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不向西扩张,在它的西面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小国?或者说这些小国是怎么做到不被俄国吞并的?

像白俄罗斯之类和俄罗斯关系很好的国家为什么不加入俄罗斯联邦呢? 为什么民族自决成功?老毛子不是擅长搞种族灭绝,杀光异族么?
关注者
50
被浏览
27,044

10 个回答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大国,俄罗斯旁边的乌克兰,芬兰,波兰,按面积来说是欧洲第二,第八,第九,按人口来说芬兰可以说地广人稀,乌克兰和波兰却是人口欧洲第七第八。

再看俄罗斯西部诸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大致可以认为是同一类,基本没有独立成国的历史(基辅罗斯时期,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民民族之间尚未有明显分割),在近代民族自决的影响下开始有了自主建国的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战俄罗斯帝国崩溃和苏联解体)获得了成功。第二类是波兰,立陶宛,瑞典,都是一个时期的欧洲强权,俄罗斯向西扩张的主要对手(土耳其虽然长期参与欧陆争霸,但视为俄罗斯南方,本文暂且不讨论)。第三类是罗马尼亚,挪威,这两个国家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但在俄罗斯强盛的时期,都已接受异国统治,成为他国争霸中争夺的对象,但是同时也一直保持了自己内部一定的自主性,并非完全被吞并。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厘清俄罗斯与第二类国家之间的历史就可以了。

首先,现在的俄罗斯,往前数依次是苏联,苏俄,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沙皇俄国,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大公国初期臣服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并且在金帐汗国的支持下,逐渐在如今的俄罗斯掌握权力。其时,蒙古人灭亡了重心已转移到弗拉基米尔的基辅罗斯,但并没有在整个罗斯人的区域有效统治,在北方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基本上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在西部基辅罗斯的残骸上,立陶宛人利用蒙古入侵的权力真空,迅速壮大势力,短短一百余年间,从一个不比现在的立陶宛共和国大多少的迷你国家成为了面积除去当时已经沦为松散邦联性质的神圣罗马帝国之外最大的基督教国家。扩张历史如下图所示:

立陶宛早在1368年,便第一次与还臣服于金帐汗国的莫斯科直接开战。那时,在位的莫斯科大公是俄罗斯历史上民族英雄实人物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在数年之前的蓝水之战(Battle of Blue Waters)中,立陶宛在与金帐汗国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后,基辅,这一传统上全罗斯人的中心城市落入了立陶宛人的手中,立陶宛的野心昭然若揭。立陶宛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也注重外交策略,拉拢担忧莫斯科强势的其他罗斯公国,为首的则是多次和莫斯科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的特维尔。当时的立陶宛大公阿尔吉达斯(Algirdas)和特维尔大公有姻亲关系,在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二世的请求下,介入了莫斯科与特维尔的争端中,是年十一月,立陶宛军队进入莫斯科,德米特里顿斯科伊被迫退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在俄语中实际上就是指城市内部的堡垒),立陶宛军队围困三天后选择撤退。这是历史上,莫斯科第一次遭到西方的军队围城,所以请记住阿尔吉达斯这个名字吧。

阿尔吉达斯对莫斯科的作战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这也标志着,立陶宛对罗斯的扩张基本结束,但并不代表莫斯科面临的威胁减弱了,相反,阿尔吉达斯的儿子雅盖沃与波兰女王雅德维嘉结婚,开启了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统治,建立了波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雅盖隆王朝。

回国头来说波兰的历史,波兰在皮亚斯特王朝鼎盛时期(992-1025年)的领土如上图所示,可见与今日波兰领土非常相似,而不是如同一战之后复国的波兰与现在相比整体偏东的版图(二战后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被划归苏联,波兰得到之前属于德国的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东普鲁士以及西里西亚作为补偿)。要解释这一缘由,便要提到,波兰在与立陶宛联合之前差不多两百年黑暗的分裂时期。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三世,继位时波兰已趋于衰弱,他征战一生,主要成果包括先后夺回了不愿跟随波兰王室信奉天主教而半独立的格但斯克地区,以及世什切青为中心的西波美拉尼亚,然而却做出了一个无比昏庸的决定,让他的四个孩子继承波兰的五个部分,西里西亚公国(瓦罗茨瓦夫为中心,更有名的是后来其德语名字布雷斯劳),桑多梅日公国(桑多梅日为中心,后世该地区将以卢布林为中心,这个城市在波兰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后文会提及),大波兰公国(波兹南为中心),以及马佐夫舍(华沙为中心)。而克拉科夫公国(克拉科夫为中心)的拥有者则为波兰共主,波列斯瓦夫自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避免自己孩子之间争夺领土同室操戈的决定,却实际上愚蠢的造成波兰长时间的分裂,那一年是1138年。

