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道坊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履道坊

[lǚ dào fāng]
隋唐洛阳城里坊
履道坊,隋唐洛阳城里坊之一,亦称履道里,始建于隋朝,位于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东南隅,占地十七亩。引伊水自南入城的河渠,流经坊西、坊北,又向东流入伊水。因这里遍布水塘,有竹林,有杨柳,有果园,风光秀丽,引人入胜。
隋唐时期的皇亲国戚、达官贵族,有不少在此造府建园,如,隋文帝的长女乐平长公主和隋东都洛阳城的设计及督建者宇文恺都在履道里建有宅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府第也在履道里。白居易的许多同僚旧友,如裴度牛僧孺崔玄亮等也家居洛阳,履道坊白氏家宅东邻为王大理宅,南邻是尚书崔宅,都是官僚文人。 [1]
履道坊位置极佳,白居易云:“都城(指洛阳)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
中文名
履道坊
拼    音
lǚ dào fāng
注    音
ㄌㄩˇ ㄉㄠˋ ㄉㄠˋ ㄉㄠˋ
出    处
《清江浦送费制府入为大司马》

里坊历史

播报
编辑
履道坊位置示意图
唐代私家园林。履道里宅邸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府第。太和三年(829 )白居易以刑部侍郎告病归洛阳,长期居住在那里。白居易有《池上篇》诗,诗前自序记宅园创造经过和景物布局。履道里在洛阳城东南,占地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又筑池塘、岛、桥于园中。后又在池东筑粟凛,池北建书库,池西修琴亭,园中又开环池路,置天竺石、太湖石等,池中植白莲、折腰菱,放养华亭鹤,池中有三岛,先后作西平桥、中高桥以相联通。园中环境优美,亭台水榭,竹木掩映,白居易自誉其园云:“都城(指洛阳)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闰北垣第一第;即白氏臾乐天退老之地。”足可见其园之美。 [1]

白居易宅

播报
编辑
白居易
根据《白居易年谱》记载,白居易十六岁前在江南苏杭一带,其父季庚任衢州(今浙江衢县)别驾,在父任所。十八、九岁仍在江南。二十岁在安徽符离。是年其父任襄州(今湖北襄樊)别驾,白居易于次年赴襄州居住。二十三岁时,其父病故,回符离守丧三年,至二十六岁。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岁,由符离移家洛阳。
白居易第一次家居洛阳。至三十三岁,贞元二十年(804),其间家居洛阳六年。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五十三岁,罢杭州刺史,当年秋秋至洛阳,由姓田的手里买得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履道坊宅园。
长庆五年(825),白居易五十四岁,在洛阳,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五十五岁,任苏州刺史。五十六岁,因眼病返洛,又至长安新昌里第稍居,后又返洛。五十七岁春,再返长安。五十八岁,大和三年(829)三月末,百日假病,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初由长安返洛阳,居履道里,至此,不复出任。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白居易六十至六十二岁时任河南尹。六十三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六十五岁,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至七十岁,停少傅官,以刑部尚书致仕。至七十五岁,唐宣宗会昌六年(846),病故于履道坊宅园。
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阳二十年,加上二十七至三十三岁家居洛阳的六年时间,总计二十六年。五十八岁至终连续十七载居洛阳履道坊。

宅园营构

白居易购得履道宅园后对其修葺增设的园景有: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五十四岁,长庆五年(825)春,修葺新居,油漆朱色门窗,并由当时的洛阳尹王起帮助造池上桥,植花草树木。有《春葺新居》诗和《题新居呈王尹兼简府中三椽》:“弊宅须重葺,贫家乏羡财。桥凭川守造,树倩府寮栽。朱板新犹湿,红英暖渐开。仍期更携酒,倚栏看花来。”
五十八岁,大和三年(829)冬,修葺池上旧亭:“欲入池上冬,先葺池中阁。”又置太湖石于园中。“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这年写《池上篇》,全面记述了园的规模、景物。其中经白氏亲建的有池东粟廪、池北书库、池西琴亭、西平桥、环池路、中高桥、三岛径等。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六十岁,大和五年(831),《重葺府西水亭院》:“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龙门分水入,金谷取花栽。□岸作初匝,凭栏立未回;园西有池位,留与后人开。”又诗《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缭绕府西面,潺湲池北头;凿开明月峡,决破白蘋 洲。清浅漪澜急,寅缘浦屿幽。直冲行径断,平入卧斋流”。由此可见,这年在园北第宅之西开挖了水池,堆了岛和叠置了石峡。并在水边建了水斋(水榭)这是一项较大的园林工程。
六十三岁,大和八年(834),《西街渠中种莲叠石,……》诗云:“朱槛低墙上,清流小阁前。雇人栽菡萏,买石造潺湲。”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六十六岁,开成二年(837),在园西墙处建筑小楼。有诗《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伊水分来不自由,无人解爱为谁流。家家抛向墙根底,唯我栽莲起小楼。”这年又筑小草亭于岛上。有诗《自题小草亭》:“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木留半皮。”
六十七岁,开成三年(838),苏州刺史李道枢赠太湖石置于园中。有诗:“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圻剑门开。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精神甚竹树,气色压亭台。”
七十岁,会昌元年(841),修新涧亭和新小滩。
由以上知,白居易履道宅园,经他之手,主要是重修了宅居建筑和南园的书库、粮仓、平桥和高桥等,新僻了府西水亭院,修建了水斋,叠置了明月峡和白蘋州,并在南园西墙下构筑了小楼,叠石筑堰、修滩,新建了池上小阁、草亭和岸边明月廊等,种植了大量的竹和花木等。

