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必知3件事

近10年來,台灣40~50歲就得白內障的人口比過去多了5成。眼睛是靈魂之窗,白內障手術極為重要,然而人工水晶體又分好多種,究竟該怎麼選擇?

「水晶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具有屈光作用,能使光線透過並聚焦在視網膜上;其次有調視作用,可以讓眼睛看遠又看近,」奧斯卡眼科診所院長張正忠說。

水晶體在正常新生嬰兒是無色透明、精細柔軟的組織,可是隨著年紀增長,到了4、50歲左右會慢慢地變成淡黃色,年紀愈大,水晶體硬化的程度愈嚴重,且顏色也會加深。「一旦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聚焦在視網膜,導致視野模糊看不清楚,就是白內障,」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劉瑞玲指出。

①有礙生活才開刀 術前3步驟精密檢查

白內障何時才要開刀?兩位專家不約而同地說,白內障手術看似簡單,卻沒有任何一位醫師敢拍胸脯保證手術百分百安全。醫師還是會建議:病人的視力模糊影響到日常生活,才需要手術治療。

劉瑞玲提醒,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95%以上)是指老年性的白內障,純粹是因為退化因素,且病人本身沒有任何眼疾,如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其次與醫師技術也有關,術前一定要多方探聽,且最好能問到主刀醫師治療過的病人,手術才會更有保障。

「白內障手術要成功,得要有正確的診斷;想要有正確的診斷,就得有完整的檢查,」張正忠說。

視力檢查:白內障形成的過程會造成屈光不良。病人會有近視、遠視、散光等問題,術前得詳細.檢查以了解病人的視力狀況。

光學度數測量:白內障的程度,是否透過鏡片的矯正能夠改善,若是,就可配合白內障的藥水,並暫緩手術。

排除相關眼疾:眼睛是一個小而精細的器官,從眼角膜、虹膜、水晶體、玻璃體,直到視網膜、視神經,任何一個構造的病變,都可能導致視力模糊。

倘若眼睛有其他的構造病變,如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不僅白內障術後的視力恢復將會受到限制,也攸關人工水晶體的挑選。

張正忠提醒,術前檢查對眼科醫師來說很容易,最重要的還是白內障是否影響到病人日常生活。如變得容易摔跤、切菜時會切到手等,「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不能做了或做不好,病人及家屬得認真思索是否該動手術了。」

(圖片來源:pixabay)

②最好兩眼分開手術 以避免感染

雖然白內障手術在技術上是可以雙眼同時進行,但是對病人而言,術後兩眼都得用紗布包覆,生活上會非常不便,因此多半建議一次手術一眼。

劉瑞玲表示,白內障術後最令人擔心的除了外傷撞擊,其次就是眼球細菌感染。如果兩眼同時開,又發生感染,縱使用了抗生素控制,卻也可能傷及神經細胞,甚至有失明危險。「每位病人都不應該把自己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一次一眼,兩眼的手術間距約2~4週,除非是失智症的長輩、先天性白內障必須採全身麻醉,才會考慮雙眼同時進行治療,以減少多次全身麻醉的風險。」

目前白內障手術大多是以「點眼藥水」的方式進行局部麻醉,手術時間依個人白內障病況會略為增減,通常約20分鐘左右完成。在白內障過熟或合併其他疾患的情況下,亦可施行「眼球後麻藥注射」的方式進行局部麻醉。

③術後第1個月最重要 用眼30分休息10分

白內障術後1個月最重要,尤其是術後第1週。「寧可第1個月好好費心照顧,往後就可以輕鬆過日子。一旦意外發生,對眼睛的傷害很大,甚至難以補救!」劉瑞玲說。

避免用力:白內障的傷口約0.2公分,基本上是不縫線的,術後若用力眨眼睛、揉眼睛,可能會導致傷口裂開。此外也要避免外力撞擊。

因此,術後醫師會給病人戴上金屬眼罩,避免病人不舒服反射性揉眼睛外,也可以提醒周圍的人,避免碰撞到病人。

留意清潔:術後最怕細菌感染,保持眼睛周圍的清潔,有分泌物應用棉花棒清潔,避免去密閉人多、空氣不好的地方,以及保持手部清潔、留意枕頭套的乾淨。也要避免用大量清水、洗面乳洗臉,以免液體跑到眼球裡面。

正確用藥:要依照醫師指示按時回診及點藥水,過猶不及都不行。點藥水前,記得先洗手。至於閱讀書報,不見得不行,兩位專家一致提醒,避免眼睛過勞是基本原則,用眼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

人工水晶體最好一輩子就換一次,畢竟,眼睛的結構精細且複雜,動愈多次的手術,對組織的傷害也愈大。

為什麼有人換了人工水晶體還是看不清楚?張正忠認為,可能是光學度數沒有好好測量或病人眼睛合併其他眼疾,在術前沒有檢查出來,或者術後沒有好好照顧等,都有可能。

劉瑞玲再次提醒,任何手術都有風險,病人術前一定要停、看、聽,有疑慮就得尋求第二意見,白內障手術才能更有保障。

延伸閱讀:

多吃這些東西能增加葉黃素 效果有如戴濾藍光眼鏡

常見5大針灸用途:止痛、中風、癌症、憂鬱、婦科,一次搞懂

「藍光」傷眼!小心年紀輕輕白內障提早報到

老來視茫茫 到底是老花還是白內障?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