趟進香祈福之旅,體會與媽祖信仰緊緊相繫的家鄉情,這就是白沙屯子弟約定俗成的成年禮。 白沙屯媽祖婆網站長駱調彬表示,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進香年代已不可考。相傳建廟之前,居民即已組團前往北港進香,不過每年進香的路線、時間,均以媽祖旨意為依歸,由值年爐主於農曆十二月十五日下午進行擲筊擇期進香,以擲筊確定放頭旗、登轎、出發、進火、回宮及開爐的時辰,進香旅程中沒有行程表,也沒有固定的歇駕停息地點,都是依照媽祖轎的踩轎而定。 白沙屯媽徒步進香保持了最虔誠的傳統,白沙屯人堅持步行朝訪,以簡單的四人輕便轎肩乘媽祖,一路行過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及濁水溪等,往返近四百公里路程。 通霄神社 歷史建築 海線保留了許多台灣原本的漁村樣貌,通霄虎頭山上,則悄悄地留住了日治時代的獨特建築物──通霄神社,即見證台灣這片土地及居民的遷移史。日本總督府在1897年起陸續在台灣各地興建神社,祭祀征討台灣殉職的能久親(北白川宮)以及造化三神,短短五十年間興建204所神社,通霄神社於1937年鎮座。 通霄神社是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時,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的產物。當年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也都有日本神社。二戰結束後,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破壞拆毀,通霄神社的主殿、幣殿、拜殿、社務所、參道、鳥居的格局仍在,但主殿、幣殿已遭拆毀。2002年通宵神社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經修復後已恢復大多建物風貌。 山腳日式宿舍觀光景點 苑裡原為平埔道卡斯族喔灣麗社的居住地,清朝時將「灣麗」命名為「苑裡」,日治時期因渠道及堤防工程建設完備,苑裡因而奠定種植稻米的根基。而山腳社區保留當時的日式宿舍群,苗栗縣登錄第6號的歷史建築「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其中有4棟日式宿舍,分別建設於1937年至1941年間,台灣總督府為滿足政府官員居住需求,設置大量官舍,現存包括前、後兩排,四棟八戶。 日式宿舍群早期因閒置、老舊殘破,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直到2001年山腳國小辦理90周年校慶,有校友為老宿舍請命,提議修復保存,由校方提出歷史建築登錄申請,經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協助通過登錄,如今轉型成特色景點。 苑裡藺草編織 苑裡的藺編源自清朝,技藝臻熟越趨精緻,日治時期也是外銷日本的品項之一。當年居民自平埔族原住民手中學會編織、種植野生藺草後,也讓藺編從苑裡、大甲發跡。已故的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葉文輝曾形容,苑裡地區種植的藺草因緯度適宜、品質優異,曬乾之後不管是香氣、纖維韌性、或是成色,都十分突出。 早期苑裡婦女從小就學做藺草編織來貼補家計,舉凡坐墊、枕套、藺席、帽子等,她們各個手藝精湛,後來傳統手工藺編因工廠機械化而逐漸沒落。後來,山腳社區透過學會進行社造運動整合,找回多位老藝師,讓藺編在苑裡傳統手工藝中重新扎根。 苑裡彎麗米 苑裡因緊鄰大安溪,因盛產稻米,是苗栗穀倉,早年就有「良田百畝」的美稱。自產的彎麗米遠近馳名,爾後因健康養生觀念盛行,許多農民開始思考轉型,從原本的傳統耕種,逐漸走向有機農法。有些農民推動鴨稻共生,在田間養鴨,讓鴨子代替農夫們巡田水,幫忙吃福壽螺、小蟲等,餵飽鴨子,同時也清除田間的害蟲,讓農田不只種稻,還有越來越多原本跟著稻米一起生長的動植物,都有機會回到農田裡,甚至進而轉型成生態農場,讓原本自營式的農業有更多人參與,讓消費者的食安危機降到最低。 苑裡鎮是苗栗穀倉,農會在山腳里規劃可愛的稻田彩繪,吸引民眾目光。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7期(3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