规模布局

履道宅园的位置,据《池上篇》云:“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退老之地。”由此知,白居易履道里宅园在该里坊之西北角。园北、西墙临里巷。对照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图,可知其园池具体位置在今洛河南狮子桥村东,水渠东的地方。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关于宅园规模,《池上篇》云:“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这里是唐亩。1唐大尺=0.2958米,1唐亩=0.788亩。十七亩宅园合今13.4亩。又云:“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这里的“宅”指整个宅园,“十亩”是约数。“五亩之园”是园占一半,又有“竹树池亭十余亩”句,都是文学词汇,约数。《池上篇》是白居易五十八岁时写的,此文所言均为大和三年的情况。六十岁重修府西水亭院,水池又有扩大,因此后来有诗句:“十亩闲居半是池。在六十七岁作《醉吟先生传》时,就写道:“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关于宅园的布局,大体是:宅门向西临坊里巷,西巷有伊渠从南往北,又往东流去。园内水由西墙下引入,在园内周围绕流,上东北隅流出入伊渠。南面是园,有水池;第宅在东北,第宅西是西园。有关宅园布局的诗文词句佐证如下:
南园:“济世料君归未得,南园北曲谩为邻。”园在第宅之南。
西园:“认得春风先到处,西园南面水东头。”园在第宅之西。
北院:“北院人稀到,东窗地最偏;竹烟行灶上,石壁卧房前。”北院是指第宅的北院,有厨房,烧竹柴,有石砌的墙。
南院: 有《南院》诗:“林院无情绪,经春不一开。杨花飞作穗,榆夹落成堆。”南院指第宅的南院。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槐亭院:“婆婆放鸡犬,嬉戏任儿童。独坐槐荫下,开襟向晚风。”诗人在这里描述了一幅他和夫人看外孙们在庭院中嬉戏的画面。庭院中有古老的大槐,鸡禽啄食,黄犬安卧,一派安祥的生活气氛,又诗:“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后院:“霜刹中庭草,冰生后院池。有风空动树,无叶可辞枝。”这里说明宅院有前院、中庭和后院。
水亭院:有诗题:《重修府西水亭院》。
中门:“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门前何所有,偶观犬与鹰。”这里又提出家中有犬和鹰。
西溪、南潭:诗题:《西溪、南潭皆池中胜处也》:“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沉沉。丛翠万杆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
菜地:“中残旧谷,可备岁饥荒;园中多新疏,来至食藜霍。”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滩:有诗《新小滩》:“石浅沙平流水寒,水边斜插一渔竿。江南客见生乡思,道似严陵七里滩。”又有《滩声》诗:“碧玉斑斑沙历历,清流泱泱响冷冷。自从造得滩声后,玉管朱弦可要听?”根据相关诗意,滩的位置在南园西墙处西溪流入池中的入口处。
三岛:《池上篇并序》:“罢苏州刺史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三岛在南园池中。这里的三岛继承秦汉园林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的旧习。
白莲池:诗:“雨滴蓬声有雀舫,浪摇庄影白莲池。”根据诗意,白莲池即南池,因池中种有莲花而雅称。
白蘋洲、明月峡:诗《府西池经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缭绕府西面,潺湲池北头;凿开明月峡,决破白蘋洲。”据诗意,白蘋洲、明月峡为府西西园池中小岛及岛上的叠石。

注音及解释

播报
编辑
lǚ dào fāng ㄌㄩˇ ㄉㄠˋ ㄉㄠˋ ㄉㄠˋ
履道坊:即 履道里 。 清 赵翼 《清江浦送费制府入为大司马》诗之三:“ 孔融 檄改 康成里 , 思黯 东临 履道坊 。”自注:“ 牛僧孺 举制科, 白乐天 为考官,后 白 退居东都 履道里 , 牛 为留守,时相过从。”参见“ 履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