上图蓝色部分为西里西亚,红色为克拉科夫,青色为马佐夫舍,深绿色为大波兰,米黄色为桑多梅日。

波兰先是失去了西波美拉尼亚,之后又引狼入室,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邀请条顿骑士断政府当时孱弱的分裂波兰不能抵抗的异教徒蛮族普鲁士人,为了和后世的普鲁士区别,称古普鲁士人,无论如何,这是普鲁士这个名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条顿骑士团的成立和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一样,目标均是十字军东征,击败异教徒,夺取圣地,主要由日耳曼人组成。 条顿骑士团来到波罗的海沿岸,本应该与主要与异教徒作战,然而却于1308年攻占了格但斯克,波兰自此之后一百多年时间,将没有出海口。

条顿骑士团并非只与波兰人和普鲁士人作战,早在1240年蒙古入侵时,条顿骑士团便与波兰联盟与蒙古大军作战,但惨败。第二年,条顿骑士团认为受蒙古入侵更严重的罗斯人孱弱,入侵前文已经提到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在楚德湖战役中,条顿骑士团及其分支,位于今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却被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击败,自此之后,条顿骑士团再也没有尝试向罗斯人的进攻。这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大,却被后世被认为是第一次日耳曼人与俄罗斯人的战争,特别是在一二战期间,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赋予了很强的政治寓意。

条顿骑士团在 1348年,和1370年,两次战胜立陶宛,特别是第二次战役,差不多和立陶宛与莫斯科的战争同时发生,客观上,给予了受到立陶宛极大罗斯人诸公国喘息并最终保存自己势力的机会。条顿骑士团多年的四处征战,让波兰和立陶宛在面对骑士团有了一致的利益,这也是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走向联合的原因。在此之前,1314年,波兰重新完成统一,但不包括马佐夫舍和西里西亚,卡齐米日三世(后世称为大帝)为得到波希米亚的支持,稳定国内局势,承认之前分裂时期已深受波希米亚影响的西里西亚为波希米亚附庸,又在1343年签署条约承认条顿骑士团对格但斯克的占领。波兰与条顿的和平一直持续到1409年,最终在次年的坦能堡战役中,波兰立陶宛第一次战胜了条顿骑士团,此后波兰立陶宛与条顿骑士团发生了一系列战役,波兰一方均获胜,在1466年决定性的第二次托伦合约中,条顿骑士团成为了波兰的附庸,而早在1387年,南部的罗马尼亚人国家摩尔达维亚向波兰效忠,波兰立陶宛成为了一个横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大国

当然波兰和立陶宛的联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雅盖沃和他的堂弟立陶宛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维陶塔斯争夺立陶宛的控制权曾经纷争不断,最后在雅盖沃确立自己在波兰的地位后,承认为维陶塔斯为其在立陶宛的摄政,此后多年,立陶宛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但与波兰有着紧密的联盟关系。维陶塔斯治下,立陶宛最终到达了其版图的巅峰,包括了获取了斯摩棱斯克,其后数百年内将屡次争夺的现俄罗斯城市。

回头来说莫斯科的故事,前面提到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在立陶宛人从莫斯科撤退的数年之后,1380年于顿河河畔的库里科沃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打破了罗斯人无法战胜蒙古人的神话,顿斯科伊实际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尊称:顿河英雄。虽然莫斯科在其子瓦西里一世时期恢复了对蒙古的纳贡,但莫斯科与蒙古之间的平衡已经开始向莫斯科倾斜。瓦西里二世统治期间,约在1430年以后,金帐汗国开始分裂,并且在平定内部叛乱过程中加强中央集权,莫斯科大公国愈加强盛。到伊凡三世(大帝)统治期间,莫斯科更加强大,吞并了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后,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地位再也无法动摇,最终在1480年,莫斯科彻底停止了对金帐汗国的进贡。

伊凡三世在解决了后顾之忧之后,重启了对立陶宛的战争。立陶宛与衰弱的金帐汗国结盟,面对莫斯科和克里米亚汗国的联盟明显处于弱势。伊凡三世从立陶宛手中夺取了布良斯克,切尔尼戈夫等在基辅罗斯时代就颇为重要的城市,其子瓦西里三世又夺取了斯摩棱斯克。另外,立陶宛在与克里米亚的战争中失去了以敖德萨为中心的叶迪山地区。立陶宛与莫斯科的一系列战役,负多胜少,失去了大量领土,这反过来,也逼迫立陶宛彻底倒向波兰,立陶宛的贵族们为了获取波兰的支持,越来越赞成与波兰进一步整合,从1501开始,波兰与立陶宛君主一直是同一人,直到瓜分波兰导致波兰立陶宛亡国为止。

波兰-立陶宛的联合一定时间内,也无法抵御莫斯科与克里米亚的军队,这一情况,一直到伊凡雷帝时期才得到改变,波兰与立陶宛先是1534-1537年的边界战争中击溃了莫斯科的进攻,又在1558年开始的利沃尼亚战争中彻底取得了胜利。这一时期两国都发生了大事,1547年,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举行加冕仪式,改称俄罗斯沙皇(Tsar),沙皇来自于对于罗马皇帝头衔之一的凯撒的斯拉夫化,代表着其自认的对罗马帝国的继承。而波兰立陶宛,末代雅盖隆王朝君主齐格蒙特二世没有子嗣,波兰与立陶宛的贵族决定引入选举君主制,由议会,即波兰语中的瑟姆(Sejm),决定后任波兰与立陶宛君主的产生。这个制度,保障了波兰立陶宛的统一,后世称为波兰立陶宛联邦,英文称为Poland-Lithuanian Commonwealth,实际上波兰语是Rzeczpospolita,来源于拉丁语的Res publica,也就是后世republic来源,当然波兰由于有君主的存在,将其翻译成republic并不合适,所以一般采用对Res publica进行意译,也就是commonwealth,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1568年,签署于卢布林,便是著名的卢布林联合(Union of Lublin)。

上图是卢布林联合以前的波兰立陶宛版图,可见东部领土已经大量丢失于莫斯科以及后来的沙皇俄国,而北部草绿色地区则是下一阶段争夺的重点,利沃尼亚地区。

沙皇俄国在1510年吞并了普斯科夫共和国后,便开启了向西边的利沃尼亚地区(也就是今日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继续扩张的道路。前文有提及利沃尼亚骑士团是条顿骑士团的分支,但在条顿骑士团臣服于波兰立陶宛的时候,利沃尼亚骑士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在一百多年后,他们的独立性被俄罗斯人打破。利沃尼亚骑士团向日耳曼人同胞神圣罗马帝国球员未果后转而向波兰立陶宛求援。波兰议会没有批准对利沃尼亚的保护,但立陶宛与利沃尼亚签到的维尔纽斯协定让利沃尼亚成为了立陶宛下属的公国,直到卢布林联合以后成为波兰立陶宛共同的属国。

沙俄对利沃尼亚的入侵不止引起了波兰-立陶宛的干涉,同样也引起了对这一地区觊觎已久的丹麦和瑞典的介入。丹麦早在1219年就曾占据爱沙尼亚的北部,而瑞典,则从中世纪开始就不断在芬兰湾区域扩张。当时瑞典的主要对手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两国在1323年的合约第一次确定了两国的分界线,不过这个合约无视了当时分界线两岸的大量尚处于游牧状态的芬兰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

而从1397年开始,瑞典和挪威一起成为了丹麦主导的卡尔马联盟的成员,三国被同一君主统治,但与挪威不同的是,瑞典国内在联盟过程中反对声音自始至终不断。丹麦的国王也曾与莫斯科公国结盟一起对抗瑞典的反对势力。瑞典在1523年最终还是脱离了丹麦的统治,由本土的贵族建立了瓦萨王朝的统治。而诺夫哥罗德此时也早已被吞并,所以此时瑞典在东边的对手变为了沙皇俄国。1554-1557年,沙俄便与瑞典发生了战争,这次战争中瑞典向东扩张的脚步暂时被阻止了。在俄罗斯的入侵中,利沃尼亚的力量被削弱,最终不得不和先前的普鲁士一样(作为一个实际拥有领土的条顿骑士团国的末代团长阿尔伯特争取从波兰立陶宛独立未果,最终选择转型成为波兰立陶宛的世俗化附庸普鲁士公国),成为了波兰立陶宛世俗化的附庸国。而丹麦和瑞典的势力,则着重于夺取爱沙尼亚北部的领土,而在领土争夺中引起了争端,此后作为传统敌对方的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北方七年战争就此开启。然而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是双方的妥协,瑞典暂时放弃了当时属于丹麦的今日瑞典南端部分沿海领地的领土要求,而丹麦彻底放弃了重建卡尔马联盟。然而在这期间,由于对手之间的内讧,俄罗斯重新获取了优势,在北方七年战争结束后的数年里,俄罗斯几乎占领了整个利沃尼亚。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兰与瑞典正式确立了盟约。面对结盟的波兰瑞典,伊凡四世第一次遇到了重大的失利。伊凡四世最终被迫在1582年与1583年分别与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签订合约,战争结束后沙俄失去了整个利沃尼亚地区。

橙色部分即位合约中波兰立陶宛获得的领土,浅蓝色为当时的丹麦-挪威王国,深蓝色为瑞典。

瑞典在这场战争中还得到了芬兰湾南部的英格里亚地区的几乎全部,俄罗斯只剩下涅瓦河口,此后这一地区,俄罗斯将与瑞典继续争夺一百多年。

上图是瑞典在波罗的海的扩张示意图,利沃尼亚战争之后不久,瑞典与俄罗斯重新开战,战后失去了英格里亚地区,直到俄罗斯历史的混乱时期发生的英格里亚战争,瑞典重夺这一地区并且使得俄罗斯失去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甚至还打算夺取俄国在白海的出海口阿尔汉格尔斯克彻底切断其与西欧的贸易,在英国与荷兰的强烈反对下最终放弃。上图中还可以看到,瑞典还于1629年从波兰夺取了利沃尼亚。那么,瑞典和波兰是如何交恶的?这还要从1587年,利沃尼亚战争结束后不久,已经采用选举君主制的波兰立陶宛选择利沃尼亚战争中的盟友瑞典的王储即位成为波兰立陶宛的国王,史称齐格蒙特三世。如果波兰与瑞典就以此为契机,保持长期紧密联系,可想而知,面对两大欧洲强国的联手,俄罗斯很难再向西进行扩张。然而,历史却让这次联合,成为了波兰与瑞典长期敌对的祸根,命运眷顾俄罗斯,让其在两大对手的长期对战中,最终顺利走出即将到来的混乱时期,迎来辉煌的罗曼诺夫王朝。

波兰和瑞典的争端,背景实质上是宗教的矛盾,瑞典在瓦萨王朝第一任君主古斯塔夫一世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新教(路德宗)国家。然而瑞典国内,天主教势力也没有完全消亡,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也没有彻底破裂,继任的瑞典国王约翰三世便娶了雅盖隆王朝的君主齐格蒙特一世的女儿凯瑟琳为妻子,而波兰立陶宛王室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后来成为波兰国王的齐格蒙特三世,便是这对夫妻的儿子,其自幼便对天主教多少有一些认可的情感,继承其母系家族所来自的天主教国家波兰立陶宛的王位并不会觉得多么不妥,但在其父亲死后,瑞典王位也落入其手中时,瑞典国内一些坚定的新教徒却提出了异议,为首的则是其叔叔,古斯塔夫一世的幼子,齐格蒙特在波兰时的瑞典摄政,后来的瑞典国王卡尔九世。卡尔九世得到了瑞典议会的支持,齐格蒙特三世不服,便利用其在波兰的力量,回国争夺王位。在1598年的林可平战役中,卡尔九世获得了决定性胜利,俘获了他的侄子,并逼迫其回到波兰。自此,卡尔九世完全掌控了国内的局势,到1600年,他对国内的天主教贵族势力进行了极为残酷大清洗,史称林可平血案,此后,瑞典成为了新教狂热势力的代表,深深影响了之后欧洲的局势,在卡尔九世的继任者古斯塔夫二世时期,瑞典成为了新教国家的领袖,在1618-1648年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惨烈的三十年战争中,与天主教国家的代表奥地利作战,获胜但战死,但使得他自己名垂青史,也让瑞典成为了一流强国。而波兰与瑞典之间的战争,其后的一百多年里波兰将与瑞典,保持着长期的敌对。

前文提到了俄罗斯的混乱时期,伊凡四世死后传位于费奥多尔一世,而费奥多尔一世的兄长伊凡,则死于著名的雷帝杀子的事件中,伊凡雷帝没有其他成年的儿子,除了后来传闻活下来的却有不小可能不是伊凡亲生子的幼子德米特里。费奥多尔一世没有留下子嗣,留里克王朝自此绝嗣,王朝传位到大贵族,鞑靼贵族后人鲍里斯·戈东诺夫手中,其实最初选定的继承人是其姐姐伊莲娜,费奥多尔一世的妻子成为女沙皇,然而其最终还是退隐并成为修女,势力庞大的鲍里斯·戈东诺夫顺理成章的接手沙皇之位,然而他的统治并不稳固,在传给其子后不久,在波兰立陶宛就出现了一个人,自称是伊凡四世的幼子德米特里,历经种种传奇存活下来,请求波兰立陶宛的力量让他夺回沙皇之位。波兰立陶宛时任国王齐格蒙特三世认为这是干涉俄罗斯削弱其实力,甚至让其成为波兰的傀儡政权的好机会。1605年间,在波兰军队的帮助下,混乱的沙俄无力阻挡德米特里进入莫斯科并加冕俄罗斯沙皇,虽然德米特里得到了真正的德米特里的母亲的承认,然而很多人还是相信他并非真正伊凡雷帝的幼子,所以后世称其为伪德米特里一世。然而仅仅一年之后,由于对其亲波兰亲天主教的政策不满,以来自统治下诺夫哥罗德的留里克王朝支系舒伊斯基王朝的瓦西里·舒伊斯基为首的一系列叛乱者,杀死了德米特里一世,瓦西里·舒伊斯基由此继任沙皇,称瓦西里四世。瓦西里四世决定与波兰的对手瑞典结盟,这更进一步惹怒了波兰,波兰人决心将瓦西里四世赶下台,1610年初,波兰军队进入莫斯科,齐格蒙特三世考虑将俄罗斯沙皇头衔并入自己名下建立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的联合统治。不过,俄罗斯终究还是担忧其反东正教支持天主教的政策,最终发动起义,赶走了波兰的军队,然而,历史上,虽然前有立陶宛,后又拿破仑和希特勒,莫斯科被西方的入侵者占领一年以上的,只有波兰这一次

波兰立陶宛在这次战争中,虽然没有得到俄罗斯沙皇的皇位,但在1618年的合约中也成功夺回了失去超过一百年的斯摩棱斯克和车尔尼戈夫,波兰立陶宛的版图趋于全盛。

而讽刺的是,俄罗斯的盟友瑞典人也对俄罗斯有了王位要求,同样也未成功,并以割地结束战争,这就是前文提到的1610-1617年的英格里亚战争,大致也在波兰与俄罗斯战争的期间发生。不过之后一时期的主旋律依然是波兰立陶宛与瑞典之间的战争。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天主教与新教矛盾的鼎盛时期,波兰与统治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天主教势力的主要力量,瑞典则是新教势力的领袖。法国虽然是天主教国家,却为了削弱哈布斯堡家族,为新教势力而战。一般来说,波兰这一时期与瑞典的冲突,不被纳入瑞典在德意志地区与奥地利的冲突的三十年战争中,但哈布斯堡家族与波兰的同盟是肯定的,早在瑞典准备干涉德意志事务以前,奥地利就曾在波兰与瑞典军队作战,瑞典质问奥地利参战缘由,奥地利回答帝国的军队足够多,可以派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这也促使了瑞典最终加入了三十年战争的战局中。关于三十年战争的详细历史,可以参考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史》,虽然中文译版有历史硬伤,例如有一处“德国人称摩尔多瓦为摩拉维亚,译者注”,这样荒诞的译者注实在不忍吐槽。大致结果就是,奥地利先后击败了波希米亚的新教势力,丹麦以及瑞典的新教干涉力量,最终法国参战,战后法国与瑞典成为欧洲一流强权,奥地利失去了控制德意志地区的最好机会(之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维也纳方面的实力达到巅峰,然而此时普鲁士已经崛起了)。

正是在三十年战争期间,鼎盛的瑞典夺取了波兰立陶宛所属的利沃尼亚地区(不包括库尔兰)如前图所示,此外,瑞典还夺取了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西博美拉尼亚地区,瑞典一度夸张地将波罗的海称作自己的内湖。这期间,俄罗斯主要的领土扩张尝试在1632-1634年斯摩棱斯克战争,俄国尝试夺回之前在混乱时期被波兰夺取的斯摩棱斯克但未果。暂时的平静在1654年被打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1648年起就领导波兰统治下的哥萨克起义,起义过程中不断寻求所有可能的反对波兰立陶宛的力量的援助,起初是克里米亚鞑靼人,之后则是沙皇俄国。在起义陷入困境的时候,哥萨克不得不向沙皇俄国求助,之后又吸引了波兰世仇瑞典的干涉,波兰历史上的大洪水时代来临了。波兰同时面对瑞典(1655-1660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俄罗斯(1654-1667,1656-58年间暂时与波兰结盟加入北方战争对抗瑞典,后俄罗斯放弃了对瑞典的领土要求重新与波兰开战)。

上图可以看到,波兰绝大多数领土都在这一时期落入了瑞典和俄罗斯手中,1660年第二次北方战争的和议中,波兰彻底放弃了对利沃尼亚的领土要求和对瑞典的王位要求,当然瑞典主要的领土收获是在对波兰的盟友丹麦的战争中,获取了今日瑞典南部沿海地区。为了获取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军事支持,波兰还承认了普鲁士的独立,波兰可能没想到,这个新从自家独立的国家,一百多年后将和俄国一起,将会把波兰立陶宛的历史带向终点。

至于1667年结束与波兰战争的的俄国,则欣然接受了哥萨克起义的成果,最终将乌克兰的东部(后来所称的左岸乌克兰)并入了沙皇的领土,同时,波兰还失去了基辅以及两国争夺了许久的斯摩棱斯克。

自此之后,波兰的衰败已经无可避免了,十余年后的1683年,约翰三世带来的波兰翼骑兵在维也纳击败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者,拯救了奥地利,拯救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这是波兰最后的辉煌。然而,波兰最终还是毁于内部无休止的纷争,为波兰建立如此功勋的约翰三世却无法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到继承自己王位的机会,波兰贵族更加偏爱一个外国的君主,直到最后,导致波兰亡国的贵族之间的塔戈维查联盟。

俄国的扩张脚步没有停歇,在于瑞典一同击溃了波兰之后,瑞典手中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便成了俄罗斯最眼红的一块土地。而在1682年,俄罗斯国内也迎来了一个将国力推向鼎盛的新君主,彼得一世,后世称作彼得大帝。彼得一世的传奇人生经历中许多故事恐怕在中国也是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的。俄罗斯与瑞典的主要对手丹麦-挪威,波兰立陶宛秘密结成了一个针对幼主新继位的瑞典的联盟,大北方战争就此爆发了。然而,彼得大帝的对手绝非等闲之辈,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被认为是一个拿破仑式的军事天才,他首先击溃丹麦,再率军进入波兰,将与俄国结盟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赶下台,最后率军深入俄罗斯腹地,直到在波尔塔瓦会战中被击败,逃往奥斯曼帝国求援。回国后在进攻挪威的战争中阵亡,他死后瑞典阵脚大乱,最终签订了协议,分别向普鲁士,汉诺威和俄罗斯割让了不少的领土,瑞典在北方的霸权时代从此结束,俄罗斯重新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且在此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未来近两百年的首都,圣彼得堡。1721年,俄罗斯与瑞典之间的最终合约签订后不久,彼得一世将自己的头衔从沙皇改为皇帝(来自于拉丁语皇帝头衔Imperator的俄语转写),从此以后的俄罗斯,史称俄罗斯帝国

以上地图斜线部分为瑞典割让领土,自此以后,西方的瑞典与波兰再也无力与俄国抗衡,再也无力从俄国重新获得领土,直到一战后的幸运眷顾波兰复国后的领袖毕苏斯基。不过,俄国下一次的向西扩张要等到1772年起的瓜分波兰。波兰的瓜分,事实上全是由于内战,以及随后遭到外部势力的干涉。瓜分波兰的三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前两个是基督教世界唯二称帝者,长期是欧洲的强国,而普鲁士则是后起之秀,脱离波兰独立后,普鲁士在1740-1748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在意图削弱奥地利的法国的帮助下,夺取了非常重要的西里西亚地区,(当然对于奥地利和玛利亚·特蕾莎来说,能在继承权存疑,德意志内外反对力量强势之中保住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已经足够令这位女性君主被后人铭记了)。之后1756-1763的七年战争中,俄国在与奥地利围攻普鲁士的过程中,亲普鲁士的皇帝彼得三世即位居然临阵倒戈,普鲁士奇迹般的存活并保持了所有领土。此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励精图治,使得普鲁士也成为了西欧不可忽视的力量,与陷于内乱的波兰相比,力量的天平开始向普鲁士倾斜了。

波兰的第一次内乱,源于天主教的狂热势力巴尔联盟,他们的矛头,直指与俄国亲善的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斯坦尼斯瓦夫能登上之前在萨克森选侯手中的波兰王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支持,而后世称作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这位女皇,会选择支持他,据称是两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情感纠葛。据说,当年嫁给当还是王储的彼得三世后深居圣彼得堡皇宫的未来女皇,遇到了一个来访的波兰年轻人,两人虽无缘真的走向一起却两情相悦。有传闻叶卡捷琳娜的女儿安娜女大公正是这个未来波兰国王的孩子,可惜其年少夭折,若是这个孩子长大,看着母亲正一步步蚕食着父亲的国家,也不知会是怎样的感谢。

回头说巴尔联盟,国内天主教势力的强势,也引起了新教邻国普鲁士和东正教邻国俄罗斯的不满,不过他们也想获得奥地利的支持,他们的方案是给予奥地利一部分波兰的领土,作为之前失去西里西亚的补偿,奥地利的约瑟夫一世,不顾其母亲玛利亚·特蕾莎的反对,同意了这个可能在后世看来既在限制普鲁士扩张上显得短时又破坏了长期站在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一天主教国家内部的道德高地上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形象这个利少弊多的决定。巴尔联盟逼迫斯坦尼斯瓦夫退位,波兰内部一片混乱,巴尔联盟对斯坦尼斯瓦夫的绑架(后逃脱),最终将唯一可能的盟友哈布斯堡家族彻底推向了对立面,失败也是不可避免了。当然,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后,叶卡捷琳娜女皇还是把她的老情人推回了王位。

实话说,斯坦尼斯瓦夫虽然是亡国之君,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他致力于在贵族的重重压力下改变混乱的波兰政局。这些改革,最终迎来了高潮:在1791年5月3日,波兰通过了划时代意义的五三宪法,这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甚至在全世界上也仅晚于不久前刚通过的美国宪法。然而,这本该是波兰进步的代表,却将波兰带向了毁灭。波兰的新宪法,和同一时期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一样,就像一把刺向欧洲保守势力的利剑,引起了国内外保守势力的恐慌。波兰国内的部分贵族组成了塔戈维查联盟,他们天真的相信,叶卡捷琳娜女皇是他们的盟友,可以将他们带回就秩序。叶卡捷琳娜的军队确实来了,斯坦尼斯瓦夫所寄希望的盟友普鲁士军队也来了,确实站在俄国人的同一边,塔戈维查联盟傻眼了,因为占领军的目标不光是取缔宪法,还有波兰的领土。波兰全国都被普鲁士和俄罗斯占领了,波兰人最后一次反抗来自于科希丘什科,这个波兰人,至少可以肯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听说美国革命爆发之后,远渡重洋为美国人的独立战争立下了很大的功勋。之后,他抛下了美国的财产土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然而他所悲哀的在于,他可以帮助他热爱的美国,脱离英国的通知,却无法帮他更热爱的祖国波兰脱离被瓜分的命运。

当然上图所示的瓜分波兰不是俄罗斯西扩的终点。之后的拿破仑战争中,在普鲁士和奥地利都被法国击溃,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成为法国的仆从国,瑞典也一度成为法国的盟友,只有英国坚持在和法国作战,最终是俄罗斯的冬天,改变了欧洲的局势,拿破仑侵俄失败决定性地改变了局势,也使得俄罗斯的地位空前提升。拿破仑曾经短暂地帮助波兰复国成立华沙大公国,然而战后波兰重新被瓜分,俄国获得的领土比之前更大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大部分第三次瓜分所获得的领土和一部分普鲁士第二次瓜分所获得的领土都归属于俄罗斯,包括了波兰极为重要的城市,华沙,卢布林和普沃茨克。而同样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罗斯从瑞典手中得到了芬兰,曾经完全被瑞典控制的芬兰湾沿岸,落入了俄罗斯手中,俄罗斯帝国西部的版图趋于极盛,一直到一战前,俄国的西部边境线一直比较稳定。

当然本文一开始就提到,向土耳其方向的扩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最后贴一张一战前的欧洲地图,应该是俄罗斯帝国的最大版图了,苏联时期虽然获得了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和西乌克兰(以利沃夫为中心)这样俄罗斯帝国,乃至往前推的沙皇俄国,莫斯科大公国多从未拥有过的领土,但却失去了芬兰和波兰的一部分,领土还是缩小了。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战俄罗斯帝国崩溃,十月革命苏联建立,二战获取了波兰(一战后重新独立,并且在苏波战争中胜利夺去了部分争议领土,二战波兰失去了东部的领土,得到了纳粹德国的部分领土进行补偿,当然这些领土也都曾在历史上的某些事情属于波兰过)和芬兰(一战后独立)的部分土地,并将一战后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重新吞并,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总体来说,从小小的莫斯科大公国到后来庞大的领土,俄罗斯在领土扩张上面几乎不能做到更好。就其极大版图来说,俄罗斯向西继续扩张,有吞并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以及瑞典-挪威王国(拿破仑战争后挪威从被丹麦统治中转投瑞典)的可能性嘛?俄罗斯想从瑞典拿走芬兰,想从普鲁士和奥地利拿走新瓜分来的波兰领土尚且可能,更为核心的领土则不存在可能性。当时的欧洲,想获取异国的领土,也不仅仅是打胜仗那么简单,往往总需要借口,也需要其他强权的认可,否则很容易引起他国的不满与干涉,最终陷入拿破仑那样的外交困境中(拿破仑也吞不下奥地利和普鲁士,即使军事上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当然,最终俄罗斯失去对西部部分领土的控制,也要归功于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从一战后的出现的不少欧洲小国独立,到苏联解体,无不是这种思潮的延续。有了自己民族认同感的乌克兰人,便不会轻易屈从于莫斯科的统治,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了奥匈帝国,发生在前南,或许未来还会发生在西班牙,英国和比利时。

从西班牙到葡萄牙,从荷兰到英国,从德意志到奥地利,从丹麦到瑞典,一个个曾经的强权,都失去了昔日的荣光,我们总会想,如果还怎样的话会怎样,然而很多时候不得不相信,有些事情就是历史的必然,不该是你的东西,吃下去也是要吐出来的。话说回来,俄罗斯这样几乎算是领土扩张最成功的国家居然还被问了这样的问题,我也居然傻傻地写了这么多。以后要在有人问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吞并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芬兰),就简单回答一个“吞了,吞不下去后来又吐出来了"这样得了。同样,问英国和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法国和比利时以及荷兰,荷兰和比利时的,都是。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问丹麦为什么没吞并瑞典(乍一眼看地图应该会反过来问吧),挪威为什么没有吞并冰岛,还有波兰为什么没有吞并立陶宛。

因为他打不赢这些【小国】啊